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企業管理>物流管理>

如何管理好訂單以提高物流效率

物流管理 閱讀(1.67W)

物流作業總是得依靠各種訂單計劃:進倉有入庫單、揀選有揀貨單、出庫有發貨單、廠間運輸有調撥計劃(調撥單)……訂單不是一行行無聊的資料、一沓沓一式幾聯的單據而已,而是串起整個物流活動的主線。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如何管理好訂單以提高物流效率的知識,歡迎閱讀。

如何管理好訂單以提高物流效率

  1要管好訂單,

我們真的瞭解下單的人(客戶)嗎?

客戶檔案

想了解客戶,就得建立定期更新的客戶檔案,從中我們能夠知道總共服務的有多少家客戶,最重要的是哪家,界定重點客戶的標準是什麼,每個客戶的下單頻率是多高,訂單包含的品項集中在哪些,每次下單量多大,運輸方式是哪種,用何種車型為主,運距有多遠……

下單規則

為避免下單混亂及大量緊急訂單,應明確界定接單日和發運日,及截單時間、訂單審批許可權等規則。

比如正常的發運日為接單日的第二天,截單時間為每天下午2點,那麼2點前下的單,第二天送到為正常訂單,要求當天送到的為緊急訂單;2點後下的訂單,要求當天及第二天送到都作為緊急訂單。

規定好緊急訂單必須得到什麼職位的人審批才能發運,以控制成本。

訂單滿足情況

我們深入瞭解客戶,明確訂單規則,通過嚴密的執行,目的還是為了更好地完成訂單。訂單完成得怎麼樣,必須要有統計,用資料結果來說話。

除了整體的訂單送達彙總資料,還必須分析到具體客戶的訂單滿足情況,才能發現運作的不足及改善方法,以更好地滿足每個客戶的訂單。

  2下單前要不要先檢查庫存?

有些公司是先檢查再下單,有些則是直接下單不看庫存,並沒有標準答案,很多公司也不曾把這當作一個嚴肅的問題來看待,而是覺得之前一直都這樣,好像影響不大,真是這樣嗎?

我們分幾種情況來看:

下單不檢查庫存(結果不好)

直接下單,不看庫存,但經常出現下了訂單,發現產品庫存無法滿足而造成要改單換品種、數量才能執行,影響效率、增加工作量甚至產生較多的出錯;

客戶需求不確定時,存在倉庫中有庫存的產品下單很少,而無庫存產品大量下單的情況;

由於改單(品種、數量)不一定能滿足客戶的需求,會出現大量訂單因庫存不能在訂單有效期內滿足,而引起很多的客戶投訴。

下單先檢查成品庫存

銷售下單時檢查若發現沒有庫存的產品就不下單,或者改成其他品種,這樣對於物流短期內是有好處的,會把倉庫內的貨物及時清走,保證庫齡和週轉效率,也免去了大量的改單操作。

但長期來看,會對供應鏈產生不良影響,即訂單隻體現了被修改過的需求(按庫存改單),你把庫存積壓產品硬塞給客戶,客戶的原始需求品種和數量等資訊沒有得到收集,他一直賣的可能是週轉比較慢的品種,並不是市場的真實需求。

長期來說有可能被市場逐漸拋棄,而供應鏈卻後知後覺,不能準備真正屬於市場所需的庫存,相當於是從前的“以產定銷”模式。

在銷售壓力大時,不排除會出現部門間的扯皮,比如銷售月度目標是100萬,但只能拿到80萬的訂單,還有20萬缺口他們可能會讓經銷商下單到目前庫存不足的品種上去,然後推託說銷售任務100萬是能完成的,只是工廠生產庫存不足,所以是供應的問題。

等下個月這些缺貨的品種補充到足夠庫存時,銷售又根據當時的庫存資訊,把缺口訂單下到最近的缺貨品種上去,說是市場變化了……

人不能無恥成這樣,但指標壓力足夠大時,無恥起來就可以不是人了。

(庫存可見,相當於將供應鏈的底牌亮給銷售,將自己陷入被動)

下單無權檢查成品庫存(結果好)

這點跟第一點的無準備下單不同,是基於詳盡的分品種銷量預測基礎上的盲下單。

即按照預測資料去生產、儲備庫存,下單時無論產品是否有庫存,只要是按照訂單規則來下,並通過審批後都是有效訂單,物流不能拒絕。

短期內可能因預測和實際訂單不一致,而導致部分品種缺貨,但缺貨的訂單資料會作為下一次銷量預測的依據,不斷地去提高預測準確性,長期來看會使缺貨情況得到持續改善;生產的品種也因符合市場需求,相當於“以銷定產”模式,不容易產生長年的積壓庫存。

  3訂單規則該如何應用

隨便去問物流部一個發貨相關的員工,客戶的訂單規則是怎麼樣的?他可能會滔滔不絕地告訴你,這個客戶一般是下多少件、用多大的車,那個客戶一般又是多少……

但這隻叫客戶下單的規律,並不是我們給客戶制定的規則,如果沒有給客戶規則,那他們下單就會比較隨意、或者只便於客戶不便於我們物流。

接下來一起看看訂單規則該如何應用

體現物流運作特性

對於下單,從銷售角度來看,最重要的是客戶下了多少錢,才好計算自己的業績達成情況;從客戶角度來看,往往是方便更重要。

比如什麼品種幾千件,什麼品種幾百件,整百整千容易點數收貨;而對於物流,最好是充分考慮運作的特性,比如整托盤、整車的數量。

假如沒有訂單規則,客戶按自己方便可能就下2000件的貨,結果到了物流,發現是35託(每託56件,共1960件)還要加上40件,這40件得從一個整託56件中去拆,或者別的零頭數托盤中拆,拆託的過程就是工作量以及增加的出錯機率。

如果訂單規則是整託,比如客戶下單就是按整數託下(36託),有小的計算工具自動告訴客戶就是2017件,客戶按2017件下過來的訂單,物流就能整托出庫,簡化操作、減少出錯。

因此,物流根據每個品種的整託數、每種車型的最大裝載託數、每個客戶的下單頻率和數量範圍等因素來制定訂單規則,由銷售發給客戶,要求客戶按訂單規則去下單,這樣能加快訂單完成的速度的提高準確度,不符合的訂單規則的需要額外審批,以降低拆託、剩尾數的比例。

回顧訂單規則執行符合度

訂單規則不可能一旦發給客戶,就能嚴絲合縫地按規則下單的,法律頒佈都做不到這點,所以需要不斷去回顧實際的執行情況,將不符合的客戶下單情況與銷售反覆溝通,去協調客戶不斷提高符合度,最終才能有益於公司整體操作效率及成本的控制。

及時修改規則以貼合實際

訂單規則並不是鐵板一塊,制定了以後就一成不變的,應該隨著條件變化而進行修改,以適應最新運作實際。

比如一個新產品面世前需要將該品種的下單規則增加進去,計重收費實施後車輛運載噸位下降了,也要根據裝載標準及時修改訂單規則併發布,而不是在新情況下大量改單後才想起來要修改規則。

沒有規則,客戶會給你規則,你操作起來很麻煩的規則;只有不放棄制定規則的權利,讓客戶按照我們自己的規則來下單,才能實現高效低成本的運作。

  4“改單”應有嚴謹的流程

下訂單是很嚴肅的事情,但有些情況下客戶會出現亂下單,導致臨時改單、甚至取消訂單的情況,給物流造成不利的影響。

比如倉庫裡有A品種(易銷)庫存,也有B品種(滯銷),有時銷售為了清理掉B品種的庫存,特意跟客戶說沒有A品種的貨,要求客戶下B品種的訂單。

客戶下單後到倉庫自提,發現原來有A品種的貨,一定要改單換成A品種,於是就產生了改單的一系列操作,增加麻煩、產生庫存積壓甚至影響其他訂單(本來庫存預著給其他訂單的量)。

訂單的修改及取消(以下簡稱改單)應該有嚴謹的流程進行控制。

改單審批流程

下單後應該要有確認訂單的過程,一經確認就是有效訂單,必須得到嚴格執行。確認的方式可以是付款、信用額鎖定、審批或其他操作。有效訂單還被取消或修改的,必須記錄原因用於分析。

物流從運作角度要界定清楚運作到哪一段後會產生額外成本,比如有效訂單到倉庫後,如果訂單還未列印、貨物還沒有分揀,這期間取消訂單並沒有發生實際運作,所以不會產生額外成本。

假如貨物已經分揀,或者正在裝車,突然接到訂單取消或修改的通知,又得把貨物卸下來重新揀新的貨來滿足新訂單,就會產生額外成本。

即使銷售為了客戶關係,承諾不收取改單的費用,物流還是應該計算並列明改單的成本以讓銷售知道,讓公司瞭解,從而進一步規範訂單管理,減少有效訂單的取消和修改。

訂單品種和數量的修改會影響庫存,進而影響其他訂單。

例如,甲客戶原先下單訂購B品種1000件,提貨時發現有A品種1500件庫存,要改成1000件A品種的貨,如果不加控制,原來下A品種訂單800件貨的乙客戶就只剩500件可提貨,缺貨300件!遵守下單規則的乙客戶沒有得到訂單保障,而隨意改單破壞規則的甲客戶卻滿足了,長此以往將引起越來越多人去挑戰有效訂單的權威。

除了品種、數量等資訊外,修改送貨地址是一個風險更高的改單行為。正常情況下每個客戶有一個或幾個固定的送貨地址,線路經過確認能保證預算成本內可及時送達,而客戶臨時放到檯面上修改送貨地址的改單操作,最多隻是增加額外運費、或者造成不及時送達的投訴等運作風險。

如果客戶訂單上不修改地址,實際卻要求物流供應商私底下配合送到別的地方,就有市場、銷售及價格體系的重大風險了。

通常有兩種情況:

一是報遠拉近賺運價。

例如原訂單是送到300公里外的A客戶所在市場銷售,但客戶要求物流公司送到100公里的B客戶區域的市場(A已安排人接貨),物流公司跟工廠結費按300公里的線路運費計算,但實際成本只有100公里的費用,A客戶則賺了原來不屬於自己區域市場的銷售額(事實上惡意擠佔了B客戶的市場份額);

第二種情況是鑽市場差價的空子,跨區竄貨。

例如A客戶所在市場競爭激烈,產品定價在80元一件;B客戶所在市場屬於壟斷地位,產品定價是100元一件,於是A客戶就有動力讓物流公司修改地址直接送到B市場,寧願多出5元一件的運費,也要賺取超額利潤。而B市場原來缺少競爭對手可以定高價,結果由於大量竄貨,自己把價格體系給做崩盤了。

因此,修改訂單,尤其是修改地址的訂單,一定要嚴格控制,不論是明面的還是私底下進行的!

考核改單執行結果

即使對有效訂單的修改制定了審批流程、記錄了每票改單也不能保障完全符合,必須要有考核,知道哪個銷售負責的哪些客戶改單最為頻繁、什麼原因,採取措施降低改單率,提高有效訂單的徹底執行……考核落實到人,才能讓有效訂單真正有效。

回顧分析改單資料

除了被動的考核,還需要有主動的分析回顧,在一段時間內的改單資料中發現其中的問題和機會,才能從根本上減少改單行為。

比如前面所說的品種A和B,通過大量像甲客戶一樣的改單也能發現,市場上真正需求的是A品種,而不是B品種,工廠就應該多增加A的庫存而減少生產B,讓客戶真正能下自己想要的訂單;

再比如說發現跨區竄貨情況,光靠鎮壓客戶和物流供應商是不行的,差價擺在那裡,有利潤自然會有願意冒險的人,應該考慮得更長遠和全面,對各區域的銷售政策、獎勵標準進行適當調整。

訂單修改,不是簡單的改動幾個字而已,背後涉及到很多運作問題,需要看透才能管好。

  5有哪些訂單執行的要求會被隨意更改呢?

下訂單是件嚴肅的事情,下完單後執行訂單同樣也是很嚴肅的事,但有些情況下客戶會出現隨意更改運作要求的行為,必須警惕。

有哪些訂單執行的要求會被隨意更改呢?

指定產品

通常每個工廠都有自己的供應鏈管理原則,比如屬地(就近)供應、先進先出等,有些客戶認為A工廠(遠)的同款貨比B工廠(近)品質更好,下單非得指定要A工廠的貨,要不然必須要當月生產的貨,不收上個月或更老的批次,這些要求就會對工廠物流造成不利影響:

運輸成本更高、系統操作改供貨方下單更頻繁、出錯率更高、庫存更難以預測準、庫齡越來越老、過期報廢更多、客戶退貨及投訴增加……

修改交貨期

每種不同型別的產品、不同運輸方式及運距長短都對應著不一樣的交貨期,正常情況下客戶應該被知會下單至到貨的期限,但有些沒有被通知到、或者無視交貨期標準的客戶,會提出無理的要求。

比如下圖,按訂單生產的品種要9天以上才能交貨,按訂單裝配則只需要4-6天,因為原材料已經採購到位,按庫存計劃也製造出來,只需訂單下達,用1天裝配,汽運3天就能送達全國,火車及船運也就5天,所以全程4-6天交貨期是經過計算後的標準。

如果一個原來鐵路供應的遠距離客戶,下了一張按訂單生產的品種的單,這種訂單正常時間是11天,客戶卻要求5天必須送到,那就是屬於修改交貨期標準的過分要求,硬要完成的話或許只得靠緊急採購、臨時加班生產、裝配、鐵路方式改成汽車運輸……每一項都對應著成本和風險的增加。

額外服務

正常裝載後,客戶可能還要求工廠物流或承運商提供訂單外的其他服務,比如車上順便帶點促銷品、待更換的紙箱等,數量少或者不增加額外成本的,為了維護客情關係就當幫忙了,但也有個別過份的客戶要求一車貨給他免費卸七八個二批商(門店)、或者要求司機免費幫他卸貨(合同是門到門運輸不含裝卸的),不按要求做就不簽單、甚至投訴……

包括但不限於以上三點的訂單執行過程的變更要求,都會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業務流程的混亂乃至訂單管理不善的惡性迴圈。

必須要樹立起標準的操作規範,嚴格執行,執行不到位及時反饋糾正、特殊情況(如商超等對批次、收貨標準要求更高的客戶)也設立對應的操作標準,只有按標準執行,才能越做越穩,否則一味滿足客戶的要求(尤其是過份要求),最終只能導致更多客戶的不滿意。

  6訂單執行結果應該如何嚴肅對待呢?

下訂單是件嚴肅的事情,下完單後應該嚴肅地執行,訂單執行的結果,也必須嚴肅對待。

訂單執行結果應該如何嚴肅對待呢?

分維度統計訂單完成率

每個公司(工廠或倉庫)通常會統計訂單完成率,大多公司是按月統計,有些按周,也有能做到按日計算,但往往也僅限於此,很少看到更多維度的訂單完成率統計。

為什麼要多個維度進行分析呢?精確到天不是已經足夠了嗎?其實這只是一個維度——時間。從時間上來說,訂單滿足率能達到99%,已經足夠高了吧?

但如果有100個客戶,99個客戶下單都能按時足量得到滿足,每次都是那1個客戶缺貨、晚到,對於這個客戶來講,他的訂單滿足率是不是0%?

所以缺了一個維度——分客戶。同樣道理,下了100個品種的訂單,其他99個品種都能滿足,每次就缺那1個品種,這個品種的滿足率是99%還是0%?

因此,統計訂單滿足率,不能只到時間維度,必須要分客戶、分品種、分庫存地點、分生產方式……等各種運作需要的原因進行分析。

未達成原因分析及行動

將訂單未滿足的原因分不同維度進行分析,不是沒事找事、增加工作量,而是為了找到未達成的`根本原因,以採取相對應的行動,最終提高訂單滿足率,其實長期來講是減少問題和工作量的方式。

例如前面所舉的例子,分品種維度來看,僅僅是那一個產品的訂單老是缺貨,找到的根本原因是這個品種訂單批量太小,每個客戶每週只下一點點貨,整週的訂單量也達不到生產的啟動量,於是生產計劃員往往先保住大品類的訂單,都得到滿足了才安排這個小品種的換線生產,於是在這個小品種未生產出來之前下的訂單,就通通成了不能達成的了。

分析原因後要提升滿足率,方法就容易出來了,按預測提前生產幾周的小品種做庫存,反正量小,加多幾周的量也佔不了多少庫位和庫存金額,但只要下了小品種的訂單都有庫存可以滿足。

接下來的幾周騰出生產線集中生產大品種就行了,也減少了後期按照小品種訂單到達才開始生產,頻繁換線造成的產能損失。

其他維度的原因分析也類似,總之只有維度分細,才能找到根本原因,行動方案也才真正對口可靠。

訂單相關投訴處理

正常的訂單完成率統計之外,最好還有與運作相關的不同方式能夠對統計資料進行確認及驗證,比如訂單執行相關的客戶投訴。

因為資料是經過計算的,過濾掉了一些運作資訊,如果只看數字,可能沒法直觀瞭解資料對應的運作實際如何,假如資料還有水份(不真實),那背後的運作質量可能就完全不可控了。

而有渠道專門收集客戶關於訂單送達的反饋及投訴(類似網購產品除了評價商品本身,還能單獨評價物流服務),則對於企業認清訂單完成率資料與真實運作水平的一致(或差異)性,有直接的幫助,通過處理關於訂單執行的投訴,也能找到未達成的一些原因,並採取有效措施提高訂單滿足率,提升客戶滿意度。

  7訂單完成的第一手資訊有哪些呢?

貨物裝走發出後,訂單並沒有就此完成,因為貨物還存在遲到、破損甚至丟失的可能性。

很多工廠或倉庫的物流運作部門不太關注貨物發走後的情況,往往是銷售反饋訂單執行有問題了,才打電話去問運輸商,得到的答案也往往與銷售口徑不一致,反覆溝通、扯皮浪費了大量時間精力。其實,就是因為物流沒有掌握訂單完成的第一手資訊。

訂單完成的第一手資訊有哪些呢?

回單資訊

一式幾聯的發運單除了發貨地留幾聯、送達客戶後留一聯,承運人也會帶回客戶簽章後的剩餘幾聯。這幾聯通常只是作為運費結算之用,沒有充分去挖掘回單背後的資訊和資料價值。

比如你仔細分析會發現同一個承運商送同一個城市的訂單,其回單簽收顯示的合格率是不一樣的:送經銷商的往往是零破損,完好籤收;送倉庫的簽單顯示有一些破損;送超市的破損比較嚴重,還經常有退貨……

真的是承運商在運輸相同線路時會表現出不同的運作水平嗎?

其實是因為簽收方的要求不同,運輸過程中可能有幾箱裡面的幾罐破損了,如果是倉庫的簽收人就會在挑選、更換紙箱完了,將不能處理的貨物計入不合格數量後進行訂單簽收;

而經銷商本身就是賣貨的,有不合格的產品讓司機直接買賠了,司機回單顯示完好還能完整結算運費;超市的收貨要求很挑剔,一箱裡面有一罐變形,要求整箱拒收……

所以回單資料不能只看表面,需結合運作實際去看,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到提高運作水平的關鍵。

回單資訊要充分利用好,首先要求籤單的流程得規範。目前主流的紙質回單要做到規範,難度比較大,往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培訓、宣貫、檢查、糾正……

而新型的電子回單方式,通過系統設定的流程,讓回單相關的人員不得不走標準的步驟,所以回單資料的質量就提高了,能用於分析和改善運作。

在途資訊

過去很長一段時期,車輛的在途資訊是不透明的,貨主方需要找承運商、承運商再通過電話聯絡到司機才能知道所謂的在途情況。為什麼說“所謂的”?

因為你不大容易鑑定司機提供的資訊到底真實性如何,他說車還有5公里就到了,其實還遠在50公里外;他說車在半路壞了、被扣罰了,可能是偷懶在半道打牌;他說送到客戶那裡卸完車了,真實情況卻是他配合客戶把貨卸在半路(協同竄貨)賺運費差價去了……

缺少真實有效的在途資訊,訂單執行的完整性就大打折扣,不僅物流服務的水平上不去,還會影響銷售的業績。

隨著GPS、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等技術成為主流,目前市面上已經有不少在途跟蹤的工具和手段,能實時監控並長期記錄車輛的軌跡、運動狀態、溫溼度顯示甚至對駕駛室和車廂內進行錄影,能更有效地提高在途資訊的透明度,提升物流服務水平。

客戶反饋

傳統的物流管理比較欠缺客戶反饋的收集,對於提供的物流服務要麼自我感覺良好(沒有收集客戶對訂單完成的反饋),要麼感覺很糟(總是收到銷售、客戶關於訂單執行過程的投訴),這些其實都是對客戶反饋缺乏系統性管理的表現。

如果全面、系統、正規地收集到貨後客戶的反饋,就像我們網購完每一單後對快遞公司要進行評價一樣,彙總後你會發現其實資料並不太難看,也不很好看,之前感覺良好是由於反饋沒傳遞到你這裡,感覺糟糕只是因為只有差的反饋才到達你這裡,真實情況是大多訂單都是OK的,少部分需要分析原因,改善服務。

因此,我們要通過客戶反饋的第一手資訊來提升物流運作水平,先要做到的是完整收集每一票的客戶反饋資訊。目前的資訊科技也能夠實現,並且讓相關資訊在工廠、倉庫、運輸商、客戶、司機等有關人員都能實時看見的平臺上共享,增加透明度。

訂單發出不代表完成,訂單收貨也還不能代表,只有當單據回傳、在途和簽收資料得到收集統計、客戶反饋第一線資訊用於分析,讓供應鏈服務得以改善,能讓下次的訂單更好完成了,上一批的訂單才算完成其使命。小小的訂單,就是這樣串起大大的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