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醫學>口腔執業醫師>

牙齒磨損的病因、分類及修復重建

口腔執業醫師 閱讀(2.01W)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改變,以及人口結構的老齡化,牙齒磨損(tooth wear)的發生率越來越高,且有年輕化趨勢。Smith和Knight對牙齒磨損患者的病因調查顯示,在牙齒表面硬組織損失的患者中,酸蝕性因素佔89%,非酸蝕性因素僅佔11%。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牙齒磨損的病因、分類及修復重建的知識,歡迎閱讀。

牙齒磨損的病因、分類及修復重建

  一、牙齒磨損的病因

牙齒磨損是一種非齲性、非外傷性的牙體硬組織進行性損失,從牙齒萌出開始一直存在,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牙齒磨損;生理性牙齒磨損無需治療,而病理性、快速進行的牙齒磨損則需及時干預和合理的修復治療。流行病學調查也顯示,成人、青少年和兒童牙齒磨損的發病率均較高,且呈上升趨勢[2]。牙齒磨損是一個由生物學、機械學、化學及潤滑學等多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臨床現象,包括酸蝕症(erosion)、磨耗(attrition)、磨損、楔狀缺損(abfraction)。Mair等[5]研究認為,臨床牙齒磨損的病因學研究應著眼於磨損牙位、發生時間及其背後潛藏的磨損機制。牙齒表面磨損的主要病因可分為牙齒間咬合接觸產生的機械磨損和口腔環境中酸性物質導致的化學磨損[6];另一種病因分類為:①牙齒間或牙齒與食物間咬合接觸摩擦產生的磨耗;②由內源性或外源性酸侵蝕牙齒表面導致的硬組織脫礦,從而產生的酸蝕性牙齒磨損;③由咬合應力導致的牙頸部缺損。臨床牙齒磨損常見的好發因素主要是夜磨牙症,有害的口腔習慣如嗑瓜子、咬指甲,胃食管反流性疾病,飲食失調如神經性暴食症、厭食症,嗜酸性食物和飲料,口腔乾燥症,先天性牙釉質發育不全,牙本質發育不全,工作環境中的酸性氣體等。

牙齒磨耗是指上下頜牙接觸面發生研磨,導致接觸區牙體組織缺損。單純性磨耗的特點是表面平滑、邊緣銳利,上下牙齒咬合接觸區域同時產生。生理性和病理性磨耗的主要區別在於牙齒磨耗的速度和部位。夜磨牙症、有害的口腔習慣是牙齒磨耗的常見原因[7],夜磨牙症的牙齒磨耗不僅發生於後牙,前牙也可發生。

牙齒磨損是指由外來物質導致的牙齒表面硬組織快速缺損,嚼檳榔是產生此類牙齒磨損的最常見原因,其特徵是全牙列廣泛性、均勻性磨損;嗑瓜子、咬指甲等有害習慣導致的牙齒磨損主要表現在區域性前牙,且特徵明顯。

牙酸蝕症是指牙齒硬組織在酸性環境下發生脫礦,並在咀嚼食物產生摩擦的同時導致牙齒硬組織快速缺損[8]。牙酸蝕症造成的牙齒磨損與機械性磨耗造成的牙齒磨損顯著不同。牙酸蝕症患者的牙齒磨損可發生在非咬合接觸區,如牙齒的脣、頰舌面,磨損面呈杯狀,邊緣較圓鈍;牙酸蝕症牙齒磨損的表現也與酸的來源和酸存在時的頭位有明顯關係。酸的來源可分為內源性(主要指反流的胃酸)和外源性(主要指酸性飲料、酸性食物、藥物、酸性氣體等)。內源性酸導致的牙齒磨損主要在牙齒的舌面和麵。相對而言,外源性酸從前面進入口腔,常產生牙齒頰面和麵磨損,如常咀嚼酸性食物的患者下頜磨牙出現酸蝕凹坑的現象大於上頜。神經性暴食症即食慾過盛,由於頭位直立和消化液中胃酸反流,最主要的特點是上前牙舌面快速、嚴重的磨損,有時也常涉及上頜前磨牙舌面,而下前牙由於有舌體保護,是最少累及的牙齒;食慾過盛與胃酸反流最重要的差別即為前者有重度上前牙舌面磨損[9]。另外,由於食慾過盛產生的磨損不會在夜間發生,因此兩側牙齒的磨損較對稱。而胃酸反流產生的牙齒磨損常不對稱,且主要發生於後牙,累及上頜後牙顎側牙面,而下頜前牙由於舌體和下脣的保護髮生酸蝕的機率較小,這與患者睡眠時的體位相關。

頸部楔狀缺損不是由牙齒間咬合接觸摩擦產生,而是咬合應力、外源性物質接觸、頸部酸性液體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大量研究表明咬合應力是頸部楔狀缺損的主要原因[6,10]。

牙及牙列磨損不僅與上述因素相關,還與患者髁突、下頜角形態相關。內傾性深覆常導致上前牙顎側和下頜前牙脣側磨損,遺傳性乳光牙本質也可引起全牙列的廣泛性磨損。

  二、牙列磨損的分類

根據牙齒磨損的範圍和位置可分為區域性上前牙磨損、區域性下前牙磨損、區域性後牙磨損和廣泛性全牙列磨損。根據患者臨床症狀及磨損牙齒外形和解剖學形態的改變,按照一定的磨損指數進行分類診斷,臨床常用Smith和Knight[11]提出的牙齒磨損指數:0級為牙釉質表面結構無缺損;1級為牙釉質表面結構有缺損;2級為頰舌側、面牙釉質表面磨損,牙本質暴露不足1/3,切端牙釉質缺損,少量牙本質暴露;3級為頰舌側、面牙釉質表面有缺損,牙本質暴露超過1/3,切端牙釉質缺失,牙本質暴露;4級為頰舌側、面牙釉質表面完全磨損,牙髓暴露或繼發性牙本質暴露;前牙切端牙髓暴露或繼發性牙本質暴露。2010年Bartlett[12]提出了用以評估牙齒磨損嚴重性的基本酸蝕檢查,將牙列分為6個區段進行檢查,將牙齒磨損程度分為0~3度,其中0度代表無磨損;1度代表牙齒表面結構的輕度喪失;2度代表少於50%的牙齒表面結構喪失;3度代表超過50%的牙齒表面結構喪失。在每個區段中,以最嚴重的計數為代表。用以指導臨床治療,該方法使用簡單,便於記錄。

Vailati和Belser[13]也在觀察上頜前牙的基礎上,系統介紹了前牙酸蝕程度的分類,並根據牙齒硬組織缺損程度為臨床醫師提出了修復指導原則。取患者研究模型,面弓轉移上頜平面,根據息止間隙(rest occlusal space)確定垂直距離(occlusal vertical dimension),上半可調式架,製作診斷性蠟型,並用重體矽橡膠或透明矽橡膠複製蠟型,利用此矽橡膠作為導模,採用高強度複合樹脂或玻璃陶瓷恢復缺損的牙體組織。

對於廣泛性牙齒磨損,按照牙槽骨代償量進行臨床分類十分重要。對於牙齒磨損速率較快的患者,其頜間距離增加,可有足夠的修復間隙;但對於磨損速率較慢的患者,若牙齒表面硬組織喪失有代償機制,則常出現對牙伸長或相應牙槽骨代償性增生的現象,進而佔用修復空間,並導致垂直距離進一步降低[2,14]。Turner和Missirlian[15]根據垂直距離對廣泛性牙齒磨損患者進行評估,將牙齒磨損分為以下3種類型:①有垂直距離喪失的過度磨損;②無垂直距離喪失、但有可利用修復空間的過度磨損;③無垂直距離喪失、僅有侷限性的可利用修復空間的過度磨損。這意味著牙齒磨損有明顯的牙槽骨代償性增生,彌補了牙齒面或切緣磨損後產生的間隙,給修復體制作帶來了困難,而針對此類牙列磨損修復,首先應找出最佳的設計方案,創造修復牙體缺損的空間,而後完成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