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吶喊的讀後感

校園 閱讀(3.05W)

小說《吶喊》是魯迅先生經典的代表之作,小說中具有豐富的描寫藝術手法,充分表現了魯迅先生高深的語言功底。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吶喊的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吶喊的讀後感

  吶喊的讀後感一

《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道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條理低而又嚮往社會下流階層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諷刺的話題,在生活中他每每以偷為職業,在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冷靜地離開了人間。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都城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痺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猛烈的愛國認識復甦,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標。因此他棄醫從文,今後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誌》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歸納綜合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道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條理低而又嚮往社會下流階層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諷刺的話題,在生活中他每每以偷為職業,在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冷靜地離開了人間。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譏笑意味的言語,惱怒而又帶有勉勵的語氣,鼓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責怪和品評的言語,說明當時社會的暗中,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盼望甜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復甦,重整我中華雄威!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模樣形狀,從而表現了當時人民的麻痺,在遭到封建勢力剋制和打擊下的情況,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凶惡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全部家檔去買了小我私家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裡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去世,最後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捐軀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白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鄙俚,狐假虎威。華老栓的屈曲,迷信,麻痺,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離開群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

  吶喊的讀後感二

在國中時就已學過魯迅的文章孔已己。但在那時總覺得文章太長了,所以老師講到哪,就跟著看到哪,更別說去認真體會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朋友家看到一本吶喊,便向她借了這本。

當重新再讀時,感覺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在讀孔已己這篇文章時,有了更深的感觸。孔已己扮演的只不過是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在那些商人和地主的眼裡孔已己這個窮困潦倒的讀書人毫無尊嚴和人格可談。這讓我們看到了窮人在舊社會的悲哀。

我還記得有一段的意思大概是這樣的,孔已己因為偷了丁舉人家的東西被打折了腿。當人們再次見到他時,非但沒有憐憫之,反而不停地取笑他。孔已己偷東西是有錯,但是他已被打折了腿,受到了懲罰。作為同胞不應該再取笑了。這同時也說明了在舊社會的人們是多麼的麻木、冷漠。同時也能看出讀書在舊社會人們的腦子裡是無用的。

又例如連一群小孩都欺負他,到最後他是死是活人們也不知道,照常過日子。從一篇文章中我們就能看到舊社會存在的這麼多的問題,更別說是其他更多更嚴重的.問題了。

像反映這類現象的在吶喊中還有很多,我只是從中選了一篇我所喜愛的文章。

吶喊這本短篇小說對我的感觸很深,它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吶喊的讀後感三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讓我再次想起《記念劉和珍君》中先生的憤慨……

不知道書店是以怎樣的心情,在銷售排行榜首上寫下“吶喊”二字的,至少對於我來說,這是一種驕傲。儘管它只是一本老書,儘管它的定價遠低於同類書籍,儘管驕傲的背後更多的是一種無奈……

《吶喊》被擱在一個不起眼的書櫃上,倒給人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我小心地從書架上取下一本,認真地閱讀起來。雖然讀了《吶喊》已不是一遍兩遍了,但它每次帶給我的震撼卻總是有增無減,彷彿每一次閱讀都是與先生心靈的交流。嬉笑怒罵、悲歡離合,雖然置身於外,卻又深入其間;雖已永遠成了舊的故事,卻永遠能給世人新的啟迪,這大概就是《吶喊》之所以被稱為經典的原因吧!

合上書,突然想到先生離開我們已七十多個年頭了,不知道先生在天之靈,如果看到當今文壇的風氣,看到他的舊作在某一書店重登榜首,會做何感想:是焦急地吶喊,是失望地彷徨,還是點上一支菸,面對眼前叢生的雜草,冷靜地思考?

其實,我們的作家們,不,書販子們,你們才真的應該好好反思自己,在這七十多年的歲月中,你們都做了些什麼!看看中國文壇在你們的帶領下成了什麼樣!當國外的科幻小說、言情小說大舉入侵中國文壇的時候,你們是隨波逐流,還是急流勇進?當部落格、論壇使文學大眾化的時候,你們是繼續高昂起頭顱,還是捲起褲腳混水摸魚?當各大榜單被那些快餐文化佔據的時候,你們是否想過還擊?當文壇商業化的時候,你們創作時想的是榮譽,還是鈔票?當文壇娛樂化的時候,你們是否有過自我定位:作家,還是名人?憤怒中,我又看到了先生的背影,在昏暗的燈光下,他點起一支菸,吞吐著憂慮和感傷。他時而思索,時而疾書,他在用筆和敵人戰鬥,他在用心為中國文壇、為迷惘的國人吶喊!

當年先生棄醫從文,為的是根除國人麻木愚昧的封建惡疾,而如今我們是不是應該重拾醫術,抓一帖良藥,專治見錢眼開、崇洋媚外的頑症?

離開書店的時候,又看到了那張排行榜,驕傲已經退去,更多的是擔憂:“吶喊“的大旗將由誰來扛?這時,幾個“紅領巾”人手一本《吶喊》走出了書店。想必是老師建議他們買的吧,《吶喊》登上榜首的功勞多半要落在他們的頭上。

回首,卻看到更多的孩子在“暢銷書”、“口袋書”海洋中迷失方向……

也許,沒被快餐文化汙染的孩子,或者還有……

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