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企業管理>上市輔導>

如何化解企業上市“堵車”之難

上市輔導 閱讀(1.89W)

今天應屆畢業生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轉載自《理財週刊》2012年12月24日刊資料,希望大家喜歡,有興趣的同學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化解企業上市“堵車”之難

過度融資是中國股市的原罪之一,在股市全流通的時代,投資人的話語權將逐步增強,股市改革的方向將遵循市場化的方向:放開兩頭,培育中間。

如果用一個字描述北京,那就是“堵”。但若用金錢衡量北京之“堵”,金額最高的卻不是公路堵車,而是企業上市。在股票市場上,新股上市就像北京“堵車”一樣,前面出不去,後面擠上來,水洩不通。一邊是投資方的股市,欲振乏力;一邊是融資方的股市,欲哭無淚。股票市場首尾兩端,中間夾著證監會的發行稽核委員會,左右為難,所以郭主席提出要“分流”企業上市融資的壓力。

化解企業上市“堵車”之難的方法

有人建議讓“新三板”分流一部分上市公司,也有人認為無須多慮,已核准的擬上市企業排隊“沉澱”一下就會有三分之一企業因業績變臉而自行退出。這些說法看似中肯其實荒謬,如果企業排隊“沉澱”一年就會業績變臉,保薦人和發審委該當何罪?如果是垃圾企業轉到“新三板”上市則不僅坑人,還將毀掉“新三板”。問題的關鍵是要形成優勝劣汰的選擇機制,只要能夠讓投資人擁有企業上市的選擇權,企業排隊上市的“堵車”現象就能化解。

經濟學泰斗佛裡德曼的名著是《自由選擇》,市場經濟的靈魂就是自由+選擇。郭主席走馬上任時曾問過:企業上市能不能不稽核?答案是不能,因為公司上市的核準制是《證券法》規定的。但在核準上市後,是否就一定要上市嗎?未必!這時應該由誰來決定企業是否上市呢?可以雙向選擇,投資人可以不買,融資人可以不賣,這就有了一個新的路徑:擬上市企業定底價,再讓投資人競爭定價。增加這樣一個環節,股票市場就能更有效地促進上市企業的優勝劣汰,從根本上結束“把投資人當傻瓜的時代(郭樹清語)”。

行為金融學的研究發現,股市中有兩種投資人,其一是聰明的投資人,學名為“資訊交易者(information trader)”;其二為愚蠢的投資人,學名為“噪音交易者(noisy trader)”。目前的新股上市是聰明的投資人忽悠愚蠢的投資人,就像一場量級不對等的拳擊比賽,風險/收益高度不對稱。假設市場整體的風險/回報對稱均等,由於一級市場是機構主導,背後是股權投資產業鏈,聰明的投資人居多;二級市場是散戶主導,背後是股票投資產業鏈,愚蠢的投資人居多,所以一級市場的投資人是一分險兩分利,二級市場是一分利兩分險。由於股票發行高度依賴於投資人的愚蠢,才有了“新股不敗”的博傻遊戲。從這個角度看,已核准的'擬上市公司若能有機構的二次競價,並暫時限制散戶參與,將會改善企業上市過程中的資訊不對稱和風險不對稱。

實際上,這種制度安排是在核準制的基礎上增加做市商機制,讓聰明的投資人充當新股的“準做市商”,形成聰明投資人之間的平等對話,公平博弈。如果機構競價的結果低於上市公司的預期底價,擬上市公司可決定延遲或取消上市。參與競價的投資機構需要持股一段時間(比如3~6個月)後才能在公開市場上賣出,公眾投資人此時再選擇是否參與,至少會降低決策中的資訊不對稱。這樣,公司上市的第一輪投資人將主要是聰明的投資人,他們具有較高的資訊解讀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具有發現企業內在價值的專業技能和投資動機。

過度融資是中國股市的原罪之一,在股市全流通的時代,投資人的話語權將逐步增強,股市改革的方向將遵循市場化的方向:放開兩頭,培育中間。所謂放開兩頭,就是讓上市和退市的過程都逐步走向程式化的操作,從而降低過程中的人為干預,規避制度性的腐朽和尋租。所謂培育中間,就是要多層次引進機構投資人,拓寬證券交易的中間業務市場,避免讓散戶直接面對資訊不對稱的過度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