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吶喊》的讀後感1200字

校園 閱讀(1.55W)

魯迅的文章很多被收錄到我們的中學課本上,很多人對魯迅也並不陌生。很多人在初學魯迅的文章時讀到的是童年快樂,社會的黑暗,又有一些人對其中細腳伶仃的圓規印象深刻,更有甚者也想著去偶遇美女蛇。

《吶喊》的讀後感1200字

魯迅的文章,常常是多年之後回頭再看才明白其中的滋味。《吶喊》是你聲嘶力竭嘔心瀝血想要呼喊的卻無人應答,是寂靜的山谷中只有你一人,身邊是伸手不見五指的煉獄,人們如同被抽去靈魂的行屍走肉,麻木的生活在世間。

《吶喊》中,很多人對孔乙己這個人物印象深刻。孔乙己是一個落魄的書生,是被封建科考制度毒害的一個縮影,他的精神已經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迂腐不堪,在貧窮度日的同時不思進取,守著讀書人的一點傲氣。最後因為小偷小摸被發現打斷了對,最終孤獨的死在雪地裡。

孔乙己這個人物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形象,在那樣的社會情境下,麻木不仁的生活著。他清高孤寡,與社會格格不入。沒有人去勸他,人們只是諷刺的看著孔乙己在咸亨酒館賒了又一次的賬。孔乙己就那樣死去了,社會沒有伸出援手,同胞也沒有伸出援手。人們對千千萬萬個孔乙己的死已經習以為常。

在《吶喊》節選《故鄉》一文中,跟隨著迅哥兒的回憶來到了曾經的故鄉。少年閏土已經變成了一個老實木訥的中年人,再也沒有了兒時一起玩耍時身上的靈氣。連豆腐西施楊二嫂也變成了一個聲音尖細刻薄冷漠的人。

他們長時間忍受著飢寒交困的生活,在地主階級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下漸漸扭曲了人性,變得冷漠自私。人與人之間產生了隔膜。

《吶喊》喊出的是憤怒和絕望。魯迅先生對中國人的認識是超越時代的,他深知中國人骨子中所存在的劣根性。他曾經說過:“凡有一個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鬥的,獨有叫喊於生人中,而生人並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我於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這句話放到當今社會也是一針見血鍼砭時弊的名言。

他曾經說過:“凡有一個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鬥的,獨有叫喊於生人中,而生人並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我於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這句話放到當今社會也是一針見血鍼砭時弊的名言。魯迅是時代的先行者。他痛恨當時麻木不仁的社會,麻木不仁毫無同情心的國人,痛恨當時那個被列強踐踏卻不知道反抗的民族。他痛恨的是一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中國。面對一個對吶喊無動於衷的中國,他試圖用犀利的文筆,精準的語言,縝密的思維不留情面的喚醒沉睡中的國人。

《吶喊》刻畫了一個病態的社會,諷刺了舊時中國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通過魯迅先生的文字,我們可以強烈的感覺到,他是真正想救中國的,他是時代的英雄。很多年過去了,魯迅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於國人心中。

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更多的人讀懂了魯迅。讀懂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

我們在逐漸和這個社會接觸的過程中,在某個深夜,突然想到了“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

歲月和磨練讓人讀懂魯迅,社會和不公讓人《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