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通用5篇)

校園 閱讀(2.01W)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化學教學設計,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通用5篇)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 篇1

一、設計思想:

根據新課程要求,在教學中要注重實驗探究和交流活動,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應通過學生自己實驗探究和教師引導總結得來,真正把學生作為主體確立起來。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構建課程內容問題化,引導學生在問題情景中尋找問題、解決問題。儘量把學生帶入“真實”的問題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強烈的探究世界的動機,關注身邊的人與事,關注社會層面的問題和自然界真實問題。

本節課的教材依據是蘇教版高一年級必修二專題二第三單元《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原電池是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學生對“電”有著較豐富的感性認識。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以及電學、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和氧化還原反應等知識,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電池入手,通過各種電池的展示,提出疑問:這些電池是如何產生電流的?調動學生主動探索科學規律的積極性。再通過實驗探究,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本質以及這種轉化的綜合利用價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個中學化學體系中,原電池原理是中學化學重要基礎理論之一,是教學大綱和考綱要求的重要知識點。因此,原電池原理教學在整個中學化學教學中佔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學中,原電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說是承前啟後,因為原電池原理教學是對前三節有關金屬性質和用途等教學的豐富和延伸,同時,通過對原電池原理教學過程中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歸納、總結,從而從本質上認清金屬腐蝕中最主要的電化學腐蝕的原因,為後續金屬腐蝕的原因分析及尋找金屬防護的最佳途徑和方法提供了理論指導。

(二)教材內容分析

教材從實驗入手,通過觀察實驗,而後分析討論實驗現象,從而得出結論,揭示出原電池原理,最後再將此原理放到實際中去應用,這樣的編排,由實踐到理論,再由理論到實踐,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學情分析:

原電池原理及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該內容比較抽象,教學難度大,學生一時難於理解。引入新課時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電池入手,通過各種電池的展示,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分析產生電流的原因,再通過鋅、銅與硫酸的簡單組合,實驗探究體驗電流的產生,引出原電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組實驗的方式探究原電池的工作原理、構成條件。()同時從電子轉移的方向確定原電池正極、負極,電極上發生的反應,並寫出電極反應式、電池總反應。認識到可以利用自發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中的電子轉移設計原電池,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所用。在此基礎上介紹一些常見的化學電源,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四、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原電池原理和構成條件,正確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

熟練書寫電極反應和總反應方程式,並能設計較簡單的原電池。

通過探索實驗、現象比較、設疑誘導、知識講授和鞏固練習,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自學能力。

通過對實驗的探索,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作用,並且培養學生不斷追求科學真理的精神;通過多媒體畫面,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各種電池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及廢舊電池對環境的危害,使學生了解社會、關心生活、關注環境,增強主人翁意識。

五、重點難點:

原電池的原理和構成條件。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情景設計、實驗探究、分析、歸納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 篇2

學習目標分析

(一)學習目標確定的依據

必修模組要求選修模組要求

《課程標準》要求《模組學習要求》《課程標準》要求《模組學習要求》

能列舉合金材料的重要應用

1、能列舉鋁合金材料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應用

2、瞭解銅合金在工業生產和高科技領域的應用

認識金屬與合金在效能上的主要差異,知道生活中常見合金的組成

1、認識金屬與合金在效能上的主要差異

2、知道生活中常見合金的組成

(二)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列舉鐵合金材料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應用

(2)瞭解銅合金在工業生產和高科技領域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運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應用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對教材和教師給出的合金資訊進行分類歸納概括,引導學生資訊加工。

(3)體驗科學知識和社會生活的互相影響的過程。

(4)通過完成小論文,體驗科學研究和收集整理資訊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勇於創新的精神。並通過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動,增進感情,培養合作的精神。

(2)通過金屬材料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例項,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熱情和求知慾,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

材料發展的歷史從生產力的側面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使,鑑於金屬材料在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所以本節主要學習合金的效能、常見合金的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確選用金屬材料等。此外金屬材料自身還在不斷髮展,傳統的鋼鐵工業在冶煉、澆鑄、加工和熱處理等方面不斷出現新工藝。新型的金屬材料如高溫合金、形狀記憶合金、儲氫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態合金等相繼問世,大大擴充套件了金屬材料的應用範圍。所以介紹金屬材料面臨的挑戰,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基於以上觀點確立教學重點為:

(1)生活中鐵合金及銅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效能定為本節的知識重點;

(2)培養學生的獲取和整理資訊的能力,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是教學的重點;

(3)解決怎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是教學重點

難點為:

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

三、教學內容安排

(一)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內容是在國中介紹的金屬和金屬材料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屬種類選了“鈉、鋁、鐵、銅”,具有代表性:除鈉外,其他三種金屬都是常見金屬,學生有感性的認識,能與日常生活中金屬的應用相結合。鑑於金屬材料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編寫一節金屬材料的內容,以體現教科書內容的時代性,反應教學與生產、生活實際的聯絡。

(二)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化學1第三章第三節教學內容,是金屬知識的應用,密切聯絡生產、生活實際。教學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通過實物、圖片、錄象等展示,讓學生對金屬材料形成一個初步概念再學習

合金的效能、常見合金的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過金屬材料及有關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初步認識合理使用金屬材料的意義。

合金以及金屬材料的內容學生在九年級已有一定知識基礎,課標要求也僅為“能列舉鐵合金材料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應用,瞭解銅合金在工業生產和高科技領域的應用”故不應過多介紹各種合金材料組成、性質、用途,以致過多使用課堂資源。應該著力開展實踐活動(小論文要延伸至課外,做好動員和指導即可),組織好關於選用材料的討論。這些教學內容充分體現了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理應獲得相應的重視和教學資源。

(三)學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資源建議

(一)利用大量的圖片資訊和視訊材料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的教學中,可展示常見鐵和銅金屬材料的實物,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展示多種金屬材料的圖片或視訊,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合金等金屬材料的認識。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關網站

五、教學方法、學習指導策略

這節課在“知識與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學的重點是如何在課堂教學中以知識為載體落實“過程與方法”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教學過程中建議靈活地應用多種學習方式,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有機結合起來,組織多樣化的學習活動。

1、獨立思考

2、交流討論

3、展示交流

4、學生小結

六、教學資源建議

(一)上網查閱我國材料科學的發展史

(二)可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就是否應該停止使用鋁質飲料罐交流討論

(三)任選你感興趣的關於合金的課題進行調查,完成一篇關於合金的小論文。

七、課堂評價建議

對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度,可以通過活動表現評價表的方式進行。

小組成員:

小組分工:

評價的內容評價細目結果備註

ABC

主題選擇1、為什麼選擇此設計思路?

2、對能否完成好此設計思路是否進行論證?

活動過程評價

1、學生的參與意識

2、分析問題的思路是否清晰?

3、收集資料對所學知識的學習、理解是否有恰當的幫助?

資料收集與整理

1、小組成員能否分工?通過多種手段收集相關資料?

2、能否對收集資料進行有序的分類整理?

3、收集的資料是否充分並能圍繞設計思路?

交流與表達

1、能否對所選設計思路作準確、有條理的表達?

2、能否對他人觀點做準確、恰當的補充?

3、能否對他人的觀點提出合理的質疑並能正確回答他人質疑?

整體評價

1、參與意識

2、合作意識

3、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4、交流表達能力

5、查閱和整理資料能力

6、處理現場提問的應變能力

整體表現評價結果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背景

《甲烷》內容選擇於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 這一節是學生在中學階段第一次接觸有機物結構和性質的有關內容,有機化學是化學學科的重要分支,烴是一切有機物的主體,而甲烷作為烷烴的第一個最簡單的分子,學生對他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今後對各種有機物的理解,因此本節內容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有機物的學習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國中化學就介紹了甲烷的燃燒反應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學必修2第二章也介紹了部分物質結構的知識,為學好本節內容提供了前提條件。

本節課將主要介紹以甲烷為代表的烴的分子結構、性質和主要用途,以及它們的性質與分子結構的關係,讓學生掌握好甲烷這一節的知識,能為學生學習烴及烴的衍生物等有機內容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甲烷的分子組成、結構特徵、主要化學性質(燃燒反應和取代反應);

(二)教學難點:取代反應的概念和實質。

四、教學用具

甲烷的分子結構模型(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甲烷氯代反應的試劑和儀器一套、高錳酸鉀溶液;多媒體教學裝置

五、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多媒體輔助、討論、講解、練習

六、教學過程

[投影]可燃冰、我國西氣東輸工程等圖片,並進行如下講解。

[小結]天然氣是一種高效、低耗、潔淨的新能源。我國已探明儲量居世界第19位。天然氣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是一種很有前途的能源物質。據科學家估計,全球天然氣水合物的碳儲量是全球石油與天然氣儲量的兩倍。如果能開發利用,那將是人類莫大的福音。甲烷是天然氣,沼氣和煤礦坑道氣的主要成分。

但同時甲烷也是一種重要的溫室氣體。他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0倍,且在大氣中的濃度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我們知道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想要很好的利用甲烷的優勢為我們的生活服務,首先,就必須對甲烷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揭題]板書: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板書]一、甲烷的分子組成和分子結構

1、分子組成:CH4

[提問] 碳原子需要形成___對共用電子對才能達到八個電子的穩定結構;氫原子欲形成兩個 甲烷分子結構模型: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學生活動]完成課本P60實踐活動並小結甲烷分子的結構特點

[板書]3、分子結構特點:正四面體型結構,呈高度對稱狀,而且C—H鍵比較牢固。

[過渡]至此,我們對甲烷的結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甲烷的結構決定了甲烷具有什麼樣的性質呢?這是本節課的重點。

[板書]二、甲烷的性質

[展示]貯存甲烷氣體的裝置,並結合甲烷的式量,讓學生判斷甲烷的部分物理性質。

1. 對於一種並不是很瞭解的化學物質,我們研究它的化學性質一般從哪些方面分析?

2. 甲烷能高錳酸鉀溶液、溴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氧氣、氯氣等物質反應嗎?

3. 如何設計上述實驗?

[探究活動]根據以上預測,分別設計甲烷能否與高錳酸鉀溶液、溴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氧氣、氯氣反應的探究性實驗。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後彙報討論結果

[演示實驗]將氯氣通入高錳酸鉀溶液中

[設問]1.點燃甲烷前應注意什麼?

2.如何定性檢驗甲烷的產物? 點燃 [學生活動]上臺板演:CH4 + 2O2→CO2+2H2O

[板書]2、化學性質

⑴甲烷較穩定,不與水、高錳酸鉀溶液、溴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等物質反應。

⑵甲烷的氧化反應: CH4+ 2 O2點燃 →CO2+2H2O

[過渡]甲烷除了在點燃條件下跟氧氣反應外,還會在光照情況下跟氯氣反應。

[演示實驗]甲烷與氯氣的取代反應,邊引導學生觀看實驗現象,邊提示學生在觀察重點實驗現象時思考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

[講授]取代反應的概念及原理並引導學生分析概念部分的關鍵詞,

[投影]電腦模擬的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氯氣的取代反應的動畫

[板書]⑶取代反應取代反應的概念:有機物分子裡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團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所取代的反應叫取代反應。光 氯氣與甲烷的取代反應方程式CH4+Cl2 → CH3Cl+HCl

[提問]CH4與Cl2反應後產物有幾種?哪些是有機化合物?哪種產物最多?

[學生活動]完成一氯甲烷與氯氣進一步反應的方程式

[投影]隨堂鞏固練習

[投影]甲烷的三點利用及圖片

[課堂小結]甲烷的化學性質通常情況下比較穩定,但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生燃燒反應、取代反應和熱解反應。它主要取決於甲烷穩定的正四面體結構。取代反應是甲烷的特徵反應。 七、佈置作業:

1、完成課本P65課後習題1、2、3、5、6

2、查閱資料,從反應形式、反應條件、反應的方向和可逆性等幾個方面比較取代反應和我們學習過的置換反應有什麼區別?

七、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引入通過介紹我國實施的“西氣東輸”工程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選材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國民經濟建設實際,激發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有機化學“有趣、實用”的思想情感,讓學生能以比較興奮高昂的情緒開始本節課的學習。

在介紹甲烷的分子結構時,首先從甲烷分子的組成引入學生對物質結構知識的回憶,然後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使學生在複習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對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在學習結構的基礎上開始學習甲烷的性質,始終緊扣“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這一條主線,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有機化合物的學習方法。

學習甲烷的性質時,利用學生探究活動、演示實驗以及多媒體投影等多種教學手段,把微觀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既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取代反應的實質也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甲烷的性質的探究活動這一塊要注意控制時間,否則很容易讓這一塊內容佔用了大部分時間,而沒有充分的時間來讓學生理解取代反應的實質。

本節課的學習,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引導探究法,幫助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與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規律,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教給學生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通過創設問題、討論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培養和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 篇4

一、主題內涵

新課標中要求:"要實行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學校應根據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的原則,綜合運用觀察、交流、測驗、實際操作、作品展示、自評與互評等多種方式,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曆程。"這一評價體系使得"培養合格的高中畢業生"與"培養大學聯考成功者"的目標分開。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成為了時代的主潮流,化學課堂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性的學習品質、創造性的個性品質,努力使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人,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高中化學新課標對化學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習品質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創設學習的情景,激發探究慾望,有計劃地、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的學習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和養成科學態度。

二、案例描述

《氯氣》是人教版化學第一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這個教材中氯氣與水的反應,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如何用探究的形式來讓學生突破這個難點也就成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價值所在。我做了三次教學嘗試,理念不同,方法不同,效果各異。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用對立統一的認識方法認識事物,一分為二的看待氯氣,引起學生對氯氣的好奇,激發對新知識的興趣。

(引入)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兩個資訊——氯氣中毒,氯氣殺菌消毒,那麼氯氣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氣體呢?使得它具有這種對立的特性呢?它是有利還是有害呢?接下來我們就通過這種物質的性質來解決我們的疑問。

板書:一、活潑的黃綠色氣體——氯氣

第一種教法:

1、請設計實驗來對這點性質進行探究:氯氣能否溶於水?溶於水的部分有無與水發生反應?

2、因為問題較空泛,學生較難著手討論。對於氯氣的水溶性,學生作如下實驗設計。方法一:將水滴入裝有氯氣的試管內,看顏色有無變淡;方法二:將一支佈滿氯氣的試管倒置於水槽中,看看試管中液麵有無上升。

3、對於溶於水的部分有無與水發生反應,因為學生對這個反應還沒有什麼概念,因此無從下手,討論很難展開。最後個別學生通過書上潮溼氯氣漂白實驗的啟發,提出這個實驗。

4、教師做了氯水的漂白性實驗後,推測出結論————氯氣與水反應產生了新的物質,並且這種物質有漂白性。從而引出了氯氣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接著根據化學方程式讓學生總結出氯水的其它性質。

第二種教法:

1、對氯氣的水溶性經過討論後,學生總結出上述幾種方案,馬上通過實驗驗證。

2、實驗驗證後,指出氯氣溶於水後的溶液叫氯水。給學生三種藥品:新制氯水,硝酸銀和紫色石蕊試液。請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來探究氯水中的可能成分。

3、學生四人一組實驗:將氯水分別與硝酸銀和紫色石蕊試液反應,發現硝酸銀中產生白色沉澱,紫色石蕊試液先變紅,後褪色,總結出氯水中有Cl—和H+,還有漂白性。

4、教師再提問:漂白性是由於乾燥的氯氣就有的性質,還是別的物質有的性質呢?怎麼證實?

5、學生想到將紅紙條分別放入乾燥氯氣中和氯水中,將這兩個實驗作比較就可得出結論。

第三種教法:

1、引用故事,學生總結氯氣的物理性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某一天,兩軍交戰正酣,一方軍隊正在逆風向山上進攻,突然眼前呈現出黃綠色

(1),隨之而來的是士兵們聞到一股刺激性氣味

(2)並覺得胸悶噁心,指揮官被這種情況驚呆了,吩咐士兵各自躲避,一些士兵深呼吸想減緩胸悶,但再也沒有站起來,有的士兵向低窪地帶

(3)躲避,暈倒後再也沒有醒來,有的士兵噴水但也無濟於事

(4)指揮官看到這種情形想與其全軍覆沒不如和敵人拚了,於是,命令士兵逆風進攻,怪事出現了,當士兵們衝過敵人前沿陣地時,原來的症狀緩解了,精神一振,擴大戰果,攻下了這個山峰,打掃戰場時發現敵人的陣地前擺放著許多裝著黃綠色液體的鋼瓶

(5),正是從這會發出的氣體奪取了戰友的生命

(6),並發現在橄欖油附近的士兵中毒症狀輕一些,經研究此物質為氯氣。

2、教師指出:我們把氯氣與水的混合物叫氯水。現在利用現有試劑:鎂條、鐵、氯氣、NaHCO 3 (aq)、AgNO 3 (aq)、HNO 3 (aq)、紅紙、pH試紙、藍色石蕊試紙、氯水。通過實驗驗證你們自己的推測,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象,並總結。如果教學裝置俱全,最好在有學生自己動手實驗一遍,以加深學生記憶和理解。

3、教師演示一個實驗,就要引導學生觀察,讓學生自己得出實驗結論,並板書。由於課堂時間比較短,課堂上,只能先由教師演示實驗,再利用實驗課時間探究,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

4、學生四人一組相互合作設計實驗推測成分,並自己通過實驗來驗證。記錄實驗過程,記錄的內容包括:實驗內容、觀察到的現象、分析和解釋三部分。最後由學生髮言,得出結論————氯氣與水有反應,並且產生了Cl—和H + ,有個別組的學生提出氯氣能與非金屬反應、氯水還可能有漂白性,因為紫色石蕊試紙先變紅,後褪色。

三、案例分析

第一種教法具有探究的目標,也初步進行了一定的探究,但沒有深入探究,也忽視了學生的能力限制,因此使得探究的過程中途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最後還是有那麼一點照本宣科,填壓式教學的味道,不利於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第二種教法已初步形成了探究的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並且親自實驗驗證自己的推測,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但是侷限性在於:

1、把問題探究得過於簡單化、片面化了,沒有給學生提供較多的思考空間,學生一般都能輕而易舉得出結論。

2、實驗設計上存在不嚴密性,比如只給出硝酸銀,卻沒有給出對應的稀硝酸,這些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及思維的嚴謹性都不是很有幫助。第三種教法運用化學史實,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思考、假設、討論、設計、動手,由實驗中的現象直接驗證他們的猜想,發現問題,滿足學生對實驗探究的好奇心,培養學生進行實驗探究的能力,加深對氯的強氧化性的理解和記憶,開發學生的思維連貫性,並通過類比得出結論,充分利用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對比的能力。從而不僅給學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思考空間,而且還在實驗操作中強調了觀察能力和總結、分析能力,比較有利於學生在科學探究方面的綜合素質的培養,比較符合新課程標準提倡的新理念。

四、教學反思

把這種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活動作比較:在傳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教師只關心教學流程的程式化、細節化,有時為了進度,不惜犧牲學生領會、理解教學內容的時間,從而以教師對教材、教案的認知過程代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過程,使“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項傳遞”,喪失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和應有的情感性。新課程強調“把思考還給學生”,強調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在平等的基礎上的交往、互動,目的是讓學生經歷知識發生、發展和形成結論,從而經過豐富、生動的思考探索過程中通過感受、領悟而獲得積極的情趣和愉悅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師生雙方達到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實現共同發展的過程。

通過學生思考、體驗這些心理過程,發展與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這些衡量人的發展的最深層的指標,使教學過程從一種簡單的傳輸、傳遞和接受知識的過程,轉變成為一種伴隨著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思考和獲得的同時,也成為學生人格健全和全面發展的體驗過程。

為了儘快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我覺得教師要儘快轉變自己的“意識”,雖然要立足於教材,但也要避免照本宣科,而要將教材作為教學活動的載體和媒介之一,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做好分層遞進,由扶到放,讓學生由被動聽轉化為主動學,主動去探究新知,獲取知識,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學生學到探究新知的方法,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實驗教學中,可將實驗“觀看”改為實驗“觀察”,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演示性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課內實驗改為課外實驗,封閉的實驗室治理改為開放式治理,變實驗知識為實踐能力等多種教學處理方法。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 篇5

一、設計思想

新化學課程標準提出:“高中化學課程應有利於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更新原有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注重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引導—探究”教學模式的實施,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強烈的創新意識等綜合素質的人才。

化學平衡屬於化學熱力學知識範疇,是中學化學教材體系中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化學基礎理論的教學應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實際要求、學生的發展和認知水平,把握好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重視學生科學方法和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教材分析

化學平衡觀點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難度。教材注意精心設定知識臺階,通過類比、聯想等方法,幫助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

教材以固體溶質溶解為例,分析溶質溶解過程中結晶與溶解速率的變化,並指出在飽和溶液中,當蔗糖溶解的速率與結晶速率相等時,處於溶解平衡狀態,以此順勢引入化學平衡狀態概念,並強調在可逆

反應中,當正反應速率與逆反應速率相等時,就處於化學平衡狀態。這樣層層引導,通過熟悉的例子類比幫助學生理解,藉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學平衡狀態建立的教學難點。

化學平衡是化學反應速率知識的延伸,也是以後學習有關化學平衡的移動等知識的理論基礎,是中學化學所涉及的溶解平衡、電離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識的基礎與核心,因此《化學平衡》是一節承前啟後的關鍵課。化學平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學平衡特徵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三、學情分析

學生在接觸化學平衡前對化學反應速率及可逆反應已有一定的認識,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學平衡這一抽象概念並非易事。因此在學習中應集中注意力,採用自主學習,積極想象等學習方式提高自己觀察、理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理解能力,採用“引導—探究”教學模式,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採取深入淺出、生動形象的方式進行有效教學。

四、教學目標、重難點、方法和手段

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概念

(2)使學生理解化學平衡的特徵

(3)掌握化學平衡狀態的判斷

能力目標:

(1)通過回憶比較已學知識,掌握新的知識

(2)培養學生探究問題、分析、歸納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積極思維習慣

(2)結合平衡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動態的等特點,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

2. 教學重點、難點

化學平衡的建立及其特徵

3. 教學方法和手段

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採用引導探究、比較發現、推理論證等方法,通過複習聯絡舊知識,架設探究橋樑,藉助多種教學方法,在引導探究、啟發討論中讓學生髮現規律,形成概念,掌握知識。

採用“引導探究教學模式”“ 創設情境引發衝突”“引導探究”“討論交流”“ 答疑點撥強化拓展”“變式探討體驗歸納”“ 聯絡實際討論應用”

五、教學過程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探究討論

教師有目的地創設能激發學生探究慾望的各種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產生質疑和提出各種假設,並尋求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途徑。

【引入】 大家都喜歡喝糖水,你們知道一塊糖投入水中會發生什麼變化嗎?糖在水裡面能無限度溶解嗎?為什麼會飽和?飽和的實質是什麼?

【探究】實驗一:以蔗糖溶解為例(結合flash動畫),探究溶解平衡的建立及特徵, 微觀過程,巨集觀再現

[意圖:通過簡單的實驗演示,藉助淺近的類比關係,作知識的填補,以取得學生知識基礎與認知水平之間的同步,獲得化學平衡的最初認識。]

【問題】

①蔗糖晶體溶解時存在哪兩個過程?

②隨時間推延,兩種過程速率如何變化?

③當兩種過程速率相等時,溶液有何特徵?溶液濃度是否發生變化?

④用何種實驗可以證明飽和溶液兩種過程仍然存在?

⑤將飽和溶液升高溫度或是加入溶劑,原狀態有何影響?

[意圖:以蔗糖溶解平衡為例,設計問題,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裡,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和對問題的分析和思考。]

(2)答疑點撥,強化知識拓展

教師引導、組織好前述探究活動的討論交流工作,並進行必要的答疑點撥;學生回憶,討論,歸納得出溶解平衡的特徵。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引申創設新的問題情境,做好知識的強化與拓展。

【探究討論】教師引導啟發,學生探究討論,形成如下共識:

①蔗糖晶體溶解時存在溶解和結晶兩個過程,是一個可逆過程。

②隨著溶解進行,溶解速率逐漸減小,結晶速率逐漸增大,最後達到相等。

③兩種過程速率相等時,此時溶液為飽和溶液,在“外觀”上晶體不再溶解也不再析出,溶質的濃度不變,即達到了溶解平衡狀態。

④(提示:國中CuSO4晶體的製備實驗)向飽和溶液中加入一顆不規則形狀的晶體,放置一段時間後,晶體的形狀變成規則,但質量不變,由此可以說明,溶解平衡時,溶解和結晶並未停止,仍在進行,只是速率相等。因此,溶解平衡不是靜止的,是一個動態平衡。

【flash動畫】再現溶解平衡時,V溶解=V結晶≠0

⑤將飽和溶液升高溫度,溶解速率增大,繼續溶解;在飽和溶液中加入溶劑,繼續有固體溶解。所以,外界條件改變時,溶解平衡會被破壞。

[意圖:以溶解平衡為例,探究溶解平衡的特徵;多媒體動畫演示晶體的溶解、飽和溶液中晶體形變質不變、晶體溶解微觀解釋等,使學直觀形象的探究、分析問題,並得出溶解平衡特徵]

【板書】化學平衡

一、 溶解平衡的建立

1、 溶解 ——結晶—— 可逆過程

2、 V溶解=V結晶≠0 →溶解平衡

(動態平衡、 濃度不變、條件改變,平衡破壞)

【探究】實驗二:對比溶解平衡,探究化學平衡狀態的建立:

【投影】下表是CO+H2O(g) CO2+H2反應中起始和反應不同時間時各物質的濃度的變化(催化劑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