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體育>太極拳>

太極拳的健身作用-練太極拳如何預防傷害

太極拳 閱讀(1.02W)

太極拳,其健身價值是在用太極拳練習技擊過程中被發現的。那麼太極拳的健身作用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的太極拳的健身作用,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太極拳的健身作用-練太極拳如何預防傷害

  太極拳的健身作用有哪些

  一、練習太極拳對心臟、血管系統及呼吸系統的保健作用

太極拳運動對心臟、血管系統的影響,是在中樞神經活動支配下發生的,就太極拳的動作組成來說,它包括各肌肉群和關節的活動,同時也包括有節律的呼吸運動。特別是橫隔運動。因為它加強血液及淋巴的迴圈,減少體內淤血現象。習練太極拳有很多動作和姿勢都要去氣往下沉。即所謂“氣沉丹田”。這是一種橫隔式呼吸,它在醫療與保健上都有作用,胳肌與腹肌的收縮與舒張,使腹壓不斷改變。腹壓增高,腹腔的靜脈受到壓力作用,把血液輸入右心房;相反,當腹壓減低時,血液則向腹腔輸入,這樣,呼吸運動就可以改變、改善血液迴圈的狀況,加強心肌的營養。此外,橫隔的運動又可以對肝臟施加有規律的按摩作用,是消除肝臟淤血、改善肝臟功能的良好方法。現代醫學研究已證實,習練太極拳具有明顯的控制身體質量,減少體脂的作用。

習練太極拳能夠增加能量的消耗,降低血漿中,TC、TG水平,並且可能通過增強膽固醇逆相轉運能力,利於外膽固醇向肝臟轉運,增加膽固醇的分解,從而糾正脂質代謝的紊亂,改善心血管功能,緩解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大量的研究結果證明,習練太極拳對血脂異常改善的作用,機制與直接調節載脂蛋白、脂質代謝,脂蛋白酶有關,也和調節胰島素,細胞因子等間接作用有關。所以,經常習練太極拳,對預防心腦血管系統的各種疾病及動脈硬化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二、練習太極拳對神經系統的保健作用

現代生理學家對神經的研究認識到,中樞神經系統對人體的重要作用,它是調節與支配所有神經與器官的樞紐。人類依靠神經系統活動,以適應外界環境並改造外界環境。人體依靠神經系統活動,使體內各個系統與器官的機能活動,按照需要統一起來。因此,習練太極拳,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增強中樞神經系統機能,對全身來說也就具有了很好的保健意義。太極拳的優點就在於此。習練太極拳,要求“心靜”,注意力集中,並且講究“用意”這些都對大腦活動有著良好的訓練作用。

此外,從動作上來講也是如此。習練太極拳時,動作需要“完整一氣”由眼神到上肢、軀幹、下肢,上下照顧毫不散亂,好似行雲流水,前後連貫,連綿不斷,同時,由於動作的某些部分比較複雜,需要有良好的支配能力和平衡能力。因此,需要大腦在緊張的活動下完成,這也間接的起到訓練中樞神經的作用,從而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緊張度,活躍了其他系統與其器官的機能活動,加強了大腦方面的調節作用。

  三、練習太極拳對骨骼、肌肉、關節活動的保健作用

太極拳運動,對骨骼、肌肉、關節這些部位的影響是突出的,首先,以脊柱為例,練拳時要求含胸拔背、鬆腰、塌跨。“腰椎為第一主宰”;等,是說習練太極拳無論對脊柱的形態和組織結構都有良好的作用。其次,習練太極拳能促進骨和肌肉的合成代謝和重建,促進骨礦化和骨形成,增強骨強度和肌肉強度,從而減少骨量丟失。此外,習練太極拳能促進性激素分泌,調節全身代謝狀態明顯的改善肌肉神經功能,達到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的目的。

因此,長期堅持習練太極拳,有助於提高和改善肌腱和韌帶的順應性、延伸性和柔軟性,提供平衡能力和靈敏能力,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體力活動減少,和骨骼肌不負載會使骨量減少,而習練太極拳而產生的機械負荷使骨量增加,可阻止或逆轉老化的骨骼肌表型的變化;習練太極拳時,肌體的血液會重新分佈,使骨骼和肌肉的血流量增加。骨血流量的增加也是引起骨形成增加的機制之一。由於運動增加了骨皮質血量,使骨內血液保持中性,防止了骨溶解;同時,骨血量的增加使更多的營養物質運送到骨細胞,使骨細胞活性升高,進而促進骨形成。有研究表明,骨血量增加也可對關節軟骨產生節律性擠壓作用,促進關節軟骨的營養,延緩關節軟骨的退變。因此,習練太極拳可改善骨骼和關節的營養代謝,促進骨的重建和修復。

  四、練習太極拳對消化系統的保健作用

太極拳運動,可胃腸內壁肌肉的張力增強、消化腺分泌活躍、胃腸蠕動加快,減少腸內容物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以軟化便快,消除各種消化道症狀。例如,人體消化系統,受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相互協調處於平衡狀態。如果平衡紊亂,胃腸蠕動就會出現異常,就會出現腹部不適、消化不良、腹痛、腹瀉或者腹部脹滿、食慾不振、排便不暢等症狀。現代醫學研究顯示經常習練太極拳,可增加內臟運動,引導內臟之間活動,直接按摩消化管道,使之產生按摩作用,通過人體的感覺器官向自主神經中樞傳導,從而調整自主神經,恢復平衡狀態,使之恢復正常功能。並通過神經反射,實現胃腸功能的改善,使消化系統功能恢復正常。

  怎樣才能在習練太極拳時有效的預防傷害呢?

太極拳之所以有別於其他拳派或一些體育專案,而廣受人們的喜愛,除了具有豐富的哲理、人文性質和技術特性外,更由於它在強身健體,祛病延年方面富有特殊功效。那麼為什麼還有人提出質疑,也確有事實存在——有些人習練太極拳並未達到理想的健身效果,相反卻出現了一些副作用?比如,最常見的膝關節疼痛,氣色不佳,甚至未到老年就比常人顯出了步履蹣跚等衰態。這除了與個人的體質與遺傳因素有關外,根據習練太極拳的實踐,筆者以為大體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未能正確用力

所謂未能正確用力,即傷力;是指運動過量、過猛,或不均衡等狀態所產生的傷害或引起的疾病。如依慣例,練拳之前須先熱身,進行一些必要的單式操練或功法練習,使肢體、筋骨活動開,這樣就可避免在練拳時動作高低快慢變化而造成肌肉筋骨拉傷或挫傷。另外,運動量的大小和強度要量力而行,不可勉強。如年輕時運動量可大些(下架),兼及中架(中平架)和小架(高架);中年時運動量小些,以中架為主,低架適量;上年紀時運動量則再減,以小架為主,保持中架,低架少練或不練。

練習時間的長短,低架或快架一趟下來以六分鐘以內為宜,宜稍歇後再練;中架一趟二十多分鐘,以連續兩三遍為宜;小架快架一趟三十分鐘為宜,少則一遍,多則兩遍。視年齡大小或專業與業餘而區別對待。總之,運動量的大小要視年齡和體質的狀態而定。年輕體質好時,以長功夫體悟為主;年長時,運動量適當減少,以心悟為主。這實際上也是太極拳由初級階段到高階階段修煉的發展過程,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二、未能正確用氣

所謂未能正確用氣、即傷氣。中醫認為“氣”既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莊子•知北遊》:“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等都是在強調“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氣”的生成複雜,來源不一,分類多端。其功能有五:推動、溫煦、固攝、防禦和氣化。“氣”之為病有氣虛、氣鬱、氣滯、氣阻等,心氣虛、肺氣虛,肝鬱氣滯,肺氣阻塞等現象常見。《靈樞•口問》對氣虛的症狀進行過描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悗。”

傷氣主要有兩種現象:一是心態不寧、運動量過大、過猛、過急,練完後氣喘不止,氣色不佳;二是用意太過,過分注重呼吸,式式要與呼吸配合,甚至要讓“氣”將動作“催”起來,結果導致呼吸不暢,發生氣滯、胸悶、頭暈等現象。這些皆為練拳過程中的誤區,容易引發傷害和疾病,。拳論中:“以心引氣,務令沉著。以氣運身,務令順遂。”太極拳的習練要求,完全是鬆靈自然,快與慢之間也隨勁勢氣息而動,其功夫也是建立在柔韌的、日積月累的'慢功夫上,不是趕出來的;呼吸更是一任自然,以意領勢,以勢導氣,氣勢相隨,互為有益。氣之所用,存於鬆,鬆僅存於筋,似以一線牽連,此線即為氣。將用氣之意換至如何去放鬆,從肌筋血脈如何暢通的角度去理解,才能達到祛病健身之目的。

  三、姿勢不正、動作不慎造成骨傷

骨傷是因為姿勢不正確或動作不慎帶來的損傷。比較突出的現象是腿部受傷,特別是膝關節。一方面,因腿部力量和運動機能本來就是人體較早退化的部分;另一方面,加上長期半蹲式的運動負荷或過分追求姿勢高低變化的難度和強度以達到“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來提高成績,如競技太極拳旋體後單腿落地等,都會對習練者的腿部帶來極大損傷,極易造成腿部機能較早的退化、骨傷或後遺症疾病。對太極拳要領掌握不準,在運動中如膝過腳尖,左右轉腳時膝部用力、進退步實,腿膝部過低等現象,也都容易形成明顯或慢性的骨骼損傷。這些都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對太極拳運動的性質和內涵應給予深刻的思考、研究,並回歸和賦予太極拳本來的真實面貌,使之朝著健康的道路傳承、創新和發展。

  四、對太極拳運動的本質認識不足

人的健康長壽祕訣是因時循序,合乎自然的四季生息勞作;喜怒哀樂,七情六慾應符合人性和倫理的生髮和平息,既不是放縱,也不是壓抑。其身體的鍛鍊也應與人的生長規律相適應,超負荷的鍛鍊,逆勢而為強求奇效,雖能一時得到體能極限的閃光點,但同時也將給身體帶來重創和戕害生命;還要不斷完善個人心態修養,不以功成而懈怠,不以名就而驕奢,保持生活鍛鍊之常規,則疾病可遠離,衰老可延緩。太極拳運動機理,正是因循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大自然規律,融匯了太極陰陽動靜互養的生機,成為內外兼修,養生與技擊融為一體的運動方式。

在習練太極拳的過程中,只要我們真正按照太極拳的運動規律去體悟和實踐,掌握太極拳的基本要領,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有規律的習練,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就可以走出誤區,從而避免因習練不當而帶來的損傷和疾病。只有如此我們才能達到鍛鍊的初衷——技擊、鍛鍊、養生、健康、益壽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