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升學>大學聯考>

2017年大學聯考語文備考模擬試題及答案

大學聯考 閱讀(3.21W)

  第Ⅰ卷(閱讀題,共70分)

2017年大學聯考語文備考模擬試題及答案

  甲 必考題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禮儀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蔣璟萍

中國禮儀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代表著社會的價值觀念。從基本框架看,禮儀文化蘊含著善良、和諧、秩序的價值觀念。第一,追求善良的價值觀念。從個人的視角看,禮儀是一種“向善”的價值追求。孟子認為,“辭讓之心,禮之端也”,它同“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皆為“善端”,由此形成仁、義、禮、智“四德”,進而達到至善。禮儀表現出善良的人性,雍容大度的儀態,彬彬有禮的行為,莊重誠敬的儀式,表明與人為善的態度,善良寬容的心靈。第二,追求和諧的價值觀念。從社會的視角看,禮儀是一種“為和”的價值追求。儒家強調,“禮之用,和為貴”。禮儀是以建立和諧關係為目標的行為規範,禮讓包含對自我的剋制,對他人的理解,體現以禮待人的尊重,樂群貴和的美德。第三,追求秩序的價值觀念。從國家的視角看,禮儀是一種“有序”的價值追求。“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國無禮則不寧”。孔子以禮為基礎,提出一套完整的規範體系,進而建立有條不紊的社會秩序。禮儀是經世治國的道德秩序,人們遵循禮儀規範,各就其位,各司其職,國家就會秩序井然。

中國禮儀文化根植於傳統社會,不可避免地帶有封建思想的印跡。然而,遵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挖掘其中的合理核心,就可以提煉一些超越時空的價值觀念。將禮儀文化中蘊含的向善、為和、有序的價值觀念,放進現代文化的框架下進行科學的闡釋,就可以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與友善、和諧、文明、法制等現代價值觀念相聯絡,成為涵養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中國禮儀文化有著深刻的價值觀內涵,傳統禮儀文化教育也有著其獨特的優勢。為此,我們應該充分發揮禮儀文化教育的優勢,將核心價值觀教育和禮儀文化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以禮儀文化教育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落實。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形成現代禮儀文化的價值取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深入挖掘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價值觀內涵,對善良、和諧、秩序的價值追求進行提煉,與友善、和諧、文明、法治等現代價值觀念聯絡起來進行科學闡釋,從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使核心價值觀落小為禮儀價值取向,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

將自律和他律有機地結合,使禮儀文化變成禮儀行為和禮儀習慣。中國禮儀文化強調自律,西方禮儀文化強調他律。我們應該將自律和他律有機地結合,保障各種禮儀規範和公約守則為人們自覺地遵守,或者從不自覺到自覺地遵守。同時,通過一些儀式和活動,傳播主流價值,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通過有效的制度設計和安排,使禮儀文化成為每個人的禮儀行為,變成全社會的禮儀習慣,在傳播核心價值觀中發揮重要作用。(選自《光明日報》,有刪改)

1.下列關於中國禮儀文化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禮儀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代表著社會的善良、和諧、秩序的價值觀念。

B.從個人的視角看,禮儀追求“向善”,它表現出善良的人性,表明與人為善的態度和善良寬容的心靈。

C.從社會的視角看,禮儀是一種“有序”的價值追求。人們遵循禮儀規範,各就其位,各司其職,國家就會秩序井然。

D.中國禮儀文化根植於傳統社會,帶有封建思想的印跡。遵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挖掘其中的合理核心,能夠提煉一些超越時空的價值觀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從儒家對中國禮儀文化的詮釋來看,儒家已經意識到禮儀文化蘊含著善良、和諧、秩序的價值觀念。

B.中國禮儀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係密切,中國禮儀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C.我們可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小為禮儀價值取向,使其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讓大眾接受。

D.將自律和他律有機地結合,禮儀文化可以變成禮儀行為和禮儀習慣。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禮儀文化有著深刻的價值觀內涵,傳統禮儀文化教育也有著其獨特的優勢,我們應該通過禮儀文化教育來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落實。

B.深入挖掘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價值觀內涵,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從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

C.中國禮儀文化強調自律,西方禮儀文化強調他律。我們應該將中國禮儀文化和西方禮儀文化有機地結合,保障各種禮儀規範和公約守則為人們自覺地遵守,或者從不自覺到自覺地遵守。

D.有效的制度設計和安排,有助於禮儀文化成為每個人的禮儀行為,變成全社會的禮儀習慣,在傳播核心價值觀中發揮重要作用。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胡世寧,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進士。性剛直,不畏強禦,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藩,從官驕,世寧裁之。

遷廣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數殺掠吏民,世寧密檄龍英、知州趙元瑤擒之。母喪歸。服闋赴京。道滄州,流寇攻城急,世寧即馳入城,畫防守計。賊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遷江西副使。當是時,寧王宸濠驕橫有異志,莫敢言,世寧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敕王止治其國,毋撓有司,以靖亂源,銷意外變。”宸濠聞,大怒,列世寧罪,遍賂權幸,必殺世寧。世寧已遷福建按察使取道還裡宸濠遂誣世寧逃馳使令浙江巡按潘鵬執送江西鵬盡繫世寧家人索之急。李承勳為按察使,保護之。世寧乃亡命抵京師,自投錦衣獄。

獄中三上書言宸濠逆狀,卒不省。系歲餘,言官程啟充、徐文華、蕭鳴鳳、邢寰等交章救,乃謫戍瀋陽。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寧起戍中為湖廣按察使。尋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四川,以父憂歸。

世寧風格峻整,居官廉,疾惡若仇,而薦達賢士如不及。都御史馬昊、陳九疇坐累廢;副使施儒、楊必進考察被黜;御史李潤、副使範輅為時所抑,連章薦之。與人語,吶不出口,及具疏,援據古今,洞中窾會。與李承勳善,而持議不苟合。始以議禮與張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寧不肯附會,論事多牴牾。諸大臣皆忌之。帝始終優禮不替。

九年秋卒。贈少保,諡端敏。(選自《明史·列傳第八十七》,有刪改)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世寧已遷福建按察使/取道還裡/宸濠遂誣世寧逃/馳使令浙江巡按潘鵬執送江西/鵬盡繫世寧家人/索之急

B.世寧已遷/福建按察使取道還裡/宸濠遂誣世寧逃/馳使令浙江巡按潘鵬執送江西/鵬盡繫世寧家人/索之急

C.世寧已遷/福建按察使/取道還裡/宸濠遂誣世寧逃/馳使令浙江巡按潘鵬執送江西/鵬盡繫世寧家人/索之急

D.世寧已遷福建按察使/取道還裡/宸濠遂誣世寧逃/馳使令浙江巡按潘鵬執送江西/鵬盡繫世寧/家人索之急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弘治,是中國明朝第九個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號。年號,是我國曆代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始於漢武帝。

B.疏,又稱“奏議”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進言使用文書的統稱。疏的本意為“疏通”,這裡引申為分條說明的文字。

C.父憂,為“丁父憂”的省寫。“丁憂”,古代官員父母親去世後必須停職守制的制度,丁憂期間,丁憂人不準為官。

D.諡,諡號,是古代君主、諸侯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給予的一個寓含善意評價或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胡世寧通曉軍事。他的軍事才能在流寇攻打滄州時展現出來,流寇攻打滄州七天七夜,滄州城還是沒有攻破,最後,流寇被迫撤離。

B.胡世寧疾惡如仇。他為人風格端莊、峻嚴,任廣西太平知府時,太平知州李浚幾次三番殺害吏民,掠奪財產,胡世寧率人逮捕了他。

C.胡世寧不畏權貴。他果斷揭發寧王宸濠驕橫不法和造反的意圖,雖遭受迫害,並被關進監獄,也毫不屈服,他最後被諫官營救出獄。

D.胡世寧舉賢薦才。即使他舉薦的人被罷官,考評中被黜斥,被當時大臣壓制,他還是連上奏章推薦,唯恐被舉薦的人仕途不通達。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道滄州,流寇攻城急,世寧即馳入城,畫防守計。

譯文:

(2)與人語,吶不出口,及具疏,援據古今,洞中窾會。

譯文: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8~9題。

  館娃宮[注]懷古(其一)

皮日休

綺閣飄香下太湖,亂兵侵曉上姑蘇。

越王大有堪羞處,只把西施賺得吳。

  西 施

羅 隱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注  館娃宮:春秋吳王夫差為西施所造,在今蘇州市靈巖山上。吳人謂美女為娃,故曰“館娃”。

8.皮詩前兩句是怎樣寫西施的?請簡要分析。(5分)

譯文:

9.兩首詩都寫到“西施”,借“西施”表達的思想情感有什麼不同?請簡要闡述。(6分)

譯文: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上片描寫赤壁雄奇壯闊的景物,除寫陡峭的山崖外,還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從聲色方面寫滔滔的江流。

(2)杜甫在《登高》中借“猿”“飛鳥”寄寓漂泊不定、老病孤獨的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勸學》中通過對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的原因分析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