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英語>英語閱讀>

英語閱讀教學策略

英語閱讀 閱讀(2.02W)

英語閱讀教學方面,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引導他們參與各種有趣的課堂活動,並體驗英語閱讀的樂趣。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英語閱讀教學策略,希望能幫到大家!

英語閱讀教學策略

閱讀作為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手段,具有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擴大學生的詞彙量、開拓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聽、說、寫能力的發展等功能。新的《英語課程標準》對國小生在閱讀方面做了要求,規定國小生在畢業前至少應該達到二級目標,能夠藉助圖片閱讀簡單的英語文章。

國小階段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啟蒙期和關鍵期,所以,教師應該抓住國小這個關鍵階段,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和能力,從而為以後進行更加複雜的閱讀任務做好充分準備。那麼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 教師應該怎麼做才能有效地培養國小生英語閱讀能力呢?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摒棄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法,轉而採用更加積極、有趣的閱讀教學法。

教學形式並不重要,只要能夠達到教學的目的——培養學生在某方面的能力;但教學形式又很重要,因為它能決定實際的教學效果。在任何教學活動中,真正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的作用是有意引導他們培養某方面的能力。同樣地,在英語閱讀教學方面,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引導他們參與各種有趣的課堂活動,並體驗英語閱讀的樂趣。只有學生對英語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才會主動去閱讀英語,並使用有效的閱讀策略;久而久之,他們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通常,國小英語閱讀教學可分為三大步:讀前(Pre-reading),讀中(While-reading)和讀後(Post-reading)。教師在做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讀前、讀中和讀後這三個階段的特色,靈活設定豐富、適當的活動改善英語閱讀教學的效果,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讀前活動(Pre-reading)

讀前活動是教學活動的預熱階段,可以利用此階段做一些與閱讀材料有聯絡的趣味活動,既能達到使學生了解閱讀材料背景、熟悉閱讀中新詞的目的,又能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效果。閱讀前激發學生閱讀動機的方法靈活多樣,教師一定要根據閱讀語篇材料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採取不同的方式設定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閱讀效率。

在實際英語閱讀教學中,究竟採取什麼樣的活動來激發學生們的興趣,並沒有規定的模式。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把握。例如,在處理難度不大而且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閱讀內容時,我們可以採用Free talk 這種方式。具體做法是讓學生們在課堂上自由談論與閱讀文章相關的話題。這種方法既能啟用學生頭腦中的生活體驗,使他們在閱讀中建構起與閱讀話題之間的聯絡,同時也可以緩解學生讀前的緊張心理,使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無窮的樂趣。

另一種緩解學生閱讀前緊張心理的方法是讓他們聽音樂,因為音樂可以營造輕鬆、愉快的氛圍,使人身心放鬆、頭腦清晰。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有效方法,在英語閱讀課中運用音樂欣賞,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但這並不意味著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毫無目的地隨意選取英語歌曲;相反,教師應該根據閱讀材料的需要選擇合適的音樂或歌曲。例如,在指導學生進行英語閱讀時,如果涉及到天氣這個話題,那麼可以選取How Is the Weather 這首歌曲。這樣,既可以使課堂氛圍變得十分活潑,也可以使學生在快樂中學到許多有用的英語表達。

在調動了課堂氛圍、學生們心情放鬆的前提下,教師還可以採用一些活動為後面學習做準備,其中一個比較有效的方法是讓學生看圖猜生詞。當然了,沒有必要呈現閱讀中出現的所有生詞,只需要呈現那些對閱讀理解形成重大障礙的生詞,因為學生會在課文的語境中判斷出生詞的含義(根據語境判斷課文中生詞的含義是一項閱讀策略)。教師可以挑出難度比較大的單詞,以圖文搭配的形式呈現其含義,也可以在學習新詞的過程中滲透拼讀規則。這種方法的好處是,學生可以藉助圖片提前認識生詞,而且有趣的圖片可以使他們加深對單詞的記憶。

除了以上的讀前活動之外,教師還可以設定一些與閱讀內容相關的謎語或問題,或者是呈現故事的圖片,請學生猜測故事的主題。這些活動能夠使學生適度瞭解文章內容,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可以說,讀前活動的效果影響著整個閱讀的效果。總之,不管採用何種形式的讀前活動,其目的都是為了使學生為後面的閱讀做好準備。

讀中活動(While-reading)

在整個英語閱讀教學中,讀中活動是核心部分。在該環節,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對閱讀材料進行深入理解,教他們使用有效的閱讀技巧,來理解文字大意、獲取文字資訊。最終實現培養閱讀技巧、提高閱讀能力的目的。和讀前活動相似的一點是,讀中活動也要能夠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因此教師應該採取寓教於樂的教學方法,這樣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比較文字來說,圖片承載的.資訊更多更有趣,而低年級的閱讀材料中圖片較多,這一點正好符合低年級學生喜愛圖片的特點。教師可帶領學生進行圖片環遊,有順序地展開故事情節,並捕捉文字中未曾呈現的細節。此過程是對文字內容的拓展和延伸,也是為學生理解文字內容奠定基礎。

如果說圖片環遊主要是針對國小低年級學生,那麼任務型閱讀這種方法則是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在處理高年級閱讀材料時,任務型閱讀主要是讓學生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尋找問題的答案,從而培養其快速捕捉關鍵資訊的能力,幫助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另外,這種方法還可以增強學生閱讀的自信心,不斷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但在學生開始閱讀之前,教師應提出一兩個指導性問題,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帶著問題快速閱讀,其目的是給學生的第一次閱讀確定一個目標或任務,實現對閱讀過程的監控。接著教師再丟擲一些細化的問題,要求學生細讀課文,然後學生之間或師生間展開交流、討論,共同梳理全文資訊。

經過圖片環遊或者完成任務型閱讀之後,學生已經全面深入地接觸到了閱讀材料,此時再播放閱讀材料的錄音,喚起學生頭腦中對閱讀內容的想象。通過聲音檔案的強化,使閱讀素材所承載的內容由學生的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

另外,在閱讀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能夠掌握正確的語音、語調,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有必要利用錄音機、電腦或點讀筆等播放工具帶領學生跟讀課文。在學生跟讀完後,教師對他們的發音糾正,然後讓學生們自己朗讀,檢驗他們的閱讀效果。朗讀,是瞭解學生是否能夠出聲讀最基本的方法。

閱讀中可以採用的活動各種各樣,教師不必拘泥於一定的模式。教師要記住,在這個環節中一定要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從而使他們有足夠的時間來閱讀和思考。另外,活動的形式可簡單可複雜,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閱讀能力,具體選擇。總之,不管選擇哪種形式,其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真正提高他們的閱讀水平。

讀後活動(Post-reading)

在進行完讀前和讀中活動後,最後一個環節是讀後活動。雖然這是整個閱讀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但它同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閱讀後的活動是檢查閱讀理解效果和鞏固運用語言材料的階段。教師不但要讓學生練習、鞏固和擴充套件在閱讀過程中新學到的語言知識,還要發展其說和寫的能力。在這個環節,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活動促進學生對閱讀內容的內化和吸收,激發學生進一步閱讀的興趣,提高他們的閱讀技巧。

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提煉閱讀文字的主要內容,把握文字的主體結構。在英語閱讀教學的初期,教師可做若干次複述活動的示範,以後可逐步過渡到學生自己完成這樣的活動。相對直接回答問題以及朗讀等任務要求來說,複述文字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更高,可通過小組任務的形式組織,鼓勵學生合作完成。在培養閱讀能力的同時,通過複述短文可啟用學生儲存於長期記憶中的知識能力模組,進而提高學生的語言和言語表達能力。

除了引導學生複述文字之外,還可以利用寫作來強化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廣東著名特級教師丁有寬說:“讀寫結合, 事半功倍,讀寫分離,兩敗俱傷。”可見閱讀與寫作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在閱讀過後,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依據所閱讀的材料進行筆頭練習(如角色扮演、採訪活動),讓學生閱讀之後把短文內容表達出來,這樣能幫助學生對課文整體進行吸收與運用,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圖片不僅在閱讀前和閱讀中起著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而且在閱讀後的活動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教師可以抓住學生喜愛圖片的特點,在閱讀後活動中引導他們根據閱讀材料進行配圖活動,或根據圖片複述材料大意等。甚至可以讓學生們自己動手為文字繪畫插圖、做手抄報等。這樣,學生在繪畫中加深了對閱讀內容的理解。

有關讀後活動的另一重要方面是,教師不應侷限於一套教材或一篇閱讀材料,因為它們提供的內容遠遠不能滿足足夠閱讀量的要求。因此教師要利用各種方法,來拓展學生的閱讀渠道,從而保證學生能夠擁有足夠的詞彙量及語言知識,為以後的閱讀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閱讀完成後,教師可以增加適量的補充閱讀材料,但這並不意味著教師可以隨意新增,這樣不僅會增加學生的負擔,而且會使他們對閱讀產生厭煩情緒,不利於英語閱讀教學。相反,新增的材料應該與課文的題材、體裁相類似,或者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在課下自主閱讀,並要求他們在自主閱讀時運用所學的閱讀技巧。

本文從三個方面對國小英語教學進行了詳盡介紹:其中讀前活動是基礎和前提,有效的讀前準備能夠為以後的閱讀打下基礎;讀中活動是核心和重點,是培養學生閱讀技巧和能力的關鍵環節;而讀後活動可以檢驗閱讀教學的效果,並強化學生已經獲得的閱讀技能。上面提到的各種方法可以作為參考,教師沒有必要完全照搬。當然了,教師也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學任務靈活設計教學活動,最終實現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