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理想國》讀後感(通用10篇)

作文 閱讀(3.23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理想國》讀後感(通用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理想國》讀後感(通用10篇)

  《理想國》讀後感1

讀完了《理想國》,剛開始讀的時候其實內心的衝擊和情緒還是很多的。這本書前半部分在用批判性的思維在讀。

首先,明白下面這些,初讀《理想國》的人應該就可以平靜一些了。理想國,它就是個“理想國”,不能夠把它當做現實世界,用現實世界的思維,和普世價值觀等去思考和對待。不用太較真。

也不能認為被冠之“理想”二字就是說明這個國度盡善盡美只是現實中做不到,讀前四章的時候看到有些部分帶有一定的愚民文化,也有完全不符合普世價值觀和人文主義觀點的地方。

所以,在理想國中,不能夠用普世的思路來理解他們的思想,很多都是非現實的一種假設,很多地方的設計不符合人性,有些地方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也有很多地方令人無法贊同。

其次,走進理想國的國度。

理想國中的詩歌,曲調等藝術是被剔除了一些描寫死亡的恐懼,悲傷,痛苦的內容,留下表現忠誠,善良和勇敢等的主題。理想國所描述的人性被剔除了人性的負面和人性之惡。理想國度的國度還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地方。人必須根據自己的性情選擇職業。想要尋求正義,應該先尋求一個國家的正義,然後再尋求個人的正義,先有國後有家。

這些是理想國的設計和藍圖。

其中,理想國中有對救治病人的觀點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相符,與人文主義觀點相駁,認為老弱病殘沒有生存和救治的權利。

也有在後面,關於男女的論述,體現了男女平等的理念,又實屬難得。

如笛卡爾所說,人們的意見之分歧,是因為我們由不同的路徑引導我們的思想,或者各人的思想不是針對同一件事物的緣故。所以,無論如何,有些地方持著與書中所描述的不同的觀點,引發了我更加深入的思考。

如果你想要有更多的思考,讀讀《理想國》吧,儘管可能這不是這個符合人性以及真正理想的國度,但是裡面也有些值得學習的地方。

  《理想國》讀後感2

昨天,閒著沒事幹,我便把已經狼吞虎嚥地看過一遍的《理想國度》又拿起來看……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放學後,八年級(10)班的同學在教師裡談論各自的理想。這時,理想老人走來,他給每人一張卡片,並讓大家用唾沫沾溼,合上眼,就可達到自己的理想國度。大夥兒都照做了,也都到達了所謂的“理想國度”。可是,在周遊一圈之後,大家發現:這所謂的“理想國度”原來是虛無縹緲的,不現實的。最後,理想都以破滅告終。

看了這本書,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真正的理想要靠自己腳踏實地刻苦努力才能實現,而不是幻想和僥倖取勝。

我也有自己的理想,那就是做一名教師。雖然它沒有財源滾滾,沒有名聲顯赫,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也不會有一夜成名的奇蹟。但是它能幫助我們向光明的未來攀登,為我們照亮前進的道路。可畢竟這只是理想,理想要靠奮鬥才能實現。在農夫的精心培養下幼苗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所以從現在開始,讓理想變成我們奮鬥向前、勇於創新的動力;變成人生的指路燈;變成戰勝困難的力量源泉……

讓我們為理想而努力,而奮鬥吧!

  《理想國》讀後感3

《理想國》是一部政治學經典,但在讀這本書時,我的思維常常在字裡行間悄悄的遠行,所以有時候不得不停下來想想自己的思維跑到了哪裡,是怎樣跑的。這本書不是很容易讀懂的,在細讀起來總是覺得在和先哲對話時少了那份開闊與氣度,多了些唯唯諾諾,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話去理解去探索可那畢竟是一道很漫長且艱辛的路,所以我將慢慢的前行,那樣收穫的也許才更多。

在《理想國》裡蘇格拉底剛開始討論的話題就是“正義”問題。正義真的是一個很難解答的問題,有時想與其長期的在屋裡思索理念上的正義還不如做一件正義的事,為一些不公發發自己的聲音來的更為實際。也許這是浮躁也許這也是心虛,因為正義千百年來許多人都未明白,彷彿自己能恍然若悟的機率也很小。但我卻相信自己和柏拉圖一樣,對正義有著強烈的憧憬與嚮往!可他認為絕對的正義在神那裡,作為一個唯心主義者這是一個很好的答案。而對於自己甚至對於整代中國人來說缺乏信仰總是讓我們有時候焦慮、孤寂、無所適從,不知未來、過去,甚至不明白現在。柏拉圖最後說“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我很喜歡,也許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歡因為有了自己別樣的感觸。

柏拉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學家也是一位哲學家,其哲學智慧儘管沒有專門的哲學專著,但卻幾乎體現在他的每部著作當中。不論是從早期的《理想國》,過渡階段的《政治家》還是思想有了較大轉變的《法律篇》,都閃耀著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學上,柏拉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唯心主義,成為西方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為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在閱讀《理想國》這本書時,柏拉圖的一個主導的觀念及其對話的起點就是:理念本身是實在的,感知、具象與經驗的都是虛幻的。比如說,在書中就柏拉圖與大家辯論的緣起正義而言,什麼是正義?蘇格拉底的對手給出了正義的多種解答,諸如傳統的仰或當時流行的:正義是有話實說、欠債還錢、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幫助朋友,傷害敵人等,這些都是正義的具體事例,正如現在問我們一樣我們總會回答成正義的人或正義的事。因為他認為真正的知識是理念,不是存在於客觀可見的物體之中的。而其哲學觀點可以簡單的總結為認為理念是事物的永恆不變的“範型”,是獨立於個別事物和人類意識之外的實體。感性的具體事物是不真實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這些都在《理想國》的正義論與洞穴理論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闡釋。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他的理論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但作為一個智者與先驅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為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理想國》讀後感4

看這本書之前,我一直都是持懷疑態度的,懷疑自己是否能看懂。為時兩個星期整整14天才看完薄薄的一本《理想國》,很久沒有花這麼長時間看一本書了,但收穫還是挺多的。

首先,豐富了我對正義的認知。在看此書時,我對正義的理解就是正義,無正義本身和正義的表象(暫且稱為表象)之分,我們追求正義,究竟就正義本身,還是由正義所帶來的榮譽、地位、權力?論及正義也僅僅是與道德和法律相聯絡,但《理想國》所提及的則包含更多的內容,不僅是法和道德,還涉及了智慧、節制、愛,給我以更全面的瞭解。正義不單是恪守法律、公正審判;不止於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還有明智的認知和判斷、對本性惡的有效節制、對社會、對國家的普遍愛的等等。

我認為,理想國中的守衛者們都是正義的化身。蘇格拉底說,不能用一般人所追求的幸福去衡量比較守衛者的幸福與否及其程度。構建一個全體幸福的國家,必須要某些公民出讓自己一部分的權利、利益。當然,守衛者也是靠公民來供養的,社會也是有回饋於他們的。

但我還是忍不住從自己的價值體系出發去評價這些守衛者,去尊敬他們,認為他們是偉大的。這是我要反省的地方,總是用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去評判別人。

此外,這本書是立足於理性的,這對於感性的我而言有莫大的幫助。讓我在看書過程中,在思考問題時,不自覺的優先運用理性思維去判斷是非,再用感性的思維去感知事物的價值。

此次閱讀僅有這些粗淺的理解也略感疲勞,希望下一次閱讀時能給我全新的感悟。

  《理想國》讀後感5

西蒙尼得說“正義是欠債還債”。

蘇格拉底打比方:譬如說,你有個朋友在頭腦清楚的時候,曾經把武器交給你;假如後來他瘋了,再跟你要回去;任何人都會說不能還給他。如果竟還給了他,那倒是不正義的。把整個真情實況告訴瘋子也是不正義的。當原主頭腦不正常的時候,無論如何不該還給他。

這樣看來,西蒙尼得所說的“正義是欠債還債”這句話,是別有所指的。如果雙方是朋友,又,如果把錢歸還原主,對收方或還方是有害的,這就不算是還債了。那麼,我們欠敵人的要不要歸還呢?

有人理解認為:朋友之間應該與人為善,不應該與人為惡。敵人對敵人所欠的無非是惡,因為這才是恰如其份的。

蘇格拉底理解認為: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這就是他所謂的“還債”。

至此一段,可看作暫時對“什麼是正義”的認可。

而接下來,則是漸進討論“正義有用與無用的時候”。

蘇格拉底得出的一觀點:正義平時在“訂立合同契約,合夥關係”在滿足這些需要,獲得這些好處上是有用的。

蘇格拉底把“正義有用的時候”趨向於“靜”的狀態,或者可以說是“和平”的狀態。他讓對話者的思想糾結:當你要妥善保管錢、盾、琴或者其他東西暫時“靜”的時候,人們合夥,正義的人才是一個較好的夥伴,但在利用這些東西的時候,商人、軍人、琴師的技術就更有用了。可以認為,正義在你所信任的人或事物上是有用的,像聯友。

因此蘇格拉底反問道:這麼說,所有的事物統統都是這樣的嗎?——它們有用,正義就無用,它們無用,正義就有用了?如果正義僅僅對於無用的東西才是有用的,那麼正義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了。

至此,我看的還是有點不著邊際,似是而非。難道正義不能存在於“對抗”“分歧”“戰爭”的狀態。儘管,確實很多戰爭的發生從第三方態度來說沒有誰方正義之戰說。所有戰爭的發生,都沒有“正義”存在可言?

接著,蘇格拉底從另一個側面來說明:對於那些不識好歹的人來說,傷害他們的朋友,幫助他們的敵人反而是正義的——因為他們的若干朋友是壞人,若干敵人是好人。所以,我們得到的結論就剛好跟西蒙尼得的意思相反了。

蘇格拉底看似自然而然,毫無痕跡地把“敵人”和“朋友”放大了。這樣看來,這裡的關係是絕對的一對一,是兩邊的位置,不存在任何中立方。舉例說:A和B是對抗方,C、D、E。就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在A方,要麼在B方?

  《理想國》讀後感6

我大概是把《理想國》當故事看,然後發現這是一個舞臺劇。故事裡有大量的對話,神情和動作倒都不多。但是研究這本書的學者們,竟然可以根據各種細節推測到,故事發生在一個夏季的傍晚,蘇格拉底看完女神祭祀(這個女神是專管陰間事物的女神,並且是外邦神),在港口遇到一群僑民,他們攔住蘇格拉底不給他離開,要求展開辯論,《理想國》的內容也由此展開。

辯論的內容跨度很大,從何為正義到善,到哲人為王。其中,就有最著名的“洞穴理論”。一群人生活在洞穴中,他們看到的都是影子,而走出洞穴後的人,看見真實的世界後,返回洞穴,應該如何做?直到現在,還有無數的人爭論這個比喻的含義,每個人對於世界的理解不一樣。

西方哲學界把柏拉圖這樣的哲學理論歸為“樸素哲學”,就是世俗的,物質的,缺乏反思的哲學論述。所以,如果看過現代哲學書的人,如康德的,應該是很容易看出兩者之間的區別。由於興趣,看了一段時間康德的書,然後發現,現代的哲學語言要求非常高,如同數學公式,要求精確,減少歧義。因此,若是把《理想國》當成普通小說看,其可讀性可以說是非常高。

《理想國》開篇就來一個什麼是正義,充滿各種詭辯,看得我有點累。但是,看到討論慾望與節制的篇章,卻覺得非常有趣,可能是因為我也很喜歡節制的生活方式,不過度受物質的牽絆。柏拉圖的理想國,隱藏了很多斯巴達的影子。公民是國家的公民,一切的目的是為了讓國家更完善。他認為,只有一個好的國家,公民才能生活好。有趣的是,公有制被作為一種優良制度,公民不存在貧窮與富有,都過著樸素的生活。

我認為不存在完美的制度,正像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所說的,各種制度都有其優勢與缺點,國家應根據國情進行選擇,所謂“好制度”,也是相對更加適合而已。越讀哲學,對於許多現象更是越不肯定。我們的觀念、行動、認知、情感似乎都是身不由己,我們不是單純的物自體。

現代哲學出現了一個語言哲學分支,討論意義的本質、語言用法、語言認知及語言與現實的關係。對歐陸哲學家來說,語言哲學是邏輯、歷史甚至政治的一部分。對於語言對思想的影響,我非常有興趣,學過其他語言的人都能明白,每種語言的主謂賓很不一樣,而這種差異,也會導致我們的思維不一樣。

這本書距離現在2000多年,讀後我發現在我的成長教育中,學校教育我的思想品德都是“尊老愛幼”、“拾金不昧”、“團結友愛”....但從不討論何為正義,何為善,何為慾望。從來不思考,很多事情就變得理所當然。

只看表象多好,為什麼要去思考本質,這太難了,但世之奇偉詭怪常在險遠,也正是事物本質的難以知曉,讓人類難以放棄對本質的追求。

  《理想國》讀後感7

《理想國》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的代表作,在這本流傳千古的名著中,柏拉圖通過自己嚴密的邏輯思考和精彩的論證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或許在天上建有它的原型”的理想城邦的全貌。書中涉及政治、教育、哲學、道德等多方面的內容,在西方哲學史上佔有極其崇高和重要的地位。但同時18世紀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盧梭在談到《理想國》的時候也說:“這本書根本就不是一部政治著作,而是前所未有的一部討論教育問題的最偉大作品。”因此,作為一名教育學專業的學生,在閱讀這本震古爍今的偉大作品時,我的關注點更多的就集中在了書中表現出的教育思想上。

在書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以討論“正義”與“不正義”為起點展開了自己構建理想國家的巨集大藍圖,在柏拉圖的筆下,個人的“正義”就是“有自己的東西幹自己的事情”,而一個國家的正義就是“每個人必須在國家裡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以此使城邦及城邦中的個人成為節制、勇敢和智慧的“善”的存在。要想實現構建這樣一個理想國家的目的,柏拉圖認為這個國家就必須由一個哲學家來治理,因為他們是“那些眼睛盯著真理的人”,“是能把握永恆不變事物的人”,把國家交付於這樣的人手中,才能維持這個理想國度最本真的善的品質。

然而這個萬能的近乎神聖的“哲學王”究竟從何而來呢?雖然柏拉圖承認這個理想城邦和這種哲學家式的統治者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但他依然儘自己所能的把塑造這種理想城邦和哲學王的最大可能展現給了讀者,一方面他求諸“神蹟”——在書中讓蘇格拉底把自己從民眾中超脫出來的現實解釋為神的幫助;另一方面則很現實的把解決難題的途徑指向了教育——在書中他對整個國家的教育體系和培養哲學王的教育方法都作了較為詳盡的闡述,並且提出了“哲學教育”這一重要的教育思想。

(一)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對學前教育的詳細規劃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是柏拉圖教育思想中的一個突出特點,在《理想國》第二卷中涉及到對“護衛者”這一群體的培養時,柏拉圖指出“凡事開頭最重要。特別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階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麼形式,就能塑成什麼形式。”為此他特別建議以做遊戲、聽故事和音樂薰陶等多種形式來教育兒童,以達到培養兒童正義、勇敢、節制等美好品質,實現個人和諧全面發展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柏拉圖著重強調的是對教育內容的選擇,他指出,帶領兒童做的遊戲必須是符合法律要求的,給兒童聽的故事、音樂都必須是經過嚴格審定的,符合社會道德評判標準的最優美高尚的作品,而那些描寫虛偽、醜惡、妒忌等的故事必須被剔除,這樣才能使兒童的心靈得到陶冶,把真、善、美的種子埋在心底,使之受益終身。

(二)初等教育的規劃

等兒童過了6歲,教育的主要內容就變成了音樂和體育,並輔以詩歌和各種高階的文學,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一個人達到內外的調和一致,因為“我注意到那些專稿體育鍛煉的人往往變得過度粗暴,那些專搞音樂文藝的人又不免過度軟弱。”柏拉圖認為音樂是服務於人的愛智部分,而體育則是服務於人的激情部分,把這兩種教育恰當的結合起來,不僅能使人的心靈和身體實現調和,更能使一個人的愛智部分和激情部分配合得當,讓個體本身呈現出一種和諧、完善的狀態。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柏拉圖指出文藝教育是兒童階段最重要的內容,“一個兒童從小受了好的教育,節奏與和諧浸入了他的心靈深處,在那裡牢牢生了根,他就會變得溫文有禮;如果受了壞的教育,結果就會相反。”因此在初等教育階段,柏拉圖在理想的城邦裡為兒童設定了專門的文法學校、琴絃學校和體操學校,用以培養兒童靈魂中的低階部分,形成節制的美德,教會兒童辨別美,喜愛美,並最終認識世上最美的東西——智慧。

  《理想國》讀後感8

曾經以為智者哲人柏拉圖,其著作勢必是艱深、睿智、充滿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墜雲端而不知所蹤,曾經以為像《理想國》這樣的西方哲學史上的輝煌鉅著一定也寫得玄之又玄。如今,看著柏拉圖的《理想國》,儘管依舊無法參透《理想國》其中的奧妙,也無法深入地瞭解它的精髓,因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園,必須有足夠的思想階梯才能夠攀爬上去,但它帶給我的啟迪確是深遠的,儘管我只能仰望而嘆之,道聽途說而思之,片言隻字而感之。其實,經典的影響力,不在於天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於振聾發聵的論斷,而在於它給世人幽暗閉塞的觀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閃光。

柏拉圖出身於雅典貴族,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大哲學家。柏拉圖青年時從師於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死後,他遊歷四方,曾到埃及、小亞細亞和義大利南部從事政治活動,企圖實現他的貴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動失敗後,他逃回了雅典,在一所稱為阿卡德米的體育館附近設立了一所學園,此後執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頗豐,其教學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國》和《法律篇》之中,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其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

公元前5世紀,柏拉圖以蘇格拉底的名義、以對話體的方式著述《理想國》,這是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統地探尋人類正義問題的著作。柏拉圖不僅是古希臘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理想國》這本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理想,是世界哲學史和政治史上的一份瑰寶。它探討了哲學、政治、倫理道德、教育、文藝等方面的問題,以理念論為基礎,建立了一個系統的理想國家方案。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統治者,國家護衛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裡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嚮往,並不斷的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並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書的宗旨是締造一個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

看這本書,我們會被蘇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詭辯不僅讓對手難以招架,也讓讀書的我們產生一種難以跟上他飛快、機智的思維的感覺。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的辯論逐一地將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完整地表達出來,同時通過對城邦的哲學、道德、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爭論,設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規定,並在辯論中不斷完善,逐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國”的藍圖,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柏拉圖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存在、永恆不變的,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會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徵。由此出發,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由理念論和回憶說構成的認識論,並將它為《理想國》的哲學基礎。

《理想國》討論的熱點是正義哲學問題。書的開篇,蘇格拉底與克法洛斯、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智者就展開了激烈的交鋒,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柏拉圖對正義有著多麼強烈的憧憬與嚮往,這也正好印證了對話結尾的宣言,“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他們先後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蘇格拉底將其一一進行了駁斥,並最終得出了正義的真正概念——“正義的人不許可自己靈魂裡的各個部分互相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他應當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然而文章並沒有僅僅落在關於個人正義的討論上,柏拉圖更加著眼於城邦的正義。他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並將這條正義原則歸結為“每個人必須在國家裡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或“每個人都作為一個人幹他自己份內的事而不干涉別人份內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

關於正義問題的討論告一段落之後,柏拉圖提出了“政治家應該為哲學王”的思想,並討論了哲學王與城邦的關係和哲學王的形成。他認為,政治家只有是哲學王,他才能真正意識到什麼是真正的`正義,如何讓國家治理地更加協調有序,如何讓人民更好地安居樂業。在一個正義的城邦裡,哲學王應該成為統治者,因為由哲學王統領的國家,是賢人治國,是德性治國,是知識專政;因為哲學王是“能把握永恆不變事物的人”,“永遠酷愛那種能讓他們看到永恆的不受產生與滅亡過程影響的實體的知識”,“天賦具有良好的記性,敏於理解,豁達大度,溫文而雅,愛好和親近真理、正義、勇敢和節制”。我想,如果一個人真的具備了這些品質,的確縱是瑪摩斯也無法挑剔了。但是,一個國度能產生幾個這樣真正意義上的純粹的哲學王,即使真的有這樣的人存在,那又有幾個擁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家以匡世救國呢?儘管這是很難實現的,但是柏拉圖還是堅信其現實性。

要想成為一名哲學王是要具備天性的,勇敢、大度、聰敏、強記是這種天賦所必須具備的品質。如果一個人具備了所假定的哲學王的天賦,並且得到了合適的教導,必定會成長而達到完全的至善,然而,這些配的上哲學的人會受到環境的敗壞,因而離棄了哲學,“使她孤獨淒涼”。所以,“剩下來配得上研究哲學的人就只有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了:他們或是出身高貴又受過良好教育的人處於流放之中,因而沒受到腐蝕,依然在真正地從事哲學;或是一個偉大的靈魂生於一個狹小的城邦,他不屑於關注這個小國的事務;少數人或許由於天賦優秀,脫離了他所正當藐視的其他技藝,改學了哲學;還有一些人,也許是我們的朋友塞亞格斯的缺陷束縛了他們,須知就塞亞格斯而言,背離哲學的所有其他條件都是具備的,但是他病弱的身體使他脫離了政治,沒能背離哲學。”

柏拉圖的人生志趣是培養學生,因此,他在《理想國》中也提到很多教育問題,這對後世教育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強調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教育應該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終身教育的思想,以及女子也應該接受教育。盧梭曾稱讚“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論文,像這樣的教育論文,還從來沒有人寫過咧”,也有一些說法“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縱令其它教育論著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的。”因為在現實的條件下,哲學家是很難產生的,柏拉圖也把自己成為哲學家的原因歸結為神的作用。而作為真正的哲學家,在不合意的城邦裡面,他是不能從事政治的,因為他沒有辦法既從事政治又保持靈魂的和諧,而喪失了靈魂的和諧便背離了善的理念,也就不再是哲學家了。所以,柏拉圖的現實選擇是培養學生,這展示出了可知世界的終極形態,也就可以達到在全書最後一句話所指望的“我們也才可以諸事順遂,無論今世在這裡還是將來在我們剛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我想,如果不是生活在古希臘那樣盛行辯論的國家,又怎能產生如此英才呢?古希臘人討論哲學問題,追昔撫今,而現代的一些人整日為名利所累,真令人扼腕嘆息。讀《理想國》這本書,不僅能瞭解古希臘的政治制度、經濟狀況、風俗人文等,還能跟著蘇格拉底的辯論培養一些哲學思維,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和對待生命的態度,同時也能學到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讀書,要學習書中的學問,更要從學習書中品味人生。

《理想國》這本書應該是常讀常新的,當經過時間的積澱,見過更多美好和醜惡的事物,心情變得蒼涼起來時,相信我對這本書的理解一定會更加深刻,更能讀出其中獨特的韻味和精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在靈魂上永遠保持一種向上的姿勢吧,隨時不忘心中的理想國,不忘我們肩上這份神聖的使命,傾聽柏拉圖的思想,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國家,為自己更美好的將來謀劃,為祖國更快更好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奮鬥終生。

  《理想國》讀後感9

《理想國》是一本哲學思想與政治理想交織的煌煌鉅著。它通篇充斥著哲學的智慧,飽含著政治思想的精華,這體現了柏拉圖畢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應為哲學家,哲學家應為政治家,政治家應為哲學王”。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並將這條正義原則歸結為:“每個人必須在國家裡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或“每個人都作為一個人幹他自己份內的事而不干涉別人份內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然,柏拉圖的城邦是不是所謂的眾生平等,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壓迫的人人平等的國度。

在我看來,《理想國》首先開啟了對理想國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該著中,柏拉圖本來是要論述個人正義,為了說明個人正義,用城邦正義作為鋪墊和比方,但,柏拉圖實際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論證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圖的這種證明方式給了後人一個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個人正義之外,還存在著城邦正義,或者說,還存在著國家制度的正義。後來人們在思考國家正義、法律正義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對人類文明發生重大影響的思想成果。而我國古代沒有關於國家正義問題的思考。我國古代雖然有對個人正義的思考,但這種思考主要涉及個人義務、行為,基本不涉及國家制度的正義問題,所以,其思考的深度遠不能同西方的正義思考相比。傳統中國政治法律思想史認為,君主制是天經地義的事,不可改變。如果沒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們現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專制制度中。想到現今的社會,正義一直都是受人們褒揚的話題,正義的事情永遠都是被人們所稱頌的。然而什麼是正義,我想很多人都是無法給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給出了也是摸稜兩可,一個簡單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圖式的反駁推翻掉。社會現象紛繁複雜,人們的思想各色各樣,在此處正義的事情,放到彼處馬上就變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極其不正義的事情。單純的眼光去判斷事情總是片面的,多慮的思想去思考事情總是無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適事而行。

柏拉圖的《理想國》問世雖已有千載,卻仍然是人們討論的焦點。它引領了一股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國家的思想潮流,可謂功莫大焉

  《理想國》讀後感10

柏拉圖不僅是古希臘哲學家,也是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圖的《理想國》是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豐富多彩、環環相扣的對話,給後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這個城邦是歷史上大大小小“烏托邦”的開山鼻祖。

該書是柏拉圖中期思想的總結,其語言華麗,邏輯縝密,想象豐富,闡述精彩,在歷史上頗具影響力。

理想國的宗旨是締造一個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圍繞這個宗旨,柏拉圖開篇不久就開始討論什麼是正義的國家,而不是什麼是正義的人,他從城邦至公民、從上往下、從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統治者,國家護衛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裡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嚮往,並不斷的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並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而這些所要體現的東西在他的《理想國》開始時候並沒有直接提出來,他是利用了正義二字逐漸將其拓展並且引申出來的。正義是一種好的表現,然而什麼是正義呢,面對這個看似很好理解的詞語,柏拉圖首先對它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拉圖的《理想國》裡面不僅有著他對理想國的闡述,也包含著一種樸素的辨證主義觀點和應變的思想,他自始至終沒有明確給出正義的定義,也暗示著人們,這裡沒有什麼正確的定義,還需要繼續的探索研究,只不過他的想法是讓人們去利用這個探索研究構造他那種柏拉圖式的理想國,柏拉圖“理想國”的宗旨就是要締造一個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他認為國家就是放大了的個人,個人就是縮小了的國家,如同人的靈魂具有理性、意志和慾望三個部分一樣,最理想的國家也應由相應的三個等級組成。柏拉圖把分工看作國家的構成原則,他在《理想國》中編織了一個美麗的謊言,用於欺騙城邦中的所有人,那就是神創造三種人的說法:第一個等級是有智慧之德的統治者,這些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具有智慧的品德,通曉“善”的理念及治國的哲學,是國家當然的統治者;二是有勇敢之德的衛國者,他們是神用銀子做成的,具有勇敢的品德,是國家的保衛者;三是有節制之德的農民和手工業者,這些人是神用銅鐵做成的,具有節制的品德。前兩個等級擁有權力但不可擁有私產,第三等級有私產但不可有權力。孩子們通常都屬於他們父母的那一級別,有天賦的才能。即通常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孩子會打洞。”雖然他也認為有時孩子不屬於父母的級別可升降級別,但這顯然是一種偽裝矯飾過的唯心主義的天賦論。這三個等級具有不同的德行,在國家中執行不同的職責。至於奴隸,在柏拉圖看來,根本就不算人,在《理想國》中毫無地位可言。他認為這三個等級就如同人體中的上中下三個部分,協調一致而無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謀其事,在上者治國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亂,就達到了正義,就猶如在一首完美的樂曲中達到了高度和諧,只有這樣,整個國家才算是取得“和諧一致”,實現了正義的原則,否則就違反了“正義”的原則,國家就要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