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升學>會考>

關於會考語文考前複習及評分標準

會考 閱讀(2.41W)
  會考語文考前複習及評分標準?

一、《會考考綱》語文考點突破(特別注意第12-18頁古文默寫)

關於會考語文考前複習及評分標準

二、《容易寫錯的字》(默寫)(列印)

三、《生詞聽寫》(全六冊)(列印)

四、文言文詞語解釋(列印,2份,共8頁)

五、名著

考前不復習的:《西遊記》《湯姆?索亞歷險記》(以上兩篇14、13年考過)

按以下順序複習(6篇):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凱勒)

鋼鐵是怎樣煉(練)成的――(奧斯特洛夫斯基)

格列弗遊記――斯威夫特

朝花夕拾――魯迅

繁星?春水――冰心

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亞

特別注意:人物性格、情節、比較(可能會涉及兩篇名著並作比較)

第1題,默寫(10分)

出現問題較多的不是古詩詞,而是古文,如果你感覺沒把握,請複習:

一、《容易寫錯的字(古詩39首+新增9首)》

二、《文言文複習之默寫(文言文24篇)》

複習時間: 分鐘;

第2題,詞語(4分)

見《人教版7-9年級各冊生詞彙總》

複習時間: 分鐘;

第3題,詞語選用(3分)

複習時間:0分鐘。

第4題,改病句(3分)

見練習

特別注意以下幾種型別:

1.重複:

忍俊不禁地笑 非常嫻熟 全身遍體鱗傷 美麗的倩影 仔細端詳 親眼目睹 在心裡由衷地 一直始終 本地土著 各位同學們

2.雜糅:

《朝花夕拾》的作者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革命 家魯迅先生在上世紀30所寫的一部散文集。

答案:

《朝花夕拾》的作者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在上世紀30所寫的一部散文集。

3.詞語順序:

在閱覽室裡近幾天許多同學如飢似渴地閱讀著

答案:

近幾天在閱覽室裡許多同學如飢似渴地閱讀著

改病句複習用時: 分鐘

第5題,句子的仿寫(4分)

複習時間:0分鐘。

特別提醒:注意審題,最近我們所做的都是與排比、比喻相關的,這種可能性佔90%,但仿寫句不一定都是寫排比、比喻句,所以,一定要看清題目,是排比、比喻的才像我們平時練習那樣做,如不是,則不能一味像平時那樣答。

課內文言文閱讀

《鄒忌諷齊王納諫》《滿井遊記》為2017、2017年考過。

第6-8題

第6題,3分

釋詞(見練習,兩份) 分鐘

第7題,4分

翻譯(見練習) 分鐘

第8題(3分)

選擇題0分鐘

課外文言文閱讀

讀不懂怎麼辦?

某些字可能讀不懂,被卡住了,怎麼辦?跳過去,把下面的內容連起來,很可能會因後面的內容弄懂了,前面被卡的字也能弄懂。如果仍被卡住,那就沒辦法了。課外文言文閱讀從來也沒有讓所有人都得滿分的設想。從答題的角度看,也並非每一個詞都弄懂才能夠答題。

第9題,詞語解釋(3分)

這些詞通常我們是學過的,要回想一下,看在哪裡學過,解作什麼。如:

主人許之――不知何許人也

以上兩個“許”字,其意思肯定不同。

複習時間: 0分鐘(建議)

第10題 斷句(3分)

斷句題的提醒:打草稿。

第11題 簡答題(3分)

一定要從多個角度回答,只要不是錯誤的,那麼,你所答角度,只要粘上邊就得分。

課外文言文閱讀複習材料:《一點通》

時間:不定

(三) 應用文類文段閱讀(10分)

兩道選擇題加一道簡答題

提醒:

一、為節約時間,可先看題目後閱讀原文;

二、選擇題分值很高,選擇要慎重;

三、可能要填塗答題卡;

四、對選擇題的判斷,一定要找相應句子仔細分辨。

複習時間: 分鐘

(四)文學作品類(17分)

一、標題的作用

新穎、吸引讀者閱讀興趣;

作為文章的線索;

表達情感

例一:《背影》

1.《背影》――全文的線索

2.背影指“父親”的影像,蘊含著父親對兒子的愛和兒子對父親的感激。

文章《從後排坐起》的標題有何作用。(4分)

17 4 作為行文的線索貫穿全文,使文章更緊湊;設定懸念,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從後排坐起”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標題的含義:既指小女孩頭上的以及後來帶給“我”的梔子花,也指小女孩可愛、善良、純潔的心靈,還指老師對一個所謂的“差學生” 的尊重、平等、信任和關愛。

文章以“梔子花開”為題,通過以“梔子花開”為線索組織材料,敘寫對母親往事的回憶,以梔子花喻母親,將“梔子花開”散發的芬芳寫出母親的慈祥,比喻母親對兒女無瑕醇厚的愛,表達了對母親的懷念。

文段開頭的作用(文學作品類)

新穎、吸引讀者閱讀興趣;

開啟(引出)下文;

開篇點題;

渲染(烘托)、鋪墊

關於“文章末段的作用”

通常地,有以下的作用:

點題;

點明中心(畫龍點睛)、卒章顯志、深化主題

照應前文(開頭);

總結全文;

留下餘味,給讀者以深思;

表達了……抒發了……

  《梔子花開》結尾的作用

結構上,再次提到“梔子花開”,照應了開頭,前後照應,使文章結構更完整緊湊;內容上,以花喻人,點明瞭主旨,深化了主題,表達了對母親深深的懷念。

分析結尾劃線句“其實,對她和男孩來說,寫誰的名字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們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傳遞,它無法照亮整個世界,卻溫暖了很多人的心。”在選文的結構和內容上的作用。(3分)

總結全文,(1分)照應題目(或點題),(1分)點明善心的傳遞可以溫暖人心這一主旨。(1分)

句子的作用

內容+結構

如問“含義”,則一般不答結構作用。

只要問“含義”,則一定有言外之意,一般要答字面意思,然後再答深層含義。

下面先說結構作用

開啟(引出)下文、總結上文

承上啟下(過渡);

設懸念、鋪墊、照應、打伏筆;

形成全文的線索;

某情節的作用

使文章產生波瀾,推動情節發展,吸引讀者閱讀興趣;

刻畫人物形象

  景物描寫的作用

一、 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揭示作品的時代背景

如《孔已己》中開頭對魯鎮酒店的格局的描寫“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檯,櫃裡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餞,買一碗酒。”交代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具體的人文特點。

再如《一面》中第5段“門外,細雨煙似的地被秋風扭著卷著,不分方向地亂飛。店裡冷得像地窖一樣,冷氣從褲管裡向上鑽。”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及當時的自然環境,也暗含了當時的社會環境。

二、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

《驛路梨花》中的開頭部分“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向遠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這句話寫出了山高、山大,同人物當時反映出當時人物焦急的心情。

又如該篇課文第六段“一彎新月升起了,我們藉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樹林裡走著。山間的夜風吹得人臉上涼涼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輕輕飄落在我們身上。”優美的景物襯托出人物愉悅、輕鬆的心境。

三、展示人物性格

四、推動情節的發展

《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烈日下的景物描寫和暴雨中的景物描則展現祥子在不同自然環境中同樣的悲慘的命運,推動情節發展,突出故事主題。

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故鄉》是一篇優秀的短篇小說,其中有好幾段精當、簡扼的景物描寫。這些景物描寫起到什麼作用呢?讓我們共同來分析研究一下。

文章開頭的景物描寫:“時候既然是深秋,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這段景物描寫是“我” 漸近故鄉時在船上所見。那“陰晦”的天氣,“蒼黃”的天色,“嗚嗚”的冷風,“蕭索”的“荒村”,沒有一點“活氣”,活畫出一幅死寂般的故鄉冬景圖。作者用這些語句極力渲染了農村蕭條、荒涼、沉寂的氣氛,以烘托“我”當時的悲涼心情,以表現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殘酷蹂躪下農村日益衰敗這個主題。

回到家中,見到老屋“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呈現出寂寥、破敗的慘狀。遠望故鄉一片蕭條,近看老屋寂寥籠罩,讓“我”的心更感悲涼。此處明寫景暗抒情,既渲染了氛圍,又以小見大,表現了廣大農民漸趨破產的悲慘境遇。

當母親向“我”提到閏土及“他也許就要來了”的時候,“我”的腦裡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西瓜,……”這段景物描寫,色彩鮮豔明麗,“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碧綠”的瓜地,與後面西瓜地裡小閏土活潑、勇敢的形象相映生輝,顯得十分神奇。從而襯托出“我”對閏土的喜愛、對記憶中的故鄉無限懷戀、嚮往之情。

“我”和母親、巨集兒離開故鄉時,作者描寫景物道:“我們的船向前走,兩岸的青山在黃昏中,裝成了深黛顏色,連著退向船後梢去。”“巨集兒和我靠著船艙,同看外面模糊的風景”。此處的景物描寫和開頭的景物描寫目的是一樣的。不同的是,“模糊的風景”中的“模糊”,還襯托了“我”心情的“模糊”,即除了悲涼,還有沉悶、悲哀。試想,“我”親眼看到故鄉的破敗和人民的境遇,親身體驗到人際間的隔膜,怎能不感到沉悶、悲哀呢?這“悲涼”和“沉悶”,作者其後也作了交代:“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在文尾,作者再次描寫了海邊的景色:“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這與上文的景物描寫並非重複。前面那段描寫,是“我”回憶中的景象,是實寫;而此處是“我”憧憬中的美麗景象,是虛寫。因為“我”看到故鄉蕭條、破敗之景,深感失望,但又不甘心故鄉繼續蕭條、破敗下去,於是,就為故鄉的遠景勾畫了這幀美麗的藍圖,表現出“我”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和決心。

總之,《故鄉》中的景物描寫,無論是記憶中的景物還是現實中的景物,都渲染了一定的氣氛,起到了襯托人物心情,突出文章主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