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職業>結構工程師>

結構工程師是做什麼的大綱

結構工程師 閱讀(7.6K)

導語:結構工程師是幹什麼的?結構設計師設計什麼的?相信很多人都不懂。下面文章是關於結構工程師的,和小編一起來深入瞭解這個行業吧!

結構工程師是做什麼的大綱

經常被別人問起是做什麼工作的,我說是結構工程師,造房子的,外行的人大多會很羨慕,後發現他們是把我當成了建築師,就趕緊解釋:房子好不好看、功能合不合理不歸我管,我負責結構的受力、承重、構造、配筋計算,讓建築能安全地立起來。一番說明後問者恍然大悟:原來你是設計骨架的。聽說你們都是用電腦算一下就出來了,工作多好呀!每次聽到這種結論,只能啞然一笑,也許這就是結構工程師在很多人眼中的印象。

在設計院裡,結構工程師們也是一群不太活躍的群體。不像建築師,從學生時代開始,就不斷地展示自己的理念、設計思想,在工作中更是身先士卒地領導各專業實現自己的“藍圖”。輪到結構工程師似乎就只有水泥、鋼筋和結構體系,乾巴巴的結構資料沒有一點出彩之處,甲方見到我們常常也只能沒話找話地說:結構設計要保證安全哦!只有專案開始施工時才顯示出結構專業的“重要”——結構工程師在現場交底、變更、指導施工比哪個專業都要多。辛苦還在其次,但風吹日晒後忽然發現一個問題,風裡來雨裡去總是折騰那一點東西,800mm截面的柱子見多了,連鋼筋工都知道往裡面塞進去十根八根粗鋼筋,再捆上一堆鋼筋麻繩就齊活了,箍筋間距不是100mm就是200mm,哪像結構工程師說得那麼複雜!等到某天接到老家的電話,父母想翻蓋房子,於是信心大增——終於輪到自己當家作主的時候了,全然忘卻傷和痛,加班加點熬出自己得意的結構圖,卻等來老媽一通劈頭蓋臉的電話:你當蓋房不花錢,用那麼多鋼筋都夠蓋兩棟房了。請來的師傅說,他們自己放鋼筋就可以。在失落中連自己都有些迷茫,結構工程師到底是做什麼的?悶在辦公室裡看著身邊的同事,忽然有種不過是電腦民工的感覺,每天拿著建築大師的方案圖改了又改,結構模型調了又調,這東西做久了,作廢的圖紙就像流水一樣嘩嘩地往外冒,換一個人不過如此,換個地方也不過如此。

別的專業等工程驗收後就可以開心慶祝,結構專業卻是千斤重擔剛起步,設計使用50年可是要一天天地過,稍微有點地震、海嘯什麼的,結構工程師就不免心驚肉跳,生怕自己設計的房子有個閃失。要知道房子建好了,沒結構工程師太大的事;而一旦出事了,第一個被揪出來的卻往往是他們,而且即使退休了也跑不了干係——結構工程師對設計是要終身負責的。心事多了自然就沉默寡言,每每遇到問題也就三言兩語直說想法,更讓人覺得沒有情趣。

偶爾參加建築師的沙龍或研討會,聽到建築大師和新銳們侃侃而談建築哲學與個人風格,伍重的悉尼歌劇院、安滕忠雄的教堂、邁耶的美術館、丹下健三的體育館等等,大家無不心馳神往、熱血澎湃。但當回到結構領域時,卻不免悵然若失。那麼多超難、複雜的結構設計,那麼多精深的理論,大家能知道的結構大師有幾人?是的,這一切都很無趣,無趣的讓很多有夢想的結構工程師在工作中漸漸失去衝勁,就像思辨生存哲學一樣,有的人選擇離開,有的人選擇堅持,離開的不再思考,留下的繼續痛苦。在日新月異的建築領域,結構工程師到底能做些什麼?當各種曲線、不規則、超高超限的需求在短時間內拋給結構工程師,無盡壓力便滾滾而來,壓力變成動力是個美好的願望,實際的痛苦終究解決不了現實的難題。

當眼裡只有這些煩惱,開啟藍圖全是問題時,消磨的恰恰是結構工程師自身的意志。建築師常有少年天才,結構工程師卻鮮有案例,這也證明了結構工程師成長的難度。建築師有建築哲學思考,而結構課中似乎只講技術和理論,卻沒有告訴結構工程師在消磨中鍛鍊恰恰是最好的歷練。很多年輕的工程師經常焦慮地問什麼時候才可以成長起來?其實在工程領域獲得某種專業證書只是掌握基礎知識的證明,如何將基礎知識合理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還需要踏實有效地去實幹。有個理論闡述過,在多數領域裡要成為有所專長的人,都需要1萬個小時(或者說10年)的練習,這也是招聘廣告上為什麼經常會出現要求有8~10年工作經驗的原因。3年經驗證明你瞭解所從事行業都做哪些工作,5年經驗證明你能解決行業中的常規問題。每個人只要堅持都會等到工作10年的那一天,那一瞬間也許心情真的很爽,但是真的到了那一天就會成為有所專長的人了嗎?結構設計有時候看起來很簡單,拿個軟體算一算,出來結果配一配,網上說明拷一拷,標準圖集套一套,就ok了。但這樣的結果無非是將自己作為生產線上的裝配工而已,即使做更多專案並不能說明對結構知識掌握有多深,若不以突破改變的思維方式去工作,積攢的只是畫圖經驗。經驗多了就成了定式,定式多了就成了框框,框框多了就限制了結構思維,也就談不上知識更新。精通自己專業的'含義其實還有一層,就是在每一個專案上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努力,因為上一個專案的經驗往往只能為下一個專案提供部分參考,如果簡單地把經驗運用到其他專案上有時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

同樣經過10年,有的人在行業中嶄露頭角,不是因為他們經過了10年時間的等待,而是經過10年的不斷努力,不斷突破束縛取得的結果。如果你只看到他們耀眼的光環,卻不瞭解成功背後的艱辛,那對自己的成長不會有太多觸動。忘卻各種神奇的速成故事,結合自己的實際和興趣點,重視結構實踐的深度積累,才是成為出色結構工程師的必經之路。

除了努力還有什麼會影響一個結構工程師的成長?曾看過一個選擇職業的建議——要做就做自己喜歡的職業。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由於痴迷建築而堅定地選擇學習建築學,但他曾在入學時因建築繪畫不好被老師勸過重新考慮學習方向,但他依然堅持自己的選擇,並在後來的學習中注重視覺訓練,終成為一代建築宗師。貝氏很擅長在建築中巧妙地運用結構特點,談及原因,他強調對建築的熱愛決定他注重所有與建築有關專業的學習與應用。可見,喜歡自己的工作對成功是多麼重要。

但很多結構工程師當初在報考志願的時候,並不清楚結構專業的真正內涵,只是誤打誤撞了這一行,自然談不上喜歡。但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就像很多先結婚後戀愛的人一樣可以在共同生活中培養出深厚的感情,相濡以沫、相伴一生。興趣是自己最好的老師,它不僅能引導你承擔各種困難壓力,還會引導你形成自己的結構思維模式,包括思維的習慣、深度和廣度。結構設計本身很辛苦,喜歡結構設計其實並不會讓你的工作更輕鬆,越喜歡越希望挑戰自己的設計能力,越想挑戰越發現自己對結構知識掌握得不夠多,自然要花更多的時間來充實或完善自己的知識,然後應用到新的設計裡,於是設計能力就在自我折磨中升級。但只要是喜歡結構設計就不會厭倦這一切,實現結構意圖的成就感帶來的快樂遠遠高於實施過程中的痛苦。既然頭頂結構工程師的稱號,就要做好喜歡結構設計的準備。既然沒能愛一行幹一行,那就幹一行愛一行吧,它會帶給你無窮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