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19世紀法國繪畫特點有哪些主要流派

校園 閱讀(4.56K)

19世紀歐洲的美術中心仍在法國。法國作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搖籃, 在文化藝術上顯得最為活躍。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19世紀法國繪畫特點及主要流派,希望能幫到大家!

19世紀法國繪畫特點有哪些主要流派
  19世紀法國主要流派繪畫特點

19世紀以來在西方流行的主要繪畫流派: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美術、印象畫派、現代主義五大流派。

新古典主義特色是:採用古典形式,體現理性和新制度,大多選取了古代希臘羅馬的歷史和神話題材,人物充滿著為自由和共和而戰的英雄氣概;畫風古樸、莊嚴、典雅,注重素描,強調線條的清晰和準確,追求形式上的完美。

浪漫主義畫派特色:在藝術上打破古典主義和學院派呆板、虛偽的畫風,注重個性表現和革新創造。題材多從現實生活和文學名著(如莎士比亞、但丁、歌德的作品)中選擇驚人事件,有一定的進步性。運用想像和誇張手法,從構圖動盪變化、色彩豐富、色調飽滿等多方面著手,充滿激越的情感。

現實主義畫派特色是:強調藝術的時代特點,直接描寫當前的時代風貌和鬥爭。

印象畫派的特色是:早期印象畫派重視光、色和大氣的表現,他們把光看作是“繪畫的主人”,光的強弱變化在印象派畫家的作品裡得到了充分的表現,他們大多用原色作畫,因此色彩特別清新、明亮。他們努力去觀察自然,要達到的目的是“對自然既有力而又敏感的移植”。後期印象畫派,他們反對印象畫派對客觀世界的描繪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現象上,主張藝術應區別於照相,要揭示主觀世界,重要的不在於寫形而在於寫意,重視自我的表現,強調變形和誇張。

現代主義美術的特色是:20世紀以來,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給人們的心靈造成了巨大創傷;工業化帶來的快節奏生活也加劇了人們的緊張感,使人們不再滿足於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科學技術的發展拓展了藝術家認識世界的視野,他們開始用新的表現形式和藝術精神進行創作。

  19世紀法國主要流派代表作

新古典主義——大衛《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安格爾《泉》。。。

浪漫主義——席裡柯《梅杜薩之筏》、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導人民》。。。

現實主義——庫爾貝《打石工》、米勒《拾穗者》。。。

印象主義——莫奈《日出·印象》、馬奈《草地上的午餐》。。。

新印象主義——修拉《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

後印象主義——塞尚《靜物》、凡高《向日葵》。。。

19世紀法國美術的巨大影響

  [1]法國新古典主義美術

19世紀時,法國在造型藝術中取得了壓倒一切的地位,這個時期的大衛(J. L. David,1748~1852)以及其弟子熱拉爾(Relaer,1770~1837)、維涅.勒布侖夫人(Vigge-Lebrun,1755~1842)、吉洛德(Girodet,1767~1824)、格羅(Gros,1771~1835)安格爾(Ingres,1780~1867)都是新古典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

隨著大革命的到來,藝術傾向從表現女性的肉感變成宣揚視死如歸的堅強,追求共和制的資產主以歷史上的羅馬作為借鑑,本是再自然不過的;龐貝城的出土更是激起對古典藝術崇拜的狂熱;而大衛連續展出三幅歌頌古代英雄的力作《荷加斯兄弟的宣誓》、《蘇格拉底之死》、《布魯圖斯》,無疑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大衛筆下,無論是手持利刃的戰士,還是披佈於肩的哲人,無不剛毅堅強,勇於犧牲。其中為維護共和而處決了兩個兒子的布魯圖斯在陰影中暗淡傷神的形象尤其令人蕩氣迴腸。不過,被稱為新古典主義的大衛,並不滿足於古代的理想美。《網球館的宣誓》、《馬拉之死》、《加冕式》、《薩賓婦女》《利奧尼塔斯》就是大衛以時代上的重大事件作為題材創作出來的。

而大衛的弟子們也各有成就。熱拉爾手法細膩,長於用微妙色調錶現人體。《丘位元與普賽克》、《蕾卡米埃夫人像》、《畫家依薩貝與其女》都是他的代表作,其中《畫家依薩貝與其女》是他肖像畫中最精彩的一副。

維涅.勒布侖夫人是專為皇后寫像的畫家,她流芳千古的作品卻是畫自己和女兒的兩幅《母女圖》。

吉洛德是繼大衛後新古典主義眾望所歸的領袖,但其畫卻不乏浪漫主義氣息。《安底米翁的睡眠》、《大洪水》、《阿塔拉之死》都是他的代表作。

被譽為質樸幽雅典範的普呂東(Prud”hon,1758~1823)成名很晚,58歲時才以《正義與復仇女神追趕凶手》躍升為大師行列。《劫走普賽克》和《約瑟芬在馬爾梅鬆》也是普呂東十分優秀的作品。

格羅的《雅法城的黑疫病人》和《埃羅戰爭》都歌頌了拿破崙的大智大勇,在歷史畫方面,連持論最嚴的大衛都承認沒有可以和格羅競爭的對手。

安格爾的藝術典雅精美,《瓦平鬆浴女》、《大宮女》、《泉》、《土耳其浴室》、《斯特馬蒂一家》、《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利維耶爾小姐》、《歐鬆維子爵夫人》、《貝爾丹先生》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說到新古典主義不能不說蓋蘭(Guerin,1774~1833),這不僅因為他為盧浮宮留下六幅傑作,更因為浪漫主義名家熱里科、德拉克洛瓦、施菲、高尼埃等均出自他的門下。《賽克斯圖歸來》以及《克莉騰納絲刺殺阿伽門農》都出自他的筆下。

[2]法國浪漫主義美術

1814年3月聯軍進入巴黎,4月6日拿破崙下詔退位,路易十八隨即登上王位,波旁王朝就此復辟。在復辟的年代裡,一些知識分子是苦悶的,在文學和藝術上掀起了浪漫主義運動。法國浪漫主義藝術的主要代表是熱里科(Gericault,1791~1824)和德拉克洛瓦(Delacroix,1798~1862),雕刻方面的代表是呂德、卡爾等人。

熱里科擅長畫馬,畫馬的作品多達千幅,最後還因墜馬受傷而死於33歲的盛年。不過熱里科最可貴之處在於他的作品凝聚著時代的感情。代表作有《騎兵軍官在衝鋒》、《受傷的龍騎兵退出戰場》、《梅杜薩之筏》。

《但丁之舟》是德拉克洛瓦的成名作,《希阿島的屠殺》、《薩達納巴之死》、《自由領導人民》、《阿爾及利亞女人》都是他的代表作。題材的多樣本是德拉克洛瓦的顯著特點,肖像畫《喬治桑》、《肖邦》、《墓地少年》,動物畫《獵獅》、《阿拉伯人與馬》都代表著該時代的最高水平。他最後20年在壁畫上傾注了大量的熱情,著有《雅各與天使搏鬥》

[3]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美術

1848年至1870年是現實主義大放異彩的時代。宗教對於解決當代社會問題的無能為力和科學技術在社會實踐中的應用使人們對進步充滿深刻的信念,渴望在藝術中看到自己生活的時代。1848年的一代畫家也都具有求新的要求和直接觀察的興趣,熱愛即刻可得的現實。

庫貝爾(Courbet,1819~1877)是他們最好的代表。《奧爾南的葬禮》、《畫室》、《塞納河畔少女》、《石工》、《埃特爾塔懸崖雨後》、鹿之小憩》等都是庫貝爾十分優秀的作品。

19世紀30年代至19世紀70年代,楓丹白露森林的小鎮巴比鬆吸引了許多畫家,他們在那裡聚會和出遊作畫,既得見原始荒涼的自然風貌,感受到逃離鬧市區的愜意,又與不遠的巴黎保持著接觸,瞭解世界美術的動向。面對打過大地所作的寫生從此更徹底地驅逐了義大利風景,這就是影響巨大的巴比鬆畫派。其主將盧梭(Rousseau,1812~1867)畫風成語渾穆,尤擅描繪樹木的性格和森林沼澤的深邃。《森林出口》、《陽光下的橡樹》、《橡樹林》都是起出色作品。

當然對印象派影響最大的巴比鬆畫家首先還是外光派鉅子杜比尼(Daubigny,1817~1878)迪普雷(Dupre,1811~1889)和柯羅(Corot,1796~1875)以及迪阿茲(Diaz,1807~1876)、特洛容(Troyon,1810~1865)也都是巴比鬆畫派的傑出代表。

米勒(Millet,1814~1875)在巴比鬆看到田間勞動者使他看到自己多年夢想的昇華,於是誕生了《簸谷者》、《扶鋤者》、《拾穗者》這一系列作品。他的其他作品有《牧羊女》、《晚鐘》、《起風》、《月下圈羊》、《四季》、《春》等。

正如米勒是謳歌農村生活的.大師,杜米埃(Daumier,1808~1879)則是反應城市生活的巨匠。他以漫畫開始藝術生涯,《高康大》、《1834年4月15日的特朗斯諾南街》、《立法肚子》、《寬恕》、《三等車廂》、《唐.吉訶德》都是他的代表作。

[4]法國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美術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在19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70年代以創新的姿態登上法國畫壇,其鋒芒是反對陳陳相因的古典畫派和沉湎在中世紀騎士文學而陷入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印象主義吸收了柯羅、巴比鬆畫派以及庫爾貝寫實主義的營養,注重對外光的研究與表現。印象主義提倡戶外寫生,直接描繪陽光下的物象,根據畫家自己的眼睛的觀察和世界感受,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

主要的印象主義畫家有莫奈、馬奈、雷阿諾、畢沙羅、巴齊耶、塞尚等。他們一起工作,相互影響,並一起獨立展出作品,只有繼續謀求官方讚許的馬奈例外。

在印象主義之後,在法國出現了被稱之為“新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的思潮和派別。

新印象主義(Neo- Impressionism)試圖用光學科學的試驗原理來指導藝術實踐。直接給新印象主義以啟示的藝術評論家和藝術家布朗所著《繪畫藝術的法則》, 謝佛勒所著《色彩的並存對比法則》中有關色彩混合的理論,自然科學試驗的成果表明, 在光的照耀下, 一切物象的色彩是分割的色彩, 必須把不同的, 純色彩的點和塊不經調混地並列在一起。用這種方法, 顏色的彩度的亮度可以獲得最鮮明的效果, 而中間色則是在觀賞者眼中的視覺調繪中形成的。因為新印象主義根據這一色彩分割的理論作畫, 所以也被稱作"分割主義"(Divisionism), 也因為他們在具體敷色時用點彩的方法, 所以有被稱作"點彩派"(Pointillism). "新印象主義"一詞是由這派的理論家費利克斯.費內翁於1884年在布魯塞爾的美術雜誌《現代繪畫》上首先使用的, 它恰當說明了在追求繪畫中光和色的表現上, 新印象主義是進一步發展了.。新印象主義不僅是印象主義在技法上的發展, 在某種意義上它還是對印象主義的經驗寫實的某種反撥,在藝術中灌注古典理性精神。新印象主義的發起人是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與西涅克(Paul Signac,1863~1935)。

被稱作後印象主義(Post-Impressionism)的畫家有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土魯茲—勞特雷克(Toulouse-Lautrec,1864~1901)、雷東(Odilon Redon,1840~1916))、波納爾(Pierre Bonnard,1867~1947)等人。

後印象主義是20世紀80年代之後才被普遍試用,它被用來泛指印象主義之後在觀念和實踐上與印象主義相左的藝術潮流。“後印象主義”畫家曾一度受印象主義畫風的影響,但又不滿足於印象主義的法則,試圖另闢蹊徑。他們從各自不同的角度,澹臺藝術表現的本質。

[5]19世紀與20世紀初的法國雕塑

處於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對於拓寬雕塑的領域,改變藝術氛圍起了重要作用。雕塑作品的主要需求者有少數貴族變為大量的個體資產者和公眾協會。1825年左右,法國各大城市的種種協會發起和組織為名人立像已成為風氣。安吉爾.大衛,普拉迪埃,達魯,羅丹都是當時傑出的雕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