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中國管理會計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職場 閱讀(2.19W)

管理會計最初產生於西方,中國在管理會計這方面的發展比較晚。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國管理會計的發展歷史,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國管理會計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中國管理會計的發展歷史

管理會計產生於上世紀30 年代西方,是多種學科相互交叉滲透的結晶。隨著經濟發展和競爭加劇,傳統的會計已不能滿足社會需要,由傳統會計和管理學科結合起來而形成管理會計新興而生。它以現代管理科學為基礎,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通過特定技術、方法為手段,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規劃和控制的資訊系統,對幫助企業管理者科學的制定經營決策,合理的利用經濟資源,有效強化內部管理和提高經濟效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2年,H.W.奎因斯坦撰寫了第一本管理學著作《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入門》,在書中,他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管理會計”概念。J.Q.麥金希對早期管理會計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24年他出版的《管理會計》是第一本較系統地論述管理會計概念和理論的著作。①二、我國管理會計發展歷史的回顧

這兩本著作的誕生標誌著“管理會計”這門學科在西方真正興起。而中國,在管理會計這方面的研究相對於西方起步較晚,以下主要回顧中國管理會計的發展歷史,從而探究中國管理會計的發展。

很多研究者曾經一度認為,我國直到20 世紀70 年代末才開始引進西方管理會計。得到這樣的結論的確有一定的依據可循。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國內許多學者對西方的管理會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大量引進西方的理論,從而使我國的會計理論研究事業在管理會計這個領域有了空前的發展。然而,追根溯源,其實我國在建國初期便有西方管理會計的“責任會計”,只是當時不稱為“管理會計”。

(一)我國管理會計發展的第一階段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與國營企業相適應的執行性管理會計在建國初期,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在該體制下,整個國家如同一個企業,而國營企業就如同巨型企業的一個生產車間,國營企業的生產計劃由國家統一確定下達。從管理會計的角度看,國營企業充其量是一個“成本中心”,最多也就是一個“人為利潤中心”。既然成本是一個效率指標,成本計劃及其完成情況便成為國家考核國營企業完成生產任務的重要手段。成本及其考核是計劃經濟時代唯一可作為的事情。此外,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的產品由國家統一定價。國家以企業的成本為基礎確定產品價格即“產品價格=產品成本×(1+成本利潤率)”,這也就使國家必須重視企業成本管理制度建設,通過企業成本管理制度確定企業成本專案和成本開支範圍。否則,企業成本失控,將導致產品價格失控。國家自然重視以成本為核心的內部責任會計,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稀缺資源的使用效率。這種對以成本為核心的內部責任會計的重視體現在國家頒佈的各種成本管理制度上。

在這樣一個特定階段,我國管理會計具有鮮明的特色。主要體現在:

1. 班組核算。

通過班組核算和勞動競賽相結合,降低成本 提高勞動生產率,取得顯著成效(姜開齊,1951)。

2. 經濟活動分析。

由於班組核算只能反映問題之所在,而要尋找問題之根源,必須藉助於經濟活動分析。只有將這兩者相結合,才能達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目的。“班組核算”和“經濟活動分析”可以說是當時我國企業管理會計的兩大法寶(杜昂, 1998)。“經濟活動分析”實際上已經突破了單純財務評價指標的侷限性,強調採用多元化指標評價企業經營活動。20 世紀60 年代初期,我國大冶鋼廠推行的“五好”小指標競賽(杜昂, 1998)早已體現“平衡計分卡”的精髓。

3. 在成本管理過程中, 強調“比、學、趕、幫、超”,“與同行業先進水平比”。

其基本思想就是近年來美國很流行的“標杆制度”。此外,還有資金成本歸口分級管理、生產費用表、成本管理的群眾路線和廠內銀行等等都具有鮮明特色(胡玉明,2002)。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雖然當時沒有使用“管理會計”這個名稱,但很多理念卻和西方的管理會計非常相似。總的說來,也是實行事前計劃、事中控制和事後分析相結合,直接服務於企業,能較好地執行上級下達的各項數量和質量指標, 因而基本上也屬於執行管理會計。所以,它構成了我國管理會計發展歷史中的第一個階段——執行性管理會計階段。

(二)我國管理會計發展的第二階段

——西方引進的決策管理會計

我國對管理會計產生廣泛濃厚的興趣,始於20 世紀70 年代末期,從此,中國管理會計的發展進入了第二個階段。該階段是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轉折點的,特別是黨的十四大的召開,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十四大明確指出:我國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政企分開,企業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與這種新的環境和條件相適應,在管理會計方面也就自然而然地要求原有的執行性管理會計向決策性管理會計轉變了。

我國會計學術界也同時適應當時的經濟背景,對西方管理會計的研究投入巨大的精力,出版了大量的管理會計教材,各高校會計專業把管理會計作為的主幹課程學習,許多大中型企業也積極採用管理會計的一些技術方法(主要是預測分析、決策分析、責任會計和成本控制等)形成了一個研究和推廣應用管理會計的`熱潮。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軌,一批能夠適應市場變化並有一定活力的國有企業,把目光轉向市場和企業內部,向管理要效益,在建立、完善和深化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的同時,將廠內經濟核算制納入經濟責任制,形成了以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制為基礎的責任會計體系。80 年代末,與經濟責任制配套,許多企業實行了責任會計、廠內銀行,由此,我國責任會計進入一個高潮期(喬彥軍, 1997)。不過,與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20 世紀90 年代以前的管理會計應用側重於企業內部,沒有明顯的市場特徵。進入20 世紀90 年代後,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的應用有所突破,作業成本計算也開始在我國企業運用。③概括而言,我國管理會計發展史經歷了以上兩個階段,從最初的將管理裡面運用於會計中,經歷了執行管理會計階段,到現在的決策管理階段。雖然歷程並不是非常的漫長,但是其意義是深遠的。

三、我國管理會計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的20 多年,我國在管理會計的領域上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相對於日趨成熟完善的財務會計的研究而言,管理會計的研究和應用現狀還不能令人樂觀。特別是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我國管理會計研究出現了停滯不前的局面。近年來,我國管理會計學者也對此做了大量的研究,發表了大量的文章,也對我國管理會計的現狀做了反思與探究。

總結各學者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管理會計存在的以下幾點主要問題:

1、理論研究不夠。

2、實務界缺乏對管理會計的重視和系統應用。

3、已有的管理會計應用經驗缺乏系統總結和提高。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管理會計領域,無論是學術派還是實務派都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學術派應該將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向更廣、更深的方向開展;實務派則應該不斷地吸收管理會計的理念,而不是一味地停留在原本財務會計的基礎上,將管理的理論知識能夠有效地運用於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最終,通過學術理論和實務經驗完美的結合,中國的管理會計才會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四、結束語

中國管理會計經歷了重要的發展歷程,雖然現狀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我們我們抱有樂觀的心態,相信在21世紀,我國的管理會計體系會逐漸像財務會計體系一樣,越來越完備,甚至希望超越傳統會計的理念,是管理會計真正能夠發揮財務會計所不能的前瞻性,為企業提供決策有用的資訊,真正服務於企業的良好運作。我們應該挖掘更多的解決現階段管理會計理論研究問題的方法,挖掘更深解決現階段企業面臨難題的方法,充分利用資訊科技,不斷向國外學習良好經驗,從而壯大我國管理會計事業。

  中國管理會計的發展現狀

20世紀初期,美國古典管理學家弗雷德裡克·溫斯洛·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產生。管理會計為適應經濟組織內部的經營管理需要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特別是世界經濟在最近的高速發展在西方國家的各大企業中獲得了推廣和運用。

管理會計在我們國家的研究和應用起步較晚,本世紀七、八十年代才開始。但在三十幾年短暫的時間裡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已經開始涉及從戰略總體上進行成本管理。管理會計在我們國家已漸漸從定額數量管理過渡到成本價值的管理轉變,從專案、部門區域管理演變為全面的戰略管理。管理會計相關理論成果研究的逐步拓展和實際經驗的逐漸積累,現代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管理會計趨於融合。管理會計高速發展能夠指導和改進我國經營管理、提高巨集觀經濟效益。但由於管理會計在中國形成和發展的時間短,仍然有許多缺陷和不足。管理會計的理論結構、研究範圍、實踐應用等方面硬待完善和充實,還存在較大的發展餘地。

  中國管理會計未來發展的趨勢

在 過去幾十年裡,中國企業積累了很多管理會計的經驗和成果,有些是引進的,有些是自己發展的,有些是結合自己的經驗創造出來的。但是,我們的管理會計還不精 細、不普遍、外部壓力與內部動力不足。同時,企業經營的市場化、國際化和資訊化又日益成為中國管理會計發展的基本動因。這些因素逼迫企業不得不做管理會計,不做管理會計就沒辦法持續經營。那麼,在這種背景下,未來我國管理會計將怎樣發展?

第一,我們需要設計和創新以管理會計為主導的企業管控系統,以保證以企業價值創造為核心整合企業的各層級、各單位、各成員。

第 二,無論是中國社會,還是中國的企業都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中國夢想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然而,世界經濟強國總是以世界一流的企業群為依託,而世界一流企業又是以管理會計創新為特徵。因此,對管理會計的應用推廣、引進融合、創新突破都會在不同企業表現出來,但要實現這些必須要以創新突破為主流。

第三,管理會計將由製造業向非製造業擴張,行政事業單位應用管理會計勢在必行。行政事業單位將設定總會計師,總會計師的地位將得到提高。

第四,我們需要設計和創新成本管控系統,使之既適合企業自身需要又博採百家之長,以提升價值創造能力。

第五,我們需要設計和創新薪酬激勵機制,為企業價值創造提升足夠的動力。

第 六,對管理會計人文化與中國特色的研究將日益重要。廈門大學有一位教授提過管理會計人文化研究,這是什麼意思?管理會計是技術性的,一大堆數字,要算很多 賬,必須看明白數字會算賬,但不光是這些。要從這些資料出發看到人的行為,數字是人為行為的結果,資源、人力、業務活動,要改變這些才能改變財務資料。

美國的管理會計和中國的管理會計,最根本的區別在哪裡?就是在文化。方法其實都差不多,但無論是作業成本法也好,平衡計分卡也好,到中國企業一用就變味了。為什麼?因為文化氛圍不同。在中國,企業的管理文化還沒跟上。

第七,管理會計的學術研究將呈現產學研結合的新趨勢。

在學術研究領域,一方面,管理會計研究的目的是解釋與預測管理會計現象,指導實踐發展,為教育提供素材。另一方面,管理會計研究的方法體系包括兩種:學術研究方法和實務應用方法。

日 本人在成本方面有個觀點,他認為成本降低是沒有止境的。我們說成本總得有個底吧?日本人說沒有。為什麼沒有呢?他說兩點:第一,我要調動發揮職工的主人翁 精神,增加他的自覺性、能動性。第二,從一星一點做起,就是精益生產、六西格瑪。這些就是成本降低的方法,納入到這個體系裡,不然撇開這些自己搞精益生產,精益生產是什麼?不能沒有目的,解決問題一定要整合。

現在不僅是大學教授,企業的CFO 也要搞研究,只是研究的內容不一樣,但必須要有研究的能力。未來管理會計學術研究的趨勢是產學研結合。

第八,管理會計教育將分不同路徑,並獲得強化。

這方面的趨勢其實很明顯了。未來,我們需要在本科、MBA、MPAcc、EMBA、EDP 課程體系中加大管理會計課程的比重。我們正在呼籲,由於資訊化的發展和課程內容的變化,應該分設幾條線,按學生的教育職能進行劃分。

實際上,現在的本科教育已經不培養學術型人才了。但是,我們的本科教育還是基礎教育,缺乏實務應用和操作的課程。我們現在知道的EMBA,我還知道北大和清華舉辦了後EMBA,如果是財務會計方向的,那就模仿美國的CPA,按照這條線就可以把管理會計真正落地。

有些人考完CMA 以後感覺不到自己能勝任CFO,包括考完CPA 也只是基本的知識要求,只是入行的標準,但進來以後不能停下來,因為外面的知識在變,要不斷獲得這些新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