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考察學習報告精選

職場 閱讀(2.22W)

【篇一:青島考察學習報告】

考察學習報告精選

不久前,我帶領草堰口鎮部分村黨總支書記參加了縣委組織部組織的赴青島考察學習活動。大家一致認為,時間雖短,但印象極深,感觸很多,收穫頗豐。所見所聞所學,猶如一股清新的春風,開闊了視野,解放了思想,提升了思維,振奮了精神,激勵了鬥志。

一、青島的所見所聞

見聞之一:青島是一座非常美麗而發達的城市。她地理位置獨特優越,依山傍海,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是遠近聞名的旅遊和度假勝地,是鑲嵌在膠東半島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青島強勁的發展態勢。據給我們授課的青島行政學院周教授介紹,青島連續五年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5項經濟指標保持20%左右的增長速度。全市40層以上的建築高達1o多座,超過我省蘇南任何一個市。青島市新區的樓盤開價,已飆升至每平方8000多元。在青島開發區,到處都是花園式的工廠,到處都是川流不息的物流車輛,到處都是高高聳立的塔吊。青島北郊的即墨等3個縣級市,名列全國百強縣前列。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街上到處是名車,消費市場異常火爆。

青島是一座創造品牌的城市。青島在國內外不斷叫響的原因,不只是她是一個非常美麗的旅遊城市,更因她的企業品牌。青島的工業很注重打造品牌,他們力求把品牌做響,把企業做大做強,順應國際化潮流,傾力打造企業航母。青島人神話般地創造了海爾、青島啤酒兩個世界知名品牌,澳柯瑪、海信、雙星3個國內知名品牌,這5個品牌撐起了青島工業的半壁江山,使青島的美名揚遍世界的每個角落。

青島的現代文明。青島的建築設計風格一流。無論是高聳入雲的商住寫字樓,還是隱約於綠樹叢中的別墅小區,都格調高雅,形象時尚,看了叫人賞心悅目,歎為觀止。區域劃分非常明顯,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擺佈合理,打造了最佳的人居環境,成為全國首批文明衛生城市。青島做大旅遊產業,今年一季度實現旅遊總收入39、3億元。40公里長的海堤長廊,蘊育道家文化的聖地嶗山,全國最大規模的海底世界,見證海軍歷史的博物館,無不令人拍案叫絕,流連忘返。市民的素質很高,整個城市潔淨明亮,看不到一個本地人隨地吐痰,亂扔菸蒂。青島人熱情大方,待人接物彬彬有禮,青島的男士紳士風度,青島的女士氣質高雅。

見聞之二:青島農業是現代農業的典範。在青島我們先後參觀了青島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蔬菜科技示範園和石老人觀光生態園。這三家單位充分彰顯了現代農業的三大特徵:

科技含量高。科技為後盾,技術作支撐是青島農業的一大特色。青島市農科院是一個百年曆史的科研機構,專門從事農畜新品的研究開發,側重於蔬菜、水果的開發。下設15個分項研究所,有科研人員400多人,每年承擔著國家和省市多個科研專案,每年的研究成果在50項以上。蔬菜科技示範園始建於1996年,總投資5000餘萬元,佔地800餘畝,主要是將國外農畜新品引過來集中種植飼養,通過科技人員的精心培育配種,再推廣到市場中去。該公司許多專案還和美國、日本等國科研機構及客商合作合資,開發農副新品。該單位多元發展,兼育種、種養、深加工、旅遊為一體,被評為全國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示範園區。

市場化運作程度高。該市農業緊緊圍繞市場這個圓心。農科院加快職能轉變,較好地實現了單純的科研開發向市場運作成功過渡,他們積極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商品,專門成立了科研新品市場開發中心,和農民之間架起一道橋樑,通過多種形式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每年創收500-600萬元,走出了一條自我發展、自我提高的新路。青島農業不斷伸長市場鏈,產品品種創新,加工流程創新,銷售手段創新,農產品標準化、無公害基地和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建設、農產品創牌、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開發等方面的意識較強,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市場佔有度和產品附加值,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收益。

集約化經營水平高。該市很注重規模種植,發揮整體優勢。形成科研單位或公司+農戶模式,每個分支科研單位或公司下面都和幾百戶村民簽訂協議,使農民能放下心大規模種植養殖。連片種植的面積常常是成百上千畝。他們向農戶提供種子,然後帶動周邊群眾種植,再進行回收,實現公司和農民雙贏。一個青島市區周圍,就有十五個500畝以上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產品遠銷日本和韓國。青島市加快土地流轉,在適度的範圍內鼓勵以租用、入股形式實現集中生產,為種養大戶的大規模生產提供了寬闊的平臺。一些大型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源源不斷地將各種農產品,以小包裝形式送到全國各地商場超市。

見聞之三:青島的傑作—海爾,是民族工業的驕傲。我們通過參觀海爾科技館、海爾總部,深刻地感受到海爾的偉大,一個瀕臨倒閉的小企業,短短的十幾年成長為一個國際化的知名企業,在全球有13個工業園,去年,海爾全球營業額達1016億元,品牌的價值已升至616億元。海爾不只是一種物質品牌,更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勇趕世界潮流的精神品牌。

海爾以質量立企。1985年,海爾執行長張瑞敏帶著責任人,手提鐵錘砸毀76臺不合格冰箱時,所有的海爾人被驚醒了,他們砸出了質量第一的理念,砸出了如果我們不砸毀這些冰箱,市場將很快砸毀我們企業這個非常清醒的認識。海爾人一直是對產品質量十分苛求,從不放過每一個瑕疵,從不原諒每一個錯誤。他們借梯上樓,勇於吸收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不斷提升自我。五年磨一劍,1988年,他們終於捧回了中國冰箱行業的第一塊質量金牌,1991年又獲得全國十大馳名商標,這是當年全國家電行業唯一的一塊馳名商標。海爾早已在海外生產,海外銷售佔全部銷售的三分之一,工業園區建在世界最先進的美歐等地,他們賴以立足乃至生根發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海爾產品可靠的質量。

海爾以創新領跑。海爾有一個著名的斜坡球理論。止動力是基礎管理,而上升力則是創新。海爾把銷售收入的6%用於科研開發。1988年就投資5億元,建立了海爾中央研究院,集最優秀的科技人才,跟蹤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專門開發超前的新品。海爾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從創名牌戰略時的“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到多元化戰略的“吃休克魚”,再到國際化戰略的“先創牌,後創匯”,創新是海爾的靈魂,是海爾保持旺盛生命力和競爭力的奧祕所在。海爾平均每天開發1、3個新品,2、5個產品申報專利,海爾產品家族已擁有兩萬多個成員。海爾的創新精神滲透到每個員工、每個班組、每個崗位,上上下下形成了濃烈的創新氛圍。創新是一個巨大的引擎,推動著企業的飛速發展。

海爾以企業文化制勝。早在XX年,貫穿海爾文化的212集動畫片《海爾兄弟》就熱播四大洲熒屏。海爾奇蹟,一定程度上源自於海爾文化。海爾企業文化分為三個層次,最外層是物質文化,看得見,摸得著;中間層是制度行為文化,如規章制度等;最深層是海爾精神文化。海爾的企業文化全面而具體,從人所皆知的海爾中國造、真誠到永遠,到要麼不幹,要幹就幹第一;從優秀的產品是優秀的員工製造的、國門之內無名牌,到使用者永遠是對的、日事日畢,日清日高;從只有淡季的思想,沒有淡季的市場,到東方亮了再亮西方、人人是人才,賽馬不相馬。每一句口號,就是一句意味深長的格言,激勵著海爾人不斷進取。海爾4萬名員工沒有張瑞敏的一名直系親屬,也沒有一名親屬做協作業務。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佩思認為,海爾成功的關鍵因素是它的企業文化。海爾文化底蘊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又吸收了日本特色的團隊意識和吃苦精神,以及美國人的創新意識和競爭戰略。

二、青島考察學習的啟示

啟示之一:我縣要堅定不移地走以工興縣之路,以培育特色產業和提高工業素質為重點,著力培植支柱產業、骨幹企業和產業叢集,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要狠抓“三略”:

品牌戰略。把品牌戰略當作重中之重來抓。要通過提高產品質量和提供優質服務,創造品牌;通過大力度宣傳和高水平營銷做大市場,打響品牌;通過產業升級和發達先進的企業文化,鑄就品牌。我縣在這方面已嚐到了甜頭,森達這一國際品牌不但給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回報,使企業躍上了寬闊的發展平臺,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而且對建湖的財政貢獻和提供就業崗位功勳卓著。我縣現在創名牌戰略力度還不大,重視智慧財產權和附加效益的氛圍還不濃厚,縣內著名商標品牌還不多。當務之急是要強化宣傳發動,採取切實措施,大力實施名牌戰略。做品牌起點要高,目標要明,氣魄要大。市優產品要爭創省優,省優產品爭創國優,國優產品要爭創國際品牌,迅速打響產品知名度和產地的美譽度。

產業戰略。將來產業的競爭就是智慧化、科技化、國際化的競爭。要強化規劃扶持引導,做大做強產業,構建“集約開發、集中佈局、集聚發展”的產業新格局,壯大優勢產業,優勢叢集,做粗拉長產業鏈,形成具有特色競爭力的產業板塊。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低能耗、低汙染”轉型,提升產業層次,提高產業競爭力。我縣皮鞋、化工、石油機械、服裝加工等優勢產業已明顯,要進一步做大做強。我縣可成立特色產業辦公室,制訂發展規劃,出臺激勵政策,因勢利導,強勢推進。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成立企業家協會,自我服務,共同提高。推進產業集中向園區開發區集聚,增強配套功能,節約成本,使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向集約化、特色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招商戰略。繼續堅持經濟工作專案化。要致力於提高專案推進的層次和水平。經過前幾輪的專案推進,我縣引進了不少的專案,壯大了工業規模,增強了發展後勁。但也要看到專案推進中還存在許多並亟待解決的問題,有的立項不開工,有的開工不建設,有的基建結束不投產,有的投產沒效益,專案投入對財政的貢獻還沒有達到理想化。這已引起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如召開的投資雙方見面會,逐個過堂,查詢原因,這是一個很務實的行動。要徹底杜絕虛假專案、應付專案、應急專案、淘汰專案、政績專案。要建立招商引資資金和基金預算制度,預算到單位及人頭,啟動全民招商。要成立專案稽核考核辦公室,出臺《招商引資及專案推進操作規則及獎懲辦法》,規範招商引資行為,實行專案跟蹤負責制和考核責任制。

啟示之二:要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增加農民非農收入為重點,

努力建立農民收入增長的長效機制。繼續把“三農”問題作為全域性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對農業的政策支援和升級引導。要狠抓“三化”:

市場化。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專案農業、特色農業、高效農業、品牌農業。要加快轉變農民觀念,加快傳統農業向市場化農業徹底轉變。引導農民緊扣市場脈搏,開發市場農業,市場需用什麼,就種養什麼。要構建農業市場體系,培育農業市場,建立新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各級黨委、政府和部門要加大政策、技術和資金服務力度,採取多種優惠政策激勵措施,培養農民的市場意識,提供市場資訊,推薦市場新品,幫助搞好市場營銷。要加大農副產品基地建設,發展深加工,延長增值鏈,同時加大農副產品創牌力度,提高產品附加值。

科技化。全面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推進農業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體系建設,提高農業機械化集約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業產出率和農業綜合效益。要抓住農技推廣人員改革這個契機,整合農業科技資源,集聚農技智力,充分發揮其功能,指導農民科學種田,種效益田,實施效益專案。通過農技培訓、踏田指導和組織他們外出參觀學習等方式,增強他們的科學意識,提高他們的科技素質。幫助引進優良品種,打破傳統的農業陋習。加大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示範帶建設,大力培植農業科技型龍頭企業。要擴充和壯大我縣農技科研隊伍,科研單位數量要多,分工要細。採用政府補貼+市場創收的方式,使他們一方面加快職能轉變,創造更多科研成果,帶動農民科技興農,自我創收,自我發展。

產業化。大力實施“強龍行動計劃”,重點抓好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民經紀人隊伍和大戶經濟,加強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機對接。開展農民投資創業年活動,增加農民工資性、經營性和資本性收入。加快農業特色專業村的培植,給予資金、技術扶持,迅速打造出一批無公害產品生產基地。形成農業發達的產業鏈,開發加工連鎖產業。依據合理、合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鼓勵土地兼併流轉,大力培植市場化流通企業。積極探索建立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立大型農業龍頭企業,以其為骨幹,帶動農戶進行產業化農業建設。

啟示之三:要進一步加快城市化建設步伐,著力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以城市化為紐帶,帶動發展;以城市化為載體,加快發展;以城市化為焦點,擴散城市功能。要狠抓“三點”:

高目標規劃支點。強化規劃對城市建設的龍頭帶動作用,重點抓好優化城市佈局體系。要進一步科學統籌城鄉發展規劃,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加快啟動新一輪城市建設修編工作,超前謀劃新一輪空間佈局。要採用“走出去、學回來”的辦法,借鑑不同地區不同風格的城市建設經驗,塑造特色規劃。要請高水平專家進行實地考察評估,統籌做好各方面規劃工作,儘量不留遺憾。要加強城鄉一體化規劃,加強對重點鎮中心鎮的規劃管理。現在不少集鎮建設缺少規劃,特色不強,品位不高,敗筆不少,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我縣應引起高度重視,要根據各地優勢特點,一併進行高起點規劃。

高品位建設重點。我縣城市化已把握了一次機遇,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經過前幾年的大手筆的改造和建設,建湖已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人人都說建湖變大了,變美了。西塘河風光帶是傑作,拔地而起的現代化的居住小區個個是精品,打造了極佳的人居環境,顯現出一個現代化城市的雛形。我縣要進一步加快城市化建設步伐,以道路建設啟動,以開發區建設拉動,以園區建設帶動。優化城市道路網路建設,東南西北全方位開啟城市對外通道。開發區和園區建設要有長遠眼光,佈局合理。同時,加速住宅小區、商貿區的分類佈局建設,互為一體,共同促進。全面進行公開招標,讓最優秀的建築施工單位建設,打破地方保護主義,使城市建設高品位,有特色。

高強度打造亮點。我縣要抓緊挖掘旅遊資源,開發一些有價值的景點,開闢旅遊專線,儘快形成旅遊特色,以吸引更多的四面八方賓朋客商來湖旅遊投資興業。可以確立以下四方面的旅遊特色:一是水鄉風景遊,以九龍口等為重點;二是歷史文化遊,以朦朧寶塔、陸秀夫和喬冠華故居、魯藝烈士陵園、延壽寺等為重點;三是現代風光遊,以西塘河風光帶為重點;四是知名單位遊,以森達集團、克勝集團等為重點。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發展城市經濟,集聚人氣商氣財氣。

【篇二:考察學習報告】

按照學院黨委要求,20XX年1月4日至5日,在胡日查副院長帶領下,學院“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推進組”成員一行11人,先後赴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杭州長征職業技術學院進行了實地考察學習。聽取了各院校領導及有關同志的情況介紹,與相關人員進行座談、交流並進行了實地參觀考察。先進的辦學理念、現代的辦學模式和高效的管理執行機制使我們考察組一行受益匪淺,使我們解放了思想、開拓了視野,同時對學院下一步的改革發展有了更加理性和深刻的思考。考察組主要從專業建設模式及專業設定、實訓基地建設及管理執行、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計劃及課程設定、院系二級管理模式、教師工作量考核辦法等方面進行了考察學習。現將學習考察收穫彙報如下:

一、學習考察學校基本情況

1、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是20XX年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杭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高職院校。20XX年成為浙江省示範性高職院校,20XX年被列為國家骨幹高職院校建設單位,是國內一流的示範性高職院校。學院佔地1000餘畝,設有友嘉機電學院、金都管理學院、達利女裝學院、新通國際學院、青年汽車學院、臨江學院、資訊電子系等二級學院,開設34個專業,在校生近萬人,教職工600多人。實訓基地分為公共實訓基地、各專業校內實訓基地以及校外實訓基地等。公共實訓基地投資3億元、佔地30畝,包括面向全市開放的集實訓、培訓、鑑定、研發於一體的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實訓基地暨杭州市公共實訓基地、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高職學生創業園(國家級大學生科技創業見習基地)、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技能人才培訓中心等。

2、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是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由杭州市人民政府和著名企業萬向集團公司合作舉辦,並獲香港理工大學支援的全日制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其前身是創辦於1950年的杭州農業學校。校區佔地面積280畝,總建築面積9萬餘平方米。規劃中的新校區建設落成後,將提供8萬餘平米新增面積,包括新的圖書館、教學大樓、實訓大樓、行政大樓和學生活動中心等。為配合浙江省及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設有三個專業群,即,先進製造業專業群、現代服務業專業群、綠色農林業專業群,涵蓋21個高職專業。擁有應用工程系、生物技術系、經濟貿易系、工商管理系、通識教育系等教學單位,在校生4700人。現有專任教師190多人,其中正高職稱12人,副高職稱55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者90餘人。70%以上的專業教師具有“雙師”資格。目前,榮獲省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藏書33萬冊,有36個標準校內實訓室,教學儀器裝置總值達到2700餘萬元。校內實驗室、實訓中心及校外實訓基地110個。

3、浙江長征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由民革浙江省委員會與嘉巨集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備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建有教學樓、實驗實訓樓、圖書資訊樓、體育館、學生公寓等不同功能的樓宇,圖書館藏書95、3萬冊。積極開展校企合作,與浙江順豐速運集團有限公司、蘇寧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國美電器集團、海外海集團有限公司、杭州萬事利進出口有限公司、沃爾瑪華燕百貨有限公司等合作建有各類校外實習實訓基地251家。設有財務與會計學院、經濟學院、管理學院、人文學院、計算機與資訊科技學院等五個二級學院和基礎課教學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實驗實訓中心和成人教育學院等,開設財務會計類、商務貿易類、經營管理類、應用語言類、計算機資訊類、建築工程管理類等六大類30個高職專業,其中會計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為省級特色專業,《財務管理》、《國際貿易操作實訓》等課程為省級精品課程。現有教職工715人,專兼任教師489人。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0000餘人,成教、遠教等在校生2600餘人,每年培訓學員5000餘人次。

二、考察院校基本做法和經驗

1、積極爭取政府、行業、企業的大力支援,基本形成了“校企一體化”模式。從某種意義上講,一所高校的發展,離不開地方政府以及行業企業的重視和支援。因為高校不是企業,它肩負著“培養高技能人才,服務社會”的職責,因此把職業院校看成企業,像企業一樣自負盈虧,獨立完成其社會責任是一種不負責任和不符合實際的想法。作為高職院校,應主動爭取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援,讓“學校融入區域發展,校園融入社群,專業融入產業,課程融入企業”,讓“企業融入學校的專業、課程等各個領域”,積極推行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企校合作的機制體制是以企業贏利為主,以企業引領學校的教學,這樣更有利於明確人才培養目標與人才培養的規格,實體推進專業建設。

我們所考察的三所院校積極探索共同規劃、共構組織、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擔風險為基本特徵的校企共同體建設模式,走出了一條高職人才培養的特色發展之路。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積極爭取政府支援,使學校發展納入到區域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戰略規劃,市長作為學校聯絡人,負責協調解決學校建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近三年內爭取到了五億多元專項投入,全面加快了學校建設與發展。在此基礎上,緊緊依託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與開發區管委會協作成立了校企合作工作小組,優勢資源整合,共建了高職學生創業園、高技能人才培訓中心、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基地、先進製造業人才培訓中心、公共圖書資訊中心等,搭建校企互通平臺架構,既符合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贏得了自身發展的空間。同時在政府的主導和推動下,先後與友嘉實業、新通國際、達利、金都房產、青年汽車等區域主導產業的主流企業合作,改建原來機電工程系、資訊電子系、化學工程系、管理工程系、藝術系等教學單位,建立了友嘉機電學院等六個共同體(即二級學院)。

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和浙江長征職業技術學院是國內較有名望的民辦院校,是社會力量辦學的典型代表。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是由杭州市人民政府和著名企業萬向集團公司合作舉辦,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魯冠球親自擔任學院董事長,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投資數億建成的高職院校。浙江長征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由民革浙江省委員會與嘉巨集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2、機構設定合理,人員配備適度,責任明確,工作效率高。崗位職責明確,按需設崗,因崗定人,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物盡其功。三所學校均圍繞專業群合理設定二級學院,根據專業需求定崗定編。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開設34個專業,在校生近萬人,但教職工共有600多人,分別屬7個二級學院。浙江長征職業技術學院開設30個高職專業,全日制在校生10000餘人成教、遠教等在校生2600餘人,每年培訓學員5000餘人次,而現有教職工只有715人,分別屬五個二級學院和基礎課教學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實驗實訓中心和成人教育學院等。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設有三個專業群,涵蓋21個高職專業,在校生4700人,現有專任教師190多人,分屬5個系(二級學院)。

3、推行二級管理模式,辦學效果顯著。三所學校教務處和二級學院職責明確。教務處的主要職責有四點:協調(院領導和各二級學院)、規劃(重大的改革方案、規劃、計劃)、監督(各項教學規章制度的執行情況)、評估(主要是年末評優等。到學期末或年末統計彙總各二級學院課時、教學成果、教學事故、教材開發情況等資料。二級學院的年末評優根據各職能部門的彙總資料結果決定。職能部門評優結果也根據各二級學院及其他職能部門的評估資料彙總結果)。

各二級學院承擔課程安排、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實驗室、教研室、教材、科研管理、學生管理、考務管理、實習實訓管理,開展聽課、評課、觀摩課、優質課活動、檢查教案等教學管理具體工作任務,二級學院是教育教學管理的實體,是開展實際教學工作的主力軍。

考察的三所學校中,院系二級管理做的最好的是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據教務處陳加明處長介紹,在財務管理上實行“一級核算,兩級管理”模式,每年學校根據二級學院院的學生數量和學費收入把經費撥給二級學院,二級學院日常支出、教師課時費、職工年終福利等均由二級學院負責發放,就連水電費都由二級學院負責支付,根據學生人數的不同,各二級學院教師的收入差異也很大。其餘兩所學校也基本上是這種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給二級學院一定的自主權,極大地促進了二級學院辦學的積極性。

4、面向市場、面向企業合理設定專業。專業建設包涵的內容很多,包括專業設定、課程開發、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學生就業等,是一個系統工程。專業建設同時也是高職院校全部工作的核心,高職院校的全部工作都是圍繞專業建設進行的。專業建設的好與壞、成與敗,直接關係到院校的生存與發展。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定位是“立足開發區、服務杭州市”。充分發揮它的區位優勢,緊緊依託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與開發區和杭州市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緊密結合,學校與企業共同規劃專業的設定,企業需求什麼樣的人才就設定什麼樣的專業,充分發揮高職院校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與智力支援作用。節約了資源、創造了效益,解決了學生就業,實現了學院與企業發展的共贏。

萬向職業技術學院緊緊圍繞企業需求,與企業合作共同設定專業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如,與杭州西湖國際高爾夫鄉村俱樂部有限公司共建園藝技術專業;與杭州小拇指汽車維修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汽車類專業群;與黎明實業有限公司共建國際貿易實務專業;與萬向錢潮公司與杭申控股集團共建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與納德酒店、浙江大酒店共建酒店管理專業;與杭州美韻有限公司共建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專業等。

5、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專案,對課程進行開發與管理。專業設定確定了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規格後,重點就是課程的開發與管理。根據每個崗位的職業能力設計課程體系。課程的開發同樣離不開企業的參與與指導,學校人員要下到企業中去,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規格及企業專案,特別是從事該專業應具備的職業技能開展課程活動。課程開發是一個有計劃的系統工程,聽課、評課、驗收等都有其嚴格的程式,萬向職業技術學院還建立了嚴格的教學督導制,課程驗收通過後才可以做為正式的課程開展教學。

近幾年,杭州職業技術學院也進行了一系列課程改革嘗試。其中“將思想政治課、公共基礎課納入專業人才培養的整體框架,予以綜合設計”的舉措深受學生的歡迎。如,取消公共外語,轉變為專業外語(或職業外語)課等。

6、轉變傳統觀念,解放思想,將實訓基地變為課堂,變為實體。高職院校的辦學宗旨是培養“高技能型應用人才”,因此對高職院校而言實訓基地建設顯得更為重要。實訓基地建設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高職院校培養目標的實施與人才培養質量,從而影響學校的未來。總結起來看,三所學校實訓基地建設中可以發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狠下決心,捨得投入。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先後投入3億元,建立了七大實訓中心79個實訓室,涵蓋48個職業(工種),可容納2600多人同時實訓。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近三年先後投入1200餘萬元夯實校內實訓基地。

二是,將實訓基地變為課堂。在三所學校,我們幾乎看不到教室,學生學習的課堂就是實訓室。在實訓室內有黑板,有模具、有機器、有學生作品的展臺。在機器運轉中、在模板的製作中、在手工縫製中,每個學生都在活動,都在認真的完成任務。在實訓課堂裡我們看到了企業派駐到學院的技師們,他們在給學生講解要領、示範操作,工作是那樣的嫻熟與耐心,高職院校教學的實踐性與應用性在此體現得是那麼充分、生動、具體。從而達到職業技能培訓的目標。

三是,將實訓基地變為實體。校內實訓基地不光是學生實際演練場所,同時它也是企業的一部分,是融入到學校的工廠。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六個共同體(二級學院)的實訓基地並不是模擬的實訓場所,而是友嘉實業、新通國際、達利、金都房產、青年汽車等企業的真實生產基地。二級學院的專業帶頭人在另一方面是這個工廠的廠長或公司的總經理,他也與普通企業負責人一樣有固定的年薪和權力範圍。學生在這裡實訓時根據工作量額度受到技工工資待遇。據陳加明處長介紹,達利女裝學院服裝設計專業實訓室承擔著杭州市70%以上服裝企業的服裝制板工藝。確立了企業為主體、學校為主導的雙主體地位,實現了企業與學校雙贏與共同發展。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這種“教室即工廠,車間即實訓室,學生走入教學樓就像走入工廠,在校期間零距離接觸企業文化,接受企業的氛圍和管理模式”的辦學特色,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高職辦學內涵。

四是,將實習實訓基地升格為學生創業園,使它成為學生實現夢想的孵化器。浙江長征職業技術學院裡有個實訓室——樂諾財務代理有限公司。公司的成員均由在校的學生組成,學生畢業後馬上能被總公司錄用,因為它們的業績已得到社會的檢驗與認可。在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有個高職學生創業園。它是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與學校在2007年底合作創辦的。在孵企業57家,其中大學生創業企業46家,先後吸納了210多名學生參與創業,帶動了500餘名學生實習與就業。創業園為學生免費提供工商登記稅務註冊服務,提供辦公場所租賃補貼和員工社保補貼,提供多元化融資渠道,設立“護犢資金”,開展免費培訓等服務,為學生實現職業理想插上騰飛的翅膀。

五是,校外實訓基地推行“建立緊密型校外實訓基地”模式。學校和校外企業緊密合作,零距離接觸,共同設定專業、確定培養目標和規格、開發課程、確定教學內容、培養師資、建設教材,企業為學校提供實訓場所及兼職教師,學校為企業培訓員工或技術開發轉讓。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與萬事利進出口有限公司等四家企業的合作及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與杭州地鐵公司的合作都是“建立緊密型校外實訓基地”模式的成功典範。

7、師資隊伍建設是高職教育發展永恆的主題,也是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建設的核心內容。應該說“師資隊伍”和“實訓基地”是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保障。三所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情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與人事制度改革緊密相連。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在定崗、定編、定職責的基礎上引進國際薪酬體系實行“一崗一薪,崗變薪變,薪變責變,薪資體系符合指數分佈”、“實施目標考核,優秀與基本合格者獎金”等一系列措施,極大的激發了教師工作積極性。

二是,強化引進環節向社會廣納賢才。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借鑑國際做法,制訂了一套較為詳細人才引程序序,引進高職稱人才需先通過香港理大的專家面試等制度,近三年共引進教師92人,其中正高階10人,副高階21人。

三是,外出學習和專家講學相結合。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全體專任教師分七批到香港理工大學做了現代教學法培訓,同時請香港理工大學專家到學院給教師做微觀教學等方面培訓數次。培養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省級專業帶頭人1人,省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7人,省級教壇新秀5人,省級新世紀教改專案5項。

四是,注重“雙師型”教師的引進和培養。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實施“教師企業經歷工程”、“教師學生工作經歷工程”等,制定了專任教師三年內必須要有不少於半年到企業一線實踐的經歷,專任教師必須擔任學生工作兩年以上經歷等要求。建立“兼職教師資源庫”,聘請名譽教授、客座教授、客座講師,並實行了動態管理模式。

三、考察體會及建議

1、更新觀念,不斷創新,儘快推進機構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實現辦學理念、機制、體制的根本轉變。我們學院是成人高校和中等專業學校合併成立的院校,目前面臨向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實質性轉化,從內容和形式上和以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以前學生是不存在就業問題,現在學生畢業要找職業就業,這就決定了我們的專業設定、課程安排和管理模式,必須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走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方向。

重新設定教學機構是問題的核心。機構改革應遵循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規律,依據專業現狀和專業發展方向設定教學機構,依據專業課程需求(即崗位需求)來科學合理的定崗定編。同時建立配套的聘任、考核制度,引進國際通用的高效用人機制,真正做到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一崗一薪、崗變薪變、薪變責變。

2、借鑑先進院校的院系二級管理模,突出二級學院的核心地位。二級學院直接受學院管理,而職能部門為之服務。二級學院成為教育、教學的主體,實行主持人負責制,承擔教書育人、校企合作、教材研發、課程開發等。進一步擴大二級學院許可權範圍,使它在引進教師、資金管理等方面相對獨立。每年學校根據學生數量和學費收入把經費撥給二級學院,二級學院日常支出、教師課時費、職工年終福利等均由二級學院負責發放。

這種管理模式給二級學院一定的自主權,會極大促進二級學院辦學積極性。與之對比,我們學校許多專業辦學效益低,主要體現在有些專業班額小,最小的班級不足10人,開設課程多,有的專業開設的課程數量甚至超過了本科學校的課時數量。這些問題在2007年評估專家已經指出。如果我們學校改革分配方案,這些問題會迎刃而解。

3、依據社會需求調整和增設專業,堅定不移地推行專業群管理模式。目前我院存在專業設定過多和過於零散,造成資源浪費,經濟效益不高的現象。建議整合現有專業,取消一部分社會需求量不高,生源狀況不佳的專業,建設幾個社會需求量大、辦學條件一流、管理模式先進、辦學效益高的專業群。依託這些專業群設定新專業,加大投入力度,減少教學成本,創品牌、創特色。

4、我院的課程改革亟待加強。目前,許多專業課程的設定,不是本科課程的縮版,就是把學科課程與實習課程的簡單拼湊。崗位調研不夠深入,課程和崗位的銜接度不夠緊密。我們考察的三所學校,學校與企業、企業與學生貼得很緊,完全融入,密不可分,專業設定和課程設定有很強的針對性。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形成“追求真實情境、實施雙證融合、培育雙高人才”的辦學特色,學生在校期間開設的每一門課程畢業後都能夠用得上,真正為學生將來的就業帶來優勢。

5、加快學院實習實訓基地推進工程。本著“學校融入區域發展,校園融入社群,專業融入產業,教學融入企業”的理念,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及企業支援,以“互惠互利、共建共贏”原則,尤其爭取企業資金和裝置支援,加快七個實習實訓基地推進組建設工程,學校和企業融為一體,加強學生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和動手操作能力,提升職業教育辦學水準,創出學院人的辦學特色。

6、結合人事制度改革工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力度。師資隊伍建設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從我院現有師資隊伍和師資力量看,必須從如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第一、結合專業實際加強現有教師在職培訓;第二、廣開校門向外界吸引人才;第三、注重“雙師型”教師培養力度。總之,學院要建立起了一支內部一專多能,外部人員充實專兼結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才能為學院的發展和下一步的升級打下堅實的基礎。

通過對杭州三所職業技術學院的參觀、考察,感受頗深。無論是三所學校的辦學理念、教學改革還是極富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以及全新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探索,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鑑。通過本次考察我們學到的東西很多,今後要以謙遜的態度,踏踏實實做事,為學院的發展貢獻我們的力量。

【篇三:華東地區考察學習報告】

一、學習考察概況

根據區委中心組全年學習安排,第二季度中心組的學習以“思想大解放,觀念大更新,加快大發展”為主題,結合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市委二屆三次全委會精神和區第九次黨代會精神的貫徹落實,以區委書記XXX為團長的學習考察團一行27人,於7月13日至19日到溫州、杭州、蘇州、上海等地進行了考察學習。在重慶駐上海辦事處的積極聯絡安排下,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熱情接待下,學習考察活動達到了預期效果。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後期開始,在第二代和第三代領導核心的戰略抉擇下,華東地區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勢地區,“黃金地帶”迅速凸現出具有現代經濟意義的“黃金效益”。2002年,華東地區以佔全國1%的土地和5、9%的人口,創造出佔全國17、1%的GDP。現在,華東四市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城市建設和開發的投資力度以千億元計;構築了城市及輻射周邊的高速交通網路;打造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形成了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鏈和產業群。在短短的6天時間裡,考察團先後考察了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參觀了康奈集團、大虎打火機廠、喬頓服飾集團,對促進溫州經濟發展的“溫州模式”和溫州民營經濟的發展有了進一步瞭解;參觀了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高教園區和娃哈哈集團,學習了娃哈哈的品牌多元化經營模式和理念;與蘇州工業園和崑山市領導座談交流,向他們請教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園區建設和招商引資等方面的問題;參觀了上海浦東新區,聽取了浦東新區領導關於浦東新區在城市規劃與城市發展、政府職能調整方面所取得的經驗;參觀了上海通用汽車公司和德隆公司,學習了資本運作、戰略投資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實地考察了新天地舊城改造專案。

學習考察中,我們既學習了華東四市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標準的園區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民營經濟和加強城市規劃與建設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又學習了當地政府積極營造發展環境、提高服務意識和工作效率的新舉措。通過實地考察與交流討論,進一步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轉變了我們的觀念,豐富了我們的知識,也使我們看到了我區在觀念上的差距,在發展思路和發展環境上的差距,切實感受到發展的壓力,同時在考察比較中也堅定了加快發展的信心。

二、華東四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特點

(一)強化發展觀念,一心一意謀發展。各地都緊緊抓住解放思想這個“牛鼻子”,堅持“發展就是硬道理”,強化“專案是生命線,投資者是上帝,引資是功臣”,破除陳腐思想的束縛,樹立以發展凝聚人心,以發展論英雄的觀念,始終堅持以發展說話,發展以數字說話,數字以事實說話。溫州樹立和巨集揚“四千精神”、“四自精神”,“四千”就是指“歷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走遍千山萬水、想出千方百計”發展商品經濟;“四自”就是指“自主改革、自擔風險、自強不息、自求發展”搞市場經濟。各地都堅持圍繞發展抓合力,形成合力促發展,四大班子之間、各級各部門、廣大幹部群眾都圍繞發展這個中心,轉變觀念、相互支援、密切配合,堅持“親商、安商、富商、扶商”理念,努力在全社會形成了“一心一意抓發展、萬眾一心求發展、千軍萬馬快發展”的良好局面。

(二)依託自身優勢,不斷優化發展方略。杭州市在大力發展旅遊業的同時,堅持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以“兩港三區”為重點的“天堂矽谷”成為杭州建設綠色生態工業城市的主攻方向,取得明顯成效。蘇州在“依託古城,開發新區”的思路下,藉助緊鄰上海的區位優勢,在與上海的錯位競爭中把自己變成上海大企業產品加工的“大車間”。溫州以民營經濟為主導,發展“走出去”經濟、區域塊狀經濟、輕工業為主的特色經濟。崑山由一個60萬人口的農業縣,80年代大力開展橫向經濟聯合,發展鄉鎮工業,實現“農轉工”;90年代發揮基礎設施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實現“內轉外”,形成以開放型經濟為主導,三大產業協調發展,三個文明同步推進的良好局面。浦東新區以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現代工業基地為目標,以“三港”(深水港、航空港、資訊港)、“三網”(軌道交通網、市區道路網、越江交通網)、“三能”(電力、燃氣、集中供熱)基礎建設為核心,注重城市規劃與城市建設,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

(三)堅持外向帶動戰略,增強發展動力。華東地區經濟發展呈現出強大的經濟活力與其堅定不移實施外向帶動戰略,積極擴大招商引資,牢牢把握對外開放不同階段的重要機遇,不斷鞏固發展外向型經濟有密切關係。以招商引資為龍頭,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擴大開放,華東四市在招商引資方面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政策招商,制定優惠政策,對有實力商家,適當犧牲一定的眼前、區域性利益;二是網路招商,在網上釋出資訊,宣傳自己,捕捉資訊,尋覓商機;三是會展招商,派人蔘加各類會展,收集資訊,結識朋友;四是以外引外招商,提高管理服務水平,親商、安商、富商、扶商,讓外來商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以此吸引外商的合作伙伴、朋友來當地興業;五是產業招商,集中優勢資源,把某一個產業做大做強;六是中介招商,凡對招商引資作出過實質性貢獻的中介人,不論身份,形成“大招商大報酬,小招商小報酬,不招商零報酬”激勵機制;七是運用行政手段推動招商,主要是加大領導幹部招商引資的壓力,大力推行末位淘汰制、績效工資制,將招商引資成績直接與經濟利益掛鉤,直接與幹部的升遷掛鉤。截止2002年底,來自82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資企業在浦東設立了8397個專案,投資總額超過420億美元。其中,世界500強企業有170多家在浦東投資了328個專案,投資總額達112億美元,具有投資金額大、技術層次高、產業鏈延伸廣的特點。18平方公里的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吸引世界500強的跨國公司有17家在開發區投資專案26個,還引進內資75、3億元人民幣,經濟總量年均增幅30%以上。

(四)合理規劃產業佈局,增強經濟總體素質。杭州以加工工業為主,逐步形成了以娃哈哈、養生堂等企業為龍頭的食品加工行業;以汽輪動力、萬向等企業為龍頭的機械製造行業;以東方通訊、UT斯達康等企業為龍頭的電子通訊行業;數量眾多、以非公有制為主體的紡織服裝行業這四大支柱產業,並全力打造IT產業和新藥產業等新興支柱產業,成為全國軟體產業四大基地之一。溫州打響“溫州製造”品牌,建立14個國字號輕工業基地,建立世界輕工產品生產基地、集散基地、創新基地。浦東立足區域優勢,以金融貿易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高科技園區為基礎,建設功能完備的產業園區。

(五)注重載體建設,拓展發展空間。在二十年的市場磨礪與整合中,規模化的園區建設為華東經濟拓展發展空間,接軌國際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把園區作為對外開放的視窗、對內輻射的基地、經濟發展的龍頭,園區建設強化了發展主體經濟的拉動效應,使園區內形成了大規模的產業叢集和完整的產業鏈。蘇州工業園九年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200多億元,其中16平方公里建成區達到“九通一平”(道路、供電、供水、燃氣、供熱、排水、排汙、郵電、有線電視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國際標準,並在專案審批、財政稅收、海關物流等方面獲得相應管理許可權和優惠政策,創造了“不特有特,位元更特”的良好條件。浦東新區在建好大載體的同時注重功能特色園區互補聯動的發展格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形成聚合國際現代化金融貿易功能,擁有中外金融機構145家;張江高科技園區形成以現代生物與醫藥、微電子為主的高科技產業;金橋出口加工區形成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群,擁有中外加工企業520家;外高橋保稅區實現區港合一,形成自由貿易、保稅倉儲、出口加工等功能,有效促進了資本、技術、人才等各類資源的集聚和優化配置,使得浦東新區成為上海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和象徵。

(六)優化發展環境,構築社會經濟發展的軟硬平臺。在傾力投入建設硬環境的同時規範政務行為,提高服務水平,優化和改善發展軟環境。“你辦專案,我辦手續”,立項、徵地、登記等都由政府代辦,全程服務,創造“四個環境”:一是創造上下同心,開明開放的輿論環境。二是創造主動熱情、廉潔高效的服務環境。確立服務是第一投資環境的理念,著力建立長效服務體系,推行服務全程代理制,從各個環節降低客商投資成本。確保政策不在自己手中截留,差錯不在自己身上產生,企業不在自己這裡受冷遇。三是創造公正嚴明,安全穩定的法治環境。四是創造優惠寬鬆、公平競爭的政策環境。

創新管理體制,實行“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模式,科學地構築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國際慣例接軌、區別於一般行政區的管理機制,強化服務功能,寓管理於服務中,使政府的管理行為具有法制性、規範性、國際性。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擁有2、92平方公里的“浙江杭州出口加工區”,實施“境內關外”的一系優質政策,由海關實行時間式管理,執行按電子報關,口岸直達方式進行,外向型經濟特點明顯,開發區已成為杭州市對外開放的創業基地、人才基地,以及享受國家特定政策,實現科技創新和管理體制創新的重要基地。

(七)構建人才高地,以人才開發形成知識經濟聚集點。國以人興,政以才治,千秋大業在用人。經濟的競爭,主要是人才的競爭。華東地區經濟的飛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有一批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高水平、高層次、高素質的幹部隊伍。他們大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全民學習,終身教育的良好氛圍,還通過多種措施,引進、培養了一大批思維創新、銳意進取、層次較高的複合型人才,為發展蓄積了後勁,滿足了向更高層次邁進的智力需求。蘇州堅持“政策引人、事業留人、環境育人”方針,推進人力資源市場化運作,引進了國內外一流名校、名師,建立健全中等職業教育和智力支撐。杭州建設了佔地10、12平方公里的高教園區,規劃容納15所高等院校及13萬在校學生,為發展提供寬裕的人才資源和技術創新成果。浦東新區2002年投入26億元發展社會事業,擁有上海科技館、浦東圖書館、少年宮等,投資2億元遷建華師大附中,目前浦東的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衛生事業完全適應了經濟發展的需要,吸引1/2—2/3的留學人員自願回到浦東工作,50000多外籍人士入住浦東,人才的大量聚集,提高了整個社會效率。

三、加快九龍坡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建議

如何應對新挑戰,加快大發展,確保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通過考察學習,我們認為應加快推進觀念、戰略、結構、科技、載體、環境六大創新,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積極融入市場競爭體系,推動區域經濟超常規、跨躍式發展。

(一)實施觀念創新,進—步解放思想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是變革的前奏。我們感到,與江蘇、浙江、上海等先進地區比,我們最大的差距就在於思想觀念、體制機制和發展環境上的差距。因此,在今後的發展中,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引導幹部群眾自覺強化“四種觀念”:一要強化辯證思維抓機遇的觀念。教育引導廣大幹部在辯證把握大局的基礎上,結合區情,冷靜分析找尋面臨的新機遇,在擴充套件區域經濟發展空間,充分發揮後發優勢方面,在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快結構調整方面,在利用強大外力克服計劃經濟體制惰性,徹底深化改革方面,在吸引資本和先進的技術、管理、人才方面,以“拼、搶、趕、超”的精神狀態,搶抓新機遇,謀求新發展。二要強化競爭才能進步的觀念。不主動同高手“過招”,就難以超越自我。唯有競爭才有生機活力,才有發展進步。我們要正視可能帶來的壓力和挑戰,採取積極措施超前謀劃、參與競爭,在競爭中不斷前進。三要強化不發展就是後退的觀念。切實克服“步子不大年年走,貢獻不大年年有”,“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好”的陳規陋習,敢於想大事,謀大業,確立新的發展目標,拿出超常規的發展舉措,邁出跨躍式發展的步伐和步頻,實現以快補晚。四要強化適應變革的開放觀念。積極清理廢止過時的政策、法規,在經濟全球化和世貿規則法律框架下,從遊戲規則、組織形式、產品定位、科技素質方面迅速接軌,主動把經濟聯絡的觸角更多地伸向國內外各個角落,實施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開放,為加快自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二)突出戰略創新,不斷完善發展思路

戰略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靈魂和核心。必須正確審視區情,講究戰略戰術,科學制定規劃,理清思路,推動發展。在區域戰略制訂上,一要做到胸有全域性。敏銳觀察、正確把握國內國際形勢,研究瞭解制約經濟發展關鍵因素,以戰略的眼光、開闊的眼界,站在明天看九龍,跳出九龍看九龍。洞悉競爭對手變化,長遠規劃競爭方略,前瞻性科學把握未來。二要正視自身劣勢。定位區情是制定戰略規劃的關鍵,必須正確把握劣勢,取長補短,隨機應變。三要注重發揮優勢。要善於立足自身優勢,充分學習借鑑東部先進地區多年的發展經驗,趨利避害,揚長避短。積極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抓住製造業向我國轉移的機遇、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做大做強,加快發展,實現經濟總量的低成本擴張。四要優化發展方略。按照“動態調整,長短結合,粗細有度”的原則,結合不斷髮展的實踐,擬定完善發展戰略。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必須緊緊圍繞區第九次黨代會確立新世紀前20年發展的目標,按照實施高新技術、城市化、都市農業“三大戰略”,打牢結構、環境、人才“三大基礎”,建設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的新型工業發展區、以服務業為重點的現代商務發展區、以休閒觀光旅遊為方向的都市農業發展區這“三大經濟發展區”的總體思路,從戰略的層面上科學合理地指導推動發展,同時要伴隨著新的實踐,搞好資訊研究,針對重慶市的巨集觀戰略部署,不斷細化、充實和完善這一戰略構想,走出一條具有九龍坡區特色的發展之路。

(三)強化結構創新,提升內在執行素質

充分利用入世帶來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重組的歷史機遇,圍繞市場需求,調整經濟結構,提升經濟執行素質。一是抓好產業結構調整。按照做大做強第二產業,快速發展第三產業,調整優化第一產業的總體思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進一步做大做強汽車、摩托車、鋁業、化工等傳統優勢產業,努力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優勢傳統產業為支撐,勞動密集型產業為重要補充的工業經濟發展新格局。二是調整所有制結構,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按照“全面、徹底、規範、配套”的要求,努力在民營化改造、開放式重組、企業破產、轉換職工身份上取得突破,切實提高企業競爭活力。三是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按照“建立基地,培植龍頭,拓展領域,創新體制”的發展思路,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服務型都市農業,加快建設重慶都市後花園,大力發展都市旅遊、工業旅遊和以都市農業為載體的.鄉村旅遊,使旅遊業成為我區經濟新的重要增長點。

(四)深化科技創新,增強經濟綜合競爭能力

實施技術創新,是挖掘區域經濟潛力,增強整體發展後勁的核心所在。因此必須大力實施高新技術戰略,具體要狠下“四個功夫”:一是在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上下功夫。要重點抓好國內外處於領先水平的高效節能技術和新裝置、新工藝、新管理方式的推廣和應用,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加強生物技術、資訊科技與改造傳統農業的結合,不斷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商品率,推動農副產品的加工、轉化和增值。二是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上下功夫。充分發揮九龍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幅射帶動作用,堅持把發展高新技術作為提升產業素質和經濟質量的關鍵,儘快走出先手棋,搶佔制高點。著力推進重點新技術專案與區域經濟相融合,吸引國內外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內研外引開發高市場容量、高附加值產品。三是在推廣先進適用技術上下功夫。大力普及生物災害防治、規模養殖、新型栽培等先進適用技術,扶持和幫助民營企業提高自我科技創新能力,促其上規模、增效益。四是在健全科技服務上下功夫。加快“數字九龍坡”和“軟體大廈”建設,提高資訊服務水平;建立健全科技專業協會等中介服務體系,幫助引導骨幹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健全利益機制,敢於讓科技人員先富起來,鼓勵各級專業技術人員深入企業、農村,領辦或創辦科技企業、示範基地、農業科技園,調動全區上下“科技興區’的積極性。

(五)推動載體創新,拓展產業發展空間

以推進城鎮化和園區建設為載體,加大城鄉建設力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拓展產業發展空間。一是以全市推進城鎮化建設為契機,加大城鄉建設力度。不斷強化經營城市理念,堅持管理、規劃與建設同步推進,把城市作為最大的國有資本來經營,積極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化,加快現有城市基礎設施出讓、轉讓經營權運作步伐,採取多種形式吸引社會資本、私人資本、境外資本投資城鄉建設,努力實現城鎮建設投入的良性發展。西部九鎮要把握加快城鎮化步伐的現實機遇。要以產業的集聚、園區的整合,促進城鎮人口、空間佈局調整;著眼於富民安民,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實現推進城鎮化和實施富民工程的有機統一。二是抓好以園區為重點的載體建設。以產業為紐帶,從優化資源配置出發,大力推進園區整合,形成“數鎮一區”、“數鎮一帶”的新格局,重點推進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東部九龍園區、華巖工業區和以西彭為中心的西部工業園區建設,按照規劃佈局、功能分割槽,滾動策劃、包裝一批重大專案,引大引強。堅持親緣招商、資訊招商,捕捉投資動向,加大各級領導幹部招商引資的責任,獎優罰劣,激勵幹部群眾想招商、招到商。

(六)加快環境創新,增強聚集效應

投資與經濟發展環境作為一種無形資產已成為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實踐表明,資金、技術、專案總是趨向統一、開放、有序的地域流動。因而,要實現九龍跨躍式發展最根本的是要靠優良的投資環境。一要優化服務環境。理順管理體制,轉變政府職能。在政企關係上,下決心砍掉舊體制形成的不應有的既得權益,放權於市場、企業和中介組織,堅持要巨集觀不要微觀,要規劃不要計劃,要服務不要事務,要政策不要決策,形成政策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格局。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審批環節,按照公開、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則,建立結構合理、管理科學,程式嚴密、制約有效的行政審批管理制度。切實轉變作風,積極推行首接責任制、文明辦公制、服務承諾制、引導辦理制和限時辦結制,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二要優化硬體環境。用新思路、新機制多渠道籌集資金,積極實施以交通、物流、資訊三大網路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三要優化執法環境。進一步結合部門執法責任制,深化政務公開,規範執法和管理行為,嚴厲打擊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破壞投資環境等違法行為。積極探索和建立保護體系,切實維護投資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四要優化人文環境。以改革的精神、創新的思路,按照“三個代表”要求,從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全面推進黨的建設,加快“學習型城區”和“人才高地”建設,要把吸收、引進和留住優秀人才工作提高到戰略高度來認識,大力培訓,引進各類專業人才。加大幹部的交流力度,創新領導工作方式和方法,做到守規不守舊、放開不放任、求優不求全,重引不重壓,推動經濟與社會文化的互動和協調發展。

【篇四:參觀考察學習的報告】

根據區委常委會的決定,按照王銀峰書記關於“關照好老幹部”的要求,4月9日至10日,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區政府副區長帶領全區32名離退休老幹部,前往沙坪壩、九龍坡、江北、永川等四區進行了參觀考察學習,回來後進行了座談討論。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外出參觀考察的基本情況

在為期兩天的參觀考察中,32名老幹部們在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區政府副區長的全程帶領下,深入沙坪壩區、九龍坡區、江北區、永川區參觀考察學習:4月9日上午,參觀考察了沙坪壩區大學城、西永微電子產業園區、三峽廣場;下午,參觀考察了九龍坡區楊家坪商圈、直港大道、江北區觀音橋商圈;晚上,老幹部們參加了“兩江遊觀重慶夜景”活動,讓大家“享改革成果、賞山城美景、議發展大事”。10日上午,參觀考察了永川區四大機關辦公大樓、景觀大道、新城區等;下午返回江津。4月21日上午,所有參觀考察學習人員,結合自身的所見所聞所思,經過認真的準備,在區委二樓會議室召開了老幹部外出考察學習座談會,大家交心談心,暢所欲言,廣泛交換了外出考察學習後的意見和建議。

整個參觀考察具有三個特點:一是準備充分。考察前,區委組織部、區委老幹局、區機關事務局作了認真準備,制定了周密的工作方案,並根據老幹部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安排了行程、車輛、食宿、路線和相關活動,得到了老幹部們的較高評價。二是服務周到。為出行的每位老幹部配備了旅行包,專門安排了2名醫務人員全程陪同護理,區委老幹局的工作人員還擔任服務員全程照顧,盡心竭力為老幹部做好服務工作。三是收穫頗豐。老幹部們每到一處,都詳細瞭解四個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尤其是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商貿流通等方面的情況。大家通過實地參觀、聽取介紹,瞭解實情、汲取經驗等多種形式,感觸很深、收穫頗豐。

二、參觀考察四區獲得的經驗

這次部分老幹部參觀考察學習的四個區,既有發展較早、優勢明顯的主城區,又有區位優勢和經濟社會發展與江津同時起步的區域性中心城市。通過參觀考察學習,老幹部們認真總結了這些區實現“加快”和“率先”發展的四大基本經驗:

一是思想解放,敢闖敢試,抓重點謀大事。觀念就是財富,思路決定出路。縱觀四個區能夠快速發展,關鍵在於他們思想解放、敢闖敢試,勇於開拓、敢為人先。具體體現在城市建設和商圈發展的工作實踐中,四個區都展現出謀大事、幹大事的膽識和氣魄,展現出不等不靠、敢想敢幹、敢為人先的創業精神,實現了這些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一個又一個跨越:在沙坪壩區,轄區內的大學城建設從20xx年啟動,目前累計完成投資超過67億元,已有多所著名高校入住,師生已達4萬多名。西永微電子園到去年底共簽約入園專案42個,合同引資136億元。九龍坡區楊家坪商圈於20xx年1月開工建設,到20xx年9月就全面建成開街,被培育成全市的核心商圈之一,成為我市商貿發展的一個典範。

二是抓住機遇,發揮優勢,招大商引巨資。加快發展,必須抓住機遇;率先發展,必須招商引資。參觀考察的四個區都堅持立足自身優勢,把招商引資作為“加快”和“率先”發展的“第一抓手”,他們發展壯大、迅速崛起的過程,實質就是持之以恆地招大商、引巨資的過程。由重慶廣廈集團投資8億元的永川商貿城一期工程於20xx年初交付使用,提供了近7萬平方米的經營面積,主要經營服裝、百貨、食品、五金等商品。該工程第四期全面結束後,營業總面積將達12萬平方米,店鋪量將達20xx個,預計年營業額逾50億元,將成為渝西地區的名副其實的“西部義烏”。

三是堅持創新,超前規劃,建設管理並重。“加快”和“率先”發展,必須從各級領導幹部的理念上抓起,必須堅持改革創新精神,重視超前規劃,採取建設與管理並重的舉措。幾年前的江北區同我們區是非常的相似,區域經濟以農業為主,鄰近主城而融不入大都市,整體交通仍然不便。該區準備打造觀音橋商圈的時候,也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和難題。但江北人以極大的勇氣和魄力,從20xx年4月正式啟動商圈建設,只用了短短用三年時間,建設起了“功能分割槽合理、基礎設施配套、步行系統完善、交通網路暢達、生態環境優美”的觀音橋商貿中心。觀音橋商圈主要是通過以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高速度發展、高質量服務打造一流商圈,達到了城市品味提升與商貿流通並進發展的效果。

四是創新機制,聚集人才,突出人才強區。千秋大業,人才為本。在參觀考察中,大家注意到,這四個區在發展中都突出了人才強區戰略,注重人才的引進,重視人才使用上的機制創新,基本做到了能者上、庸者下,實現了人盡其才、才盡其能,高素質的人才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三、對我區發展的意見建議

4月21日,參加考察學習的全體老幹部們在座談會上對我區城市規劃及建設管理、招商引資、商貿流通等方面暢談了看法和想法,提了很多有見地的意見和建議。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可資借鑑。大家一致認為,可比與不可比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受到了鞭策,拓寬了思路;重要的是要在可比中深刻反思,迎頭趕上,在不可比中立足實際,創造奇蹟。緊扣“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加快發展”這個主題,對比先進找差距,學習經驗出思路,挖掘潛能添後勁,立足實際促發展,謀劃江津“加快”和“率先”良策。

一是解放思想促發展。當前,我們要學先進、趕先進、超先進,就必須解決好“加快發展與觀念滯後”這個緊迫而突出的矛盾,運用這些實實在在的事例,教育、動員和鼓勵廣大幹部群眾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大膽創新,以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更新、作風的轉變形成推動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率先發展的強大動力。

二是搶抓機遇大招商。當前,我區的經濟發展形勢很好,尤其是“一小時經濟圈”建設、“一江兩岸”的發展構想和特色工業園區的打造,對江津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我們必須牢牢地樹立機遇意識,珍惜機遇、搶抓機遇,用足、用活、用夠各項優惠政策,做好招商引資這篇大文章,全力打造投資環境。同時,要按照“零障礙、低成本、高效率”的要求,積極營造與國際接軌的政務環境,積極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人文環境,積極營造舒適宜人的人居創業環境來“大招商、引巨資”。

三是花大力氣破難題。當前,阻礙我區加快發展的難點難題很多,特別是在城市建設管理和商貿流通方面尤為突出。學習借鑑這些成功的經驗,我們必須下大決心、花大力氣破題解難,以敢破解難題、勇破難題的勇氣,以超前的規劃,大力推進城市建設和商圈建設,不斷做靚江津區域性中心大城市,不斷做強江津商貿流通產業發展。

四是博覽群英聚人才。目前,我區依然面臨人才儲備不足、總量不多、素質不高的現狀。我們要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廣聚天下英才,以改革創新的勇氣,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引進機制和用人機制,不斷激發各類人才幹事創業的激情,促進江津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篇五:外出考察學習報告】

為學習發達地區先進的教育管理經驗,開闊管理者的視野,提升新任國小校長的管理素質。2月20日至23日,縣教師進修學校組織了30位校長培訓班學員,赴紹興、諸暨等地參觀考察學習。

2月20日下午,我們一行首先來到了濱江國小,聽取了校長對學校整體情況的介紹以及她所作的“校本研訓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主題報告,並參觀了學生公寓,食堂、教學中心、體育館、綜藝樓等。

濱江國小地處浣紗江畔,是一所高起點、高標準、高品位的現代化國小,佔地37畝,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現有教學班級37個。學校本著“一年上軌道,三年樹形象,五年成名校”的辦學目標,努力倡導現代化管理和個性化發展。學校教育設施齊全,一流計算機室、多媒體教室、電子開發室、自然實驗室、音樂室、書畫室、舞蹈室及現代化的教師辦公室,展示了現代教學的廣闊天地;投資近百萬元的250米標準塑膠跑道、標準足球場、塑膠地面的室內外標準籃球場一應俱全,讓孩子們在歡笑中強健體魄;植物園、標本角、水族館,吸引孩子們去發現自然世界的奧祕……

走進濱小,如同走進人間四月天:抬頭可見行政樓前“讓每個孩子都健康、快樂、成功”的辦學理念中,搖曳著天籟般的聲音;行走在“古詩書畫長廊”、“讀書角”時,隨處可見的孩子們身影中,散發著繽紛的氣息;迎面走來的教師們,用真誠的微笑與忙碌的腳步聲,告訴你工作的激情;窗外停駐,細細聆聽,那課堂中激盪的智慧,張揚的個性正溢位窗外。就連牆上的金色牌匾——省示範國小、省標準化學校、省重視教育科研先進集體、省校本教研室示範學校……等,如同一樹的累累碩果,告訴人們,短短七年,這裡的人們早就進入了採收期。

“樹長得像樹,花開得像花”,這是每個濱小教師對自己的要求。在濱小,教師們對自己進行了五年個性化專業發展規劃,在規劃中,不羨慕別人開花時的燦爛,只是努力將自己的枝條與天空更接近。在濱小,成長與讀書密不可分。“草根工作室”、“綠蘿團隊”、“石頭湯讀書俱樂部”、“龍捲風”與“光明頂”青年教師讀書團隊等組織,都是通過海報自主形成的“民間讀書團隊”。他們如同一畦畦青葦,在微風與陽光中拔節。在濱小,教師們進行自我生態化評價,讓自己的結果自己做主。為了讓自己給自己打一個滿意的分數,他們積極參與“讀書會”、“自主團隊”、“教學交流日”、“妙招大看臺”、“經典文章推薦”、“小課題研究”、“觀點秀”等等如火如荼的活動,讓自己的在花期中形成風景。

“或濃或淡隨意綠,奼紫嫣紅正芳菲。”濱小的孩子就是孩子,他們如脫兔般活躍在足球場、科技活動小組、學校的各類藝術節和各種學生自主社團,用浙江省群英杯舞蹈大賽一等獎來表彰自己曼妙的舞姿,用浙江省圍棋團體第六來證明自己的實力,用一篇篇變成鉛字的文字來抒發自己對周圍對世界的情感,更走到了廣場劇院,將用小小的身影感染社會。同樣,當他們如處子般沉浸於學校圖書樓,班級圖書角時,那靜靜的如花風景,打動人心。

於是,行走在在濱小,你會眼見得,那一樹一樹的花開。那樹與花,用愛、用暖、用希望滋養著。

之後,我們又驅車來到了紹興,對紹興的歷史文化進行考察。紹興市是我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經濟發達,人才輩出,教育優先發展。我們考察了魯迅、蔡元培等先輩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讓我們大開眼界,深受啟發。

本次考察學習,我們既學到了學校管理,教育教學的成功經驗,又讓大家新身經歷目睹了祖國的美好河山,收穫頗豐、受益匪淺。學員們紛紛表示,回校後一定結合本校實際,好好反思,努力工作,為我縣爭創省級教育強縣多作貢獻。

【篇六:赴外學習考察學習報告】

5月14日至5月20日,根據“我院借鑑先進法院管理經驗,快速強化發展,促進審判、行政、資訊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外出參觀學習方案”的要求,由院黨組書記、院長徐江帶隊,副院長王玲、楊連洪、紀檢組長王麗華和辦公室主任白書文等同志一行5人學習參觀小組,到全國模範法院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昆都侖區法院(以下簡稱昆區法院)和遼寧省盤錦市興隆臺區法院進行有針對性的參觀學習。旨在通過參觀學習,借鑑吸收先進法院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及管理理念的成功經驗,從提升法院管理層的管理能力入手,積極營造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工作氛圍,以理念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為手段,大力推進我院審判管理、行政效能,政務資訊化轉變步伐,全面提升司法管理水平。

一、學習參觀概況

通過兩天的行程,5月16日,我們到達內蒙昆區法院,進行了實地參觀,聽取了該法院王院長、紀檢組長兼政治部主任李主任、分管立案的副院長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介紹了近八年來昆區法院致力於人員分類管理和績效考評工作的有益嘗試,由理念到實踐,由粗放到精細,由傳統手工統計到現代資訊化管理,到司法績效考核體系的建立。從中感悟到昆區法院的每位領導工作思路清晰,創新意識強,工作很務實。同時也瞭解到:自2008年以來,該院和北京紫光華宇軟體公司合作,研發新的司法績效考評系統,該考評系統在融合最高法院關於審判質量、效率和效果的33項指標的基礎上,又增加了78項本院考評指標。針對崗位制定職責,任務量,111項指標涵蓋了各類人員工作質效、業務能力、學習培訓以及獎懲等內容。通過月、季、獎懲、年終考核等階段性工作情況通報及專項活動的考評載體,系統錄入比較、分析和評估各部門和人員的工作實績、自動生成各類排名順序,直觀反映了審判工作效率和公正性的個性指標及其他工作流程,他們對111項指標量化分解到部門、具體崗位,建立至目前完整的考評體系,形成制度彙編,實現了最高法院關於案件質量評估工作的各項要求。在幹部管理上實行分類管理,即:審判序列(將法官分為審判長、執行法官、獨任法官、調解法官、法官助理)、行政序列和工勤序列等,實現績效的全面考核,形成幹部動態管理格局,推動各項工作不斷前進。昆區法院把績效考評作為加強隊伍管理,提高幹部素質,提升法官形象,提升審判質效的手段,通過不斷的加強內部管理,約束幹部公正執法行為;通過引進先進的資訊化管理系統,嚴把案件審理(執行)的質量效率關口;通過不斷強化領導表率作用,增強幹部爭先創優意識;通過不斷自我完善創新,提升法院整體形象等。在院容院貌和環境美化及法院文化建設等方面都值得我院學習和借鑑。

5月18日,我們來到遼寧盤錦興隆臺區法院,聽取了該院孫院長給我們介紹了該法院部門及工作人員考評辦法和工作目標考核細則。與昆區法院不同:他們工作績效實行量化到人的考評的方式,部門工作績效分別評定,共性目標和崗位目標分別設定1000分,綜合考評得分按40%和60%+獎懲分等。通過孫院長的介紹感悟到該法院在共性目標及個性目標考評內容較具體,易操作,值得我院學習借鑑的內容很多。

二、學習的感受和體會

這次參觀學習,收穫很大。一方面,我們學習了先進法院的隊伍建設管理模式、工作方法、創新理念和應用先進智慧技術系統管理、監控立案、審判、執行工作的執行過程,每個節點公開透明,程式清晰。另一方面,也看到了我院在創新理念上的差距,在謀劃工作思路上的差距,在硬體基礎建設上的差距,在應用智慧資訊自動化辦公上的差距,幹部隊伍整體狀況上的差距,乃至區域經濟狀況和黨委幫助支援的力度也不盡相同。通過實地參觀學習,進一步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轉變了思想觀念,增長了很多見識。同時,我認為我院的《績效考評方案》與兩地區法院績效考評實施辦法相比,在整體框架結構上,考核管理方式方法上也有一定的不足之處:一是考評內容的設定和量化標準不夠科學,無法真正反映法官工作實績。二是缺乏相應的配套制度(考評責任部門考核細則)等。三是考評機制的激勵促進作用沒有完全發揮等。與之相比,切實感到目前我院整體工作的提升客觀方面還面臨著一定的壓力。我們必須認真正視差距,努力學習兩區法院好經驗、好做法,在比較中也樹立了加快完善我院績效考評工作的信心。

三、提出完善績效考評工作思路或建議

自學習參觀回來,在反思我院存在差距的同時,組織政工科相關人員共同學習對照我院目前實施的績效考評方案,在參照借鑑先進法院績效考評方法基礎上,提出以下完善建議:

一是進一步完善考評內容

應按照“數量與質量並重、年終與日常考核兼顧、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綜合考慮”的原則,科學、合理、準確地量化各類人員的工作指標。如1、對審判人員審理案件數可嘗試動態管理,隨時評估。2、對審理息化上訪案件、發回重審案件等疑難複雜案件,計算數量和分值可適當調整,儘可能調動法官多收案、辦好案、辦難案的積極性、主動性。3、對上訴案件及上訴率計算考核,可分別設定為對當年或上年的考核方式,分值可作適當調整。4、增設“陪審員的庭審率”,避免參與陪審人員單一的問題。5、對完成工作的質量、標準程度及獎懲加減分值適當增大。

二是增強考評職能部門的責任意識

績效考評是關於法院整體的綜合性工作,考核資料涉及數十項指標,這就需要各職能部門的密切配合。強化部門成員的責任意識,加強溝通聯絡,職能部門可依據考核專案內容制定考核細則,保障考核結果真實性、公正性,為領導決策提供可靠依據。

三是充分發揮中層領導幹部監管作用

績效考評主要依靠中層領導的執行力來保障運轉。各主管院長、部門負責人要在日常工作抓好績效考評的落實,以考評工作業績促進日常管理,將績效考評確定的目標、任務和要求轉化為分管部門的管理行為,並以此衡量、檢查、指導分管人員工作的標準,提高部門人員的整體工作績效。

四是創新激勵機制實現最佳工作效果

建立績效考評的目的,是通過考評手段營造工作中比、學、趕、超的爭先創優工作氛圍,激勵獎懲機制設定要恰到好處,能最大限度調動幹部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法院整體工作上水平,上檔次,達到最佳工作效果。反之不能激發工作熱情和競爭意識。昆區法院的一些好的做法可以借鑑,如在設定績效獎的同時,還可嘗試設定工作創新獎,對工作突出、政績突出的可獎勵外出學習或旅遊等。

總之,運用好績效考評機制,能有效帶動法院各項工作實現良性發展,保障法院整體工作穩步上升。

[考察學習報告精選]相關文章:

1.山西考察學習報告

2.學習考察XX公司報告

3.學校考察學習報告

4.學習考察情況的報告

5.青島學習考察的報告

6.山東考察學習報告

7.參觀考察學習的報告

8.中學考察的學習報告

9.文化考察的報告精選

10.社群建設學習考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