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教師資格>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中學生心理輔導的方法

教師資格 閱讀(1.77W)

導語:在《教育知識與能力》中要求考生應該具備學生心理輔導的基本能力,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提供的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中學生心理輔導的方法,大家可以參考閱讀,更多詳情請關注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中學生心理輔導的方法

  一、心理輔導概述

心理輔導是指在心理輔導者和受輔導者之間建立一種新型的、建設性的、具有諮詢功能的融洽關係,以幫助來訪者正確認識、接納自己,進而欣賞自己並克服障礙,改變不良意識和傾向。

在學校環境中,學校輔導教師運用其專業知識和技能,給學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協助與服務,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環境,依據自身條件,確立有益於社會進步與個人發展的生活目標,克服成長中的障礙,增強與維持學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學習、工作與人際關係各個方面有良好的適應能力。

  (一)心理輔導的目標

1.學會調適

調適包括調節與適應。學會調適是心理輔導的基本目標,以此為主要目標的心理輔導可稱為調適性輔導。

2.尋求發展

尋求發展是心理輔導的高階目標,以此為主要目標的心理輔導可稱為發展性輔導。

  (二)心理輔導的途徑

①開設有關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②開設有關心理輔導活動課;

③教學中逐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④結合班級、團隊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⑤個別心理輔導或諮詢:

⑥小組輔導。

  (三)心理輔導的原則

①面向全體學生原則:

②預防與發展相結合原則;

③尊重與理解學生原則:

④學生主體性原則:

⑤個別化對待原則;

⑥整體性發展原則。

  二、心理輔導的內容

  (一)學習輔導

學習輔導主要是對學生的學習技能、學習動機、學習情緒與學習習慣的訓練與輔導。

  (二)人格輔導

人格輔導主要是對學生自我意識、自我調適、意志品質、人際交往與溝通以及群體協作技能的輔導,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與社會適應能力。

  (三)生活輔導

生活輔導通過休閒輔導、消費輔導和日常生活技能輔導等,培養學生健康、樂觀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生活技能。

  (四)生涯輔導

這是為學生未來的生活做準備的教育活動,旨在幫助學生在瞭解自己能力、特長、興趣和社會就職條件的基礎上,確立自己的人生志向,進行職業選擇和準備,為今後順利地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心理輔導的主要方法

  (一)強化

1.概念

強化法是根據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原理設計出來的,又稱為操作條件療法。

2.目的

通過強化(獎勵)矯正不良行為,訓練與建立某種期望出現的良好行為。

  (二)處罰法

處罰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為。

處罰有兩種方式:

①在不良行為出現後,呈現一個厭惡刺激(如否定評價、給予處分)。

②在不良行為出現後,撤銷一個愉快刺激。

  (三)行為塑造法

通過不斷強化逐漸趨近目標的反應,來形成某種較複雜的行為。有時候我們所期望的行為在某位學生身上很少出現或很少完整地出現,此時我們可以依次強化那些漸趨目標的行為,直到合意行為的出現。

  (四)系統脫敏法

  1.概述

系統脫敏法是指有步驟地、由弱到強地逐步適應某種引起過敏反應的刺激源的方法。“系統脫敏法”是由互動抑制發展起來的一種心理治療法,又稱互動抑制法,由美國行為治療心理學家(美籍南非人)沃爾普創立和發展。

  2.應用

在某一特定情境下產生的超出一般緊張的焦慮或恐怖狀態。

  3.步驟

  1)建立恐怖或焦慮的.等級層次。這一步包含兩項內容:

①找出所有使求治者感到恐怖或焦慮的事件。

②將求治者報告出的恐怖或焦慮事件按等級程度由低到高的順序排列。

  2)放鬆訓練。一般需要6~10次練習,每次歷時半小時,每天1至2次,以達到全身肌肉能夠迅速進入鬆弛狀態為合格。

  3)系統脫敏練習。系統脫敏一般分為3個步驟進行:

  ①進入放鬆狀態:首先應選擇一處安靜適宜、光線柔和、氣溫適度的環境,然後讓患者坐在舒適的座椅上,隨著音樂的起伏開始進行肌肉放鬆訓練。依次從手臂、頭面部、頸部、肩部、背部、胸部、腹部以及下肢部開始訓練,過程中要求患者學會體驗肌肉緊張與肌肉鬆弛的區別,經過這樣反覆長期的訓練,使患者能在日常生活中靈巧使用,任意達到放鬆程度。

  ②想象脫敏訓練:首先應當讓患者想象著某一等級的刺激物或事件。若患者能清晰的想象並感到緊張時停止想象並全身放鬆,之後反覆重複以上過程,直到患者不再對想象感到焦慮或恐懼,那麼該等級的脫敏就完成了。以此類推做下一個等級的脫敏訓練。一次想象訓練不超過4個等級,如果訓練中某一等級出現強烈的情緒,則應降級重新訓練,直到可適應時再往高等級進行。當通過全部等級時,可從模擬情境向現實情境轉換,並繼續進行脫敏訓練。

  ③現實訓練:這是治療最關鍵的環節,仍然從最低階開始至最高階,逐級放鬆、脫敏訓練,以不引起強烈的情緒反應為止。為患者佈置家庭作業,要求患者可每週在治療指導後對同級自行強化訓練,每週2次,每次30分鐘為宜。

  (五)理性一情緒療法

  1.概述

理性情緒療法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創立的。艾利斯認為,人的情緒由思想決定,合理的觀念導致健康的情緒,不合理的觀念導致負向的、不穩定的情緒。認知是情緒和行為產生的中介,引起人們情緒和行為問題的不是客觀事件本身,而是人們對事物的解釋、評價和看法。

艾利斯提出了一個解釋人的行為的ABC理論。A指個體遇到的主要事實、行為、事件,是誘發事件(間接原因)。B指個體對A的信念、觀點,是直接原因,B的替換是關鍵。C指事件造成的情緒結果。艾利斯認為人的情緒和行為障礙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引起的信念,最後導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緒和行為後果,這就是ABC理論。

  2.程式

確認產生煩惱的事件;回顧事件發生時自己的每一個念頭,看看其是如何影響自己的,從中找出不合理的信念:用積極、現實的陳述抵抗不合理的、消極的信念。

  (六)認知療法

  1.概念

認知療法是根據認知過程,影響情感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來改變患者的不良認知的一類心理治療方法的總稱。

  2.基本觀點

認識過程及其導致的錯誤觀念是行為和情感的中介;不良認知即不合理的、歪曲的、消極的信念和想法。

  3.基本過程

  1)建立求助的動機。在此過程中,要認識適應不良的認知一情感一行為型別。病人和治療醫師對其問題達成認知解釋上意見的統一;對不良表現給予解釋並且估計矯正所能達到的預期結果。比如,可讓病人自我監測思維、情感和行為,治療醫師給予指導、說明和認知示範等。

  2)適應不良性認知的矯正。此過程中,要使病人發展新的認知和行為來替代適應不良的認知和行為。比如,治療醫師指導病人廣泛應用新的認知和行為。

  3)在處理日常生活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觀念的競爭,用新的認知對抗原有的認知。在此過程中,要讓病人練習將新的認知模式用到社會情境之中,取代原有的認知模式。比如,可使病人先用想象的方式來練習處理問題,再模擬一定的情境或在一定條件下讓病人以實際經歷進行訓練。

4)改變有關自我的認知。在此過程中,作為新認知和訓練的結果,要求病人重新評價自我效能以及自我在處理認識和情境中的作用。比如,在練習過程中,讓病人自我監察行為和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