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白水江環境生態組考察總結報告範文

職場 閱讀(2W)

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隴南武都、文縣,屬於溫帶和亞熱帶的過渡帶,山巒河谷交錯,動物、植物種類多樣。為了解這一地區獨特的自然條件和人類利用資源的狀況,考察期間,我們在白馬河保護站和大熊貓馴養中心的工作人員帶領下,走進山林和村寨,瞭解當地的生態環境問題,並獲得了初步的印象。通過幾天的考察,這片山區的美麗和哀愁、人與自然的和諧與衝突,在我們心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白水江環境生態組考察總結報告範文

考察時間:7月26---8月3日

考察地點:甘肅白水江自然保護區白馬河保護站

1 白水江自然保護區基本情況

白水江自然保護區是國家林業局直屬的三個自然保護區之一。與另外兩個--陝西佛坪和四川臥龍相比,白水江自然保護區面積大(相當於6.4個佛坪,比臥龍大23671公頃)轄區內社群多(轄文縣的11個鄉鎮和武都的4個鄉),人口密度大。保護區把工作重點放在社群共管上,為扶貧工作投入了很大的精力。

1.1 白水江保護區自然條件概況

1.2 白水江保護區社群狀況概況

由此保護區分為了農業生態系統和森林生態系統兩大部分,其中農業生態系統主要分佈在實驗區,河谷地帶海拔較低處。而高海拔地帶氣候高寒,人類難以長期定居、耕作,屬於單純的森林生態系統。兩個生態系統在交介面上不斷進行著多種多樣的相互作用。

1.3 白馬河保護站概況

2 森林生態系統

2.1 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的基本情況對比

2.2植被調查方法和結果

2.2.1植被調查方法:

為了解森林生態系統中植被和其他野生資源的狀況,我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調查:

1)樣方法。喬木層取20m×20m的樣方,灌木層取5m×5m的`樣方,草本層取1m×1m的樣方,喬木記錄種名、每棵植株的高度、投影面積、胸徑,草本記錄種名、高度、蓋度、多度。在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各選取了兩個生境不同的樣地進行調查,但由於某些客觀原因,核心區和實驗區各有一個樣方的資料遺失,因此這兩個樣地現在僅有一些定性的觀察記錄。

2)綜合路線調查,直觀、定性或半定量地瞭解植被狀況以及相關的土壤、地貌、地表徑流狀況。

2.2.2植被調查結果

1)核心區植被狀況

地點:大熊貓馴養中心一工段

微地形:坡底,平緩

坡度:<5°

坡向: 西北

海拔:2685m

群落型別:次生牛皮樺林

備註: 70年代以前是採伐林場

樣地1 大熊貓馴養中心1工段牛皮樺林樣方生境

2)緩衝區植被狀況

地點:草河壩下溝

微地形:坡底

坡度:40°

緯度:32.87788°n

坡向:東北

海拔:海拔1845m

群落型別:野核桃灌叢

備註:樣地中伐樁 9 個

樣地2 草河壩下溝野核桃灌叢樣方生境(緩衝區)

地點:

微地形:坡中部

經度:104.47961°e

坡度:20°

緯度:32.89306°n

坡向:東北

海拔:2020m

群落型別:落葉闊葉林

樣地3 甘家溝蘆韭坪坡落葉闊葉林樣地(緩衝區)

3)實驗區植被情況

地點:草河壩下溝

微地形:坡中部

坡度:30°

緯度:32.88810°n

坡向:東北

海拔:1693m

群落型別:野核桃灌叢

備註:有居民在樣地附近挖藥;樣方中伐樁7個,死樹3棵。

樣地4 草河壩下溝野核桃灌叢樣方生境(實驗區)

2.3分析與討論:保護區植被與人類影響的關係

1)採藥和採伐活動使植物多樣性降低

對比樣地2(緩衝區)和樣地4(實驗區),發現二者的生境條件和植被型別相似,海拔上的差距不大亦不足以引起氣溫的顯著差異;坡度大,土層薄,植物養分不足是兩地的共同特點。二者受人類活動影響都很嚴重,我們在從社群到樣地的行進過程中幾次看到有人揹著藥材或薪柴下山,樣地2、4裡面伐樁分別有7個、9個,喬木層種類和個體數均很少。兩地也都大量放養牲畜(牛,在社群邊緣還有黃羊),它們對植物的影響在於對林地邊緣草本植物和幼樹的踐踏。

我們認為這種沒有補償的狀況是保護區工作無法做好的癥結所在。在人的溫飽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談論環保是不現實並且殘忍的,所以保護區工作人員對當地居民砍伐、採藥等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種情況下追究任何一方的責任都是沒有意義的。

3 結論和建議

綜合各方面的調查,我們主要看到了以下幾個問題:

(1)該地區生物多樣性高,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但自然條件不適合傳統意義上的農業。

(2)社群居民多年來生活高度依賴森林資源,建立保護區後向純農轉化不徹底。

(3)保護區內人口眾多、生活貧困,保護部門職能無法充分體現,維繫生存是保護區管理部門做出決策的重要依據。

(4)交通是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而道路修建面臨的問題實質上是保護區的保護職能和當地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

白水江地區人口眾多,把這樣一個地區劃為保護區也許並不是非常適宜。不過從探討保護和生存的關係來說,白水江對其它保護區的管理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在外國也許可以把大面積的無人的荒野劃為保護區進行“絕對保護”,但這種簡單的方式並不適合中國,在土地緊缺的情況下,必須充分考慮社群居民、政府、ngo的作用,探索“參與式保護”。

有人曾經建議將保護區實驗區的一部分劃出保護範圍,歸還給當地居民,但要簽訂協議,保證其發展的可持續性;也有人建議進行生態移民。以上兩條確實是徹底解決“保護-生存”矛盾的方案,但政策更迭對當地人的生計和保護雙方面都是不利的。因此,我們提出的所有建議都是在目前的權利格局下,力求找到更好地協調保護和當地人生存(而非發展)之間關係的方式。

以下是我們對保護區的建議:

依據國家法規儘快落實對野獸破壞農作物的補償,尤其是對直接損失的補償,避免群體心理失衡現象的發生。

建議保護站增強和當地社群居民、鄉土精英之間的有效交流,為他們提供更多表達自己意願的途徑,重視鄉土知識在保護中發揮的作用。

希望生態林樹種多樣化,造林過程中要加強撫育。

推廣節能灶等技術以節約薪柴。

社群垃圾進行集中和初步分類,有機垃圾在當地再利用,可回收垃圾和其它難降解垃圾運至縣城進行回收處理。

希望保護區注意旅遊和交通規劃以保護為重,不要修建穿過原始森林的公路,保護該地區生境珍貴的完整性。

保護區工作者與村幹部應該更好地幫助村民改變目前糧食低產的現狀,鼓勵農民在種植小麥、玉米、土豆的基礎上種植花椒、核桃等經濟作物。組織科技下鄉,改變該區農產品科技含量低、產量低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