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總結>

國小數學課堂實驗的個人工作總結

工作總結 閱讀(3.14W)

水文化課堂應該是充滿生命活力,充滿智慧的“靈動高效” 課堂,構建此課堂模式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學生學會學習。教學是一門以客觀再現教學內容而求“實”的科學和以主觀表現思想感情(心靈)而求“活”的藝術。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新時代教育呼喚“靈動”的課堂教學。靈動的課堂教學需要讓課堂教學活起來,從表現形式上看,就是要求課堂教學呈現出“生動活潑、寬鬆和諧”的“滿意場”。從課堂教學系統的構成上看,就是要求在課堂教學這個“整體”之中,“教”、“學”這兩個子系統能夠優化組合,有機統一。即教師把“循循善誘”調諧到學生的“獨立思考”、“熱烈討論”、“爭論和交流”與“體驗領悟”之上,從而使“教”、“學”和諧一致。在“和諧”的教學中,師生交往、互動、相互交流、流通、相互啟發、補充以達到教學相長,共同發展的目的。非靈動的課堂是“教師主宰,學生被宰”,“教師主講,學生聽講”,“教師主問,學生主答”的課堂。沒有學生的內心體驗,沒有情感,品不出濃厚的參與味道。學生被當作知識的容器,任由教師“硬灌”。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不愛學,使學習成為一樁苦差使而索然無味。

國小數學課堂實驗的個人工作總結

緊扣水文化課堂的靈動高效的靈魂,細數水文化課堂的特徵:

a、和諧、輕鬆愉悅、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

b、充滿激昂的求知慾情感的磁場。

c、跌宕的課堂節奏。

d學生的學習方式多樣: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基本形式,由接受式學習為主向研究性學習為主轉變。

e、學生參與度高,思維有深度,表現為“三敢”,即敢問、敢說、敢做;“三動”,即“手動、心動、神動”。

f、訓練無痕的課堂。

g、多維延伸的課堂。

在課堂模式的實驗階段,部分老師因循守舊,對新型模式不適應,甚至抱有懷疑態度,認為新型模式束縛了教師的手腳,似讓教師帶著鐐銬跳舞。現行模式是否必要?我個人認為建立課堂模式是為了以強制性手段解脫學對教的依附,解脫教師的“責任”,限制“講”是為了保障“學”,教是為了不教,不教才能保障權益,“放手”才能學會“走路”。所以在真正實現教的方式轉變、學的方式的轉變之前須模式先行。正如書法學習中的三個層次:先臨帖、再入帖,然後破帖。現在強調統一有痕的模式,是為了達到無痕靈動的理想的課堂狀態。

現行模式又是否合理?帶著疑惑,我們國小數學組走進了課堂,嘗試了此模式,與實踐對話,努力探尋通往靈動課堂的路徑。我們採用先試驗後推廣,最後再彙報總結的形式,全體參與,共上課評課共二十一節。在這二十一節課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有:

1、教師對自學作用的認識不到位,自學流於形式,作用未能突顯,而錯失了收集學情、瞭解學力的好時機。自學實為投石問路,目的在於瞭解學生學情,即學生知識起點、現有思維狀態。這是教師確立教學起點的依據,是以學定教的把手。

2、自學題的設計目標不夠明確,目標驅動性不強,步驟不夠精細,要求過於籠統。部分教師不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讓學生閱讀通篇內容,籠統提出“你知道了哪些資訊?”的問題,學生要麼無從下手,要麼就是遍地開花,交流未果。制定自學的目標和步驟,要充分解讀教材,瞭解內容的整合程度及學生思維邏輯推進的順序。自學可採用分段自學、分塊自學。

3、自學題呈現形式單一,部分教師一上課就顯現多條問答題,這種高度抽象化的呈現方式不適應國小生心理特徵,他們喜歡解決形式多樣,可操作性強的問題。

4、課堂上學生在自學這一環節,並沒有表現出自主思維的積極,沒有表現出手、腦被解放後的主動,更多表現為被動應付情緒。在新課的開始,老師往往以最簡單的形式揭題,直接進入自學環節,缺少以學生的情緒調動和問題引導。這種方法既不合情,合乎國小生的性情,又不合理,合乎數學學習起於問題引導,任務驅動之理。

5、自學方法單一。部分老師把自學片面地理解為閱讀數學課本,因此自學形式正常表現為帶著問題讀課本。默讀是一種高階的心智活動,因此不受低、中年級學生的歡迎。另外,要解決的問題通常是由教師給出,學生的思維還是由教師牽引著。

6、在新知探究環節,中等生和學困生主動交流的`習慣和表達的信心有待培養,教師應鼓勵每個學生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想法。學生傾聽的能力有待培養。教師應讓學生學會帶著自己的思想去聽,學會思辨。更因為缺乏積極表達和傾聽的習慣,學生間的互動不夠活躍。

7、教師有讓學生當堂訓練的意識,但往往在實施時難以保證練習時間。練習題型偏重於對基礎知識的考查,指向應用能力的訓練不多。

反思這些問題,我個人認為教師要從以下幾點努力:

1、教師就學會“煮”教材,煮熟煮透,準確把握偏者意圖和教材旨意。重組教材時考慮問題的空間和價值,調整或設計探究順序時要充分考慮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學習內容前置要充分考慮操作的可行性,不要給學生造成識知障礙或拔苗助長。

2、設計自學題時充分考慮其目標指向性,制定適合學生自學的問題。自學不等於自主閱讀教材,自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具體個性特徵學習方式。學生自主學習時採用的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觀察法、直覺猜想、操作法、實驗法、討論法、包括閱讀教材。在自學時,教師不應統一方法,只應以問題為導向提供研究方向,讓學生以個性化的方法學習新知。因此,我認為現行模式中的“自學”的含義應加以擴充套件,不要理解為單一的閱讀文字式。這樣就能改變目前實施過程中課堂學習方法單一、唯“自學法”是用的問題。

3、英國哲學家、教育家懷特海曾經說過:通往智慧的惟一的道路是在知識面前享有自由,但通往知識的惟一途徑是在獲取有條理的事實時保持紀律,自由和紀律是教育的兩個要素。教師應讓出課堂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自主活動,但同時要進行活動組織和引導。沒有教師組織和引導的活動是混沌的,教師的作用就是帶領學生從混沌中尋找秩序,也就是讓學生學會理性的思維。教師的引領要借問題這一載體才能產生作用力。好的問題,承載著大量數學知識,蘊藏著較大的探究空間。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做到更好的引領。這樣就能解決自主學習異化為放羊式學習的問題,解決面對學生活躍而散亂思維時該何去何從的問題。

4、“課堂互動”也是實現學生知識建構的重要形式和過程――這是一個產生想法和發展想法的過程:你的思想點燃我的思想,而我的思想又可能豐富、深化和修正你的思想。當我們對一個問題理解和意見一致時,我們就有可能實現由“知”到“信”的轉變;當我們理解和意見不一致時,則有可能開闊我們的思路,實現對問題的多元理解。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表達想法,交流看法,同時應提出聽的要求,如“聽了他的發言,你知道了什麼?”“聽了你的發言,你有什麼新的想法?”“你有什麼不同的想法?”問題可以強化傾聽的習慣,使課堂因“你說我聽,我說你聽”的螺旋式互動而精彩。

二十一節課,二十一種風格,主題只在一個:構建自主互動式靈動課堂。我們都能認真解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嚴格按121的模式進行課堂教學。我們經歷了轉型時的糾結與困惑,感受了失敗的鬱悶和成功的竊喜,收穫了自身的成長和學生的進步。驀然回首,我們驚喜地發現學生數學觀察力,發現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明顯增強,學生的學習習慣有所改善。這些足以成為我們走下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