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文藝>影視戲劇>

戲曲起源與形成

影視戲劇 閱讀(2.7W)

一個民族的印記,總要有人傳承下去。關於戲曲起源與形成,你知道多少?

戲曲起源與形成

一桌二椅,唱唸做打,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軍萬馬。

自古以來,中國戲曲既有帝王將相的陽春白雪,也有尋常百姓的家長裡短;既登得了廟堂,又入得了街巷。

那麼,這種中國人最典型的傳統審美方式到底是如何產生的?關於戲曲起源與形成的各家學說,歷來眾說紛紜。現舉近人有代表性的幾說,略述如下:

  戲曲起源於古巫、古優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提出:“古代之巫,實以歌舞為職,以樂神人者也。”又說《楚辭》稱“巫”為“靈”,“群巫之中,必有象神之衣服形貌動作者……至於浴蘭沐芳,華衣若英,衣服之麗也;緩節安歌,竽瑟浩倡,歌舞之盛也;乘風載雲之詞,生別新知之語,荒淫之意也。是則靈之為職,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樂神,蓋後世戲劇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他還認為,“古之俳優,但以歌舞及戲謔為事。自漢以後,則間演故事;而合歌舞以演一事者,實始於北齊。顧其事至簡,與其謂之戲,不若謂之舞之為當也。然後世戲劇之源,實自此始。”

  戲曲受印度梵劇影響而形成

許地山在《梵劇體例及其在漢劇上底點點滴滴》中,從文心和文體(即內容和形式)上對中國戲曲與印度梵劇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①梵劇並不是純正的悲劇,凡事至終要團圓,“團圓主義可以概括梵劇底文心”;“梵劇底表現純在理想方面,故不能產生真正的悲劇或喜劇。這樣的印度思想,我們底《琵琶記》把它完全代表出來”。“中國劇本描寫‘全忠全孝’底理想正和梵劇底描寫婆羅門思想一點也不合現實,一點也不加批評一樣”。②梵劇和戲曲的取材,都有傳說(傳奇)、創作、雜串。③梵劇在情節的發展上,有10項內容即“起首”、“努力”、“成功底可能”、“必然的'成功”、“所收底效果”以及“種子”、“點滴”、“陪襯”、“意外”、“團圓”。許多戲曲(如元雜劇《殺狗勸夫》、《張天師》等)都可以納入這10項內容。④“梵劇作家對於賓白,不喜純用雅語,又不喜純用俗語,故最優美的語言是雅俗參雜底。這與中國戲劇上所用語式,雅中有俗,俗中有雅一樣”。此外,許地山還談到梵劇與中國戲曲在演出形式和腳色稱謂的相似之處。他的結論是:“中國戲劇變遷底陳跡如果不是因為印度底影響,就可以看做趕巧兩國底情形相符了。”

  戲曲起源於傀儡戲、影戲

孫楷第在《傀儡戲考原》中提出:宋傀儡戲、影戲,“為宋元以來戲文雜劇所從出;乃至後世一切大戲,皆源於此。其於戲曲扮演之制,如北曲之以一人唱;南曲之分唱、合唱、互唱,以及扮腳人之自贊姓名,扮腳人之塗面,優人之注重步法等;語其事之所由起,亦莫不歸之於傀儡戲影戲”。

  戲曲至遲起於春秋,完成於唐代

任二北在《戲曲、戲弄與戲象》中說:“戲曲本身,至遲春秋時已有,是社會上自然產生的東西,而用這二字來代表戲劇,則自明以後小部分人的人為之事。”他不同意王國維關於真正的戲劇起於宋元的觀點,認為說真戲劇,不等於說成熟的戲劇。周戲《孫叔敖》(即優孟)雖幼稚,但也是真戲劇(據《唐戲弄·後記》)。他還提出:“在我國古代之伎藝中,先有歌舞,以較為規律之聲容著;繼有俳優,以較為自由之科白著;二者分別發展,至遲在漢代,聲容與科白,即已互相結合為體,而溝通為用,敷演故事,成為歌舞戲。……自後歌舞戲日漸發達,迄唐而受胡樂、胡舞、胡戲之刺激特強,又與當時社會盛行之傳奇、小說、講唱、詠語,種種文藝,互為影響,代言問答等已普遍深入,於是循伎藝發展之自然趨勢,已有融樂、歌、舞、演、白五事,以共同推進故事,加強表情,提高效果者,我國戲劇之體制,至此實已完成。”(據《唐戲弄·辨體》)

對戲曲形成的爭論,是一個對戲曲概念有不同看法的問題。這些學說都提出了自己的根據。但中國戲曲的形成,因素是很多的。如巫舞來源的確很古,但原始歌舞不只巫舞一種。傀儡戲和影戲對戲曲也是有影響的,南戲形成時期,溫州和東南沿海一帶確曾有影戲傀儡戲流行的事實。江南及東南沿海一帶,農村各種歌舞藝術甚為發達,這些藝術對於戲曲的影響也是斑斑可考的。至於傀儡戲影戲對元曲形成、梵劇對戲曲形成的影響,還缺乏證據,尚待研究。

無論巫覡說、勞動說、歌舞說、外來說、詞變說、綜合說(多元說),或許都從某一側面說出了一定的道理。但從戲劇形態學和戲劇發生學的角度看,從已發現的文獻、文物和田野資料看,王國維的戲劇起源說可能是最具說服力的一說,其生命力也應當是最長久的。”(《〈宋元戲曲史〉百年祭——— 王國維中國戲劇起源於巫覡說發微》,2014年會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