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我的語文教學改革

校園 閱讀(3.01W)

教改,廣義上指教育改革,包括一個國家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狹義上指學校的教學改革,包括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下面是我的語文教學改革請參考!

我的語文教學改革

  我的語文教學改革

在改革發展的浪潮中,教育作為國家發展的根本大計,一門藝術,更需要教育工作者敞開胸懷,高瞻遠矚,放開步伐,積極去吸收新鮮血液,不斷充實,不斷前進,才能適應新的挑戰。

  一、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改革課堂教學

三年的高中語文教學實踐,我深深感到學習理論,提高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有一種飢餓感。學海無涯,人生苦短,整天忙於工作,用於專門學習的時間有限。但在學校的關懷下,我有機會參加了幾次大型語文教學研討會、經驗交流會,向各地的同行們學習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先後聽過錢夢龍、魏書生等著名特級教師的課。也聽過同學中好多老師的示範課,尤其本學期以來,教育局組織的“名師支教”活動更是讓我親身沐浴了新理念下的語文教學的蓬勃生機,這些活動為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機會,使我吸取了語文教學的許多成功經驗,開闊了視野,活躍了思想,豐富了知識,提高了教學技能

本期在教學中,我在《未來導報》上反覆學習有關的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認真借閱了薛曉勇老師徵訂的《語文學習報》,反思自身教學實際,研究學生,探究教法,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煥發語文課堂活力,有助於學生能力提高與發展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模式,即:“初步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為主線的重點篇目學習法,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方式生動靈活,煥發語文課堂活力

應試教學課堂圍繞知識目標而展開,繼承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但忽視了學生創新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如何啟用所需的先前經驗,萌動示知慾望呢?為此,我根據職校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思維特點,積極探索有利於激發興趣、啟用思維、激勵探討的課堂教學方法。例如在處理每單元的重點篇目時,我採用“學生自己——小組討論——啟發引導——練習延伸”的教學模式;在練習中我採用“學生先講,老師後講”的練習模式;在作文教學中我採用“學生互相修改講評”的模式。

這樣教學,課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種比較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由“教堂”變成“學堂”,學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無聞的模範聽眾。他們的個性得到展現與培養:或質疑問難,或浮想聯翩,或小組間交流,或挑戰權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小組間互動,環境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鍛鍊和表現的機會。教室中基本上消除了“死角”.教師的授課既源於教材,又不唯教材。師生的情感與個性融在其中,現實的生活進入課堂,學生在互動中求知,在活動中探索,既輕鬆地掌握了知識,又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能力。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了質的提高,語文課堂煥發出它較強的活力。

  三、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學習效率

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要求具有新鮮活力的語文課堂不僅要有教學模式的轉變,學生思維的開啟,更要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掌握豐富的語文知識並獲取叩開知識大門金鑰匙的課堂教學效果。

教學中,我一改過去課堂上過於注重知識傳授,內容上過於注重書本上知識,結構上過於強調學科本位,實施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等狀況,仔細研究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利用網路上的優秀課件,尤其是帶有朗誦、音樂的課件,將學生從原有的課堂圈子中“解放”出來,調動學生充分利用網路資源。例如,在大學聯考複習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指導學生在網上做題,從網上及時蒐集大學聯考資訊,研究考試動態,學習他人的經驗。不斷充實自我,發展自我,提高學習效率。

  四、堅持用紮實多樣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

死教書、教死書不能適應社會對教育的需要,新課程改革正是對今天教師教學觀念的挑戰。教師應由知識的佔有者轉化為知識的組織者,由知識的傳遞者轉化為學習的促進者,超越課堂的藩蘺,將現代教學過程演化為“培養學習者”的過程,實現由“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的根本轉變。用紮實多樣的訓練,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終身學習本領為此,我針對不同的知識板塊,採取不同的訓練方法:夯實基礎——規範書寫“每日必練必查”,字詞聽寫“堂堂堅持”;擴大積累——課外閱讀“力求每日一段”,讀書筆記(摘記)“力求天天都寫”;訓練能力——閱讀理解“課堂主攻”;從總體方法到解題技巧,系統指導,及時總結規律;作文訓練——循序漸進,小作文依課文內容隨堂布置,借“題”發揮,大作文緊扣課標和大學聯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創新,鼓勵放飛思想,大膽發揮。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了學習效率,初步攻得了一些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應用能力。

  五、在教學改革中要強化人文氣息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嚴重偏向於它的工具性,片面追求實用,把語文當成純粹的語文來教。呂叔湘先生曾說過:“任何語言裡的任何一句話,它的意義決不等於一個個字的意義的總和,而是還多說些什麼。”語文教學,說到底,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豐富人的'精神經驗,豐富發展人的生命個體的教育,是一種本民族文化的教化。因此我們的語文課堂不能缺少了人文氣息。

首先,要挖掘作品的內涵,提高學生文學鑑賞的層次。任何一個民族的語言她都不僅僅是一種記事符號,她還有著豐富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積澱。以平淡講解來詮釋課文勢必會忽視語文學科內在的價值。教師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更新觀念,挖掘教材選文的人文因素,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語文教學必須加強文學藝術的學習,依靠文學語言和文學形象,喚起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誘發他們的創造能力。

其次,由品文而拓展,由教書而育人。重視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氣息,不僅要鍛鍊學生的審美人生觀,即對生命的感悟、肯定與熱愛,樹立自信。現代人文教育實際上就是要通過現代生活的教育達到培養人文精神的目的,完善學生的人格。

曾經有學 生向我提出了他的困惑:“語文學了有什麼用?學來學去就那樣,分數就在那個段裡。”那語文學了到底有什麼用?除了掌握一種語言文字之外,是否還有別的什麼?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替學生解除這個疑惑。語文修養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要樹立一個人,要具有做人的基本素養,就得學好自己的母語,語文教育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優化學生的人格結構,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

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改革是一項漫長而艱鉅的任務,需要在不斷的改進中發展、提高,更需要教學工作者以新課改為指標,與時俱進,創造性的開展工作,才能使新課改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