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設計>環境設計>

淺談生態學原理在園林中的應用

環境設計 閱讀(1.09W)

景觀的美學價值是一個範圍廣泛、內涵豐富、動態變化的難以確定的問題。都市人的審美時尚迴歸自然、返樸歸真,但久居深山的農民卻見高樓大廈最興奮。保持景觀中最大的生態系統多樣性,給予最大的資訊量可以作為一種準則。以人為本、天人合一成為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以人為本就是滿足人的需要,但是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怎樣去取捨?天和人怎樣才能合一,或者接近合一?這些問題沒有完全解決。

淺談生態學原理在園林中的應用

  1.自然不屬於人類,人類屬於自然

自然生態系統是與當地環境長期相互作用、協同進化的產物,其結構複雜,穩定性高,具有自我維持、更新和發展能力。自然生態系統中的頂極群落是生態功能最強大的生態系統型別。

地球環境的演變產生了生物,生物又改變了地球環境,生物物體與其生存環境所構成了具有極其複雜相互作用的動態複合體——生態系統,每一種生物有其特有的環境資源利用方式和與其他生物間的生物關係,即生態位。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的種群,與其他生物一樣,生存離不開與生物一起協同演化的自然環境,也就是說,人類依賴於自然生態系統——生命支援系統而生存,但自從人類有了文明和自己的生產之後,人類開始按自己的需要去利用和改造自然界,並且人類的活動水平及影響力不斷加大,已對自然演進的過程及自然結構體系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具有與地質要素相同的塑造自然結構與改變自然演進過程的能力。人類一方面依賴於自然生命支援系統,另一方面憑藉自己的能力構建了與自然系統相隔離的龐大人工系統,越來越使自己變成生態位高度特化的生物。城市就是按照人類的意志和願望,對自然系統進行強烈改造和適應而建立起來的人工環境系統。城市是一種建築物高度密集的人造實體,人口高度密集的社會實體,能流、物流、資訊高速交換的經濟、科技、文化實體。但任何一個城市都是建立在在自然系統本底基礎上的,無論是整體意義上的城市,還是生物意義上的城市人群不可能離開區域或全球生態系統而獨立生存。

  2.園林綠地系統是連線人工環境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橋樑

吳良鏞教授在《人居環境科學導論》這本著作中指出,人居環境地,是人類聚居生活的地方,是與人類生存活動密切相關的地表空間,是人類在大自然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場所。在空間上,人居環境又可以再分為生態綠地系統與人工建築系統兩大部分。城市作為人居環境的典型型別離不開生態系統的生物物質、能量,離不開經過長期演化獲得的大氣環境、光熱環境、水環境,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心理機制。但是現代城市人居環境越來越向自然環境異化方向發展,人類的居室、辦公樓受到人工控制的程度越來越大,城市的空間,甚至區域性大氣越來越多地被人造物所充塞,所建造的庇護所(Shelter)越來越特化,人們在四季有空調的建築物內感到“舒適”,越來越依賴區域性大氣、溫度、製造系統、交通運輸系統,這種矛盾的二重性需要一箇中介來進行調和,無論是環境還是心理都需要這種調和,能承擔這種功能上和空間上的調和作用只有依靠園林綠地生態系統,只有當園林綠地生態系統成為人居環境的主體部分和連線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生態系統的橋樑,才能實現吳良鏞先生所說的“人居環境建設本身就是人與自然相互聯合和作用的一種形式,理想的人居環境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3.生態學研究尺度與園林綠地之間的關係

師法自然一直是我國園林的造園準則。20世紀70年代以來,生態理論得到進一步發展,傳統的開敞空間方法加入生態學理論,給城市規劃注入新的血液,開始了城市生態綠化的研究和實踐。城市生態綠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創造融合自然的生態遊憩空間和穩定的綠地基礎上,運用生態的原理和技術,借鑑地帶植物群落的種類組成、結構特點和演替規律,以植物群落為綠化基本單元,科學而藝術地再現地帶性群落特徵的城市綠地。它是順應自然規律,利用修復技術,構建層次多、結構複雜和功能多樣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維持、更新和發展能力,增強綠地的穩定性和抗逆性,實現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觀的可持續維持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