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2017年大學聯考地理必背知識點

校園 閱讀(1.71W)

在大學聯考的複習階段中,有很多科目的知識點是必背的,而地理也不例外,地理有哪些知識點是必背的呢?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2017地理必背知識點,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2017年大學聯考地理必背知識點

  2017地理必背知識點生態問題篇

(1)水土流失問題(2)荒漠化問題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1)自然原因:

①地勢起伏大,坡度陡。

②土質疏鬆,垂直節理髮育(黃土高原)。

③降水量大並集中夏季,多暴雨。

④植被覆蓋率低。

(2)人為原因:破壞了植被。

①過度墾殖、過度放牧、過度樵採。

②開礦。

土地利用不合理。

水土流失的後果(危害):

①使土地貧瘠,農作物減產。

②下游河床抬高,降低洩洪能力。

③湖泊淤積,庫容減少,降低蓄洪標準。

(3)乾旱缺水問題

①我國典型地區:華北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長江中下游地區伏旱、南方地區冬旱

②華北地區春旱

產生原因:

自然原因:a:春季雨帶未到達,降水稀少;b: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

人為原因:小麥返青,需水量大。

  2017地理必背知識點地球運動篇

1、時區=經度/15°(若不整除,則四捨五入)區時差=時區差

2、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0°)時間為標準時,也稱為格林尼治時間,也是零時區的區時。

3、日期分割:零點經線往東至日界線(180°)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線為“昨天”。

4、日界線:自西向東越過日界線(不完全經過180°經線)日期減一天,自東向西越過日期加一天。

5、衛星發射基地的區位選擇:

自然因素(①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②地球自轉的初速度:取決於緯度和地勢③地形平坦開闊);

人文因素(地廣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術力量強;②酒泉:大陸性氣候,晴天多;③西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海運便利。

6、公轉速度:1月初--近日點—速度快,7月初--遠日點—速度慢;

意義:①晝夜長短的變化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帶的形成

7、公轉與自轉形成了黃赤交角(23°26′):

①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

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的`形成

②五帶的劃分界線:南北迴歸線之間為熱帶、迴歸線極圈之間為溫帶、極圈極點之間為寒帶

③若黃赤夾角變大,熱帶和寒帶變大,溫帶變小;若黃赤夾角變小,熱帶和寒帶變小,溫帶變大

若黃赤交角為零,太陽永遠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消失。

8、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①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③夏至日北迴歸線以北地區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迴歸線以南地區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迴歸線之間的地區-----有兩次直射機會---兩次最大值

⑤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小,樓房間距越大。

9、晝夜長短的時間分佈:

①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球,哪個半球晝長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晝長夜短。

②太陽直射點向哪個半球移動,這個半球的晝就漸長,北半球6月22日晝最長,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迴歸線之間晝長最大值與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現,如海口市。

10、晝夜長短的緯度分佈: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廣州

北半球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廣州>上海,

11、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晝長=24小時—夜長

日出時間=12:00-晝長/2(或0: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出時間是6:00

日落時間=12:00+晝長/2(或24: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落時間是18:00

12、地球是個不發光、不透明球體—-晝夜現象出現

地球自轉的球體—-晝夜更替(自轉速度週期影響晝夜溫差變化)

地球傾斜的公轉的球體—-直射點的移動、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五帶

  2017地理必背知識能源問題篇

中哈輸油管道的建設是兩國雙贏的結果原因:

對哈:

①哈薩克可以將石油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②擴大石油出口渠道

③促進哈薩克沿線的基礎設施的建設;

④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對中:

①利於緩解石油緊張局面,中國將獲得一個長期穩定的陸路石油來源;

②中國可以減少中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實現石油進口渠道的多元化。

③管道處於亞洲內陸,輸油線路安全性好;

④就近可以節省運輸費用。

⑤改善了能源消費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