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七年級上冊語文詩兩首知識要點

校園 閱讀(2.36W)

  (一)整體感知

七年級上冊語文詩兩首知識要點

1、《我愛這土地》一詩寫作於國難當頭,飽經滄桑的祖國又一次遭受日寇鐵蹄踐踏的1938年,詩人艾青作為一個“悲苦的種族爭取解放、擺脫枷鎖的歌手”,堅定地匯入人民解放鬥爭的洪流中,成為一名時代的鼓手、吹號者。全詩共六節。第一節用一隻鳥兒生死眷戀土地作比喻,表達詩人對祖國的摯愛。詩人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並運用一系列意象表達歌唱的豐富內涵:暴風雨打擊著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溫柔的黎明——隱喻了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嚮往和希冀。詩人藉助鳥兒死後羽毛腐爛在土地裡,表達詩人對土地的眷戀,隱含了獻身之意。第二節一問一答,詩人直抒胸臆,以“我的眼裡常含淚水”的情狀,捧出了他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心。

2、《鄉愁》是一首抒情詩,表現了大陸和臺灣分割的不幸歷史,抒了了中華兒女思鄉懷土、盼望祖國統一的熾烈而深沉的情感。全詩以形式上的四個小節,將“鄉愁”分為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在時間上是前後順承的,對應著人生的四個階段。作者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的共同特徵,時空的隔離與變化,推進了詩情的層層深化,從而將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家國之思。這首詩還曾被音樂家譜曲,在海峽兩岸廣為傳唱。

  (二)學法引導

1、《我愛這土地》這首詩無固定的節律,不押韻。它主要由句中停頓和句末停頓構成一定的`節拍,誦讀時要著重把握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在節奏”,並在朗讀中體會詩歌蘊含的深沉而真摯的愛國之情。學習時要著重理解兩節詩之間的聯絡,以及“鳥”的形象對錶現主題所起的作用。

2、《鄉愁》這首詩要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概括出詩中提到的人生的四個階段及每個階段鄉愁的對應物,著重理解詩人的鄉愁是怎樣昇華為家國之思的。課外閱讀余光中其他的詩,如《鄉愁四韻》等,體會這些詩歌中的思鄉情緒。

  (三)審美鑑賞

1、情濃意深的形象美

《我愛這土地》這首詩,寫於抗日救亡最艱難的歲月。詩中抒發了詩人對於祖國最為深沉的愛,但他沒有直接渲洩自己的感情,而是運用象徵的手法,描繪了一組鮮明的詩歌形象。讓抒情主人公化作一隻小鳥,由鳥兒生前的歌唱,寫到它死後的魂歸大地,最後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自身形象。此外,分別賦予“大地”“河流”“風”“黎明”不同的象徵和暗示意味。具體說來,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長了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的象徵,“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可以看作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的象徵,“林間的無比溫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滿生機的解放區的象徵。這樣,通過具體、真切的形象,抒發了一切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

2、鮮明強烈的音韻美。

《鄉愁》是一首新格律詩。就詩的每一節來看,句子有長有短,參差不齊。但全詩四節,節與節之間,對稱、和諧、均衡,呈現整飭美。根據抒情需要,詩人用了復沓手法。全詩各節都採用“鄉愁是——”與“我在這頭……在那(裡)頭”的句式。復沓手法的運用,既突出地抒寫了鄉愁,又分清了詩的層次脈絡,從而增添了旋律美,增強了節奏感。各節的第二句,都有“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等數量詞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等形容詞,同一位置上詞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造成一種類似音樂的迴環往復、抑揚頓挫、一唱三嘆的旋律,增強了詩的音韻美。

  (四)重點難點突破

1、請用“”和“·”劃分、標註下列詩句的朗讀節奏和重音。

(1)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析]朗讀詩歌要注意語氣和語調,注意停頓和重音。一般地說,標點是停頓的書面標誌,但有時為了表達感情的需要,在沒有標點的地方,也可以作適當的停頓。總的原則是,不能將完整的語義分開。朗讀時的重音,多指邏輯重音,即根據表達感情的實際需要,重讀部分關鍵詞語。

[參考答案] (1)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2、“意象”,意為滲透了詩人思想感情的形象。閱讀《我愛這土地》,概括出詩歌中出現的意象,並分析作者藉助這些意象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析]詩歌和其他文學體裁一樣,要用形象思維,即使是有議論,一般也依賴具體的形象。所以閱讀詩歌時要特別注意詩中詩人是通過哪些具體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的,理解詩人為什麼要選擇這些形象來表情達意。

[參考答案]詩中出現的形象有“鳥”“土地”“河流”“風”“黎明”。“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在它身上寄予了詩人願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土地”“河流”“風”“黎明”這四個形象,聯絡它們前面長長的修飾語“被暴風雨所打擊著”、“洶湧著”的“悲憤的”、“無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以及“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等,可以想見,它們象徵了祖國、人民、民族的苦難與災害,他們不屈的鬥爭和對未來的美好的希望與堅定的信心。詩句中表達了作者所經歷的坎坷、辛酸,以及對祖國、對人民、對土地的那種深深的愛。

3、《我愛這土地》的第二節與第一節有著怎樣的聯絡,如果刪去,對詩歌主題的表達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析]此題意在引導讀者理解這首詩歌上結構上的獨具匠心,進而加深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我愛這土地》的兩節詩,如果說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這一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那麼第二節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這兩句詩,是那個苦難的年代,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它不僅來自詩人內心深處,更是全民族普遍的愛國情緒的濃縮。去掉第二節,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

4、“鄉愁”原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余光中在他的《鄉愁》裡,是怎樣將它轉化成具體可感的形象的?

[析]這道題的訓練目的有二:一是進一步加深對詩歌總是藉助形象抒情言志這一特點的認識;二是,幫助讀者學會怎樣將詩歌要表達的抽象情理具象化。

[參考答案]作者巧妙的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裡,“鄉愁”分別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對應物上,這樣,詩人的鄉愁就不至於無所依附。從而將抽象的情感轉化成具體可感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