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醫學>執業醫師>

2017中醫兒科住院醫師培訓常見問題

執業醫師 閱讀(1.36W)

導語:下面的內容是關於中醫兒科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常見問答題彙總,我們大家一起來看看相關的內容整理吧~~~

2017中醫兒科住院醫師培訓常見問題

  1.關於小兒體質特點、錢乙、萬全、吳鞠通分別提出了哪些著名論點?

答:關於小兒體質特點,錢乙概括為“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萬全概括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肝常有餘,脾常不足;心常有餘,肺常不足,腎常虛。”即“三有餘,四不足。”吳鞠通概括為“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者也,”“易於感觸,易於傳變。”

  2.近代小兒年齡分期有哪幾個階段?各階段有何特點?

答:共七個階段,即胎兒期、新生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期、學齡期、青春期。

胎兒期:從卵子和精子結合到小兒出生統稱為胎兒期。此期,胎兒完全依靠母體生存,孕母的健康、營養、情緒、環境、疾病等對胎兒的生長髮育影響極大。尤其在懷胎最初8周,是小兒生長髮育十分重要的時期,如受內外因素影響,發育受阻,可導致各種先天畸形。因此,加強孕期保健和胎兒保健十分重要。

新生兒期:自出生後28天臍帶結紮時起至生後足28天,稱為新生兒期。這一時期小兒脫離母體開始獨立生活,內外環境發生巨大變化,但其生理調節和適應能力不夠成熟,易發生體溫不升、體重下降及各種疾病如產傷、窒息、溶血、感染、先天畸形等,不僅發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在發達國家約佔嬰兒死亡率2/3,尤以第1周為高。圍產期,即胎齡滿28周至出生後7足天,此期易患硬腫症、敗血症或肺炎,死亡率高。

嬰兒期:出生後到滿1週歲之前為嬰兒期,為出生後生長髮育最迅速的時期,需要攝入的熱量和營養素(尤其是蛋白質)特別高,但消化和吸收功能尚不完善,餵養不當,常致腹瀉與營養不良。此期內自母體獲得的抗體逐漸消失,而自身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易患急性傳染病與感染性疾病。

幼兒期:1週歲後到滿3週歲之前為幼兒期。生長髮育速度較前減慢,尤其在體格發育方面。活動範圍漸廣,接觸周圍事物增多,智慧發育較前突出,語言、思維和應人應物的能力增強,但識別危險的能力尚不足,故應注意防止意外創傷和中毒。飲食已從乳汁逐漸過渡到成人飲食,故需注意防止營養缺乏和消化紊亂。此時接觸外界較廣,而自身免疫力仍低,傳染病發病較高。

學齡前期:3週歲後(第4年)到入國小(6~7歲)為學齡前期。體格發育開始減慢,達到穩步增長,而智慧發育更趨完善,求知慾強,能作較複雜的動作,學會照顧自己,語言和思維能力進一步發展。學齡前期小兒防病能力有所增強,但因接觸面廣,仍可發生傳染病,易患急性腎炎、風溼病等;因喜模仿而又無經驗,故意外事故較多。

學齡期:從入國小起(6~7歲)到青春期(女12歲,男13歲)開始之前稱學齡期。此期小兒體格生長仍穩步增長,除生殖系統外,其他器官的發育到本期未已接近成人水平。腦的形態已基本與成人相同,智慧發育較前更成熟,控制、理解、分析、綜合能力增強。這個時期發病率較前為低,但要注意預防近視眼和齲齒。

青春期:女孩從11~18歲,男孩從13~20歲為青春期。此期生殖系統迅速發育,第二性徵逐漸明顯。由於神經內分泌調節不穩定,易引起心理及精神方面的異常。應進行生理、心理衛生和性知識教育,培養好的道德情操,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保證青少年身心健康。

  3.什麼叫小兒生長髮育?掌握小兒生長髮育規律有什麼意義?

答:一般以“生長”表示形體的增長,“發育”表示各種功能的進步,生長主要反映為量的變化,發育主要反映質的變化,二者密切相關,形與神同步發展,通常相提並論。掌握小兒生長髮育規律,對於指導兒童保健,做好兒科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4.試述小兒體重、身長、牙齒的正常值計算方法及意義。

答:1~6月:體重(kg)=出生體重(kg)+月齡×0.7(kg)

7~12月:體重(kg)=出生體重(kg)+6×0.7(kg)+(月齡-6)×0.4(kg)

2~12歲:體重(kg)=(年齡-2)×2(kg)+12(kg)=年齡×2(kg)+8(kg)

體重是代表體格生長、尤其是營養情況最易取得的重要指標,兒科臨床給藥、輸液等也常按體重計算。

2~12歲身高粗略估計為:身高(cm)=年齡×7+70(cm)

身長是反映骨骼發育的重要指標之一。身長顯著異常是疾病的表現。

6~24個月正常小兒出生後5~10個月開始出乳牙,12個月未萌出可視異常,如出牙過晚,多見於佝僂病及營養不良、甲狀腺功能低下等患兒。

  5.小兒呼吸、脈搏、血壓與年齡有何關係?

答:各年齡小兒呼吸、脈搏數(每分鐘)見表(13-1):

表13-1 各年齡小兒呼吸、脈搏、血壓數(每分鐘)

年齡   呼吸    脈搏   呼吸:脈搏

新生兒  40~45  120~140

1 :3

1歲以下 30~40  110~130  1 :3~4

2~3歲  25~30  100~120  1 :3~4

4~7歲  20~25   80~100  1 :4

8~14歲  18~20  70~90  1 :4

血壓:年齡愈小,血壓愈低。1歲以上收縮壓可按年齡×2+80mmHg來計算,舒張壓約為收縮壓的2/3.

  6.小兒發病的常見病因有哪些?試述小兒病理特點。

答:小兒病因,以外感、食傷、先天因素居多,情志、意外和其他因素亦值得注意。

小兒的病理特點主要表現為發病容易,傳變迅速;髒氣請靈,易趨康復。

發病容易:是指小兒容易感染病邪而發病。小兒臟腑嬌嫩,對疾病的抵抗力較差,加之幼兒寒暖不能自調,乳食不會自節,故在外易為六淫所侵,在內易為飲食所傷,加上胎產稟賦因素,故小兒易於感觸,容易發病,且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如小兒衛外機能未固,寒溫不能自調,外邪每易由表而入,侵襲肺系,所以感冒、時行病、咳嗽、肺炎等病證最為常見。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輸布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小兒因脾常不足,運化力弱,容易引起飲食停滯,產生疳證、食積、洩瀉諸症。

傳變迅速:是指小兒在疾病過程中容易發生轉化,變化多端,其主要表現為“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如小兒偶患感冒,可迅速轉變為肺氣閉塞的喘嗽證,若患兒體弱或失於治療,瞬即又可出現正氣虛衰、邪陷心陽的危候。以上說明小兒一旦患病,邪氣易實,正氣易虛,實證往往很快轉化為虛證,或虛實並見證候。又如小兒患風寒外束的表寒證,可鬱而化熱,出現高熱抽搐等風火相煽的熱證,故有“臟腑柔弱,易寒易熱”之說。

  7.解釋“稚陰稚陽”、“純陽之體”、“脾常不足”、“肝常有餘”的含義。

答:“稚陰稚陽”:“稚”是幼稚、幼小、不完善、不健全、不成熟的意思。“陰”是指體內精、血、津液,也包括臟腑、筋骨、腦髓、血脈等有形物質。“稚陰”指的是小兒肌膚、臟腑、筋骨、精髓、血脈、津液等皆未充實和完善。“稚陽”的“陽”指的是體內臟腑的各種生理功能活動。“稚陽”指的是臟腑功能均屬幼稚不足和不穩定狀態。“稚陰稚陽”說明小兒無論在物質與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和不完美的。

“純陽之體”:“純陽”是指生機蓬勃,發育迅速。因為陽主升發,以陽為用,好比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榮,並非是有陽無陰或陽氣偏盛。

“脾常不足”: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小兒發育迅速,生長旺盛,對營養精微需求較成人相對為多,但小兒脾胃薄弱,飲食稍增,即易引起運化功能失常,故曰“脾常不足”。

“肝常有餘”:小兒臟腑嬌嫩,感受病邪,每易邪氣梟張而出現壯熱,因火熱熾盛,損耗真陰,筋脈失養,而出現驚搐、角弓反張等證,或因高熱引動肝風而抽搐,這便是肝常有餘的基本含義。

  8.“稚陰稚陽”的表現是什麼?如何正確理解“稚陰稚陽”和“純陽之體”的關係?

答:小兒時期的機體柔嫩、氣血未足、脾胃薄弱、腎氣未充、腠理疏鬆、神氣怯弱、筋骨未堅等特點是“稚陰稚陽”的表現。這一對小兒生理特點的表述也得到了現代醫學的充分證實。以呼吸系統為例,嬰幼兒鼻腔短小,鼻道狹窄,鼻粘膜纖弱並富於血管,因以上這些物質基礎的不足,小兒易患感冒、咳嗽、肺炎等肺系感染。

“純陽之體”和“稚陰稚陽”都是古代醫學家用來說明小兒生理特點的理論。“純陽之體”是用以說明小兒時期生機蓬勃、發育迅速這一特點的,“稚陰稚陽”在理論上是純陽學說的發展,說明小兒體質除生機蓬勃,發育迅速外,還存在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的一面。二者都是在陰陽學說範疇內,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小兒生理特點,為闡明小兒病理特點及指導臨床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

  9.何謂“易寒易熱、易虛易實”?試舉例說明之。

答:“易寒易熱”是指在疾病的程序中,由於“稚陰未長”,故易呈陰傷陽亢,表現為熱的證候;又由於“稚陽未充”,機體脆弱,尚有容易陽虛衰脫的一面,而出現陰寒之證。如在急驚風之高熱抽搐、風火相煽的實熱內閉的同時,可轉瞬出現面色蒼白、汗出肢冷、脈微細等陰盛陽衰的危候。“易虛易實”是指小兒一旦患病,則邪氣易實而正氣易虛,實證往往可迅速轉化為虛證,或者出現虛實並見,錯綜複雜的證候。如嬰兒洩瀉,原為外感時邪或內傷乳食的實證,但常易迅速出現液脫傷陰或陰竭陽脫的危候。

  10.兒科在具體應用四診時有何特點?

答:古稱兒科為“啞科”,其病自不能言,言也未足取信,且問診資料來源於保育人員及父母,或不能準確反映病情;聞診範圍較小,有些患兒改變不甚明顯;切脈由於形氣未充,“脈息未辨”,寸口短小,且就診時常啼哭叫擾,影響脈象氣息,給診斷造成困難。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病則易於反應,“有諸於內,必形諸外”,比成人顯著。因此,在運用四診時,既要四診合參,又要注意小兒的'特點,以望診為主。

  11.簡述小兒面部望診的五色主病特點及小兒望診中審苗竅與臟腑的關係。

答:五色主病,又稱五色診,即按面色紅、青、黃、白、黑五種不同顏色的偏向表現來診察疾病。面呈白色,多為寒證、虛證。面呈紅色,多為熱證。面呈黃色,多為脾虛證或有溼濁。面呈青色,多為寒證、痛證、瘀證、驚癇。面呈黑色,多為寒證、痛證、瘀證、水飲證。

苗竅是指口、舌、目、鼻、耳及前後二陰。苗竅與臟腑關係密切,舌為心之苗,肝開竅於目,肺開竅於鼻,脾開竅於口,腎開竅於耳及前後二陰。臟腑有病,能在苗竅上有所反映,審察苗竅可以測知臟腑病情。

  12.小兒望診察口的主要內容和臨床意義如何?

答:察口是小兒望診中審察苗竅的主要內容之一。由於小兒在生理病理方面與成人不同,甚至某些疾病可以由口腔內特殊變化反映出來,因此為疾病的早期診斷提供了重要依據。臨床察口的主要內容及意義是:如脣色淡白是氣血虧虛;脣色青紫為血瘀或寒證;脣色櫻紅為暴瀉傷陰;口脣乾燥為傷陰的徵象;齒齦紅腫多屬胃火;牙齒逾期不出多為腎氣不足;咽紅髮熱為外感風熱;咽紅、喉核腫大為外感風熱或肺胃之火上炎;咽紅有灰白假膜而不易拭去者常為白喉;口腔舌部粘膜破潰糜爛為脾胃熾熱上薰;若滿口白屑狀如雪花為鵝口瘡;若頰粘膜有白色點狀物,周圍紅暈,為麻疹粘膜斑。

  13.兒科聞診包括哪些主要內容?有何臨床意義?

答:聞診是運用聽覺和嗅覺來輔助診斷疾病的方法,聞診包括聽語言聲、啼哭、咳嗽、呼吸及嗅氣味等方面。

(1)語言聲:正常小兒語言以清晰響亮為佳。語聲低弱,為氣虛;呻吟不休,多為身有不適;高聲尖呼,常為劇痛所致;譫語狂言,為邪熱入營,常見於溫熱病過程中,語聲嘶啞,多為咽喉和聲帶疾患。

(2)啼哭聲:正常健康小兒哭聲洪亮而長,並有淚液。健康嬰兒啼哭,須注意尿布潮溼和飢餓思食,飢餓哭聲多綿長無力,或口作吮乳之狀。若哭聲尖銳,忽緩忽急,時作時止,多為腹痛所致;哭聲嘶啞,呼吸不利,多為咽喉水腫所致;久病體虛及疳證,哭聲延綿而低微。總之,小兒哭聲以洪亮為實證,哭聲微細而弱為虛證;哭聲清亮和順為佳,哭聲尖銳或細弱無力為重。

(3)咳嗽聲:咳嗽以聲音暢利,痰易咯出為輕。咳聲清揚而流清涕;為外感風寒;咳聲重濁,痰稠色黃,為外感風熱;乾咳無痰,多屬肺燥,或為咽炎所致;咳嗽陣作,並有回聲,常為百日咳;咳聲嘶啞,如犬吠聲,常見於咽炎或白喉。

(4)呼吸聲:呼吸氣粗有力,多為外感熱證;呼吸急促,喉間哮鳴;為痰邪壅肺,如哮喘症;呼吸急促,氣粗鼻煽,每見於肺炎喘嗽;呼吸窘迫,面青不咳,常為呼吸道阻塞;呼吸低微,雙呼氣如哭泣聲,為肺氣將絕之危症,如呼吸衰竭時;乳兒呼吸稍促,用口呼吸,常為鼻塞所致。

(5)嗅氣味:包括嗅口氣和大小便的氣味。口氣臭穢,多屬肺胃之熱上蒸,濁氣上升所致;口氣臭腐,牙齦腫脹潰爛,則為牙疳;口氣酸腐而臭,多為傷食;口氣腥臭,見於血證,如齒衄時。大便穢臭,是溼熱積滯;大便酸臭而稀,多為傷食;下利清谷,無明顯臭味,為脾腎兩虛。小便短赤,氣味臊臭,為溼熱下注;小便清長少臭,常為脾腎虛寒。

  14.兒科問診包括哪些主要內容?問年齡及個人史的臨床意義何在?

答:小兒問診主要是詢問家長或保育人員,主要內容包括問年齡、問病情(即寒熱、汗、頭身、飲食、胸腹、二便、睡眠)、問個人史、問預防接種史、問遺傳史。

許多兒科疾病與年齡有密切有關。如診斷臍風、胎黃、臍血、臍瘡等,則見於1周內初生兒;而鵝口瘡、臍突、夜啼等,又以乳嬰兒為多;遺尿,則發生在3歲以上小兒。某些時行病也年齡有密切關係,小兒所患疾病的過程,基本上已接近成人、詳細詢問患兒的實足年齡,對診斷疾病和治療用藥都具有重要意義。

個人史包括生產、餵養、發育等。生產史要問清胎次、產次,是否足月、順產或難產,有否流產,以及接生方式、出生地點、出生狀況、孕期母親的營養和健康情況等。餵養史包括餵養方式和輔助食物新增情況,是否已斷奶後的情況。對年長兒還應詢問飲食習慣,現在的食物種類和食慾等。發育史包括體格和智力發育,如坐、立、語、行等開始的時間,出牙和囟門閉合的時間。對已入學的小兒還應瞭解學習情況,以推測智力發育情況。

  15.小兒脈診的方法及其臨床意義如何?

答:小兒寸口脈位較短,切脈常採用一指定三關的方法,即醫者用食指或拇指同時按壓寸、關、尺三部。並用輕、中、重三種不同批指力來體會脈象變化。切脈時間一般不少於1分鐘。小兒脈搏次數,每因啼哭、走動等而增加,故以入睡和安靜時最為準確。

小兒主要有浮、沉、遲、數、有力、無力六種基本病理脈象,以辨別疾病的表裡、寒熱、虛實。凡輕按即能觸及為浮脈,多見於表證,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重按才能觸及的為沉脈,多見於證,沉而無力為裡虛;脈搏遲緩,來去極慢,一息五六次以下為遲脈,多見於寒證,遲而有力為寒滯實證,遲而無力為虛寒;脈搏頻數,來去急促,一息六七次以上為數脈,多見於熱證,數而有力為實熱,數而無力為虛勢。此外,小兒腹痛或驚風的弦脈、心陽不足或心氣受損的結代脈等,也須注意診察。

  16.小兒疾病治療為何重視先證而治?

答:由於小兒發病容易,傳變迅速,虛實虛熱的變化較成人為快,故應見微知著,先證而治,挫病勢於萌芽之時,挽病機於欲成未成之際。尤其是外感熱病,病情發展迅速,而醫者在診察之後,病家需取藥煎煮,直到湯喝下發揮藥效,需一段時間,在這一段時間內,病情很可能已經變化。因此,醫者應把握這種變化,揭示病情的演變規律,提前一步,在相應的徵候出現之前預先落實治療措施,先發制病,藥先於證,先證而治,頓挫病勢,防止傳變,達到治病防變的目的。

  17.小兒疾病治療為何特別強調及時、正確和審慎?

答:由於小兒生理病理上具有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發病容易,變化迅速的特點,因此要掌握有利時機,及時採取措施,爭取主動,力求及時控制病情的發展變化,又不可用藥太過,損傷正氣。當病邪在表,且有外解之機時,應因勢利導,引邪外達,從表而解,不可涼遏而使表邪留戀,不可發汗太過耗損未陽,也不可驟然固澀而閉邪留寇。

  18.兒科臨床治療為何強調“中病即止”?

答:小兒機體柔弱,對藥物反應較成人靈敏,稍撥則應,稍過則傷,故應注意用藥不可太過,尤以大苦、大寒、大辛、大熱和有毒攻伐之品,用之不當,機體反受其害,如大苦、大寒易於傷陽、大辛、大熱易於傷陰,攻伐太過則傷中氣,故兒科臨床治療要強調“中病即止”。

  19.兒科內治用藥劑量應如何掌握?

答:小兒用藥劑量,常隨年齡大小、個體差異、病情輕重,醫者經驗而不同。由於小兒用藥一般中病即止,用藥時間較短,加上給藥物有浪費,所以小兒中藥的用量相對較大,尤其是益氣健脾、養陰補血、消食和中一類藥性平和的藥物,更是如此。但對一些辛熱、苦寒、攻伐等藥性較猛烈的藥物,在應用時須予注意,如附子、烏頭、大黃、巴豆、芒硝等。為方便計算,臨床上可採用下列比例用藥;新生兒用成人量的1/6,乳嬰兒為成人量的1/3~1/2,幼兒及幼童為成人量的2/3或用成人量,學齡兒童用成人量。以上成人量係指一般用量,並非指最大用量。

  20.兒科常用的內治法則有哪些?它們各自用於哪些主要病症?

答:兒科常用的內治法則有:

(1)疏風解表法:主要用於外邪侵襲肌表所致的表證。

(2)止咳平喘法:主要適用於邪鬱肺經、痰阻肺絡所致的咳喘。

(3)清熱解毒法:主要用於邪熱熾盛的實熱證,如溫熱病、溼熱病、斑診、痢疾、血證等。

(4)涼血止血法:主要用於有出血的徵候,如鼻衄、齒衄、尿血、便血、紫癜等。

(5)消食導滯法:主要用於小兒飲食不節、乳食內滯之證,因嬰兒洩瀉、積滯、疳證等。

(6)鎮驚開竅法:主要適應於小兒抽搐、驚癇等證。

(7)利水消腫法:主要適用於水溼停驟、小便短少而致的水腫證。

(8)健脾開胃法:主要適用於脾胃虛弱、脾運功能失常所致的洩瀉、疳證、厭食等症。

(9)培元補腎法:主要適用於小兒胎稟不足、腎氣虛弱及腎不納氣之證,如解顱、五遲、五軟、遺尿、哮喘等。

(10)活血化瘀法:主要適用於各種血瘀之證。如肺炎喘嗽等病症時,口脣青紫,肌膚有瘀斑、瘀點,以及腹痛針刺、痛有定處等。

(11)回陽救逆法:主要適用於小兒元陽衰脫之危重徵候。臨床可見面色白、神疲肢厥、冷汗淋漓、氣息奄奄、微脈欲絕等。

(12)養陰生津法:主要適用於小兒陰液虛虧、津液耗損之證。

  21.試述薰洗法、熱熨法、薄貼法的操作方法及其適應症。

答:薰洗法是利用中藥的藥液及蒸氣薰洗人外表的一種治法。如麻疹發疹初期,為了透疹,用生麻黃、浮萍、芫荽子、西河柳煎水後,加黃酒檫洗頭部和四肢,並將藥液放在室內煮沸,使空氣溼潤,讓體表接觸藥氣。腎病水腫可用河白草煎湯薰洗軀體。

熱熨法是將藥物炒熱後以熨肌表的一種外治法。如用炒熱食鹽熨腹部,以治腹痛;用生蔥,食鹽炒熱、熨臍周圍及少腹,以治尿閉等。

薄貼法是以膏藥加藥末外貼或用潮溼的藥品做成薄餅貼成區域性的外治法。如將丁香、肉桂撒於傷溼止痛膏上貼臍部,治療寒溼腹痛腹瀉,蔥、姜搗爛,做成薄餅貼囟門上,治療新生兒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