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總結>

對學校實習的工作建議

工作總結 閱讀(1.49W)

對學校實習工作建議作者簡介:男,1970年12月出生,江蘇張家港人,中學高階教師,江蘇省張家港工貿職業高階中學教科室主任。

對學校實習的工作建議

1.問題的提出

江澤民同志指出,21世紀,我國既需要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也仍然需要發展各種勞動密集型產業,經濟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是多樣化的,我們不僅需要千萬計的高階人才,我們還需要數以億萬計的高素質的勞動者。

跨入新的世紀,我國社會經濟呈現出深刻變革和調整發展的新態勢,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等職業教育在為國家經濟建設培養大批國中級技術人才和熟練勞動者等方面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績,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但近幾年來,由於種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如持續升溫的普高熱、職業教育超前膨脹的後遺症、企業用工制度改革等,這些都對職校學生的就業帶來了一定難度,原本似乎不存在問題的畢業生校外實習工作也很難開展。

2.校外實習工作難的原因分析

職校的校外實習工作難做,固然有其深刻的社會、經濟原因,但更關鍵的則是職業教育內部存在的矛盾。我們可以仔細思考一下其中的主要原因:

2.1學生所學專業無法適應新的市場需求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知識經濟時代的全面到來,傳統產業結構的分化、細化趨勢日益明顯,而職業學校由於辦學模式的滯後(一般在校生需學滿3年或4年才能走向社會),原來的專業設定、專業教學模式與企業實際顯示存在著較大差距。這裡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發達地區的`機械企業現已大多使用數控機床、加工中心組織柔性生產,但我們的學生在學校裡學習的卻仍然是傳統的車、鉗工手工技能(更多的學校連這一最基本的條件都無法保證),這樣怎麼能滿足企業的需要呢?

再如,過去我們大多認為職校學生只要掌握過硬的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就夠了,無形中降低了對文化基礎課的要求,但現在很多企業中的生產裝置大多需要操作者掌握一定的英語能力,可惜的是學生卻很少能看懂這些裝置上的英文銘牌和操作規範,在適應性方面就打了一個不小的折扣。

2.2學生的擇業觀念有待更新

經濟的轉軌直接導致了企業用人制度的改革,原本由學校或勞動部門統一包分配的現象已一去不復返,"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則成為參與人才市場競爭的基本法則,而相當一部分學生仍然抱著"等、靠、要"的就業觀念,對自身和崗位的期望值過高,主要將就業的希望寄託在父母、親戚、學校上,而不願主動出擊參與到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去,一旦實習單位不能如他所願,就會抱怨學校、懷疑學校的教學質量,甚至思想上發生牴觸情緒。

2.3企業對員工的要求越來越高

由於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向縱深拓展,更多的企業加入了轉制的行列,因此他們對員工的要求也逐年提高,加上就業形勢的嚴峻,許多高校畢業生也降格以求,希望謀得一個職業,大專生、本科生、研究生都紛紛走進人才市場,部分企業也水漲船高,開始了追求員工高學歷的新一輪競爭,這些都直接導致了職校學生在就業競爭中的提前退出。

3.反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其實,我們現在遇到的困難,其它發達國家也曾經遇到過,那麼他們是怎麼解決的呢?

3.1世界各國的校企協作方式

在美國,工商企業界與學校共同合作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其形式即被稱為"合作職業教育",學生一部分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另一部分時間則在工是從事實際工作,而學習與工作是交替進行的。

在德國,職業教育更是同生產實踐緊密結合,政府為此專門設立了"產業合作委員會",對企業和學校雙方進行控制和監督,這就是著名的"雙元制"職教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大部分時間在企業進行實際操作技能培訓,所接受的是企業最新使用的裝置和技術,培訓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生產性勞動,同時由於學生在特定的工作環境中學習,使得學生和企業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大大降低了培訓後失業的風險。

在法國,國家通過立法強制企業承擔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這既促進了職業教育的發展,也滿足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而職業教育文憑的設定,是由各6行業專家構成的職業諮詢委員會與教育部門共同確定,使教育培訓的內容與實際生產的要求相適應,同時用整個教學週期的四分之一時間安排學生在企業實習,以培養的實踐能力。

在日本,學校為了確保學生就業和提高教學質量,花了很大的精力在校企聯合上,吸引相關企業作為投資財團在員,企業為學校提供教材、技術和裝置,提供實習場所,委派專業輔導人員,學校則在提供就業人員方面相應地給企業讓利。

在韓國,政府將"產學合作"寫入了《產業教育振興法》,使之法制化,這項法令還規定,企業要積極協助學生現場實習,職業學校學生現場實習要義務化。成立由學校、產業界、地方自治團體、民間代表參加的"產學合作教育協議會",計劃指導和協調該地區"產學合作"。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的"教學工廠"是一個比較典型的融合,在學院的工程系內,教學方案與工業界有著比較直接的聯絡,師生在廠家提供的先進裝置和儀器上進行著企業的試驗計劃或產品研發,並且其操作方式類似一個商業單位,這不僅給學生提供了一種磨鍊的機會,學院的教師也能從中獲取工業界科技的需求動向,這些資訊將對有關課程改革和調整提供一定幫助。

在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的專業和課程設定是以行業組織制定的職業能力標準和國家統一的證書制度為依據,具體內容和安排由企業、專業團體、學院和教育部門聯合制定,並根據勞動力市場變化情況不斷修訂,其原則就是緊密結合適應生產,以學生能勝任崗位為目標開展教學。

3.2國內目前的校企協作現狀

很遺憾,由於職業教育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無論是專業設定、招生計劃,還是教材使用、組織考試絕大多數仍由有關部門計劃控制,這就無形中給學校和企業之間設定了一條天然的"鴻溝"。雖然目前職業學校與企業已開始某種程度上的協作,但絕大多數仍然是以"就業指導辦公室"或"實訓處"部門與企業人事部門發生著橫向上的聯絡,縱向的聯絡很少,換句話說就是學校千方百計向企業推銷自己的學生,有時還不得不借助某種關係進行工作。

很明顯,由於學校的教育模式與企業的生產實際不相適應,畢業生一般很難滿足企業用人的特殊要求和時段特點,而企業生產運作的變化,又無法適應學校一成不變的教學安排,這種兩難的局面在短時間內尚難得到根本解決。

4.轉變觀念,做好校外實習工作

在畢業生失去統一分配的保護傘後,毫無疑問,校外實習這一工作只能由學校就業指導辦公室或實訓部門接手,而且一定要做好。那麼,在就業形勢嚴峻的大氣候下,該如何做好校外實習工作呢?

4.1轉變實習觀念,樹立開放型的實習新思路

過去,我們對學生參加校外實習,更多的是強調專業對口,但在目前情況下,一般很難做到。因此,我們必須切實轉變實習觀念,以一種"大實習"的思路開展工作,只要是與學生專業相關、相近的崗位,都可以安排參加,但它對學生的要求相對較高。

我們在組織校外實習時,一定要用發展的眼光、開放的眼光來看問題,要儘量將學生安排到建立不久的新企業、採用新技術新工藝的企業、有利於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企業,要教育學生樹立平等觀念、發展觀念,正確看待民營企業、轉制企業,正確看待大企業、小企業。

4.2加強校企協作,建立穩固的校外實習基地

其實,對一個職業學校來說,必定有著相對固定的長線專業,而企業也必定有著其相對穩定的產品線,這就為我們建立穩固的校外實習基地提供了基礎,實際上對雙方來說都比較有利。對企業來說,學生來廠實習可以緩解新工人的培訓壓力,可以在短期內獲得較高素質的員工;對學校來說,既可以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也能提高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

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爭取企業的資助,在學校設立專項獎學金和實驗室,這對企業的特殊規格人才培養有很大幫助,也可以使教學進一步聯絡生產實踐,獎學金的建立對教學工作也會有很大促進。

4.3經常與實習單位進行溝通,共同做好校外實習工作

筆者發現很多職業學校在安排學生參加校外實習時,抱著一種"放羊式管理"的心態,認為學生參加實習就應該接受實習單位的管理,學校不用再去管了,其實這是一種很錯誤的想法。因為對職校學生來說,失去了學業和紀律的雙重約束,在社會大環境的薰陶下,是否能保持學生本色,不因各種誘惑而動心,確實不容小視。

在這種情況下,學校一方面要加強對外出實習學生的思想教育,在每月一次的回校日中加強管理;另一方面也要多與實習單位溝通,定期走訪、瞭解實習生的思想動態和實習表現,及時處理有關問題。

5.結語

總的來說,職業學校的學生校外實習工作,既是日後學生參加就業、走上工作崗位的一個預演,也是拓展學校品牌、增大發展空間的關鍵著子,我們要本著為學生負責、為學校發展負責的態度,與時俱進,認真做好校外實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