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國富論》讀後感(通用5篇)

作文 閱讀(2.78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富論》讀後感(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富論》讀後感(通用5篇)

  《國富論》讀後感1

這本書買來一年多了,斷斷續續的看,至前幾天次才看完主要部分。實在慚愧,既沒有一氣呵成的毅力,也沒有成段自由的時間。可是,這本書給我還是很有收穫,卻不僅僅在於是對經濟學理解。

朱光潛在《談讀書》裡說,要學某門學問,這門學科的經典就不得不讀,譬如學經濟就得看斯密《國富論》,如今我看完這本書的主體部分,發現這真是不太恰當,關於《國富論》,我至少能夠提出這麼幾點:

1、斯密的經濟理論是基於一種幾乎完全開放的自由經濟體制,而當今世界完全自由開放的經濟體制幾乎沒有,中國更是如此,大型國企佔了重要領域的大部分。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相當之大。在此不談論這兩種體制孰優孰劣,可是斯密的理論與現實中國是完全不一樣的兩種社會體制。

2、社會形態不一樣。斯密的時代大約是18世紀,當時歐洲以農為主,工業革命正在起步,製造業剛剛興起,而各種科技產業幾乎沒有,當時社會階層大約是地主階級,工人農民(勞務)階級,資產階級,以及貴族官僚階級(我感覺斯密屬於這個階級),而此刻地主階級已經沒有了,而工薪階級卻很多存在,社會形態已不一致了。

3、背景的不一樣,導致理解較為費力。斯密常常以英國地區,城市,還有英國古老的貨幣單位為例,由於缺乏對此的感性認識,往往難以理解深刻。

4、由於本書成書較早,許多書中經過精細論述而提出的結論早已被之後的歷史所證偽,有些而此刻已成為常識,比如關於貨幣性質,作者仍然很多論述,顯得冗雜而煩亂。或許《國富論》在世界經濟歷史上意義確實難有後者,可是本書作為兩百多年後的之後者學習,顯然已不太適合,以往經典未必此刻適宜。

當然經過本書還是瞭解到了許多的經濟學知識,異常是經濟學的那種推理,我想這應當是最有價值的一部分。比如論述勞動生產力提高的原因,比如論述勞動產物的階級分配,比如資產的劃分。

基本看完這本書,對於以後選什麼樣的書,對於經典,對於權威的推薦,我感覺更能理性的去選擇了,經典未必適合,權威未必正確。或許一本書某人覺得讀了醍醐灌頂,另一個人讀了卻毫無感覺,讀什麼書,為何而讀?自我才是主體。別人的感受能夠交流,卻不能複製。

但我還是依然深信,書裡包含了別人數十年的經驗,或者包含了前人數十年的艱苦探索所得理論技術,如此方便易得,不拿豈不太可惜。所以我堅信著讀書的力量,堅信努力的力量。

  《國富論》讀後感2

《國富論》被譽為西方經濟學的“聖經”,經濟學的百科全書,影響世界歷史的十大著作之一,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經典譯作,是經濟學的必學篇目,也是會計領軍班推薦的研修文獻。這本書早買來擺在我書櫃很久了,一直沒完整仔細地讀完。近日得空仔細捧讀了此著作,自覺收益匪淺。

《國富論》全稱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於1768年開始著手著述《國富論》,用了近十年時間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776年,該書的出版標誌著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全書共分五篇,總計32個章節。第一篇討論的是勞動生產力改良的原因,以及產品在不同階層之間自然分配的順序。第二篇討論的是資產的分類、性質、儲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羅馬帝王衰落之後,歐洲農業發展所受的制約及其農村的衰落和商業城市興起的實際,探討了財富增長的不同路徑。第四篇則在此基礎上,從當時最受推崇的重商主義開始,論述了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兩種政治經濟體系的後果。第五篇則討論君主或國家的開支方向和收入來源。全書基本涵蓋了古典經濟學派所討論的所有問題,並對各個問題進行了最基本的理論闡述,對後世經濟學家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關於經濟學的目標。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明確提出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目標,即政治經濟學到底是幹什麼的。斯密認為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研究目標是“富國”和“裕民”。其中,“裕民”是第一位的,沒有民眾的富裕,“國富”就成了無源之水。而無論是富國還是裕民,皆有賴於國民財富的增加,即首先是把蛋糕做大。要想實現國民財富的增加,就必須解決如下互有聯絡的兩個問題,即什麼是國民財富以及如何才能增加國民財富。前者涉及的是國民財富的性質問題,後者涉及的是國民財富增進的原因。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目標是富國裕民,那麼如何才能增進一個國家的國民財富?亞當·斯密認為,國民財富的增加主要有兩條途徑和一個保障:一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它主要依賴於分工的深化和市場交換過程的順暢;二是增加勞動者人數,而這又依賴於資本積累和適當的資本運用。在這個過程中,堅持經濟自由、充分發揮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取消政府的不適當干預、讓經濟活動依其天然秩序執行是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第二,關於勞動分工的論述。亞當·斯密認為,分工通過提高勞動者技能、促進技術進步,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並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和民眾的普遍富裕,這是市場經濟不同於自給自足的傳統自然經濟的重要特徵。關於分工,他舉了一個制針的例子給我印象很深刻。一枚小小的針的製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讓一個人從頭做到尾,一天恐怕連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協作,每人負責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卻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來如此神力?其實,道理很簡單,分工可以使勞動專業化,可以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

第三,關於交換的問題。有了分工,就會涉及交換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必須通過平等自願互惠的市場交易,才可以獲得各種各樣的生活必需品。交換產生的原因,亞當·斯密認為,主要源於人們的利己心,希望把自己不用的物品去換取別人的對自己有用的物品。既然有了交換,那麼就必須有交換的媒介。這時亞當·斯密介紹了各種交換媒介,如牲畜、貝殼、菸草、鞣皮等,當然還有貴金屬。那麼這些媒介與交換物之間的交換價值比例是如何確定的呢?斯密把這個問題分成三點進行闡述:第一,什麼是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即構成一切商品真實價格的,究竟是什麼?第二,構成真實價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麼?第三,什麼情況使上述價格的某些部分或全部,有時高於其自然價格或普通價格,有時又低於其自然價格或普通價格?換言之,使商品市場價格或實際價格,有時不能與其自然價格恰相一致的原因何在?

第四,關於勞動價值論。亞當·斯密認為,交換是人與生俱來的傾向,欲將取之,必先予之,由於交換而產生了分工。那麼,商品的交換價值如何確定呢?亞當·斯密明確地指出:“勞動是衡量一切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這就等於說,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勞動。但是他同時聲稱,這個理論只適應人類社會的野蠻時代。一旦資本積累起來,投入到企業,或是土地變為私有,情況就要另當別論了。因為此時的勞動產品,不再全部歸勞動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為利潤和地租,被僱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亞當·斯密又得出了一條結論:在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發生之後,決定商品價值的就不光是勞動了,利潤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這樣一來,工資、利潤和地租,就不僅是一切收入的來源,而且還是“一切交換價值的三個根本源泉。”如此,亞當·斯密就不知不覺地由勞動價值論,轉到三種收入決定價值的理論上去了。馬克思把三種收入決定價值的理論,叫做的“斯密的教條”,後來的西方經濟學的不少理論,如生產費用論、節慾論等,都可以從它那裡找到思想源頭。亞當·斯密揭開了商品價值的神祕面紗,的確功不可沒,但另一方面,在價值問題上他又含糊其辭,舉不定,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模稜兩可的答案。

第五,關於市場經濟的密碼。政府幹預和管制的主張在重商主義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亞當·斯密以七章的篇幅對重商主義的學說和各種干預措施加以鞭撻。在抨擊重商主義的過程中,斯密提出了“看不見的手”的觀點。亞當·斯密認為,重商主義就其性質與實質來說,是一種限制與管理的學說,是實現國民財富增進的最大阻礙。矯正和克服這種弊端的出路,在於實現真正的自由放任,確立“最明白最單純的自然自由制度”。對於自然自由制度的後果,斯密持有十分樂觀的態度。在亞當·斯密看來,在自然自由的制度下,每一個人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受“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於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自然自由制度和經濟自由主義,是令“看不見的手”充分發揮效力的重要保障。

第六,關於資本的利率。亞當·斯密認為,資本在農村的利率要高於城市。這是因為農村金融市場沒有形成規模經濟的效應、資本借貸成本較高、資金市場供不應求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用於農業的資本雖然對社會貢獻很大,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源泉。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其利潤較小。因此,對農業方面的資金投入總是不能得到滿足,這樣,也就出現了農村發展的兩難問題:一方面是農村建設的資金缺口日趨擴大,一方面是金融機構追逐高利潤而不願在農村從事放貸業務。亞當·斯密認為,可以通過放寬農村金融市場的利率限制來發展農村業務,通過自由浮動的適度利率來彌補各種借貸成本,最後通過競爭者對市場的爭奪逐漸迴歸到正常的利潤水平。這一點對當前的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有一定借鑑意義。但是,利率究竟保持在怎樣的水平就可以稱之為適度呢?在這一過程中,我認為政府的干預必不可少。另外,政府在財政支援力度上仍然要給予一定的重視,鼓勵金融機構進駐農村,這不僅僅是指一些農村金融信用合作社之類的組織,也包括一些商業銀行,鼓勵其在農村多設網點,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其實,結合社會上小額貸款、民間借貸的盛行等不規範金融行為的發生和清理的必要性來看,我在《國富論》中也可以找到答案。

經典就是經典,名著就是名著,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這部對人類的發展程序產生著深遠影響的經濟學著作,其中提到的經濟理論還有很多,比如:公平理論、絕對優勢理論、地租理論、貨幣理論、分配理論、公債理論、資本理論、賦稅理論等等,這麼多經濟學理論和觀點,對我個人來說,顯然不是讀一遍兩遍就能全部弄懂學通的,還需要反覆地研讀和仔細地體會。個人的切身感受是:能真正靜下心來仔細研讀經典書籍確實是一種享受,靜靜地去感受大師的思維和歷史的氣息,感受其思想的深邃與思維的縝密,往往會對現實有一種頓悟之感。因此,研讀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對深刻認識當前複雜的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和發生的一些社會狀況,無疑是極其有利和必要的!

  《國富論》讀後感3

《國富論》是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於1776年撰寫而成的。這本書被譽為西方經濟學的聖經。我覺得它有點難讀,在圖書館借書花了很長時間才勉強地看了一遍,就據此寫下自己的一點淺見。

《國富論》共分五篇。亞當·斯密生活在兩個時代的交替轉折時期,他為新的自由主義經濟原則大聲吶喊,也就不可避免的遭到舊勢力的肆意攻擊。然而,他的勞動價值論對人類思想史的發展起了不可磨滅的巨大的作用,他的經濟思想成了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他的學說影響了整整幾代人的成長。有著名經濟學家對作者亞當·斯密給過一個概括性的評述——也許沒有任何一部當代的著作像《國富論》那樣對科學經濟思想和行政管理體制產生過如此深遠的影響,我們有理由認為,他的這部著作所產生的影響將會持續下去。

《國富論》被譽為經濟學中最重要的著作,作為以電子商務為專業的大學生,首先要讀一讀這本驚世之作,瞭解經濟方面的有關知識,有助於以後的學習成長。

研讀了這本書後,我有了自己的一些小心得和認識。也讓我聯想到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現在最需要的是一個真正根植於社會的自由和法治傳統,而亞當斯密的新思想“看不見的手”開啟了我們的思想,告訴我們市場體系的基礎是自由和法制,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要兩手抓,既要給空間市場,政府也要適當地巨集觀調控。縱觀歷史,我們出現的一個錯誤就是“大躍 進”活動,政府全面掌控市場,無論什麼東西都是政府規定的,最終壓抑了人民的工作熱情,使當時的經濟停滯落後。

我們從文中可以感受到他並沒有一味地強調市場的萬能,而是不經意地點出,如果沒有相應的制度設計,市場也會變成“萬惡之源”。沒有以自由和法治為基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在逐漸失去它的魔力。

《國富論》的編者馬克斯勒納評論說:“這是一本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書,一本由有著高深學問和明敏見識的人所寫的書。

這個人有強大的分析能力,能對他的筆記本中所有的材料進行篩選;又有強大的綜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將其重新組合起來,斯密對他當時的學術領域的各種思想是極為敏感的。他像後來的馬克思一樣,不是一個關在自己房子裡與世隔絕的學者,他彷彿全身裝著天線,能收到並吸收所能接觸到的一切資訊。他在封建歐洲解體之末、近代世界開始之時寫作,在這個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團經常表現的頑固性在堅持。

他正是為反對這種利益集團而寫作的。結果是,他的書不只是為圖書館藏書而寫的,它對經濟意見和國家政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形成了我們今天住在其中的整個生活環境。”

我認為,這是一本主張個人自由競爭,在經濟學中起著啟明燈和導航燈的重要鉅著,是對當代及現代有重要影響的百科全書!

  《國富論》讀後感4

亞當·斯密《國富論》,被稱為西方經濟學的“聖經”,全書共分為五卷。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一書中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各個不同側面詳細而嚴謹地論證瞭如何增加國民財富和促進經濟的發展繁榮。他採用了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礎的巨集觀分析方法,綜合了人性論、法律與政治理論及經濟思想理論的分析視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

本書共分為五篇,在讀第一篇《論勞動生產力增進的原因,以及勞動生產物自然分配給各階級人民的順序》時,總能看到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的影子。價格的生成、度量,價值與價格的關係是每一種經濟學說的核心理論之一。在這個問題上,亞當·斯密認為勞動是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尺度,但他並沒有將這種關係定量。在《國富論》中,價格就像一個風箏,通過纖細的線牽在“勞動”手上。亞當·斯密還給價格提供了一個參照物——穀物價格。與此相比,微觀經濟學的供求理論為價格“鬆綁”使風箏變成一隻鳥。

本書有關金屬貨幣價值變動和紙幣的部分是我最混亂的部分。我對金銀礦藏的開發導致貨幣大量湧入市場、金銀兌換比例與實際價值的矛盾、紙幣的發行等等的影響與後果並沒有理清頭緒。只是隱約覺得貨幣的發展演變是一種價格與價值的“離心運動”並愈行愈遠。方便、快捷的代價是波動和變數。將商品與貨幣,價值與價格連線在一起的越來越是一種“信任”、“共識”,對國家權威,對長久以來形成的遊戲規則。這種“信任”、“共識”帶有一種全民博弈的色彩,不知是實是虛,像一個只知開始和結局,過程藏在黑箱裡的遊戲,不知道“可控”與“失控”的界限在哪裡。

在亞當·斯密看來,勞動分工是國民經濟增加的重要因素。在機器大生產的年代,實行規範的勞動分工和生產流水操作,給勞動生產率帶來了的極大提高,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對現在的經濟來說,勞動分工更是顯而易見。亞當·斯密能夠在當時那個特殊年代發現這一祕密,可見他超強的洞察力!

亞當斯密著重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方面嚴謹而詳實的論證了國家財富。在這裡,他強調的是一國的進出口貿易。一國的進出口貿易是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是一國財富的重中之重。而結合我們國家而言,更能充分證明這一觀點。2010年我國的淨出口貿易近3萬億,佔全球的10%。外匯儲備更是達到了28473.38億美元,如今,我國外匯儲備一舉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強大的進出口貿易,不僅增加了國家財富,更使得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得到增加。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對全球的經濟的影響更是巨大。1776年亞當斯密《國富論》的誕生,可以說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掃清了前進的障礙!也許,一個國家正處於轉型時,他需要一種強有力的支撐,而亞當斯密的自由經濟體系,正是這種強有力的力量,他得到了資產階級的認同。英國走在了世界大變革的前列,自由經濟體系不僅使英國發生了鉅變,而且也推動了一個時代經濟的大繁榮!一個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經濟體系由此形成。亞當·斯密《國富論》,讓我們看到作者對世界經濟的深入思考,對世界經濟的巨大貢獻。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不讀《資本論》,就不會知道社會主義,那麼同樣,我們不讀《國富論》,就不知道什麼是市場經濟。

  《國富論》讀後感5

經過3個月的持續閱讀,今天終於看完了被稱為經濟學聖經的亞當斯密所寫的《國富論》。67.6萬字,502頁,國富論共分為五章。剛看完的第五章的主題內容是論國家的收入。

由於國富論內容太多,所以會分五篇讀後感來分別記錄該書所描寫的主要內容,在論國家的收入這一個章節中,國富論主要提出瞭如下三個問題:

其一、國家的作用:主要是三個方面,其一是保護國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其二為維持社會的穩定和正義公平;其三是對社會公共財產開發利用及保護。

其二、國家的支出:主要包含國防費用、司法經費、公共工程和機關的費用這三類,到現在,一國的支出也主要是這三方面,其中公共工程及機關費用所佔的比例日益擴大。

其三、國家的收入來源:收入來源有三,其一為國家控制的生產資料所能貢獻的利潤和收益,包括地租、國有資產利潤等;其二為賦稅,此為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其三為公債,也稱之為國債,就是以國家為主體發行的債券。

亞當斯密應該說非常重視國家的收入這一個內容,在國富論中,用了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來闡述上述所列的三個問題,作為兩百多年前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1723—1790年)所生活的年代,正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也是世界大航海後的全球經濟快速發展期,那個時候的英國為日不落帝國,所佔領的殖民地有北美洲、印度等地,而當時中國正處於乾隆中晚期,那時候的世界經濟,如果用GDP對比,中國是當之無愧的老大哥,而英國得益於於工業革命的技術創新進步,社會生產力得以大幅度提高,同時英國源於對國際貿易的主導,其經濟得以高速發展,可以說亞當斯密寫作時,是一個社會繁榮進步,經濟快速增長的時代。正是居於這樣的社會背景,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對於國家的作用、支出、收入都有比較客觀公允的評價,也正因於此,240年後看國富論,依然會感覺其對國家的描述,入木三分。

在國富論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句話,當人民對政府的公正失去信任時,這個國家的商業和製造業也必然不會得到長遠發展。”(國富論第五章論國家的收入節選)。放到現在,20xx年,感覺依然十分適用。

作為經濟學界的聖經,國富論可以說很完整的講述了國家如何做,能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雖然作者有一定的地域偏見及時代背景,但經濟基礎和經濟理論是不變的,從國富論的角度出發,20xx年的中國也需要深度思考國家該怎樣做?國家如何管理支出及收入?國家如何保障社會的穩定和公正?

如果一國國民沒法感受到國家朝更公正、更穩定、更安全的方向發展,該國的經濟也必定不可能實現良好的發展。

以上為國富論第五章閱讀後的部分觀點。如有不對,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