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在細雨中吶喊》讀後感

校園 閱讀(6.65K)

我的童年是一場夢。是美夢還是噩夢呢,是一場無厘頭的,稀裡糊塗的夢。是一場再不願意回去、慶幸終於醒了的夢。

《在細雨中吶喊》讀後感

在這場夢中,我見到了各種各樣的人,見識了各種各樣的心靈

我多希望這是一場夢,可又那樣的真實,真實的令人毛骨悚然,連每一個細節都那麼可怕。

這場夢裡的人,他們有著真實的可怕的臉,他們有著真實的可怕的人性。殘忍的人性。

這就是一個這樣的夢,關於友誼,關於親情,關於孤獨,關於時光。

透過一個孩子的眼睛, 透過一些零散的、沒有日期,沒有順序的語言來編織一個故事,來做一場夢。一個孩子站在我們眼前,他是我們所有人的幻影,他孤僻卻又渴望友情,他頑劣卻有著最真摯的同情心。他的目光冷淡又熱情,他滿不在乎的看著周圍的事,自己卻不得不參與其中。他常常坐在遙遠的土坡上,安靜的看著身邊發生的一切,他表現得像個置身事外的人,什麼也不能引起他的絲毫興趣,然而,什麼也可以引起他的興趣。透過他的眼睛,我們看到一個靜默的習慣於和死者對話的老人,一個在老人面前虔誠沉靜的小孩。我們看到放縱慾望的父親,與卑微容忍的母親。我們看到人性中酣暢淋漓的惡,看到貧窮中於此生不甘的反抗。

我們看到的,是土地最真實的孩子,他們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他們的不羈放蕩,都是深深的和土地連在一起的,他們塑造了生活的同時,生活也塑造了他們。他們不會奢望有一天會脫離這種生活,也不會擔心有一天會跌入谷底——因為他們就生活在谷底。他們什麼都不害怕,他們無所敬畏。因此,他們身上表現出來的,是最露骨的,最徹底的人性。在自己的小社會裡,他們可以為了捍衛自己的“尊嚴和地位”暢快淋漓的咒罵,他們可以隨著自己的心性去活,正如孫有元對死亡的執念,正如孫廣財對上隔壁寡婦床的執念。他們不懂何謂世人眼光,他們只是自私的守護著自己的那一點點慾望,然後以更加自私的形式表現出來。或許站在我們眼前的.這個孩子,他此生最大的幸運就是遠離了這個地方,遠離了這個真實的可怕、到處都赤裸裸地展現著人們醜惡嘴臉的地方。到底還是從這個夢中醒來了。

也許我們都不願承認,在我們的心裡,有那麼一個小小角落,裡面盛著慾望,盛著醜陋的想法,盛著不敢曝之於光天化日的東西。我們帶著虛偽的面具,自我安慰,迎來送往,我們時刻跟自己說,真實一點啊,可是,真實的樣子真的能夠被接受嗎。或許這個孩子該慶幸,他終於逃離了這個地方,帶上了虛偽的面具去生活,但是他也更應該慶幸,他有這樣一段時光,能夠在戴上面具之前看得清人本身的模樣。

法國作家馬塞爾布魯斯特,到了生命最後時光他回首往事,審視從前所有的痛苦時光,覺得痛苦的日子才是生命中最好的日子,因為那些日子塑造了他。或許這是一場痛苦的夢,一場關於黑暗的日子的夢,可是,正是這場夢,這些經歷塑造了他,讓他有了以後的模樣。

你站在高處星光閃耀的地方向下望,對著谷底的人們發出悲憫的嘆息,卻不知那谷底的人們正以自己的原始的方式享受著生活,抓著原始的信仰絕不會向上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