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體育>太極拳>

學習太極拳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太極拳 閱讀(1.21W)

學好太極拳我們需要形意結合,那麼大家知道學習太極拳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呢?下面一起來了解下!

學習太極拳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一、 幾個主要部位練法

1、身:立身中正安舒,處處不能散亂失中,要表現大方、舒展、穩健、和順的形態。在前進、後退、左轉、右轉,不論動作如何變換,軀幹和四肢要做到上下協調一致,保持螺旋式升降和一氣貫通,要做到中正、輕靈圓活、沉著穩重,手、腳、身三者連成一體,是太極拳整體動作特點之一。

同時還要一身備“六弓” 的身形,即雙手肘關節為二弓,雙腳膝關節為二弓,頸項為一弓,腰為一弓。以腰弓為主,肘、膝、頸項弓為輔;以腰為軸,兩膊相依,中間自然,兩腿即能支撐八面,又能穩固堅實。動作變換,就能機動靈活。

身法的練習,在太極拳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讓我們在技擊和推手中處於有利地位。

2、腳:太極拳對腳步要求是很高的,腳步起落、進、退、側行、斜行等變換要練得虛實分清,大小均勻,不得大意。同時邁步要輕靈,落腳要穩健,轉動時不可左右搖擺。步法變換要漸變不要突變。凡邁步時須先將腰胯鬆沉旋轉,並將意氣沉入下丹田,直至腳底,小腹要鼓緊,坐穩一腳,再將另一腳緩緩地以弧形邁出。

不論前進後退,膝關節要保持微屈。落腳方位、足尖外開或內扣、旋轉角度均要求淮確。對馬步、弓步、歇步、虛步、僕步主要五種步法,必須分清主次、先後、虛實。如能做到邁步如貓行,站立似仙鶴,前進似游龍,後退似猿猴,就能達到四平八穩。

3、手:練習太極拳的手臂,要沉肩垂肘,要鬆柔圓活,忌僵忌滯,動作橫豎、順逆、升降、開合,均要作大小不同的弧形或環形,各關節、經絡、肌肉纖維要舒鬆和順。

手的動作配合肘部千變萬化,大家需要加以學習。

動時,以手領肘,以肘領肩;定時,以肩催肘,以肘催手,執行的手臂微有膨脹感,始終要貫串手臂運動時,膊隨肩轉,肘隨腕轉,腕隨掌轉。上下一條線,全憑腰臂轉。開勁如貓捕鼠,合勁似猿攀巖。

總之,全身上下內外,開合收發的`動作姿勢,均能將龍、虎、熊、猿、鶴的五種動物形像反映太極拳上來,取得保健養身的作用,這感覺是很有趣的。正因為如此,太極拳才能長期廣泛流傳,長盛不衰。

4、眼:眼與精神是相聯絡的,眼是最靈敏的部位。整套動作都不離開眼睛,每個動作執行,都要做到瞻前顧後,左顧右盼。一動眼先動,然後手、腳、身跟上去。

老拳譜說:“一轉眼全身全動”, 這就是說:始是意動,繼是內動,然後是形動的鍛鍊方法。太極拳精神作用的強弱,往往能集中地通過眼神表現出來。也就是意到、氣到、眼到、神到、形到,一到俱到,一動皆動,意氣神形合一。

此外,耳與眼也有聯絡,當然,耳主要是靜聽,但功夫純熟的人,能以耳代目。

5、螺旋(纏絲)式的練法:太極拳所有動作,都是以源動腰脊,勁貫四梢,順逆旋轉始終不丟掤勁、圓勁。要深刻領會,逆旋為動分,用丹田勁運到四梢,肩催肘、肘催手; 胯催膝、膝催足,是呼氣、是開、是發勁。

順旋為靜合,將四梢勁以鼓盪形式,復歸丹田。則以手帶肘、肘帶肩; 足帶膝、膝帶胯,是吸氣,是合,是蓄勁。太極拳一招一式、一舉一動,始終要保持掤勁與圓勁。

手、肘、肩、胯、膝、足都有一個大小不等的環圈、弧圈、順圈、逆圈、橫圈、直圈等錯綜交織著。這些圈又是以腰為源動。功夫練得越深,內勁質量越高的人,這些圈越小。練習太極拳外形是很重要的,但內氣鍛鍊更重要。

 二、對稱協調的五個方面

太極拳的一招一式,節節貫串,連貫圓活,綿綿不斷。外形的動勢,內勁的潛力,都是對稱協調的。它們的規律是:

1、開合收發:意欲向上,必先寓下。如雙手向後收回,必須先將重心逐漸後移,吸氣將盡時為合、為虛,是蓄勁;雙手轉向前掤、擠、按時,左右胸肌帶動兩肋,先以弧形鬆沉,繼而沉肩垂肘,動作過半時略有上升,當力點集中到一點時,開襠下沉,雙手隨著腰腿撐力向前發出,此時,為開為實是發勁。

2、左右運動:意欲向左,必先右引。如邁左腳,必先將右腰胯下旋落到右胯根處,重心移於右腳,然後邁出左腳。如邁右腳時則反之。每逢左右轉動時。在不失重心前提下要儘可能做到有鼓盪的S型前進,做到既靈活舒展,又沉著穩健。

3.、進退中定: 凡前進時,必有後撐。如手、腳、身軀前進時,必須開襠,足底吸地,內勁由腰襠部位向上翻滾、經過脊背透達掌、指,腰胯要儘量做到再次後撐,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意遠勁長。這就像彈簧式有伸有縮。後退時,主要做到後坐穩定,落地生根。

4、動靜相系:如右腳向前邁出,右手臂則向右面展開,左手指尖與左足尖成垂直線,而左手臂要緊隨右手挾出。兩足尖與手指之間,必須保持上下左右相呼應,動靜相系,使動作舒展而不散亂。

又如左腳邁出則右腳為實。動靜作業,得姿得勢,輕靈進退,胸腿相系。此外,必須做到左開右合,右開左合,內開外合,外開內合,開中有合,閤中有開,這樣就能達到對稱協調,動靜相合的目的。

5、對拉撥長,曲中求直: 頭頂百會、頸椎、胸椎、腰椎、骶椎等四大椎,要對準,要鬆沉垂直,要開襠圓活,足底生根,上下左右、陰陽和合,以脊椎鬆沉為主,肘關節、膝關節做到時伸時縮,伸伸縮縮,時曲時直,曲中求直,總之,太極拳要圍繞著粘連沾隨,將全身“六弓” 做到處處有對拉,意遠勁長。

綜上所述,練習太極拳,一舉一動,始終要以意運氣,以氣運身,做到“意、氣、形” 的統一。習練時,意想人的下丹田有個太極球,此球隨意識的活動而變化,它可大可小,可多可少,可集中壓縮,也可分散輻射,通過經絡,上達心、肺,到達指尖、頭頂(百會),並與上中兩丹田溝通;下可通達會陰,直至足趾。

太極球彙集和散射的過程,也就是拳架出手和收回的過程,無處不走螺旋線,無處不按對稱協調和對拉撥長,從起勢到收勢,貫徹全過程。

例如預備起勢時,先用意、氣將四梢(尾端)許多球沿經絡彙集到下丹田,此即為合、縮、升之姿勢;經過濃縮後,再用意、氣將這些球散射,壓運到全身四梢(尾端),此即為“開、伸、降” 之姿勢。長此練習,可達內勁充實,強心健體之美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