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教師資格>

教師資格面試中語文教學如何設計問題

教師資格 閱讀(1.09W)

教師資格面試中語文教學如何設計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更多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教師資格面試中語文教學如何設計問題

魯迅《祝福》的教學案例,教師在教學中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作者筆下的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請同學們研讀課文,證明老師的這種看法。“祥林嫂——沒有春天的女人”,這是一條多麼富有吸引力的閱讀線索,同學們懷著極大的興趣研讀課文,探討交流,在老師的指導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慘命運的發展過程:1.麗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沒有丈夫的;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過時被婆婆抓走的;3.暮春之日,痛失愛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來了狼”;4.迎春之日,一命歸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聲中。同學們理解到,冷酷的社會沒有給祥林嫂以溫暖的春天;小說表現了祥林嫂生命中“沒有春天”的悲劇,此中蘊含著深刻的象徵意義。於是,“沒有春天的女人”這個“問題”,就串起了《祝福》的整個閱讀品析過程,串起了對小說中人物、情節、結構、語言等內容的探究欣賞。

像上述教例中用“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來帶動整篇文章閱讀的提問設計,我們稱之為“主問題”設計。它是對大面積教學中提問設計的一種創新。

目前,提問過多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問題。在有限的時間之內過於求細、求全是考生普遍的心理特點。然而這樣的“提問”之“弊”過於明顯。“步步為營”的提問成為牽引著學生向“板書”靠近的階梯;“提問群”成為幫助教師綿延滔滔講析的橋樑;“碎問碎答”成為桎梏學生創造思維的網路

而“主問題”相對於成串的“連問”、簡單應答的“碎問”以及對學生隨意的“追問”而言,它是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研讀的重要問題、中心問題或關鍵問題,是經過概括、提煉的,其出現的先後是一種科學有序的安排,所以在教學中具有“一問能抵許多問”藝術效果。

語文閱讀教學“主問題”的設計,對於不同的文章,至少可以從以下不同的角度入手:

1.可以從文章的題目入手。高明的作家總是精心設計題目,用來揭示中心,交待寫作物件,提出論點問題,提示行文線索以至結構思路等。一篇文章的標題往往體現了作者別具匠心的構思。例如我在《童趣》的教學中,圍繞題目中的“趣”字,我設計這樣幾個問題:文中敘述了哪幾件趣事?其中有什麼趣味?作者為何能體會到“物外之趣”?我們怎樣才能體會到更多的生活的樂趣?以此來引導學生熱愛生活、注意觀察、保持童心童趣。 又比如《偉大的悲劇》,關鍵字眼在“偉大”與“悲”兩個詞,可以設計這樣一個主問題,斯科特的南極之旅“偉大”在哪裡?“悲壯”在哪裡?讓學生跳出個人得失的侷限,深入思考南極探險在人類史上的偉大意義,培養勇敢執著追求理想的品質。這種提綱挈領的“主問題”設計,對提高教學效率顯現了重要作用。

2.可以從文章的結構方面入手。文字行文思路是作者精心設計的,也是讀者解讀溫柔的一個重要突破點。所以我們可以以此入手。比如在教學《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這篇文章時,可以這樣設計問題:作為詩人的聞一多是如何說如何做的?作為革命戰士的聞一多又是如何說如何做的?這種居高臨下鳥瞰式的主問題設計,可以使學生充分地把握文章的結構特點和寫作思路,提高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閱讀能力。當然,以結構設計問題時不用完全遵從行文的順序,而應從作者的寫作思維出發,加上教師的思考,重新架構。

3.可以從文章的思想方面入手。因為每一篇文章的寫作,都蘊涵著作者一定的寫作意圖,或抒發作者的愛國情懷,或表達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感悟,或揭示某種社會現實……這些蘊涵在文章深層的主旨,有待於教師設計出各種閱讀問題加以點撥,幫助學生進行理解,以此培養學生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比如,在教學《最後一課》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主問題”:小弗朗士為什麼覺得今天的課特別好懂?只要我們通過各種問題的恰當巧妙設計,就一定能夠正確地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主題,有效地提高學生把握主題的能力。

4.可以從文章的聯結點入手。在教學中,教師如能指導學生理清文路,把握課文的某些聯結點,諸如一個關鍵詞、一箇中心句,甚至一個過渡段,並圍繞這些聯結點去探究,對於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文字,訓練思維能力,掌握讀書方法,都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行道樹》一文的教學中,在初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尋找文中的中心句“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根據這一中心句,我設計了這樣幾個主問題:神聖的事業指什麼?痛苦是什麼?深沉又是什麼?一點揭全篇,直接解決文章的教學重點,即理解本文的主旨。又如在《中國石拱橋》一課的教學中,可以抓住“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一句,從“堅固”和“美觀”兩方面理解、感悟,讓學生了解趙州橋的建造特點,進而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完成教學目標。

5.可以從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方面入手。在《馬說》的教學中,我提問道:“假如你現在只是那個養馬人,但是你的理想是成為一個伯樂,你該如何去努力?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馬”,而尚未被“伯樂”發現,你該怎麼做?”以此引導學生走進文字解讀感悟。在《敬畏自然》的教學中,我提問:作者提出我們人類要敬畏自然,你們同意作者的觀點嗎?讓學生嘗試挑戰權威。在《五柳先生》的教學中,我有意說:“五柳先生雖好讀書,卻是個窮鬼、酒鬼,你們喜歡他嗎?”以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走進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6.以細節為切入點。文字中的細節是作者寫作時精心的.設計,因而文字的解讀離不開細節。《始得西山宴遊記》是必修一的一篇。是讓很多老師為難的文言文。主要原因在於高一學生很難體悟文中作者在西山的啟發下走向自我解脫、物我兩忘的境界的過程,更不用說情感上和心靈上的共鳴了。而文字中作者有意設計了兩次飲酒的細節,前後對照巧妙暗示了自己情感的變化過程。為此可以設計問題如下:文中作者提到了兩次飲酒和醉,那麼兩次飲酒的原因和兩次醉的程度有什麼不同?通過這兩個問題,學生可以找到作者在遊他山時的“傾壺而醉”這一動作下的“恆惴慄”及“頹然就醉” 這一動作下的“心凝神釋”,進而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及西山之景對作者帶來的震撼、鼓舞和支援。

7.以留白為主問題的結點。很多精彩的文字中,作者給讀者留下了很多想象和回味的餘地,而這些留白,是學生思維活動的操場,是課堂教學的結點,能起到餘味雋永的教學效果。比如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故事最後,老人留在了橋邊。而老人最後的命運如何,作者沒有交代。知識告訴我們,法西斯的飛機沒有起飛,貓會照顧自己,這是老人僅有的幸運。那這份幸運能持續多久?老人最後有沒有離開橋邊?老人最後的命運如何?這些都需要讀者根據文章內容去思考和體會,針對這些留白設計的問題,在學生心裡畫上一個省略號,引導學生把文字的解讀引向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