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有關會計資訊質量問題的論文

職場 閱讀(2.71W)

提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會計資訊質量問題越來越明顯,對此有哪些相關的論文?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會計資訊質量問題的論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有關會計資訊質量問題的論文

  會計資訊質量問題研究的論文

關鍵詞:資訊質量 問題研究

會計資訊的質量是指會計資訊產品滿足規定或潛在需要的特徵和特性的總和。會計資訊質量特徵就是會計資訊所應當達到或滿足的基本質量要求,即會計資訊為滿足規定或潛在需要而必須具備的那些特徵和特性要求,它是會計系統為達到會計目標而對會計資訊的約束。要想全面、正確地理解會計資訊產品質量特徵的本質,必須認識到會計資訊質量受到資訊的使用時間、使用地點、使用物件、社會環境、市場競爭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其基本本質是一個動態、變化、發展、相對的概念,而不是固定的概念,即要求內含的質量特徵和特性均滿足使用者需要,並在一定條件下實現諸特徵的最佳組和。

一、業會計資訊質量較低的原因

1、制度不夠完善

目前,我國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並不完善。企業會計實務中資產減值、固定資產折舊、或有事項等要求會計人員按照會計準則、制度要求,根據企業理財環境和經營特點,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經驗對會計事項進行會計職業判斷,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摻雜著會計人員的主觀臆斷性。

2、缺乏會計監督的自覺性

企業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的財務行為與會計法規制度發生牴觸時,往往片面強調搞活經營,重投標、攔工程,而放鬆對違紀違規行為的監督,削弱了會計監督。雖然有關部門每年都要進行稅收財務檢查,一些施工企業也會聘請會計師事務所每年對會計報表審計驗證,但其經常性、規範性以及廣度、深度、力度都不能給企業內部會計監督提供有力支援,也無法形成對企業會計監督的有效再監督機制。

3、利益驅動

由於個人利益驅動,企業的領導者往往可以憑其手中權力使得會計人員作出虛假的“賬面利潤”。企業收入的不確定性給利潤操縱帶來一定的操作空間。比如工程施工企業:收入的中間確認是根據工程實際完成情況並經業主或甲方簽證認可而能夠可靠計量的形象進度按完工百分比法確認進行的。但施工企業的實際情況是這樣:由於簽證計量時間的滯後和簽證計量金額的出入,以及工程變更和索賠收入確認的複雜性,客觀上確實給企業如何確認收入提供了一定的操作空間。且按完成百分比法確認結轉多少成本費用也有較多主觀決定,施工企業往往利用“待攤費用”和“預提費用”、“成本暫估”等調節利潤,造成會計資訊失真。

4、會計人員素質不高

會計人員是會計資訊這種“產品”的“生產者”,他們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會計資訊的質量。然而,企業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不高。一方面,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不高,在一線從事財會工作的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為數甚少,會計後續教育缺乏力度,許多會計師並不熟悉新的會計制度,一些年輕的會計人員缺乏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業務操作技能,對較複雜的會計業務很難較好地處理;另一方面,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不高,堅持原則,嚴格執法,敢於同違規違紀作鬥爭的少,相反對違規違紀熟視無睹,甚至主動為領匯出謀劃策的多。

二、提高會計資訊質量的作用 會計資訊就是反映和控制企業或組織的經濟活動,用於整理經濟資料,提供財務資訊和其他有關經濟資訊而由若干有內在聯絡的資料、程式、方法和技術組成的有機整體。會計資訊是客觀經濟業務存在的一般形式,也是對會計實踐活動的概括,它是企業經濟資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A、 從經濟管理的角度來看,會計資訊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國家巨集觀經濟管理和企業微觀經濟管理的需要。 B、提高領導決策水平。企業管理的重心在經營,而經營的中心在決策。企業經營決策正確與否關係到企業的興衰,它包括投資決策、籌資決策,成本決策。 C、考核企業經營成果。經營成果的有無或多少,是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的主要標誌之一。一般說來,經營成果包括三個方面:即利潤、稅收和職工收入,這三個方面都必須運用財務資料詳細計算,以財務資訊來反映並考核企業的經營成果。 D、發掘企業內部潛力。企業內部潛力大體存在於三個方面,即物的潛力、人的潛力和財的潛力,運用會計資訊,可以反映企業在人、財、物上的合理使用程度。這對於企業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企業從內涵上擴大再生產和改善經營機制的有效措施,即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使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

三、提高會計資訊質量的方法

1、加強保證會計資訊提高質量的各種監督措施。如會計年報需經註冊會計師審計,資產驗資等。有註冊會計師對公司的會計報表進行獨立審計,既可對管理層的會計資訊編報權力進行約束,也可督促管理層充分披露會計資訊,緩解經營管理層與投資者之間的資訊失衡。這種方式主要利用的是,監督者獨立的第三者的地位。但目前這種獨立的地位似乎也受到很多因素的牽制,比如,在內部人控制現象比較普遍的情況下,聘任會計師事務所的權利實際不屬於股東大會,而是掌握在管理層手中。而我們知道,審計費用要依賴於第二方,這就大大降低了一些註冊會計師的職業敏銳性,使其監督作用削弱。筆者認為,在這方面可以嘗試由監管部門掌握委託會計師事務所的權利,所需資金可通過設立特種資金的方式來解決;另外還可實行上市公司審計輪換制,以提高其地位和權威性,從而保證其不受相關因素的干擾。

2、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存在於投資者和經營管理層之間的資訊不對稱是會計造假的一大誘因,針對這種資訊不對稱,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訴諸於公司治理結構的安排。完善的公司治理通過權力分配、權力制衡、和資訊披露等機制,迫使經營管理層釋放資訊,均衡資訊分部。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雖然已歷經很久,但公司治理的規範才剛剛開始。中國證監會業已釋出的《上市公司治理原則與標準》和《關於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已要求上市公司設立獨立董事和審計委員會,以完善其公司治理結構,在某種程度上帶來了我國上市會計資訊質量的制度創新。但是,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有賴於政策的導向以及上市公司自身的重視

3、提高會計資訊使者人員的素質。目前,會計資訊的知識水平不高也是導致會計資訊使用率低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我們不能忽視投資者相對較低的素質。固然會計資訊質量問題是由資訊提供者造成的.,但我們不能否認投資者對資訊加工過程的作用。在一定的限度內,高素質的投資者完全可以分析乃至排除某些干擾因素而對證券本身產生正確的估計。所以即便是對質量並不是十分完善的會計資訊,高素質的投資者仍然是具有優勢的。從另一方面看,隨著經濟業務的複雜化,會計處理的技術性也會增強。更對投資者本身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在這方面我認為,政府或有關部門應做好相應的宣傳工作,如一定的會計或相關資訊對決策的重要性等。但我們說,這應該建立在對會計資訊日益規範的基礎之上。如果會計資訊本身的質量達不到一定的要求,提高投資者自身素質的作用就不會很大。

  會計資訊質量問題探究的論文

【摘 要】 會計資訊是會計工作的最終產品,其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社會資源的配置與利用效率的高低,這就要求會計資訊做到真實與公允。因此,會計資訊的質量問題,是每一個會計人必須面對的。

對處於成長期的市場經濟環境而言,會計資訊失真的危害是災難性的,治理我國企業會計資訊失真的問題刻不容緩。我國目前經濟執行中存在的一些嚴重的問題,如國有資產流失、證券市場發育不良、企業籌資困難等,很大程度上都與企業會計資訊失真有關。由於國有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會計資訊失真所帶來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1. 會計資訊質量問題的表現

1.1經濟交易失真。這種失真指的是企業為了粉飾財務報表,利用資產重組、關聯方交易、資產評估、利息資本化、交易時間差等多種手段,虛構經濟業務、從事不等價交換等導致的會計資訊失真。

1.2會計核算失真。這種失真指的是會計核算過程不能真實記錄和反映企業發生的經濟業務。具體可分為原始憑證失真、會計賬簿失真和會計報表失真。

1.3會計資訊披露失真。這種失真指的是隱瞞應披露的會計資訊或不及時披露應及時披露的會計資訊。

2. 產生會計資訊質量問題的原因分析

2.1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企業產權關係模糊。國有企業作為市場的法人主體,企業及其財務會計行為的秩序化程度必然影響著市場機制的有效性,或者說,企業及其財務會計行為的規範性直接就是市場經濟執行的規範性,而這些又是建立在產權尚是企業取得市場法人資格基本條件的基礎上。然而,當前以兩權分離、政企分開為基本原則的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儘管在某種程度上大大強化了國有企業的利潤動機和市場制約機制,但卻未能從根本上塑造出真正意義的國有企業法人主體與完全法制約束下的政府權力行為格局,致使兩權分離、政企分開始終處於分而不離、雖分未開的“隱蔽”狀態,以致國有企業的市場價值判斷行為與利益的體現不得不經常的被動調整。結果,一種情況是會計行為被動順應政府的行政權力強制與單向的大財政意圖,另一種情況是採用短期化、非規範化的會計行為。不管哪一種情況,其結果必然會出現會計資訊虛假的問題,而這種虛假又與國有企業的戰略目標以及國民經濟長遠發展規劃之間產生衝突,以致隨著企業內在經營機制的紊亂和增值活力的疲弱,社會經濟效益推進滯緩,基礎腐蝕。究其根源,無疑在於企業產權關係界定的模糊性。

2.2會計準則、政策存在侷限性。會計政策為企業提供的選擇範圍越來越寬,在會計政策規定的範圍內,會計資訊製造者總是選擇有利於自身業績或其他會計目的的會計政策,如美國的安然公司,就是利用“特別目的實體”(SPE)符合條件可以不納入合併會計報表的會計政策操縱利潤的,本應納入合併會計報表的三個SPE被排除在合併報表範圍外,結果1997—2000年有4.99億美元的利潤被高估,數億美元的負債被低估,那麼投資者接收到的會計資訊是經過粉飾的虛假會計資訊,其利益受損也就難以避免。會計準則的滯後性,也同樣為會計造假提供了“自由”空間。經濟飛速發展,新的經濟事項不斷出現,原有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與新的經濟形勢發展已不相適應,而新會計政策又不能及時制定及頒佈,這就會給某些企業以可乘之機,從而利用會計準則的空白來選擇有利於自身利益的會計政策。

2.3外部監管不力,執法力度不夠。我國針對會計資訊失真現象作出處罰規定的法律雖然很多,如《會計法》、《公司法》、《證券法》、《刑法》、《註冊會計師法》等,卻普遍存在著執法不嚴、懲治不力的現象,並沒有起到應有的懲戒作用。究其原因,存在以下幾點:一是發現機制缺乏有效性和健全性。由於我國市場經濟體系尚不完善,各種制度尚未理順,無章可循、有章不循的現象仍較普遍。二是懲罰不力,對違法違規行為,不僅缺乏刑罰和經濟制裁,而且缺少道德和名譽損失,舞弊者不以此為恥,反而甚至以此為榮,良好的道德和信用並不能帶來相應的收益。三是監管部門監管不力,他們主要依靠行政處罰手段來應對會計資訊造假,對直接責任人追究刑事責任的卻很少,民事賠償更是微乎其微。與普通商品造假一樣,造假的會計資訊造成的後果是預期收益大於預期成本,一定程度上縱容了會計資訊失真現象的泛濫。四是利益驅動,某些企業經營者存在違背會計規則提供虛假會計資訊從而使自己收益(報酬、升遷等)增加的動機。

3. 如何提升會計資訊質量

3.1明晰企業產權,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產權的明確界定是會計規範和會計資訊生成的基礎,在產權不明晰的企業裡,權力的讓渡不足,使得企業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市場,未能按市場的規律實施企業行為,從而造成會計資訊並未按市場的需要提供。只有產權的明晰界定,才會使市場主體根據會計行為規範開展會計管理交易活動。這是因為產權的明晰為會計資訊目標的實現創造了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資產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存在經濟上的契約關係。在這兩個條件之下,資源的配置相對地有效率:經營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時也不降低(甚至增加)所有者的效用,按照市場而非所有者的旨意來實施經濟行為。同時,會計主體可以根據交易費用的高低來選擇會計規範組合方式,充分發揮會計規範的激勵、約束、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產權的明晰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按照“誰投資、誰管理和誰受益”的原則對國有資產所有權實行分級管理,明確所有權主體;實現所有者主體的多元化,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公司改造;成立隸屬於各級政府的綜合性公有資產管理機構,實行政府的社會行政管理職能與所有權職能分開;實行公有資產所有權、公有資產資本經營權、企業法人財產權的分離。

3.2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會計規範。從本質上來說,我國的會計法律體系具有第一種思路的特點,目前,我國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建立起以《會計法》為核心的會計法律體系,並建立了《總會計師條例》、《會計人員職權條例》等行政性法規和《經濟法》、《公司法》、《證券法》等相關的法律規範。但是,正如很多的法律法規一樣,當前會計法律法規仍舊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條條框框太多,而可操作性缺乏。我國處在市場經濟初期階段,各種經濟制度法規都有待完善,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與經濟發展直接相關的會計制度法規的完善。因此,在發現會計法律法規存在的問題之後,就要結合我國具體國情,適度減少條條框框,增加可操作性,這樣既提高了會計法律法規的靈活度和適應性,又提高了會計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加強他們的會計職業判斷能力。

當前會計法律法規還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是對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沒有清晰的界定,導致法律規範形同虛設,會計資訊失真現象屢禁不止,完善的會計法律法規應當使相關各方的責任明確,使各方相關人員的權力和責任相對等,有多大的權力,就應當對應多大的責任,這樣才能真正起到約束作用,也才能使會計資訊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真正得到保證。

參考文獻:

[1] 任瑞蓮.關於會計資訊失真的調查與思考[J].河南農業,2010(15).

[2] 邊秀端.會計工作面臨的困難探析[J].河北企業,2010(12).

  金融企業會計資訊質量問題研究的論文

[摘 要]隨著金融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金融企業會計資訊質量的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由於傳統金融企業會計核算存在諸多不規範的方面,導致金融企業提供虛假會計資訊的事件時有發生,金融企業對外提供的會計資訊能否真實反映金融企業實際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直接影響到國家制定貨幣政策的正確性,對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穩定金融秩序,促進國民經濟穩健、高效、快速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通過分析金融企業會計資訊質量的問題並進行研究,尋求提高金融企業會計資訊質量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金融企業;金融企業會計;會計資訊質量

2001年底由財政部頒發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遵循了國際會計準則協會關於“實質重於形式”和“充分審慎性”的會計原則,對金融企業的資產和負債重新進行了定義,同時給予企業會計人員較多的職業判斷權,更加註重會計核算的全面謹慎性和會計資訊的高質量性,對防範金融風險,提高金融企業會計披露的透明度,起到了推動作用。由於《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的大部分規定和內容是同國際慣例相吻合的,它的頒佈和實施,也標誌著我國銀行業會計標準在會計要素定義、確認和計量、財務報告體系等重大方面基本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慣例的一致和協調,並對實現金融企業會計標準的國際化、提高我國銀行業的會計資訊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認可程度邁出了一大步,為我國銀行業與國外銀行的橫向對比奠定了堅實的會計基礎。但是,由於金融體系自身的複雜性和《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對銀行自身職業判斷權的放大,導致了其在執行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金融企業會計資訊質量存在的問題

1.會計資訊披露不充分。我國的新會計準則要求企業要及時、充分地對外報告會計資訊。但我國金融企業會計報告的資訊披露是欠充分的,其披露的資訊主要侷限於對具體會計業務及日常事項的確認和計量,對於企業的非財務指標資訊、未來發展的規劃及承擔的社會責任等重要內容是缺乏報告的。此外,我國金融企業財務報告的時效性也是欠佳的。會計準則要求企業要按時對外報送各種會計報告,但很多公司的財務報告要在財政年度數月後才能公佈。財務報告的不及時性往往與企業自身的利益相關,甚至存在著違法的行為。這就致使報告的財務資訊存在著滯後性,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

2.財務人員缺乏應有的素質。會計人員是會計資訊這種“產品”的“生產者”,他們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會計資訊質量。然而,我國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不高。一方面,一些年輕的會計人員缺乏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業務操作技能,對比較複雜的會計業務很難較好處理;另一方面,編制會計報表的會計人員缺乏應有的法律意識,迫於領導的壓力,對原有的會計資訊造假,如企業處於危機壓力下就會促使會計人員調增本年的會計利潤或一公司為了減少年度內的所得稅的繳納就會促使會計調減會計利潤等。有些會計人員為了自身的利益,違反會計準則和會計法的相關規定主動為會計造假獻謀獻策,給投資、債權人造成損失。

二、解決金融企業會計資訊質量問題的措施

1.加強金融企業法律法規建設。加強法律法規建設,為企業內部控制提供明確有效依據2008年《內控規範》出臺,填補了我國內部控制建設的理論空白。就調查統計的2008年會計師事務所為金融保險業上市公司出具的內控報告審計意見中,所依據的法規條文就各有不同,有效解決政出多門的現狀及協調統一的內控規範標準迫在眉睫。金融企業經營者直接控制著會計資訊,相對於地方政府和其他利益相關方來說擁有控制會計資訊的優勢。金融企業經營者可以利用這一優勢實現“內部人”控制,通過會計資訊失真達到既定的目的,因此,加強法律法規建設,降低會計資訊失真的機率,進而約束會計行為。加大監管力度,健全管理制度的約束性,制定嚴格的會計資訊披露標準,例如,我們可以借鑑西方一些國家的做法,建立民事賠償機制,加強民事和刑事責任,實施監禁、高額罰款、吊銷執照、強制破產、市場退出等較嚴厲的處罰手段,加大監管的力度。

2.加強金融企業誠信建設。財務違規很多情況下是一種管理當局的故意的不誠實行為,要抑制這種行為,必須得建立金融企業和管理者的誠信。要將誠信建設作為企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建設目標,以加強職業道德建設為重點,塑造誠實守信的企業價值觀。培育良好的市場信用體系,建立信用考核機制,將誠信建設情況納入金融企業各項指標的考核中。對單位進行財務信用等級評定,實行百分考核。定期對單位財務信用狀況進行檢查,重新調整其信用等級並及時在相關媒體上公佈,接受公眾的監督。促使企業及其相關機構以誠信為本,提高會計資訊質量,全面客觀地反映其職業道德水平,從根源上杜絕造假的出現。同時,要明確界定對外報告會計部門的權力。即擁有據實核算反映權和監督權,但以不損害經營者的經營決策權為限,不得擅自干涉經營者的決策甚至替代其做出決策。

3.推行金融企業會計委派制度。在金融企業內部全面推行金融企業會計委派制度。即由上級機構對下級機構層層委派會計人員,對下級機構的業務經營活動和財務核算情況進行直接監督管理。委派會計人員在行政和待遇上都隸屬於上級管理,不與派駐機構發生直接經濟利益關係,以增強其獨立性。加強金融企業內部的異體監督力度,對金融企業嚴格審計,對經營者和職業企業家進行聲譽評價。加強審計機關對金融企業的審計,並且使審計不受金融企業負責人的控制,使審計工作能夠獨立公正地進行,從而提高金融企業審計質量。推行金融企業的會計委派制度,是依法規範金融企業會計工作秩序,確保金融企業會計資訊真實性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