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猴子種果樹》教學賞析

校園 閱讀(1.2W)

近來,有不少朋友問怎樣寫教學賞析,那麼,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猴子種果樹》教學賞析,供大家閱讀參考。

《猴子種果樹》教學賞析

  篇一:《猴子種果樹》教學賞析

1、知識的歸類

詞語教學大家通常的做法是,根據詞語在課文中出現的先後順序依次在黑板上或者螢幕上出示,然後通過自讀、指讀、領讀、範讀等多種形式讀準字詞的音,識記字詞的形,瞭解字詞的義。一般到此,詞語的教學就結束了。然而,薛老師沒有按照通常的做法進行教學,而是根據詞語的意義首先對詞語進行了歸類。梨樹、杏樹、桃樹、櫻桃樹是果樹;烏鴉、喜鵲、杜鵑是鳥類;哇哇、喳喳、咕咕是鳥類叫聲;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杏二、櫻桃好吃樹難栽是農諺。然後按照歸類後的詞語串進行教學,學生不但讀準了字詞的音,識記了字詞的形,瞭解了字詞的義,而且在此基礎上獲得了類的概念,發現了詞語意義上的聯絡,薛老師的詞串教學實現了詞語教學的增值。

2、方法的滲透

在本課的詞串教學中,薛老師把表示果樹的一類詞語、表示鳥類名稱的一類詞語、表示鳥類叫聲的一類詞語、表示農諺的一類詞語集中分類呈現並展開教學,在讀一讀、說一說、學一學的過程中,學生讀準了字詞的音,熟悉了詞語的義,明瞭了詞語的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雖然沒有直接向學生傳授語文的學習方法,但是方法滲透其中,即對所學的語文知識進行恰當的分類整理,就能更好地掌握與運用。經常進行這樣的教學實踐活動,學生一定會從中悟得語文的學習方法,而方法比知識更重要。

3、思維的啟迪

在進行詞串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讀準梨樹、杏樹、桃樹、櫻桃樹的音,又在老師的引導下知道了這些是果樹名稱,這是認知;讀烏鴉、喜鵲、杜鵑,知道這三個詞表示鳥的名稱,這是認知;知道鴉、鵲、鵑都表示鳥,所以,字裡面都有一個鳥字,這是認知;讀哇哇、喳喳、咕咕,知道這三個詞表示鳥的叫聲,這是認知;讀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櫻二、櫻桃好吃樹難栽知道這幾個短語是農諺,這也是認知。學生由讀到在心裡建立起果樹的名稱、鳥的名稱、鳥的叫聲、農諺等幾個概念後,實際上學生完成了一次認知的過程,這是心理的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

4、教學的鋪墊

《猴子種果樹》這篇課文段落結構相似,只要把第二、三自然段中的梨樹、烏鴉、哇哇、梨五杏四換成相應的`杏樹、喜鵲、喳喳、杏四桃三就是第四、五自然段的內容,再換成桃樹、杜鵑、咕咕、桃三櫻二就是六、七自然段的內容。薛老師發現了這篇課文構段上的特點,挑選出這些詞語進行巧妙的歸類。豎著讀分別是關於果樹名、鳥名、鳥的叫聲、農諺的四類詞語,而橫著讀,則每一行巧妙的對應著相關的段落內容,對段落內容有提示作用。

在這節課上薛老師教學的一個重點就是指導學生繪聲繪色地講故事,課堂上我們看到薛老師先是指導學生講好第二三段的內容,然後問大家:誰能出個主意,想個好辦法,讓大家不看書、不練習就能把下面的兩段故事講出來。學生立刻舉手說出只要改一下段落中樹的名字、鳥的名字、鳥的叫聲及農諺就可以了。接下來的教學我們看到,學生用這種換詞的辦法很快就把故事繪聲繪色地講出來了。

學生之所以能在課堂上這麼快這麼好的講故事,與薛老師課堂開始進行的詞串教學是分不開的,其鋪墊了無痕跡,精妙無比。

  篇二:《猴子種果樹》教學賞析

一“特”:詞串教學掃難點

薛特獨創的“詞串教學”起課法,相信不少小語人見識過。薛特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經他一撥拉,散落在文字中的詞語,或按語詞類別,或按語詞結構,或按語詞意思等,清清爽爽分成一類一類,串成一串一串。兒童通過朗讀這些分成類,串成串的語詞,就能很輕鬆地發現規律,建立語詞的類別概念。

今天的《猴子種果樹》亦是如此。

薛特先後出現了四組詞語:

第一組:梨樹、桃樹、杏樹、櫻桃樹

第二組:梨五杏四 杏四桃三 桃三櫻二 櫻桃好吃樹難載 農諺

第三組:烏鴉 喜鵲 杜鵑

第四組:哇哇 喳喳 咕咕

第一組果樹名稱,學生讀完後,教師追問,你還知道哪些果樹?——指向生活經驗,擴大概念。

第二組農諺,學生反覆讀後,教師的追問轉變了方向,你讀懂了嗎?——指向農諺意義的理解。這對七八歲的兒童來說,是一個新的知識點,需要停留,需要點撥。

第三組鳥類名稱,教師的問題是“你喜歡烏鴉嗎?”——為傳統觀念中的烏鴉認證:長得醜且有報喪鳥之稱的烏鴉,也有其令人稱道的孝順一面,會反哺。

第四組詞語則是三種鳥類的叫聲,學著叫一叫。

四組詞語都呈現後,薛特讓孩子們橫著讀,豎著讀,反反覆覆地讀。不要小看薛特看似沒有技術含量的“讀詞語”。在讀中,孩子們把最關鍵的,故事中的變化因素熟記於心了。正如薛特讓孩子們讀詞語時所言:“每一行裡都有一個故事。”

歸類朗讀詞串,讓言語規律得以彰顯並被孩子吸納。

二“特”:循循善誘講故事

薛特深知“故事是用來講的”。

薛特也深諳講故事之道。

他先自己繪聲繪色講故事的第一部分——小猴子聽了烏鴉的話,拔掉梨樹改種杏樹。這次範講,薛特講得很細緻。

第一自然段講完後,孩子們發現:猴子種了梨樹後,天天就幹兩件事:澆水和施肥。薛特非常細心,他先範寫“澆”,提醒學生,漢字絕大部分是形聲字,形旁表義意思,聲旁表讀音;再範寫“施肥”,演示古代“月”字的寫法,說像一塊掛著的排骨肉,告訴學生以後看到“月”字旁,就知道和肉有關係。

薛特繼續講課文第二、三自然段,讓孩子們說說這回猴子又做了哪兩件事?——拔掉梨樹,改種杏樹。薛特讓孩子們拿出手指,和他一起書寫“拔掉”“改種”,寫“改”這個易錯字時,薛特一筆一劃寫,一邊書空一邊說筆畫名稱。

低段的識字寫字教學在講故事中亦落實到如此到位!

到此,薛特不再繼續講下去,而是讓孩子們自己練一練,學著講一講這部分故事,並提醒學生注意語言的生動,如“猴哥猴哥”要讀得緊湊,讀出烏鴉的著急;“猴子一想”,心裡想的話又該怎樣讀等。

孩子們自由讀講,躍躍欲試。薛特指名一位學生講該段故事後,大讚其講得好,堪稱“優秀”。然後開始“煽風點火”,“剛才這位小朋友講得很優秀,想不想更優秀?比優秀更優秀叫——了不起,想不想自己變得了不起?想的話,應當這樣講。”出示:

正當( )的時候,一隻( )地對猴子說:“猴哥,猴哥,你怎麼種( )呢?有句農諺,‘( )’。( )要等( )年才能結果,你有這個耐心嗎?”

猴子一想:“對呀,( )年太長,我可等不及。”於是就拔掉( ),改種( )。

學生挑戰成功後,薛特開始加大“風力”,增加“柴火”: “比了不起更了不起叫——不得了,想不想自己變得不得了?想的話,自己講一講。”出示:

正當( )的時候,一隻( )地對猴子說:“( )。”

猴子一想:“( )。”於是就( )。

孩子們在不知不覺間,把故事熟讀成誦了。

此時,薛特才將故事繼續下去。他啟迪孩子們智慧地背誦其餘內容:“下面兩段老師不講,你們會嗎?你有什麼祕訣?”孩子們最喜歡去發現和探究了:下面兩段故事,基本只要把烏鴉的名稱,果樹的名稱,還有農諺換一換,就可以講了。

太棒了,薛特要的就是這感覺!“老師給你們三分鐘時間,自己講一講,那你們就是不得了的不得了。”有了自己的規律發現,孩子們輕鬆完成任務。

接下來呢?

“故事還有一個結尾,誰會講?猴子一連幾年都沒有種成果樹,它心裡就沒有什麼想法嗎?剛才有同學講這隻鳥騙它,對不對?人家說的話對,該不該聽?那猴子為什麼沒種成果樹?”

在薛特的追問中,孩子們的思考逐漸深入。是呀,三種鳥兒的話都沒錯,鳥是好鳥,樹是好樹,為什麼猴子最後還是沒有種成一棵果樹呢?除了猴子缺少“耐心”外,更主要的是他缺少“主見”!別人正確的話要聽,但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

學講故事,啟發思考,讓孩子發現了文字中的言語智慧。

三“特”:續編故事啟智慧

光光會講故事,孩子們的腦子裡留存的只是一個他人的故事。

薛特一直倡導“語文是以語言為工具進行思維和表達的學科。”他不會就此了結。

“故事講到這裡完了嗎?下面我們來續編故事。”樸素的話語,開啟無窮的想象。

薛特出示了這樣一段帶有空格的話語:

正當猴子(傷心)的時候,一隻( )對猴子說:“( )。”猴子一想:“( )。”於是( )。

他給孩子們三分鐘時間,自己編一個故事。孩子們的中“故事”猶如開啟閘門的洪水,傾瀉而出。

一個孩子是這樣說的:

正當猴子(傷心)的時候,一隻動物對猴子說:“猴哥,猴哥,你怎麼種櫻桃樹呢?有句農諺,櫻桃好吃樹難栽,你還是種梨樹吧!”猴子一想:“對呀,梨樹好種呀!”於是猴子就種梨樹了。

孩子的這一續寫,把所有的人都逗得哈哈大笑,薛特也笑著說:“你太有才了,種不成櫻桃樹,又回去種梨樹。如此迴圈,這個故事就永遠都沒有完結了。”

又一個孩子說:

正當猴子(傷心)的時候,一隻老虎對猴子說:“猴弟,猴弟,你怎麼總是聽別人的話呢?你這樣是種不成任何樹的,你要堅持,要有耐心!”猴子一想:“對呀,我就種蘋果樹!”於是猴子就種蘋果樹了。過了一年又一年,猴子的蘋果樹豐收了,他把蘋果和夥伴們一起分享。

多棒的孩子啊!不僅有讀懂文章的智慧,言語中更閃爍著人性的光輝。

看孩子們說得差不多了,薛特說:“想不想聽老師的故事?”孩子們當然很合作地說:“想!”薛特講道:“正當猴子傷心地時候,一隻狐狸對猴子說:“猴哥猴哥,俗話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些鳥的話都是害你的。猴子一想————”,猴子會怎麼想呢?薛特再次開啟孩子的思維之門。

鳥兒們是在害猴子的嗎?狐狸呢,他這樣說有道理嗎?

通過思辨,薛特在孩子們的心田播撒下了辯證思維的種子。

續編故事,辯證思考,讓孩子的認知從一元走向多元。

  篇三:《猴子種果樹》教學賞析

一、看似簡約的識字過程,卻蘊含著教師的智慧

看看薛老師的教學過程,很簡約,“識字——講故事——編故事”也就這麼三個環節,但是在這簡單環節中,透露出來的卻是薛老師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對學生言語智慧的提升。

就拿第一環節識字來說吧,上課伊始,薛老師就向孩子們作自我介紹,並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薛”字,先讓學生跟他板書,再在練習紙上寫一遍,接下來他告訴孩子們:“在生活中,如果你能仔細看別人的名字也會學到很多不認識的字呢!”就這樣一個小小的課前交流環節,薛老師都不忘記教給孩子們識字的方法,將孩子們的學習視野由課內引向課外。

通常我們在檢查學生預習時,都是出示詞語讓學生認讀,往往這一步驟的目的很單一,就是糾正孩子們的讀音,薛老師在處理這一環節時,是先將詞語進行分類,本課詞語較多,薛老師把他們分成四類:

第一組:梨樹、桃樹、杏樹、櫻桃樹

第二組:梨五杏四 杏四桃三 桃三櫻二 櫻桃好吃樹難栽 農諺

第三組:烏鴉 喜鵲 杜鵑

第四組:哇哇 喳喳 咕咕

第一組果樹名稱,學生讀完後,教師追問,你還知道哪些果樹?——指向生活經驗,擴大概念。

第二組農諺,學生反覆讀後,教師的追問轉變了方向,你讀懂了嗎?——指向農諺意義的理解。這對七八歲的兒童來說,是一個新的知識點,需要停留,需要點撥。

第三組鳥類名稱,教師的問題是“你喜歡烏鴉嗎?”——為傳統觀念中的烏鴉撥亂反正:長得醜且有報喪鳥之稱的烏鴉,也有其令人稱道的孝順一面,會反哺。

第四組詞語則是三種鳥類的叫聲,學著叫一叫。

四組詞語都呈現後,薛老師讓孩子們橫著讀,豎著讀,反反覆覆地讀。不要小看薛老師看似沒有技術含量的“讀詞語”。在讀中,孩子們把最關鍵的,故事中的變化因素熟記於心了。正如薛老師讓孩子們讀詞語時所言:“每一行裡都有一個故事。”

二、看似簡單的講故事,卻流露出教師的智慧

平常我們在學生識字後,都會進入學習課文的環節,提出要學生解決的問題,讓孩子們反覆讀課文並談出感受,讀出語氣,以便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薛老師在識字讀詞後,給學生繪聲繪色地講故事:“有一天,猴子種了一棵梨樹苗,他來澆水、施肥,等著將來吃梨子。過了一天,猴子來給梨樹澆水、施肥,等著將來吃梨子。又過了一天,猴子來給樹澆水、施肥,等著將來吃梨子。又過了一天,猴子來給樹——”說到這裡,老師讓學生接著往下講,學生也會講課文的第一段了。接著老師問:“這裡邊猴子每天做兩件事,是什麼?”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澆水、施肥。”這時,老師又將這兩個詞語板書到黑板上,並指導學生寫生字“澆”和“施”兩個字。同樣是對課文內容講解,薛老師沒有像我們平時那樣去分析,而是通過讓學生跟隨老師講故事,就明白了文章要表達的意思。同時進行書寫指導。

由於課文後面幾個自然段的結構相同,因此薛老師指導學生講故事的第一部分,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試著講後面的兩部分,並不斷用他自己特有的方式讚揚學生(第一個講故事的孩子大力讚揚他講得“優秀”;第二個用填空的方法講故事的孩子,則稱讚他“了不起”;第三個加大難度,只給出提示語講故事的孩子,就稱他是“不得了”),不斷激發學生內心講故事的慾望,樹立孩子們講故事的自信心,讓孩子們在一節課上就能夠熟練地將全文講下來,體現出教學設計的精妙之處。

三、看似簡單的編故事,卻是課標的應用

在學生能夠講完整的故事後,薛老師又提高難度,讓學生看著提示自己續編一段故事,出示:正當猴子( )的時候,一隻( )對猴子說:“( )。”猴子一想:“( )。”於是( )。給學生以臺階,讓學生先在小組裡試著編一個故事,再指名講故事。學生在編故事、講故事的過程中,將自己的理解融入到故事中,將文字的解讀由一元走向多元。

往往平時我們的課上到這裡就結束了,但是薛老師沒有結束,而是又佈置作業:“回家後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並且也讓爸爸媽媽往下編一個故事。你把爸爸媽媽編的故事記在腦子裡,明天上課的時候交流。”這樣的一項作業,孩子不僅運用了語言,還得記憶語言,明天還要進一步運用這些語言,是不是實現了學習運用語言呢?

[《猴子種果樹》教學賞析]相關文章:

1.《口技》全文賞析

2.《心術》原文與賞析

3.王安石《梅》賞析

4.《述行賦》賞析

5.《鳳求凰》原文及賞析

6.《酒箴》原文賞析

7.《普天樂》賞析

8.《蕪城賦》賞析

9.精選元曲名句賞析

10.《村居》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