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大學聯考地理工業專題必背知識點

校園 閱讀(2.03W)

高三生正緊張複習,而大學聯考複習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按專題分類,有板塊有網路的梳理知識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地理一些必背知識點,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大學聯考地理工業專題必背知識點

  工業專題必背知識點

⑴日本工業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及瀨戶內海沿岸,原因:①本土資源匱乏,工業原料需大量進口;②國內市場狹小,工業產品要大量出口;③沿海為平原,利於建廠;④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利於原料與產品的進出口。

⑵埃及的經濟支柱:石油、運河、僑匯、旅遊.

⑶新加坡的經濟支柱:煉油、造船、電子電器、海上鑽井平臺製造.

⑷工業集聚:

①傳統工業區:

集聚原因:由於現代工業生產專業化程度高,企業之間的協作和競爭性很強,工業集中佈置可產生集聚效應。

集聚意義: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資訊交流和合作;降低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擴大總體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獲得規模效益。

不利:工業集聚導致企業間爭地、爭水、爭動力、爭公共設施;加劇地區的環境汙染。

②新興工業區:

高新技術產業在地區分佈上常具有較為顯著的地區叢集特點的好處是:共用基礎設施;加強資訊聯絡和協作。

⑸義大利新興工業基地和我國鄉鎮企業(浙江溫州)

區位分析:①大批廉價勞動力;②20世紀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張價;③發達的銀行信貸體系;④義大利經濟高度開放;⑤政府的大力支援。

特點:①以中小企業為主;②輕工業為主;③生產過程分散;④資本集中程度低;⑤分佈在小城鎮或農村。

不同點:①企業之間相互競爭;②沒有形成機構完善、功能齊全的生產-銷售-服務-資訊網路。

調整措施:①重視專業分工,形成機構完善、功能齊全的生產-銷售-服務-資訊網路;②加大產品研發投入,實施產業升級,提高產品技術含量;③及時把握國際市場產品的需求資訊,積極開拓國際市場;④形成規模生產;⑤樹立品牌意識;⑥加大培訓,提高職工的技術素質;⑦與國外大企業進行合作,提升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

⑹“矽谷”:美國矽谷、德國慕尼黑、日本的九州島、英國的蘇格蘭中部地區、印度的班加羅爾區位分析:

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宜人

社會經濟因素:①科技發達(有高等院校);②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③軍事定貨(美國矽谷)。

特點: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週期短;研究開發費用比例高;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發展變化原因:利用這些地區勞動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優勢條件。

⑺我國四個工業基地的區位劣勢:

遼中南重工業基地:能源、水源不足。

京津唐工業基地:水源不足;汙染嚴重。

滬寧杭工業基地:能源、資源缺乏;土地緊張;汙染嚴重。

珠江三角洲輕工業基地:能源、資源不足。

(8)工業區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條件:位置、土地、水源。

(二)經濟因素:農業基礎、原料、燃料、市場、交通、勞動力、技術。

(三)社會因素:政策、個人偏好、工業慣性、社會協作條件、國防安全需要、社會

需要、歷史條件、政策。

(四)環境因素:主要用於微觀佈局。

工業區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諸多的區位因素中,某種工業的區位選擇所要考

慮的主導因素可能只有一個(或少數幾個),因此,在現實的區位選擇中,要首先

考慮其主導因素或具有明星優勢的條件。

注:①原料地對工廠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原因是工業所用原料的範圍越來越

廣,可替代原料越來越多,加上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②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

在逐漸加強;③沿海、沿江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對工業具有很大

的吸引力;④資訊通訊網路的通達性越來越重要;⑤勞動力素質對工業區位的影響

在逐漸加強。

(五)工業區位選擇的一般規律:1。從經濟因素看,要考慮土地成本、原材料、運輸、消費市場、勞動力價格等因素分析;2。從環境因素看,需要考慮風向、河流流向等因素,大氣汙染嚴重的工廠佈局時應選擇在城市主導風向的下風向或與冬夏季風垂直的郊外或城市最小風頻的上風地帶;水汙染嚴重的工廠則要考慮汙水排放口遠離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固體廢棄物汙染嚴重的工業則要遠離農田和居民區。

(9)區域工業發展條件分析

(一)分析思路

某地發展工業的條件,一般從以下幾方面來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資源條件;農

業基礎(農業可以為工業提供糧食、副食品、原料、勞動力等);交通條件;市場條

件;勞動力條件;技術條件;歷史條件;政策條件等9個大的方面。

注:①在分析某地工業發展條件時,不需要把每個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當地

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時應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大的方

面去分析。

  高中地理重要的知識點

1 月相變化規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東東(下弦月)

2 星期的由來朔望兩弦四相。

3 空間探索階段的開始 1957年10月,原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

4 空間開發階段的開始 1981年第一架太空梭試航成功。

5 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1970年“東方紅”一號、1999年“神舟號”載人航天試驗飛船。2003年神州5號

6 宇宙自然資源的分類空間資源(高真空、強輻射、失重)、太陽能資源、礦產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