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關於日本企業文化的分析

職場 閱讀(2.27W)

日本是一個島國,日本的企業文化與很多國家的企業文化不同。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日本的企業文化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關於日本企業文化的分析
  日本的企業文化分析

企業文化包括三層內涵:居於的核心位置的是各種經營理念、價值觀、哲學思想等精神意識,中間層是制度及企業人員的行為,最外層是產品、技術、物質。產品技術物質只不過是企業的理念精神等意識形態經過制度下企業人員的行為而外化的表現形式。在整個企業文化中,起決定作用的是核心部份——即理念精神等意識形態。然而,研究者們所盯著的只是日本的產品、技術、物質,看不到這些產品技術物質的產生根源是來自其文化核心——精神意識。這種精神意識不能離開本民族和國家的文化、歷史及民族心理。

為此,我認為只有從日本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自然環境、日本民族的歷史、日本的民族心理、宗教和政治等層面進行探討,才有可能找出日本企業文化之所以能夠對日本經濟發展產生巨大推動力的深層原因,才能真正揭示出日本企業文化成功的奧祕。

一、日本企業文化中的團隊合作精神與創新精神

日本民族生存在一個四周環海、面積不大、多山的狹長島國裡,可耕地只佔全國面積的百分之十五,礦產資源又貧乏,且飽受地震、颱風、海嘯等的威協。這種不利於民族生存發展的自然環境,剝奪了日本民族向大自然索取的權利,若說造物主對日本人還有一絲憐憫的話,那就是給了它遼闊的漁場,然而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海洋捕撈是一件風險極大的艱難之事。面對這樣的外部環境,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個人才能獲得得生存、發展的條件。因此,這種不利生存和發展的外部環境必然造就了日本民族的團隊精神和創造性。這是日本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1、日本民族的團隊精神

在不利於民族生存、發展的外部自然環境中,每個人都得面對大海和貧乏的自然資源去獲得生存發展所必需的物質條件,唯一的出路就是把個人融入團體,正如出海捕漁,不是個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要憑藉團體的智慧和力量來贏得個人的生存與發展。他們團結、協作、同甘共苦、休慼與共,因此正是不利的自然環境造就了日本民族固有的團隊精神,而且培養了甘願為團隊、民族、國家不計個人得失,勇於奉獻和勇於犧牲,就形成了從古至今的日本民族精神。

在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時代,生產的糧食尚不足以養活全家人時,為了保證後代的生存和發展,歷史上曾出現過老年人心甘情願地讓兒子把自己送到大雪封山的山林中,無怨無悔地從容死去,從而節約下一個人的口糧,讓整個家庭延續下去。這種自我犧牲精神是其它民族所少有的。從《十年回憶》[4]這一歷史著作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作為戰後新內閣的第一任首相吉田茂,為了讓日本獲得復興的機遇,他個人不得不違心地屈從於國際環境的壓力,付出了個人尊嚴。總之,為了家庭和團隊、為了民族和國家,從普通百姓到總理大臣都甘願作出自我犧牲的精神,是日本民族固有的團隊精神的體現。這種精神融入到日本的企業中,創造出經濟發展的奇蹟,則是順理成章的必然結果。這也是那種如同一盤散沙,每人只顧自己大撈的民族無法比擬的。日本人這種為了團隊、民族、國家寧可犧牲自己的奉獻精神所形成的民族精神,其凝聚力和推動力是不容低估的!

2、日本民族的創新精神。

(1)、吸收各民族之長,建立了日本的多元合金文化。

基於生存危機的憂患意識,日本民族形成了特別善於學習和借鑑其它民族的成功經驗。公元7世紀,日本曾全力模仿和學習中國唐代文化。1853年美國艦隊轟開當時落後的、尚閉關鎖國的日本,使日本人猛然驚醒,轉而自覺學習歐美工業化文明文化,為1867年明治維新實行資本主義“文明開發”改革奠定基礎。[5]日本人的學習和借鑑總是與本民族的實際結合起來,為我所用。體現在企業上則是特別推行反求工程、創新工程,即把各國同一產品的優點、缺點列出來,然後集優於一身。兼收幷蓄、為我所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以創新求求生存。

(2)日本的企業文化是對管理理論的創新和貢獻。

企業管理方面,從古典主義到美國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法約爾的組織理論、梅奧教授的行為科學理論再到現代管理理論叢林,雖然應用在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的國家、民族、都曾不同程度地促進過生產力的發展,但是他們都無一例外地完全站在管理者的立場上,其目的都是為維護管理者如何獲得利益最大化從而去調動僱傭者(生產者)的積極性服務的,只不過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上,在形式、方法和滿足生產者需要的不同層面上有所差異而已。卻從來沒有哪一種管理理論可以最終消除或化解企業中僱傭者與企業主(有書籍稱為“勞資”)雙方的矛盾與衝突,而且這些一系列管理理論的共同理念,無一例外地想方設法從物質或精神兩個層面變換花樣作為各種激勵手段和方式去調動僱傭者的積極性。充其量這些理論也僅僅是暫緩“勞資”雙方的矛盾衝突,並不能從根本上在企業中徹底根除勞資矛盾,這被馬克思認為是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

但是,日本企業文化理念及其實踐卻是將企業主的利益與僱傭者的利益統一起來了。雖然“企業文化”的管理思想是美國人最先提出,但卻在日本獲得巨大的成功。

首先是企業主對生產者實行終身或長期僱傭制[6],消除了僱傭者的失業危機。日本企業主認為以“炒魷魚”這種大棒和特權來威協員工,不如把員工當成企業的主人,形成員工與企業共存亡的憂患意識,更能激發員工的責任感、積極性與創造力。因此,不惜花費重金把每個人都培訓成多職能的人才,對僱傭者不斷地進一步培訓和輪換崗位是日本企業的特色,倡導“員工與企業共同成長”。日本企業又把企業分成多個部門團體,採取由團體決策、團體負責,獎罰落到團體上,一般不追究到個人責任。這樣就能形成“一人有難,集體幫”的企業凝聚力。隨著不斷的培訓和技能的熟練掌握,絕大多數員工增強了主動性和自信心,都能充分發揮自已的聰明才智,十分出色地完成其工作任務。再以“年功序列列制” [7]來保證每個員工的自我實現的'需要,使企業人才不斷地實現向上流動。企業不僅是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場所,更成為每個員工社會生活的中心,是每個成員“人格形成”和“精神修養”的地方。馬斯洛提出的人的五個層次的需要,在企業中都可以得到滿足。因此,企業文化已將日本企業變成了勞資雙方的利益共同體和社會生活共同體,人際之間不存在防不勝防的不公平競爭和暗箱操作,成功地把一個企業變成大家庭,使員工對家和國的忠誠變成對企業的忠誠。

實行年功序列制(即工資及職務隨員工在本企業的工齡的增加而增加的一種制度),可以確保每個成員在長期考核後,均等地獲得逐步晉升的機會,最終達到自我實現需求的滿足。這種平等地關心員工利益的人性化企業文化,使員工獲得充分的滿足感、認同感和歸宿感,從而對企業滿懷知遇之恩的感激心理,並內化成自覺努力效忠企業的動力。因此,“跳槽”被認為是一件十分不光彩的事情。[8] 這種價值觀形成之後,企業就不必擔心人才外流。

另一方面,把企業工會傳統上是代表工人利益同企業主進行鬥爭的職能,轉變為協調溝通“勞資”雙方的職能。工會的任何調停,都體現了對勞資雙方的兼顧而不鼓勵雙方對立衝突!

不言而喻,在構成生產力的生產者、生產資料和勞動物件三要素中,生產者是決定因素,只有在保證生產者的勞動生產積極性的條件下,充分發揮生產者的創造精神和主人公責任感,才能真正解放生產力。用政治口號和遠景藍圖來畫餅充飢式地激勵生產者的積極性的是不能持久的。

日本的企業文化在調動生產者(員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方面,是從“勞資”雙方共存共榮為目的來實現的,這種理念是以逐步滿足生產者五個層次的需要的人性化管理為核心進行管理。這種企業文化形象地將企業化為一個家族,家族的興衰關係到每個家族成員,所以每個成員都會為了家族的榮譽和興盛而戰。這種團隊精神就具有破釜沉舟、一往無前的戰鬥精神。這種企業文化也形象地將企業化成商海中的一條船,從每個船員到船長,共同以同舟共濟的團隊精神確保這條船不會沉沒。因此與企業同甘苦、共命運,就是企業每個成員的天職。在員工的心中,企業不只是企業主的,企業是屬於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員工的。

這種企業文化理論是以往傳統的和其它管理理論所無法企及的,是日本民族對管理理論的創新。這種企業文化所形成的親合力、凝聚力及其創新精神也是日本企業文化創造經濟奇蹟的深層原因之一。在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創造力以促進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方面,日本的企業文化是極其成功的!

(3)管理思維的創新

日本企業最善長逆向思維,最為著名的是“看板管理”[9],它成功地解決了既要小批次、多品種,又要低成本的問題。也即從結果入手,從顧客的各種要求意見入手,從產品的最後一道工序開始往前推,思考如何才能達到顧客的各種要求,每一道工序都把後一道工序看成自己的“使用者”,按照“使用者”的需要進行生產,而使用者把自己的需要詳細地寫在一塊醒目的板上,用看板來控制整個生產過程。豐田公司正是採用這種方式,大大增強了豐田的市場競爭力。

乍一看這種管理模式,驚歎其創造力,但細一想,這是人本觀念的必然。隨著人們溫飽的解決,人們更趨向於追求個性化的產品和生活,“看板管理”就是在以尊重和不斷滿足消費者日益更新的各種需要這種人性為目標下產生的。從實際出發,而不是從教條、經驗出發的管理意識充分發揮了佔領市場的優勢,從而使日本企業在激烈的自由競爭條件下能脫穎而出,立於於領先地位。

(4)我的評價

西方抨擊企業文化終身僱傭制會影響、束縛有才能的人,併產生人才老化的問題。這是從西方價值觀產生出的擔憂。步入成熟年華的人,往往已有了其人生理想與奮鬥目標,只有在無法實現之後才會調整目標。在開始擇業時,是雙向選擇的,即企業和員工相互選擇,企業提供給每個員工自我實現的各種保障,所以,既然獲得了自我實現需要的保障(包括物質待遇、升遷機遇、優越環境等)之後,就獲得了安全感,就沒有“跳槽”的社會流動的必要了,而且也不會有失業而被推向社會的威協(當然,前提是企業不倒,員工沒有做出損害企業的事)。企業確保每個員工能力的不斷提升和收入的不斷增加(年功序列制),因此,員工歸屬企業之後,完全沒有後顧之憂,又還有什麼理由不勇往直前、衝鋒陷陣去實現自我價值呢!日本企業提供給員工的保障遠比西方的社會保障更多、更具可靠的歸宿感,每個成員為實現自我可以在團隊中獲得比西方企業所提供的條件更多更好的支援,從而有更多機會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與奮鬥目標。

如果把實現自我的理想設定為跨越太平洋,美國人提倡的是由自己駕小船一槳一槳地劃完全程,認為這才能體現個人價值。而日本的企業文化則是大家乘上萬噸巨輪、以團體力量,同心協力、同舟共濟地完成全程。日本民族認為個人價值只有融於團隊價值之中,才會體現出來;團隊價值則是所有成員個人價值的高度集中。那種散沙式的個人價值,同日本民族的價值觀是格格不入的。

  日本企業文化的特點

企業文化的產生髮展、演變都與社會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絡。許多學者在研究日本企業文化的同時,發現其產生的根基——日本社會文化具有一些與眾不同的特點。

首先,民族的單一性和社會結構的同質性。日本民族一個最為顯著的特點是它在日本列島上自始至終都是惟一的民族。在漫長的日本民族歷史上幾乎沒有民族大遷移及本民族之間的大殘殺,社會結構較穩定和統一。80%以上的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同質社會中,繼承了日本社會傳統的“強調集團”主義和業績主義相結合的獻身價值觀,對紀律的高度重視又成了組織目標實現的保證。

其次,“文化滯後型”與相容幷蓄性。日本的農業誕生於公元1世紀,其社會經濟文化比中國落後了幾個世紀。這時,日本顯現出一種“文化滯後”狀態。“滯後型文化”可以朝著兩個截然相反的方向發展。一是封閉守舊,停步不前,抵制先進文化,從而文化更加落後;一是發揚文化革新精神,相容幷蓄地輸入外來文化以改造自身。日本選擇了後者,公元7世紀進行的“大化革新”,締造出一個融合大唐文化的日本封建文化體。19世紀進行的“明治維新”運動,又締造出一個融合歐美文化的日本資本主義文化體系。

第三,節儉意識強烈。日本是一個島國,地小物稀,這培養了日本民族節儉的觀念,“勿暴殄天物”是許多日本人的口頭禪,這深深地影響著日本的企業文化。日本的汽車產品之所以能在國際市場上有著很強的競爭力,就在於它的生產成本和使用成本低,這不能不說日本民族的這種固有觀念起了很大的作用。

日本企業文化包容面很廣,但主要內容是有關“和”的觀念。“和”是日本企業管理範疇中的哲學概念和行動指南。其內涵是指愛人、仁慈、和諧、互助、團結、合作、忍讓,它是日本高效能團隊精神的基礎。“和”的觀念其實源於中國的儒家思想,但在日本又發展了儒家思想。中國儒家思想強調的是“仁、禮、義”而在日本則強調“和、信、誠”,由此使得日本企業文化中包括著“和、信、誠”的成分,使得人們注重共同活動中與他人合作,並時刻約束自己,所有日本的企業都依循“和”的觀念行事。在日本人看來,一個團體或企業如果失敗,多半由於缺乏“和”的精神。真正實行了“和”的團體,勢必帶來和諧和成功。理想的工作環境,使人的潛能得到良好的發揮,使得人找到人生的歸宿,達到幸福的境界。“和”的觀念很大程度上制約和引導著日本企業的經營哲學。日本企業實行的自主管理和全員管理、集體決策和共同負責、人與人之間的上下溝通,乃至於情同手足,這些都與“和”的觀念密不可分。

  日本企業文化的根源

與很多國家的企業文化相比較,日本企業文化帶有很濃厚的宗教色彩。日本的企業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在保留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髓。其中中國的儒家思想、佛教和日本自身的武士道精神對日本企業文化的影響最大。

第一,儒家思想與日本企業文化。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在3世紀末期,中國的儒家思想從朝鮮傳到了日本,儒家思想中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逐漸融入到日本的企業文化當中,以仁為本,仁愛、和諧、團結等思想在日本的企業文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團隊思想就是儒家思想的集中體現,日本豐田公司的團隊精神就是代表之一。而從一些文學作品來看,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澀澤榮的《論語與算盤》。在《論語與算盤》一書中澀澤榮提出了關於“士魂商才”的觀點。“士魂商才”主要是從倫理和財富兩方面把儒家文化引入到近代社會的商業管理之中,其中主要包含了人為資本的觀念、和氣生財的觀念、社會責任感和忠誠感等一些基本的儒家思想。後來,《論語與算盤》一書更是成為了企業管理部門不得不讀的書。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對日本企業文化做出了多麼巨大的貢獻。

第二,佛教思想與日本企業文化。

佛教中主要包括著“經世濟眾”、“虔誠感恩”等宗教思想,這種超凡脫俗的精神使日本員工感到工作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物質生活的需要,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滿足。他們不會像其他的企業一樣將“獲取超額利潤”這個目標放在第一位,反而更多的是強調企業對社會,國家甚至是全人類的責任,其中有豐田公司所提倡的“上下同心協力,以至誠從事業務的開拓,以產業的成果報效國家”,有松下電器公司所倡導的把“產業為國”放在第一位,還有豐田汽車公司提出的“尊崇神佛,心存感激。為報恩感謝而生活。”正是佛教思想中這種崇高的責任與使命,使日本企業的員工們的奉獻精神發揮到了極致。

第三,武士道思想與日本企業文化。

武士道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日本的國家神道和神道教的天皇信仰,禪宗的“生死一如”,以及孔孟之道的“忠”和“勇”和亞洲甚至世界各國文化,它是在各種文化中雜糅重造而成。武士道的根本意義是以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覺悟為基礎,強調了“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為主君毫無保留的捨命獻身的精神。在武士道精神的影響下,日本員工始終把公司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忠誠於上司、忠誠於公司。日本員工都對企業有著一種從一而終的感情,這種“忠誠”也使日本企業中的終身僱傭製得以很好的實行,使日本員工對企業有著極高的忠誠度。同時,武士道精神中的以和為貴,提倡自我約束、寬以待人的精神在日本企業中主要表現為日本員工能與他人和諧相處、互幫互助,這也使得日本企業在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同時減少在人際交往方面所耗費的時間,而將更多的時間花費在提高企業的業績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