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企業管理>國學智慧>

論語譯註之顏淵篇

國學智慧 閱讀(1.56W)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一串的意思,語是話語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建議漢武帝採納儒家思想,於是便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口號。論”讀音為“輪”,從字面上理解,《論語》即為言論的彙編。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論語譯註之顏淵篇,歡迎閱讀。

論語譯註之顏淵篇

  論語譯註之顏淵篇

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①。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②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

顏淵問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語行動都合於禮,就是仁。一旦這樣做到了,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實踐仁德,全憑自己,還憑別人嗎?”

顏淵道:“請問行動的綱領。”孔子道:“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話不聽,不合禮的話不說,不合禮的事不做。”

顏淵道:“我雖然遲鈍,也要實行您這話。”

【註釋】

①克己復禮——《左傳》昭公十二年說:“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那麼,“克己復禮為仁”是孔子用前人的話賦予新的含義。

②歸仁——“稱仁”的意思。朱熹《集註》謂“歸,猶與也”,也是此意。

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①無怨。”

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

仲弓問仁德。孔子道:“出門[工作]好像去接待貴賓,役使百姓好像去承當大祀典,[都得嚴肅認真,小心謹慎。]自己所不喜歡的事物,就不強加於別人。在工作崗位上不對工作有怨恨,就是不在工作崗位上也沒有怨恨。”

仲弓道:“我雖然遲鈍,也要實行您這話。”

【註釋】

①在家——劉寶楠《論語正義》說:“在邦謂仕於諸侯之邦,在家謂仕於卿大夫之家也。”把“家”字拘泥於“大夫曰家”的一個意義,不妥當。

3司馬牛①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譯文】

司馬牛問仁德。孔子道:“仁人,他的言語遲鈍。”

司馬牛道:“言語遲鈍,造就叫做仁了嗎?”孔子道:“做起來不容易,說話能夠不遲鈍嗎?”

【註釋】

①司馬牛——《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雲:“司馬耕,字子牛。牛多言而躁,問仁於孔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根據司馬遷的這一說法,孔子的答語是針對問者“多言而躁”的缺點而說的。

4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譯文】

司馬牛問怎樣去做一個君子。孔子道:“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道:“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孔子道:“自己問心無愧,那有什麼可以憂愁和恐懼的呢?”

5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譯文】

司馬牛憂愁地說道:“別人都有好兄弟,單單我沒有。”子夏道:“我聽說過:死生聽之命運,富貴由天安排。君子只是對待工作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待別人詞色恭謹,合乎禮節,天下之大,到處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著急沒有好兄弟呢?”

6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zèn),膚受之愬(sù,同“訴”),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譯文】

子張問怎樣才叫做見事明白。孔子道:“點滴而來,日積月累的讒言和肌膚所受、急迫切身的誣告都在你這裡行不通,那你可以說是看得明白的了。點滴而來,日積月累的讒言和肌膚所受、急迫切身的誣告也都在你這裡行不通,那你可以說是看得遠的了。”

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譯文】

子貢問怎樣去治理政事。孔子道:“充足糧食,充足軍備,百姓對政府就有信心了。”

子貢道:“如果迫於不得已,在糧食、軍備和人民的信心三者之中一定要去掉一項,先去掉哪一項?”孔子道:“去掉軍備。”

子貢道:“如果迫於不得已,在糧食和人民的信心兩者之中一定要去掉一項,先去掉哪一項?”孔子道:“去掉糧食。[沒有糧食,不過死亡,但]自古以來誰都免不了死亡。如果人民對政府缺乏信心,國家是站不起來的'。”

【註釋】

①兵——在五經和《論語》、《孟子》中,“兵”字多指兵器而言,但也偶有解作兵士的。如《左傳》隱公四年“諸侯之師敗鄭徒兵”,襄公元年“敗其徒兵於洧(wěi)上”。但此“兵”字仍以解為軍器為宜,故以軍備譯之。

8棘子成①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kuò皮革)猶犬羊之鞟。”

【譯文】

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質便夠了,要那些文彩[那些儀節、那些形式]幹什麼?”子貢道:“先生這樣地談論君子,可惜說錯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本質和文彩,是同等重要的。假若把虎豹和犬羊兩類獸皮拔去有文彩的毛,那這兩類皮革就很少區別了。”

【註釋】

①棘子成——衛國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稱為“夫子”,所以子貢這樣稱呼他。

9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對曰:“盍徹乎?”

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

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譯文】

魯哀公向有若問道:“年成不好,國家用度不夠,應該怎麼辦?”

有若答道:“為什麼不實行十分抽一的稅率呢?”

哀公道:“十分抽二,我還不夠,怎麼能十分抽一呢?”

答道:“如果百姓的用度夠,您怎麼會不夠?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又怎麼會夠?”

10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

【譯文】

子張問如何去提高品德,辨別迷惑。孔子道:“以忠誠信實為主,唯義是從,這就可以提高品德。愛一個人,希望他長壽;厭惡起來,恨不得他馬上死去。既要他長壽,又要他短命,這便是迷惑。這樣,的確對自己毫無好處,只是使人奇怪罷了。”

11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譯文】

齊景公向孔子問政治。孔子答道:“君要像個君,臣要像個臣,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景公道:“對呀!若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卽使糧食很多,我能吃得著嗎?”

12子曰:“片言可以折獄①者,其由也與?”

子路無宿諾②。

【譯文】

孔子說:“根據一方面的語言就可以判決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子路從不拖延諾言。

【註釋】

①片言折獄——“片言”古人也叫做“單辭”。打官司一定有原告和被告兩方面的人,叫做兩造。自古迄今從沒有隻根據一造的言辭來判決案件的(除掉被告缺席裁判)。孔子說子路“片言可以折獄”,不過表示他的為人誠實直率,別人不願欺他罷了。

②子路無宿諾——這句話與上文有什麼邏輯關係,從來沒有人說得明白。”

13子曰:“聽訟①,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譯文】

孔子說:“審理訴訟,我同別人差不多。一定要使訴訟的事件完全消滅才好。”

【註釋】

①聽訟——據《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在魯定公時,曾為大司寇,司寇為治理刑事的官,孔子這話或許是剛作司寇時所說。

14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譯文】

子張問政治。孔子道:“在位不要疲倦懈怠,執行政令要忠心。”

15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註釋】

見雍也篇第六。

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卻和這相反。”

17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譯文】

季康子向孔子問政治。孔子答道:“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帶頭端正,誰敢不端正呢?”

18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譯文】

季康子苦於盜賊太多,向孔子求教。孔子答道:“假若您不貪求太多的財貨,就是獎勵偷搶,他們也不會幹。”

19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譯文】

季康子向孔子請教政治,說道:“假若殺掉壞人來親近好人,怎麼樣?”孔子答道:“您治理政治,為什麼要殺戮?您想把國家搞好,百姓就會好起來。領導人的作風好比風,老百姓的作風好比草,風向哪邊吹,草向哪邊倒。”

20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譯文】

子張問:“讀書人要怎樣做才可以叫達?”孔子道:“你所說的達是什麼意思?”子張答道:“做國家的官時一定有名望,在大夫家工作時一定有名望。”孔子道:“這個叫聞,不叫達。怎樣才是達呢?品質正直,遇事講理,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顏色,從思想上願意對別人退讓。這種人,做國家的官時固然事事行得通,在大夫家一定事事行得通。至於聞,表面上似乎愛好仁德,實際行為卻不如此,可是自己竟以仁人自居而不加疑惑。這種人,做官的時候一定會騙取名望,居家的時候也一定會騙取名望。”

21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譯文】

樊遲陪侍孔子在舞雩臺下遊逛,說道:“請問怎樣提高自己的品德,怎樣消除別人對自己不露面的怨恨,怎樣辨別出哪種是胡塗事。”孔子道:“問得好!首先付出勞動,然後收穫,不是提高品德了嗎?批判自己的壞處,不去批判別人的壞處,不就消除無形的怨恨了嗎?因為偶然的忿怒,便忘記自己,甚至也忘記了爹孃,不是胡塗嗎?”

22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

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退,見子夏曰:“鄉①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②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譯文】

樊遲問仁。孔子道:“愛人。”又問智。孔子道:“善於鑑別人物。”

樊遲還不透澈瞭解。孔子道:“把正直人提拔出來,位置在邪惡人之上,能夠使邪惡人正直。”

樊遲退了出來,找著子夏,說道:“剛才我去見老師向他問智,他說,‘把正直人提拔出來,位置在邪惡人之上’,這是什麼意思?”

子夏道:“意義多麼豐富的話呀!舜有了天下,在眾人之中挑選,把皋陶提拔出來,壞人就難以存在了。湯有了天下,在眾人之中挑選,把伊尹提拔出來,壞人也就難以存在了。”

【註釋】

①鄉——去聲,同“向”。

②遠——本是“離開”“逋逃”之意,但人是可以轉變的,何必非逃離不可。譯文用“難以存在”來表達,比之拘泥字面或者還符合子夏的本意些。

23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譯文】

子貢問對待朋友的方法。孔子道:“忠心地勸告他,好好地引導他,他不聽從,也就罷了,不要自找侮辱。”

24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譯文】

曾子說:“君子用文章學問來聚會朋友,用朋友來幫助我培養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