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心得體會>

對低年級科普類文章教法的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 閱讀(1.67W)

一、準確把握低年級語文學習的重點

對低年級科普類文章教法的心得體會

教學科普類課文,最忌諱把它上成科學常識課。如何上出這類課文的語文味兒呢?在教學時,首先要分清主次,對教學重點了然於胸。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而不是科學知識的講解和說明。

因此,我確定了《棉花姑娘》一課的三點教學目標:(1)認識七個字,會寫六個字;(2)分角色朗讀課文,試著讀出恰當的語氣;(3)認識一些益蟲和益鳥,拓展相關知識。其中,又以前兩點更為重要。

識字學詞始終要作為低年級語文學習的重點,切不可喧賓奪主。特別是科普類課文,有的老師擔心學生不理解所學內容,於是在理解課文內容上花費了很多精力,忽視了最基礎的字詞訓練,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學跑之前要先練好走,沒有紮實的識字寫字基礎,閱讀能力的提高只能是紙上談兵。我在教學《棉花姑娘》時,識字採取在語言環境中識字的辦法。初讀課文即對學生提出學習要求:藉助拼音讀準字音。之後,在大螢幕上出示含有這些生字的句子,根據字的不同特點進行教學。如“蚜”字,請學生說說記字方法;“盼”字,則可以用換部首的辦法溫故知新;“治”字,可以讓學生說說同偏旁的字;“啄”字,利用其字形特點記字;“斑”字,與形近字“班”進行區分,並放入同一個句子中辨義記形。通過各種形式的識字,使學生在溫故知新的同時,培養了獨立識字的能力。

教材所選的科普類文章,語言都是非常精煉、優美的,要充分利用這些語言材料,讓學生積累語言、發展語言。在《棉花姑娘》的教學中,可以根據課後練習的提示,讓學生練習形容詞的犃犅犃犅形式,還可以發掘課文中其他的語言點,讓學生進行練習。比如,可以在梳理了課文內容之後,讓學生用上教師提示的關鍵詞“先……接著……然後……最後……”,練習說一段話;可以讓學生把“七星瓢蟲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這句話,變換成“把”字句和“被”字句,複習這兩個學過的句式。老師要有一雙慧眼,善於發現課文中可以學習的語言點,豐富表達方式,發展學生的語言。

在朗讀方面,低年級的訓練重點是正確、流利,能夠讀出一定的語氣。到了二年級,可以逐步訓練有感情的朗讀。科普類課文中有不少是以童話的體裁呈現的,特別適合朗讀訓練。比如《棉花姑娘》這一課,“她多麼盼望有醫生來給她治病啊!”“棉花姑娘高興地說……”“棉花姑娘驚奇地問……”這些句子,都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其中的重點詞語,通過老師的範讀和學生自己的練讀感悟,讀出適合的語氣來。一些科普類的小品文語言也十分生動,適合進行朗讀練習。如二年級上冊《我是什麼》中有這樣一段:“平常我在池子裡睡覺,在小溪裡散步,在江河裡奔跑,在海洋裡跳舞,唱歌,開大會。”多麼鮮活有趣的語言!引導學生藉此感受水的活潑可愛的樣子,他們一定能讀出恰當的語氣。入情入境地讀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理解了課文,又可以讀得更加有聲有色。

二、設計主要問題,瞭解課文內容

科普類課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介紹一些科學知識,因此,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弄懂課文中傳遞的科學常識是十分必要的。有效的方法是,教師提出“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幫助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整體把握。

在教學《棉花姑娘》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棉花姑娘都請了哪些醫生來給她治病?最後是誰治好了她的病?”學生在幾遍讀課文的過程中,不難說出“棉花姑娘請了燕子、啄木鳥、青蛙給她治病,最後,是七星瓢蟲治好了她的病”。隨著學生的回答,我把這幾位“醫生”的圖片貼在黑板上,並且在其後引導學生繼續讀書交流的過程中,在這些“醫生”旁邊,簡要寫下了它們不能或能夠給棉花姑娘治病的原因。這樣,課文的內容、層次就一目瞭然地呈現在黑板上。這樣的主要內容和敘述順序的梳理,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學習得來的。因此,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是實實在在的,他們對於科學知識的瞭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低年級其他科普類課文的教學中,我們不妨也用設定重點問題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課文內容。比如,在教學《火車的故事》時,可以設計“課文介紹了哪幾種火車,它們有什麼特點?”這樣的重點問題來展開教學;在教學《恐龍的滅絕》時,可以提問學生“關於恐龍的滅絕,都有哪幾種說法?”

教師以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課文內容,並不等於在低年級就讓學生學習抽象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而是引導學生釐清課文層次,從而更快、更好地弄懂相關的科學知識。當然,如果在此過程中,能夠在閱讀方法上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則是我們所期望的。

三、適度處理科學知識,避免深度講解

科普類課文中的.科學知識不能不講,但也不能多講。特別是在低年級,學生對外部世界充滿好奇,但認識有限,而知識又是環環相扣的,教師如果在教學中把握不好,很容易在解釋一個問題時又出現其他需要解釋的問題,陷入反覆講解、繁瑣分析、越講學生越糊塗的怪圈。

記得曾經聽過一位老師教學《恐龍的滅絕》,教師在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收集了豐富的圖文資料。課上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對幾種學說的講解上。教師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能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清楚、詳細的瞭解。但是這樣一來,把本應是重點的字詞教學和朗讀訓練的時間擠佔了,使得教學效率低下,事倍功半。

因此,在教學科普類文章時,如何對科學知識的講解進行適度處理,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對科學知識的把握,應是“粗知”“知其然”,無須讓國小生“知其所以然”。

我的心得是,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性問題,如果班上有學生了解,可以請學生講給大家聽;學生不瞭解或說不清楚的,不妨由教師直接“給”。教師“給”的內容,一定要有助於學生了解課文內容,要淺嘗輒止,淺顯易懂。

《棉花姑娘》沒有涉及太多太難的科學知識,但有些事物是學生在生活中沒有接觸過的,需要教師用形象的圖片、淺顯的語言加以說明,以掃清學生在理解上的“攔路虎”。比如,在說到棉花姑娘身上長了蚜蟲,非常難受時,很多學生沒有見過蚜蟲,我就一邊展示蚜蟲的圖片,一邊告訴學生:蚜蟲專門吸取植物葉子裡的水分和營養,是一種害蟲。它雖然比芝麻還要小,危害卻很大。植物要是長了蚜蟲,就像我們人生病一樣難受。學生們看著圖片,聽著解說,很容易就知道了蚜蟲的樣子,明白了蚜蟲是害蟲。

這些知識什麼時候講解最為適宜?是在課始一股腦兒告訴學生,還是隨著課文的學習逐漸滲透?在時機的選擇上,應根據不同課文的特點而定。像《棉花姑娘》這樣的課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大體上能夠感受到蚜蟲是害蟲,七星瓢蟲是益蟲,就可以隨文講解;像《恐龍的滅絕》這樣的課文,涉及較多的背景知識,距離學生生活又比較遙遠,就可以在課始配合圖片或視訊,給學生介紹一些相關知識,幫助學生順利入課。

四、適應年齡特點,注重趣味性

低年級閱讀教學一定要有趣味性。科普類課文由於科學知識本身有一定難度,學生可能不像學習其他文章那樣感興趣。這就需要教師根據課文自身特點,創設活潑有趣的情境。比如,有的老師在教學《恐龍的滅絕》時,創設生物博士招收小助手的情境;有的老師在教學《地球爺爺的手》時,從“手”的漫畫引入,使學生產生“地球爺爺的手是什麼?他的手有什麼作用”的疑問;教學《蘭蘭過橋》時,很多老師都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學生在玩中保持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地弄懂了一些科學知識。

《棉花姑娘》本身就是一篇很可愛的童話,如果能在教學中適時為學生創設情境,學生就會始終興趣盎然。第一,入課採取猜謎語的方式:“像雲不是雲,地上開白花;像雪不是雪,越冷大家越愛它。”學生的興趣立刻被激發起來。第二,學習字詞的時候多采取競賽和遊戲的方法,語境內容也儘量貼近學生生活,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第三,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分角色朗讀;學完課文之後,請學生表演課文內容。第四,在寫字之前,帶領學生做手指操,充分活動,以避免寫字本身帶來的疲勞和枯燥感。實踐證明,這些簡便易行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