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企業管理>上市輔導>

看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應從三個不同角度

上市輔導 閱讀(3.3W)

隨著年報季報的披露,大量的隱藏資訊藏身於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中。那麼,應該如何看呢?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看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應從三個不同角度,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看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應從三個不同角度

  先說審計角度

財務報告按規定應公司負責編制,但事實上大多數財務報告是審計者在審計完成後編制,並由公司認可後以自身名義對外發布的(原因是大多數公司財務部不具備編制專業財報的資源和能力,就好比多數公司的 IT 部門不能自主開發軟體一樣)。

審計中兩種思路會同時進行,並以前者為主,概括如下:

(1)將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自上而下層層拆解拆細,去尋找支援這些報表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的證據鏈(其中完整性最難以保證)。

對於現金流量表,我所見到的大多是根據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明細內容倒算出來的(具體可參考註冊會計師考試會計教材相關內容,不過有朋友反映有些公司會細緻到標記每筆分錄的現金流量型別)。

(2)基於商業邏輯去分析財報資料,包括和歷史資料以及同行業其他企業的資料作比較,還會考慮銷售收入與經營環境變化的關係(比如釣魚山事件嚴重影響日企的銷售收入),看看財務報表有無明顯不合理之處,如果有,則進一步採用第(1)種方式深究。

如果存在造假的話,那審計和造假就是一個「看誰做得更完美」的較量,審計者能否發現,取決於造假的程度和審計的深度。

理論上,造假者可以造假整條證據鏈以及與第三者串通舞弊,但工作量很大且要確保證據鏈在邏輯上完整,而證據鏈涉及訂單、合同、收發貨物單據、發票、內部流轉過程中的記錄痕跡、成本計算、資訊系統記錄、會計記錄、銀行收付款記錄等等。

甚至還涉及虛構交易方或與客戶或供應商串通,要虛構所有東西並保持邏輯一致是很困難的,尤其是銀行流水如不提前計劃根本無法回頭去造假。

理論上,審計者也可以無限深入調查,但出於審計成本、可操作性、法定審計責任義務以及被審計單位的反抗等原因,審計者無法像警察辦案一樣去偵察,只能達到自身事務所質量和風險控制所要求的水平。

這也是好的會計師事務所與差的會計師事務所的區別所在;做空機構有時候更能發現造假,原因是他們動用了超常規的手段,用偵察的手段去收集一些隱蔽的資訊。

審計思路在於查錯糾正,與投資者角度不同。

  再來看投資者角度

我個人看財報,主要就是想自己來掂量和判斷一個公司的絕對估值,將市值除以絕對估值得出溢價倍數,在不同股票之間進行比較,由此對於哪些股票高估或低估會形成你自己心裡的看法。

而如果是對於一個陌生上市公司,我習慣性地這樣快速來瀏覽(這不是經過計劃或結構化的思路,只是自然形成的快速瀏覽的習慣):

1、先瀏覽利潤表的結構

瀏覽收入、成本費用、利潤的金額和大致的比例結構,建立一個初步印象。

看看最近兩年利潤表的變動,對經營狀況的變動建立初步印象。接著再看利潤表的盈虧與現金餘額的增減變動對應關係如何。

如果一個公司很賺錢,比如騰訊某年收入 400 多億,淨利潤 100 多億,我會好奇他的現金餘額是不是也多了 100 多億,如果是的話那 OK 確實夠賺錢;

如果不是,我會去看現金流量表,他到底錢花哪去了,或者是賺了但沒收回來;如果錢花在購買固定資產或公司併購上,那就去看資產負債表是不是相應增加了這些資產,以及進一步看能否挖掘到這些大額新增資產或併購有何目的以及是否合理(公司實際控制人通過虛增資產或隱蔽的關聯交易是最容易進行利益轉移的)。

2、瀏覽附註中收入、成本和費用專案的明細和變動

收入在我看來是最重要和值得關注的專案,一方面公司經營狀況和趨勢都體現在收入之中,理解公司的收入內容、結構、市場競爭力和未來趨勢較為重要;

另一方面,大多數行業中,會計收入確認相與一般人的商業常識和理解十分貼近,不像成本確認那麼複雜(像製造業和房地產業等成本的成本計算,成本計算容易出錯。假設利潤率為 10%,如果成本多計了 1%,利潤可能就減少 9%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