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企業管理>戰略管理>

華為公司SWOT矩陣分析

戰略管理 閱讀(3.13W)

引導語: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總部位於中國廣東深圳市的生產銷售電信裝置的員工持股的民營科技公司,於1988年成立於中國深圳。

華為公司SWOT矩陣分析

  一、企業背景:

華為的主要營業範圍是交換,傳輸,無線和資料通訊類電信產品,在電信領域為世界各地的客戶提供網路裝置、服務和解決方案。

  二、企業優勢(S):

華為公司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五點:

1.業務排名:華為累計申請中國專利31869件,PCT國際專利申請8892件,海外專利9279件。已獲授權專利17765件,其中海外授權3060件。在LTC/EPC領域,華為基本專利數全球領先。另外,2008年華為首次位居PCT申請量榜首。

2.產品和技術: 華為人最引以為豪的競爭力之一,當屬研發,在國內同類廠商中,華為在這方面的實力是公認的首屈一指。

華為能在高階市場上站住腳靠的是自主研發了全球尖端核心技術。華為是“世界少數幾家能提供下一代交換系統的廠家”。是中國申請專利最多的企業,3G坐擁數項行業創新。其出品的通訊產品大多是基於自己研發的獨立產權產品,能夠全面呼應顧客的需求。

3.成本優勢: 華為的客戶化定製能力這個指標在2007年全球20

個重點國家客戶滿意度條查結果中超過愛立信。這主要歸功於華為龐大的研發隊伍。而定製化能力強,首先就是要大量聘用研發人員,研發人員的成本也成為競爭的關鍵。在中國一個研發工程師的工資是歐洲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而法定工作時間是歐洲工程師的1.5倍,同時中國人勤奮,還經常加班加點。而研發費用的80%以上是人力資源成本,所以,華為投入1塊錢研發,相當於歐洲公司投入10塊錢,也就是華為的研發成本是歐洲公司的十分之一。

4.立足中國使用者,本土化的服務:對於國內,華為立足中國使用者,做本土化的服務。中國不僅是全球網路裝置需求增長最迅速的地方,同時也在成為全球僅次於北美的網路裝置供應基地。針對國際巨頭相繼湧入中國,企圖瓜分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華為利用自己身為本土化企業的天然優勢,在符合主流技術標準的基礎之上,做針對國內使用者特殊業務需求的開發。對於國際業務,華為在全球建立了100多個分支機構,營銷及服務網路遍及全球,能夠為客戶提供快速、優質的服務。目前,華為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已經應用於全球100多個國家,以及36個全球前50強的運營商。華為還在海外設立了28個區域培訓中心,為當地培養技術人員,並大力推行員工的本地化。

5.研發投入: 2010年後華為加大了研發投入,年度研發費用達到16556百萬元,同比增加24.1%。投入51000多名員工(佔總數的46%)進行產品與解決方案的研究開發,並在美國、德國、印度及中

國等地設立了20個研究所,還與領先運營商成立了20多個聯合創新中心,把領先技術轉化成為客戶的競爭優勢和商業成功。

  三、企業劣勢(W):

1.領導個人色彩濃烈:這是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國民營企業的通病。領導人的個人色彩濃烈,既是華為的優勢,也是它的劣勢。在一權獨大的情況下,決策失誤很容易出現。即使現在華為在不斷進步,但在一連串的成功下,很容易造成人的自大,從而迷失在以往的業績中,這對一家企業來說是極其致命的。

2.財力相對較弱 :相對於國際電信裝置業巨頭,華為的財力還是要薄弱很多。由於不是上市公司,華為不能在資本市場上融資;也不需要公示社會,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華為的不透明,對於華為進軍國際市場造成了一定的障礙。

3.品牌問題:很多發達國家的人不信任“中國製造”的產品,在他們看來,中國貨是價廉質差的代名詞,這個大環境對於華為電信裝置的銷售很不利。此外,“農村包圍城市”的國際化戰略某種程度上犧牲了華為的品牌形象,不利於其品牌價值提升。研發基礎環節薄弱,改進型創新多,原創型創新少。

  四、企業機會(O):

  1.成長潛力:

華為公司處在一個快速增長、有著巨大市場的通訊產業,人們交流的需求與日俱增,電信裝置製造行業有著豐厚的超額利潤。再加上中國電信業的落後,裝置提供能力的空白,使得國家把提升電信業的技術水平作為了發展重點。再加上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財力物力和整個中國經濟大幅度的增長,

  2.國際行情:

中國電信業重組後,3G建網逐步展開,TD、CDMA和WCDMA的建設尤其快速壯大,市場規模有望繼續擴大,這給通訊裝置商,尤其是中國廠商帶來了巨大的機會。 2008年開始的金融危機,給低產品價格的華為公司裝置帶來了機遇。所以就整體而言,整個通訊裝置製造行業處於一個產業比較成熟的階段,

  3.市場優勢:

中國研發成本的低廉給華為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優勢。根據資料,華為研發部門的人均費用為2.5萬美元/年,而歐洲企業研發部門的人均費用大概為12萬~15萬美元/年,是華為的6倍。華為研發人員年均工作時間大約為2750小時,而歐洲研發人員年均工作時間大

約1300~1400小時,人均投入時間之比為2∶1。因此,華為在產品響應速度和客戶服務方面反應較快,這是其能以弱勝強的核心優勢。也成就了華為交付成本和交付效率在業界形成良好口碑。

  4.行業前景:

近十年來,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大不如前,物美價廉的“中國製造”產品大大走俏。而2008年由美國引發的.金融海嘯更是導致歐美運營商節省開支,使依賴於歐美市場的海外第一陣營裝置商業績大幅降低。

在這個機遇下,華為、中興脫穎而出,不但分享了亞太市場,更是利用其“價效比”,使得歐美市場份額進一步提高。

  五、“威脅”(T):

1.同跨國公司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與愛立信,思科等企業相比,華為在人力資源,以及設計、部署網路這些方面處於劣勢。 隨著電信運營商更加考慮網路功能和效能,華為的“價格撒手鐗”有可能失去吸引力。

2.移動業務資費降低:要使移動業務普及,降低資費已成為電信運營商必須採取的吸引顧客的手段。資費的降低必然導致電信裝置提

供商降低裝置的售價,從而不可避免的降低利潤。如果沒有可靠的降低成本的技術手段,只能導致企業走向惡性迴圈。

3.貿易歧視、技術標準等軟性壁壘的風險: 金融危機過後,各國為促進本國經濟發展必將採取各種嚴格的保護措施,以歐盟為例,2009年1月起,未經歐盟REACH法令註冊或預註冊的產品將分階段禁止進入歐盟市場,這意味著包括通訊產品在內的諸多產品將面臨ROSH指令、WEEE指令和REACH法規的考驗,以環保標準、智慧財產權等為代表的新的貿易保護手段可能對華為通訊產品出口造成較大的影響。

4.國內電信市場的開放:國內電信市場的日趨開放和進口關說的下調,使得華為將面臨國際上實力雄厚的企業的全面挑戰,華為的價格也許不再成為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