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培訓>公務員>

2017年廣東省公務員考試《申論》模擬試題

公務員 閱讀(3.03W)

  點選檢視試題答案及解析
  一、注意事項

2017年廣東省公務員考試《申論》模擬試題

1、申論考試與傳統的作文考試不同,是分析駕馭材料的能力與表達能力並重的考試。

2、作答參考時限:閱讀資料40分鐘,作答110分鐘。

3、仔細閱讀給定的資料,按照後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題紙指定位置。

4、答題時請認準題號,避免答錯位置影響考試成績。

5、作答時必須使用黑色鋼筆或圓珠筆,在答題紙有效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的作答無效。

二、給定資料

1、6月23日傍晚時分,十年來最大一場雨“空襲”京城。

雨一直下,越下越大,陶然亭地鐵站變成了“水簾洞”,西客站附近的蓮花橋下變成了“游泳池”,南二環主路右安門路段斷路,在大望路、安華橋這些地方,那些底盤高的SUV或許還能涉水緩慢前進,而不少小型汽車幾乎變成了“潛水艇”。北京的交通開始逐漸癱瘓,從立交橋橋底到二環路,從立交橋橋面和地鐵線再到機場航班,這場暴雨讓北京儼然變成了水城,“城市內澇”也再次舊話重提。

每次一出現城市內澇的訊息,各大入口網站基本都會將其頂至首頁。而在某個城市“看海”,也成為網民們這個夏天最熱衷討論的話題。

類似“到武漢大學去看海”和“到北京地鐵觀瀑布”的各種調侃層出不窮,在這些調侃背後,卻是這些昔日外表光鮮的城市,緣何在暴雨突襲下顯得如此狼狽不堪?

電閃雷鳴,大雨傾盆,晝如暗夜,75歲的劉維新已在北京生活近60年,他從未見過北京有這麼大、這麼急的雨。這場大暴雨,不僅讓北京多個路段因嚴重積水陷入癱瘓、部分地鐵線路被迫關閉,還有兩名青年也因下車推雨中熄火的汽車掉入汙水井中瞬間喪命。

“這樣的天氣實在罕見,也難怪北京的城市基礎設施出現問題。”劉維新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儘管在城市經濟的研究領域享有盛譽,但他仍然無法理解,為何一向乾旱缺水的北京會突然遭遇如此強烈的大暴雨。

2、2011年1—5月,長江中下游多省市遭遇乾旱,降水達到50年來最低水平。但從6月起,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突現強降水,接連數輪降水過程的降水量創下近60年歷史同期的最高值,使得不少旱區轉眼間成為澇區。連日來,中國多個城市遭遇強降雨天氣,武漢、杭州、南昌、北京、長沙、成都等地先後發生嚴重內澇,紛紛化身“東方威尼斯”,多個城市的防汛部門也因此進入高度緊張狀態。

2011年6月以來,整個杭州城似乎都和水“槓”上了。水汙染的陰霾未散,連綿不絕的大雨再次讓杭州陷入一陣忙亂。雨聲、叫聲、喇叭聲,被積水圍困的人們滿腹抱怨。一個高速運轉的城市,輕易地被這場大雨打亂了節奏。截至6月15日下午3點,杭州市區共發現積水面積100平方米以上、積水深度20釐米以上的積水點45處。這些積水點主要分佈在江乾區和拱墅區。而其中一些路段,諸如天城路文暉大橋東、德勝路上塘路口,每逢大雨幾乎都會積水。

2011年6月18日,武漢市一輛公交車因水浸熄火,消防官兵救援被困在車頂上的乘客。當日,從凌晨開始的大暴雨襲擊武漢,武漢中心城區道路積水嚴重,儼然一座水城,全城路面交通幾近癱瘓。

2011年7月3日下午,成都暴雨傾城,引發嚴重內澇,交通大癱瘓。晚上10點,在成都街頭見到,不少地方仍大量積水,暴雨造成的大範圍交通擁堵現象還沒有緩解。在成都南二環路附近,汽車排成幾公里的長龍。這場暴雨,讓成都成為澤國,城區內上百處低窪之處,積水至人膝部和半米之深,到處可見有汽車泡在水裡無法走動……

逢雨必澇,正成為中國很多大城市的通病。

3、北京工業大學建築工程學院教授周玉文在接受專訪時稱,城市普遍內澇,關鍵在於城市原有的排水設計沒跟上城市發展的速度。面對這種突發性暴雨,任何城市都可能受澇。中國城市的基礎設施較差,並非一朝一夕,而是存在著一個長期的歷史原因。

事實上,不論是在北京還是在國內的其他城市,除極少數城市的排水管網建於解放以前,大多數城市的排水系統均為1949年以後修建的。

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各地政府都面臨技術低下、資金短缺等困難,加之當時城市規模仍相對較小、城市人口密度相對較低等現實因素,政府相關部門對包括下水道在內的許多基礎市政工程,原本的設計標準和建設標準都比較低。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規劃所所長謝映霞表示,以北京為例,老北京城1949年的排水設計標準往往只能應付一年一遇的強降水標準,在某些地段甚至只有0.3年一遇。“也就是說,一年淹兩三次也是正常的。”

儘管此後北京市也曾多次對排水管網進行改造,但隨著城市擴張,北京的排水設施仍然比較落後。

“這裡面涉及的原因很多,也很複雜。”周玉文對此表示無奈。“最直觀的就是城市化程序太快,但老城區還用老管網,原有的設施已無法承擔起現在的責任。”

“作為首都,有著眾多外來人口的北京也許是城市發展中的一個特例。但中國大多數城市的發展軌跡都極其類似:城市範圍不斷擴大,人口不斷向城市集中。”周玉文表示,城市化過程,不僅對原來地表徑流的條件施以改變,也使得社會財富進一步向城市聚集。但中國現在的問題是,城市集中的人口和財富越多,抗災能力反而越弱。

周玉文表示,“以前下雨可能把自行車一扛就過去了,但現在汽車泡水就會損失很大。遺憾的是,許多城市當時在設計排水系統時,根本未考慮若干年後的今天,馬路上會有這麼多汽車。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城市內澇其實就是我們國家城市的‘富貴病’。”

4、然而,在眾多城市規劃設計師的眼中,城市內澇則更加凸顯了中國城市排水系統規劃不足的問題。

2010年7月4日,一場暴雨讓成都也陷入癱瘓狀態。成都水利專家陳渭忠表示,城市化程序使城市地面硬化,柏油路、水泥路無法滲水,是內澇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四川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陳懿更公開表示:“強降雨帶來的嚴重內澇,不僅顯示城市排水應急系統的脆弱,還揭示了城市建設規劃中‘重地上、輕地下’的弊病。”

對於這一點,城市規劃師、《城市中國》雜誌總監楊偲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談到,國內很多城市建設都存在“重地上,輕地下”現象,重面子工程,忽略地下設施。楊偲認為,地上設施越多,地下設施的建設成本越高,所以投入越晚,財政越緊張,如此就會陷入惡性迴圈。

對於城市排澇規劃建設問題,浙江省建設廳規劃處處長姚昭暉認為:城市排水系統建設的滯後是掣肘城市排澇功能的主因。“與近年來快馬加鞭式的城市地面建設相比,城市排水系統的建設卻跟不上步伐。面對傾盆大雨,城市排水系統‘小馬拉大車’,顯得力不從心。”

而江西省建設廳城市建設處副處長李日龍則認為:城市排澇規劃建設存在限量,應當允許特大暴雨有一定的排水時間。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城市擴張、人口規模擴大,排水系統的管網建設跟不上城市發展,很多城市歷史欠賬嚴重。

5、住建部2010年曾在全國範圍內組織過一次城市調研,瞭解各地是否存在內澇的現象。此次調研結果顯示,全國2/3的城市都曾發生過內澇事件。

在一些發達國家,防止城市內澇的問題早已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譬如美國,防城市內澇的法律制度對城市內澇防範、治理措施規定得相當詳盡。其中,佛羅里達州就制定了《雨水利用條例》,規定新開發區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過開發前的水平,所有新開發區必須實行強制的“就地滯洪蓄水”;在日本,甚至還有《下水道法》,對下水道的排水能力和各項技術指標都有嚴格規定。

令人遺憾的是,儘管中國也有一部《防洪法》,但在防城市內澇方面,相關法律法規則幾乎是一片空白。同時,由於相關部門對於城市排水管網事業的重視程度不夠,專業人才的流失問題也已逐漸暴露出來,並且日趨嚴重。以前不少大學都曾在本科設有給排水專業,但由於近年環保事業蒸蒸日上,許多原來讀給排水專業的人都轉行去做汙水處理,還有大批人才流失國外。許多高校甚至還取消了給排水的本科專業設定,以致目前全國真正能培養排水管網專業人才的學校已寥寥無幾。一到出了問題,才發現能解決問題的人太少了。排水管網專業領域曾被人形象地喻為“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似乎真的像城市腳下的下水道,很有些寂寞清冷的味道。

6、2010年3月至今,包括重慶在內,廣東、湖南和江西等地已連續遭受暴雨襲擊,許多地方甚至成為“泡”城。記者連線中國科學院院士、氣候專家秦大河,請他分析其背後成因。

來自中央氣象臺的調查發現——2010年5月,全國各地的氣溫明顯低於歷史同期水平。廣東、重慶等地連續發生極端氣候事件。

“應該說,這種氣候狀況與厄爾尼諾現象密切相關。”對此,秦大河在電話中給出了明確而肯定的回答。他介紹,有關統計已表明,包括廣東、重慶等地在內,南方地區3月以來出現的異常天氣都與其有關。秦大河分析,2009年6月至今,赤道太平洋地區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這對全球大氣運動、氣候變化造成明顯影響。”此外,2010年還是厄爾尼諾現象次年。他舉例說,我國1998年發生的夏季長江流域特大暴雨洪澇,就與前一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密切相關。

此外,他還認為,全球氣候變暖也是造成特大暴雨事件增多的原因之一。“這個大的氣候背景會長期存在。”

7、巴黎有著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下水道系統。這個處在城市地面以下50米的世界,從1850年開始修建,前後花了一個多世紀才完工。

1851年,工程師歐仁尼。貝爾格蘭為巴黎下水道系統的發展、清除和維修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技術。他發明了清除下水道垃圾和沉沙的機械,利用流水的沖刷效應將垃圾集中到定點以便清除;在小下水道中,他還設計了蓄水池,以增強沖刷力,避免下水道堵塞。到了1878年,巴黎已經擁有長達600公里的下水道網。

一戰以後,城市人口增長對城市的“消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於是,巴黎的工程師們又開始新一輪擴容改造工程:修建4條直徑為4米、總長為34公里的排水渠,以便通過淨化站對廢水進行處理,處理過的水一部分排到郊外或流入塞納河;另一部分則通過非飲用水管道迴圈使用,洗刷城市街面。二戰結束後,巴黎市政府又進一步擴建了這一系統,使每家每戶的廁所都直接與其相連。到1999年,巴黎完成了對城市廢水和雨水的100%完全處理。

經過不斷完善,今天的巴黎下水道總長2347公里,約2.6萬個下水道蓋、6000多個地下蓄水池。清淤系統配備了電腦控制,還有專門針對雨季塞納河水的“漲水站”以及安全閥,以及用於下大雨時保證排水效果的路邊下水道等。每天,超過1.5萬立方米的城市汙水都通過這條古老的下水道排出市區。有意思的是,巴黎下水道還是一處觀光旅遊點,1867年巴黎承辦世博會期間就開始向遊客開放,陸續有外國元首來這座地下迷宮取經。位於塞納河阿爾瑪橋畔的巴黎下水道博物館,如今每年客流量超過10萬人。

巴黎有1300多名專業工人來維護下水道,包括清掃坑道、修理管道,尋找、搶救掉進或迷失在下水道中的人,用水淹的方式滅鼠,監管淨化站等,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尋找各類遺失物品,包括犯罪凶器和人們不小心掉落在排水道里的貴重物品。據說,每年工作人員都會接到大約3000個這類求助電話,而尋找到失物的機率高達80%.

這樣的市政工程,雖然初期投資巨大,後期使用過程中卻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百年工程,惠及今日。在多雨季節,巴黎人暢行無阻,地鐵通道上不會掛“瀑布”,車子也不會變成“潛水艇”。

  點選檢視試題答案及解析
  一、注意事項

1、申論考試與傳統的作文考試不同,是分析駕馭材料的能力與表達能力並重的考試。

2、作答參考時限:閱讀資料40分鐘,作答110分鐘。

3、仔細閱讀給定的資料,按照後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題紙指定位置。

4、答題時請認準題號,避免答錯位置影響考試成績。

5、作答時必須使用黑色鋼筆或圓珠筆,在答題紙有效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的作答無效。

二、給定資料

1、6月23日傍晚時分,十年來最大一場雨“空襲”京城。

雨一直下,越下越大,陶然亭地鐵站變成了“水簾洞”,西客站附近的蓮花橋下變成了“游泳池”,南二環主路右安門路段斷路,在大望路、安華橋這些地方,那些底盤高的SUV或許還能涉水緩慢前進,而不少小型汽車幾乎變成了“潛水艇”。北京的交通開始逐漸癱瘓,從立交橋橋底到二環路,從立交橋橋面和地鐵線再到機場航班,這場暴雨讓北京儼然變成了水城,“城市內澇”也再次舊話重提。

每次一出現城市內澇的訊息,各大入口網站基本都會將其頂至首頁。而在某個城市“看海”,也成為網民們這個夏天最熱衷討論的話題。

類似“到武漢大學去看海”和“到北京地鐵觀瀑布”的各種調侃層出不窮,在這些調侃背後,卻是這些昔日外表光鮮的城市,緣何在暴雨突襲下顯得如此狼狽不堪?

電閃雷鳴,大雨傾盆,晝如暗夜,75歲的劉維新已在北京生活近60年,他從未見過北京有這麼大、這麼急的雨。這場大暴雨,不僅讓北京多個路段因嚴重積水陷入癱瘓、部分地鐵線路被迫關閉,還有兩名青年也因下車推雨中熄火的汽車掉入汙水井中瞬間喪命。

“這樣的天氣實在罕見,也難怪北京的城市基礎設施出現問題。”劉維新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儘管在城市經濟的研究領域享有盛譽,但他仍然無法理解,為何一向乾旱缺水的北京會突然遭遇如此強烈的大暴雨。

2、2011年1—5月,長江中下游多省市遭遇乾旱,降水達到50年來最低水平。但從6月起,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突現強降水,接連數輪降水過程的降水量創下近60年曆史同期的最高值,使得不少旱區轉眼間成為澇區。連日來,中國多個城市遭遇強降雨天氣,武漢、杭州、南昌、北京、長沙、成都等地先後發生嚴重內澇,紛紛化身“東方威尼斯”,多個城市的防汛部門也因此進入高度緊張狀態。

2011年6月以來,整個杭州城似乎都和水“槓”上了。水汙染的陰霾未散,連綿不絕的大雨再次讓杭州陷入一陣忙亂。雨聲、叫聲、喇叭聲,被積水圍困的人們滿腹抱怨。一個高速運轉的城市,輕易地被這場大雨打亂了節奏。截至6月15日下午3點,杭州市區共發現積水面積100平方米以上、積水深度20釐米以上的積水點45處。這些積水點主要分佈在江乾區和拱墅區。而其中一些路段,諸如天城路文暉大橋東、德勝路上塘路口,每逢大雨幾乎都會積水。

2011年6月18日,武漢市一輛公交車因水浸熄火,消防官兵救援被困在車頂上的乘客。當日,從凌晨開始的大暴雨襲擊武漢,武漢中心城區道路積水嚴重,儼然一座水城,全城路面交通幾近癱瘓。

2011年7月3日下午,成都暴雨傾城,引發嚴重內澇,交通大癱瘓。晚上10點,在成都街頭見到,不少地方仍大量積水,暴雨造成的大範圍交通擁堵現象還沒有緩解。在成都南二環路附近,汽車排成幾公里的長龍。這場暴雨,讓成都成為澤國,城區內上百處低窪之處,積水至人膝部和半米之深,到處可見有汽車泡在水裡無法走動……

逢雨必澇,正成為中國很多大城市的通病。

3、北京工業大學建築工程學院教授周玉文在接受專訪時稱,城市普遍內澇,關鍵在於城市原有的排水設計沒跟上城市發展的速度。面對這種突發性暴雨,任何城市都可能受澇。中國城市的基礎設施較差,並非一朝一夕,而是存在著一個長期的歷史原因。

事實上,不論是在北京還是在國內的其他城市,除極少數城市的排水管網建於解放以前,大多數城市的排水系統均為1949年以後修建的。

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各地政府都面臨技術低下、資金短缺等困難,加之當時城市規模仍相對較小、城市人口密度相對較低等現實因素,政府相關部門對包括下水道在內的許多基礎市政工程,原本的設計標準和建設標準都比較低。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規劃所所長謝映霞表示,以北京為例,老北京城1949年的排水設計標準往往只能應付一年一遇的強降水標準,在某些地段甚至只有0.3年一遇。“也就是說,一年淹兩三次也是正常的。”

儘管此後北京市也曾多次對排水管網進行改造,但隨著城市擴張,北京的排水設施仍然比較落後。

“這裡面涉及的原因很多,也很複雜。”周玉文對此表示無奈。“最直觀的就是城市化程序太快,但老城區還用老管網,原有的設施已無法承擔起現在的責任。”

“作為首都,有著眾多外來人口的北京也許是城市發展中的一個特例。但中國大多數城市的發展軌跡都極其類似:城市範圍不斷擴大,人口不斷向城市集中。”周玉文表示,城市化過程,不僅對原來地表徑流的條件施以改變,也使得社會財富進一步向城市聚集。但中國現在的問題是,城市集中的人口和財富越多,抗災能力反而越弱。

周玉文表示,“以前下雨可能把自行車一扛就過去了,但現在汽車泡水就會損失很大。遺憾的是,許多城市當時在設計排水系統時,根本未考慮若干年後的今天,馬路上會有這麼多汽車。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城市內澇其實就是我們國家城市的‘富貴病’。”

4、然而,在眾多城市規劃設計師的眼中,城市內澇則更加凸顯了中國城市排水系統規劃不足的問題。

2010年7月4日,一場暴雨讓成都也陷入癱瘓狀態。成都水利專家陳渭忠表示,城市化程序使城市地面硬化,柏油路、水泥路無法滲水,是內澇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四川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陳懿更公開表示:“強降雨帶來的嚴重內澇,不僅顯示城市排水應急系統的脆弱,還揭示了城市建設規劃中‘重地上、輕地下’的弊病。”

對於這一點,城市規劃師、《城市中國》雜誌總監楊偲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談到,國內很多城市建設都存在“重地上,輕地下”現象,重面子工程,忽略地下設施。楊偲認為,地上設施越多,地下設施的建設成本越高,所以投入越晚,財政越緊張,如此就會陷入惡性迴圈。

對於城市排澇規劃建設問題,浙江省建設廳規劃處處長姚昭暉認為:城市排水系統建設的滯後是掣肘城市排澇功能的主因。“與近年來快馬加鞭式的城市地面建設相比,城市排水系統的建設卻跟不上步伐。面對傾盆大雨,城市排水系統‘小馬拉大車’,顯得力不從心。”

而江西省建設廳城市建設處副處長李日龍則認為:城市排澇規劃建設存在限量,應當允許特大暴雨有一定的排水時間。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城市擴張、人口規模擴大,排水系統的管網建設跟不上城市發展,很多城市歷史欠賬嚴重。

5、住建部2010年曾在全國範圍內組織過一次城市調研,瞭解各地是否存在內澇的現象。此次調研結果顯示,全國2/3的城市都曾發生過內澇事件。

在一些發達國家,防止城市內澇的問題早已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譬如美國,防城市內澇的法律制度對城市內澇防範、治理措施規定得相當詳盡。其中,佛羅里達州就制定了《雨水利用條例》,規定新開發區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過開發前的水平,所有新開發區必須實行強制的“就地滯洪蓄水”;在日本,甚至還有《下水道法》,對下水道的排水能力和各項技術指標都有嚴格規定。

令人遺憾的是,儘管中國也有一部《防洪法》,但在防城市內澇方面,相關法律法規則幾乎是一片空白。同時,由於相關部門對於城市排水管網事業的重視程度不夠,專業人才的流失問題也已逐漸暴露出來,並且日趨嚴重。以前不少大學都曾在本科設有給排水專業,但由於近年環保事業蒸蒸日上,許多原來讀給排水專業的人都轉行去做汙水處理,還有大批人才流失國外。許多高校甚至還取消了給排水的本科專業設定,以致目前全國真正能培養排水管網專業人才的學校已寥寥無幾。一到出了問題,才發現能解決問題的人太少了。排水管網專業領域曾被人形象地喻為“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似乎真的像城市腳下的下水道,很有些寂寞清冷的味道。

6、2010年3月至今,包括重慶在內,廣東、湖南和江西等地已連續遭受暴雨襲擊,許多地方甚至成為“泡”城。記者連線中國科學院院士、氣候專家秦大河,請他分析其背後成因。

來自中央氣象臺的調查發現——2010年5月,全國各地的氣溫明顯低於歷史同期水平。廣東、重慶等地連續發生極端氣候事件。

“應該說,這種氣候狀況與厄爾尼諾現象密切相關。”對此,秦大河在電話中給出了明確而肯定的回答。他介紹,有關統計已表明,包括廣東、重慶等地在內,南方地區3月以來出現的異常天氣都與其有關。秦大河分析,2009年6月至今,赤道太平洋地區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這對全球大氣運動、氣候變化造成明顯影響。”此外,2010年還是厄爾尼諾現象次年。他舉例說,我國1998年發生的夏季長江流域特大暴雨洪澇,就與前一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密切相關。

此外,他還認為,全球氣候變暖也是造成特大暴雨事件增多的原因之一。“這個大的氣候背景會長期存在。”

7、巴黎有著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下水道系統。這個處在城市地面以下50米的世界,從1850年開始修建,前後花了一個多世紀才完工。

1851年,工程師歐仁尼。貝爾格蘭為巴黎下水道系統的發展、清除和維修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技術。他發明了清除下水道垃圾和沉沙的機械,利用流水的沖刷效應將垃圾集中到定點以便清除;在小下水道中,他還設計了蓄水池,以增強沖刷力,避免下水道堵塞。到了1878年,巴黎已經擁有長達600公里的下水道網。

一戰以後,城市人口增長對城市的“消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於是,巴黎的工程師們又開始新一輪擴容改造工程:修建4條直徑為4米、總長為34公里的排水渠,以便通過淨化站對廢水進行處理,處理過的水一部分排到郊外或流入塞納河;另一部分則通過非飲用水管道迴圈使用,洗刷城市街面。二戰結束後,巴黎市政府又進一步擴建了這一系統,使每家每戶的廁所都直接與其相連。到1999年,巴黎完成了對城市廢水和雨水的100%完全處理。

經過不斷完善,今天的巴黎下水道總長2347公里,約2.6萬個下水道蓋、6000多個地下蓄水池。清淤系統配備了電腦控制,還有專門針對雨季塞納河水的“漲水站”以及安全閥,以及用於下大雨時保證排水效果的路邊下水道等。每天,超過1.5萬立方米的城市汙水都通過這條古老的下水道排出市區。有意思的是,巴黎下水道還是一處觀光旅遊點,1867年巴黎承辦世博會期間就開始向遊客開放,陸續有外國元首來這座地下迷宮取經。位於塞納河阿爾瑪橋畔的巴黎下水道博物館,如今每年客流量超過10萬人。

巴黎有1300多名專業工人來維護下水道,包括清掃坑道、修理管道,尋找、搶救掉進或迷失在下水道中的人,用水淹的方式滅鼠,監管淨化站等,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尋找各類遺失物品,包括犯罪凶器和人們不小心掉落在排水道里的貴重物品。據說,每年工作人員都會接到大約3000個這類求助電話,而尋找到失物的機率高達80%.

這樣的市政工程,雖然初期投資巨大,後期使用過程中卻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百年工程,惠及今日。在多雨季節,巴黎人暢行無阻,地鐵通道上不會掛“瀑布”,車子也不會變成“潛水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