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英語>大學英語>

英語全球化的影響以及對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大學英語 閱讀(3.09W)

論文摘要:當今世界,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增強,英語在成為一門世界性語言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各種新的變化和發展。在這種新形勢下,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也應重新審視一系列標準及目標,採取正確的對策。

英語全球化的影響以及對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論文關鍵詞:英語教學,全球化

自20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聯絡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英語已經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主導性語言。據MacAmmr1998年的統計,以英語為母語或第一官方語言的國家和地區有36個,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口已達到3.8億人;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國家和地區有57個,人口大約有2.5億;以英語作為外語的國家和地區有139個,在這些國家和地區大約有10億人在學英語,其中的17個國家和地區英語事實上相當於第二語言。此外,全世界還有20億人接觸英語。無可爭議,無論從國際化的角度還是從全球化的角度,它都早已成為一門世界性的語言,是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而英語全球化給英語自身及各國語言帶來了巨大變化,也對各國的英語教育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

一、英語全球化對英語傳播以及發展的影響

(一)英語本土化、各種英語變體的湧現

一些人認為,世界英語應該是一種統一的語言。但在實際上,世界英語是變異的語言,是允許被改變並能夠接受的語言。出於新的多元文化生活環境的需要,英語使用者根據自身的需要和理解來使用英語,從而使英語呈現出更為豐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各種新的英語地域變體,表現出特有的價值。如今,據統計,英語為非母語的人數已經超過了英語為母語的人數,二者的比例為3:1。英語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的'同時也受到當地的語言、文化、習俗等的影響,逐漸變化發展,形成了獨具本地特色的各種英語變體(varietiesofEnglish),如南非英語、印度英語、新加坡英語等,這些變體既保持了標準英語的特點又增添了有別於標準英語的某些特徵。美國著名社會語言學家Kachru對於英語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分佈和使用情況提出了英語的三個同心圈理論(threeconcentriccirclesofEnglish),即英語的世界性傳播可以用三個同心圈來表示,它們顯示了它在跨語言、跨文化的環境中的傳播形式,獲得模式和功能領域。這三個同心圈是:內圈(theInnerCircle),指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國;外圈(theOuterCircle),指英語雖不是母語,但是第二語言或官方語言的國家,包括新加坡、印度、菲律賓、南非等國;擴充套件圈(theExtendingCircle),指以英語為外語的國家,如德國、中國、日本、韓國等。可以說英語已經不再僅僅是英國和美國等內圈國家的獨有的語言了,它也是外圈國家和擴充套件圈國家的語言,這些國家的英語語言行為應該而事實上它們中有一些已經被世界所接受,因此,英語出現了許多新的術語、新的語法特點以及新的表達方法,使得英語得到了充分發展。

(二)跨文化能力成為英語水平核心評價標準

傳統觀念認為,盎格魯-撒克遜英語是全球交往的基本語言工具,處於世界諸多英語變體的中心地位。這種觀念最具代表性的就是Kachru以及他提出的英語三大同軸圈理論。Kachru認為,居於內圈的國家所使用的英語處於中心地位,應成為英語使用和學習的標準;而那些處於外圈和擴充套件圈中的人們所操的英語則是不準確的。凡是不符合內圈表達習慣的英語都應被摒棄或糾正。但是在全球化的趨勢下,Kachru所依據的實際情況正在被改變。針對Kachru英語三大同軸圈理論在英語作為世界語言這一條件面前的不足,Modiano於2000年前後提出了國際英語向心圓理論。處於內圈的是能有效使用英語進行全球跨文化交際的人;第二圈包括以英語的某種方言為母語或第二語言,由於口音過重而不能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的人以及那些不能有效用於國際交際中的“克里奧”英語變體的使用者;第三圈包括正在學習英語的人。Modiano的分類標準是根據能否有效地使用英語在全球化語境中進行國際交流,而不是根據文化中心論的觀點進行地域上的分類。他把英語的熟練使用者置於內圈,這些人並不一定將英語作為母語或第一語言。相反,那些將英語作為第一語言的使用者,如果由於他們的英語方言或口音過重而不能運用於全球跨文化交際,就不屬於內圈。這一理論的另一特點是體現了動態的特徵。由於國際交際需要,第二圈和外圈的英語使用者為了進行成功的國際交際,不得不調整和改變自身的語言而進入中心圈,成為能熟練使用英語進行國際交際的人。從英語三大同軸圈理論到國際英語向心圓理論的提出表明:英語成為世界語言後,衡量英語水平高低的標準是跨文化能力,跨文化交際的適用性成了判斷世界英語的標準。

二、大學英語教學的相應變革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教育國際化的趨勢已經形成,它對我國英語教學提出更高、更進一步的要求。我國的英語教學理念和方法也需要相應的變革,以更好地迎接全球化的挑戰。

(一)重新審視“標準英語”,讓學生接觸多種英語變體

長期以來,中國的英語教學模式仍然是以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為準則的,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被認為是“標準英語”而全面推廣,來自英美國家的外教大受歡迎,大多數的英語測試旨在考察學生們對英美英語掌握的熟練度,甚至於大多數學生自己也願意選擇這兩種英語作為自己的學習目標。無法否認,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英語的世界化和本土化趨勢的加強,標準英語這一概念的內涵在逐漸變化。因此,再繼續死板的堅持某一種單一標準顯然是不現實的,我們應對各種英語變體及其文化採取寬容、認可、接受的態度。雖然在教學中我們應以英式英語或美式英語為主,但可以適當讓學生們瞭解各種變體的存在,應該給學生們提供更廣泛的材料。正如Kirkpatrick所說,我們讓學生們接觸到的材料,應該包括某些地方性的英語變體,一些正在發展、能夠代表當地的文化和語用標準的英語變體。此外,對於學生們的錯誤也應合理糾正,把正確與流利、操練與交際幾方面結合起來,找回英語教學的活力與樂趣,建立一個清新自然、靈活寬鬆的語言環境。英語的全球化趨勢促使我們的教學重心做出調整,鼓勵學習者有更多的機會使用語言交流而不是過多強調純正發音等語言規則。

(二)深入理解跨文化交際的內涵,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不僅應該強調學習語言程式碼的重要性,而且還應該讓學生明白成功的交際應置於文化背景中,社會語言能力和語言準確性同樣重要。然而,文化交際能力不僅是對目標語國家的文化的知識點的知識上的積累。如果對於目標語國家的瞭解只停留在片面或膚淺的層次,是不能達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際的。因此,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應注重其交流的層次和交流的深度,幫助他們再基於對目標國家與人民的綜合瞭解,充分聯絡實際,實現真正的成功交際。同時,在世界全球化的趨勢下,僅僅侷限於對英語目標語國家的瞭解也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該培養學生對世界基本知識的瞭解,另外還要培養他們具備國際的交際能力,只有從培養“internationalperson”的角度出發,才能使得學生真正地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認清語言學習本質,正確處理英語和母語的關係,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英語雖是我們的學習物件,但不是歸宿。英語教學的目標應該是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跨文化意識的、能夠以中國人的身份用英語得體有效地同其他國家人民交流與合作的高素質的人才,而不是把學生培養成英美等主流英語語言被動的模仿者、追隨者或使用者。然而,我們時下的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主要是對英語國家的物質文化、制度習俗等各個層面的精神文化內容進行介紹,而對作為交際主體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國文化及其英語表達,卻採取忽視或漠視的狀態。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介紹中國文化的材料在英語教科書裡所佔的比例非常小。從而出現了我們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中國文化失語”現象,這就使學生根本不能就中國文化的相關話題進行順暢的英語表達,也很難達到跨文化自由交流的實效,既不懂如何用漢語表達英美文化,也不懂如何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因此,在英語變體多元化的大情境下,教師應當消除英美文化在教學中佔絕統治地位,必須以更為寬廣的全球化的視角來思考英語文和語言。在教學中不僅應有目的地把世界文化融入到課堂和教材中,而且還要加強學生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補充介紹中國文化的英語語言材料,以祛除母語文化失憶。更要立足於自己是中國人,引導學生從中國文化特有的視角去審視西方文化,進行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較——比較“異同”,而不是評價“優劣”,以培養學生批評性語言文化意識和博大寬闊的懷和視野。

三、結論

綜上所述,隨著英語使用全球化的發展,中國的大學英語教育應正確認識和認真研究英語的國際化和本土化,擺脫“標準英語”的束縛,樹立“世界英語”的理念,將英語作為一門國際性的語言進行教授,要注重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正確認識在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的重要性,真正地實現“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瞭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