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文藝>樂器>

少數民族樂器有哪些

樂器 閱讀(1.4W)

民族樂器即中國的獨特樂器。現一般流行的有琴、箏、簫、笛、二胡、琵琶、絲竹、鼓等,是代表著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樂器。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少數民族樂器,一起來看一下吧。

少數民族樂器有哪些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豐富多彩,不但富有濃郁的民族風韻,還常常帶著美麗的習俗和傳說,下面就介紹幾種少數民族的樂器,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蘆笙,這是苗族文化的符號和象徵,它不僅是一種單純的民族樂器,還是苗族男女青年戀情的“紅娘”,每當風清月夜,有情的小夥子手捧蘆笙吹一首婉轉悠揚的情曲,姑娘們聞聲便心領神會。這種戀愛方式,外行人是聽不懂的,但內行人一聽自明。

苗家每年還會舉行盛大的“蘆笙節”,在節日裡,平日寂靜的山谷頓時匯成蘆笙歌舞的海洋,漫山遍野,一望無際,不僅本地的蘆笙手,就是百餘里外的蘆笙手都會披星戴月趕來參加獻藝。

克亞克,柯爾克孜族的弓拉弦鳴樂器,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和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特克斯等地。大家看這傢伙的外形看起來是不是和小提琴很是相似呢,但是它並不是靠在脖子上,而是夾在兩膝之間演奏的。

馬頭琴是蒙古族的民間拉絃樂器。相傳有一個牧人懷念死去的小馬,照小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裝在琴柄頂部,因此得名。

馬頭琴的聲音圓潤低迴,是演奏蒙古長調最好的樂器。如今蒙古馬頭琴及其音樂都已被列入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嘎哈又被譯作果哈,是苗族的弓拉弦鳴樂器。因為演奏前需用唾液潤溼棕絲弓毛,又稱“口水琴”。這種琴非常古老,在民間也多為自制自用,因而各地的用材和規格尺寸都不盡相同,演奏方式也存在兩種,一是夾於兩膝之間,另一中則是類似小提琴,將琴尾頂在左肩與左胸之間。嘎哈的音量較小,音色沉悶,近似鼻音,可以與人聲相融合,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琤尼是壯族的'拉絃樂器。在壯語中,“琤”是“七”的意思,“尼”是對樂器擊打、拉奏的統稱,所以琤尼又稱七絃琴。據說琤尼的琴絃和拉弦是一位叫做“宜英”的美麗女子在對情郎的思念中用自己的秀髮做的,它的音色也柔和清晰,音量較小,猶如姑娘輕柔吟唱。

獨絃琴,京族彈絃樂器。京語稱旦匏。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獨絃琴是京族古老的民間竹製樂器。我國南方盛產竹材古代就有了用粗大的竹子製作的管形樂器,挑起竹皮為弦(俗稱篾弦),用以敲擊或彈撥,並由此使弦鳴樂器得到不斷髮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