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國小語文《牆上的斑點》優秀教案設計

校園 閱讀(2.42W)

[導學新概念]

國小語文《牆上的斑點》優秀教案設計

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葉在西方興起的一種用與傳統的寫法不同的創作方法寫成的小說。它是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一種小說流派。這種意識流小說既沒有劃一的規格,也沒有公認的統一的定義。《牆上的斑點》是英國女作家伍爾夫的第一篇意識流小說,它描寫了主人公從看到牆上有一個斑點而引發的一連串漫無邊際的遐想。作者通過描述人物頭腦中的這種意識流動的狀況,表現她所認為的人類真正的生活狀態。

這篇小說的鑑賞重點,一是“牆上的斑點”這一形象在結構上的作用,二是比較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的不同。

[資料顯示屏]

意識流小說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學流派,也沒有公認的統一的定義。對於這種手法的運用也不盡相同:有的作家整部作品都用這種手法,有的則在部分章節或某些片斷使用;有的作家使用這種方法重點在於再現外部世界,有的則側重對問題的思索或表達一種感情狀態;有些作品的特點是回憶性質的,但並不是所有運用意識流手法的人都用回憶的辦法,有些作品既有回憶也有對未來的憧憬和遐想。總的說來,這些作品的結構與傳統的寫實主義作品的結構是不同的。它打破了傳統小說基本上按故事情節發生的先後次序或是按情節之間的邏輯聯絡而形成的單一的、直線發展的結構,故事的敘述不是按時間進展依次循序直線前進,而是隨著人的意識活動,通過自由聯想來組織故事。意識流小說中故事的安排和情節的銜接,一般不受時間、空間或邏輯、因果關係的制約,往往表現為時間、空間的跳躍、多變,前後兩個場景之間缺乏時間、地點方面的緊密的邏輯聯絡。時間上常常是過去、現在、將來交叉或重疊。但這樣的作品也不是毫無組織的一片混亂,自由聯想也不是毫無依據或漫無邊際。這種小說常常是以一件當時正在進行的事件為中心,通過觸發物的引發,人的意識活動不斷地向四面八方發散又收回,經過不斷迴圈往復,形成一種枝蔓式的立體結構。(《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二)》第1195—1196頁)

生活並不是一連串左右對稱的馬車車燈,生活是一圈光暈,一個始終包圍著我們意識的半透明層。傳達這變化萬端的,這尚欠認識尚欠探討的根本精神,不管它的表現會多麼脫離常軌、錯綜複雜,而且如實傳達,儘可能不羼入它本身之外的、非其固有的東西,難道不正是小說家的任務嗎(伍爾夫《現代小說》,轉引自《西方現代派文學簡論》,陳慧著,花山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第93頁)

她(指伍爾夫)強調寫主觀真實……她認為藝術的任務在於揭示人物“心理的隱曲”,要敢於“撇開一切她認為是外來的因素”,要把內心一切“微塵”,“連同它的光彩,它的粗俗,它的缺乏連貫,它的閃電般突然躍現的意義”全部記載下來,即使這樣寫出來“沒有情節,沒有喜劇,沒有悲劇,沒有已成俗套的愛情穿插或最終結局”,也不要緊。(《西方現代派文學簡論》陳慧著,花山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頁)

伍爾夫的小說,除了意識流小說的一般特點外,還有以下主要特徵:

①小說的人物不多,主要角色一般為女性,且常常是母親,如達洛衛夫人、拉姆齊夫人。反映的是中上層社會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這段動盪時期裡的精神世界。

②善於運用象徵暗示等手法去反映人物心靈世界的微妙變化,表現生活的意義、人生的價值。

③描寫富有詩意,文筆流暢委婉。

④人物意識的流轉方式多姿多彩。(摘自《世界文學歷程》(上卷),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608頁)

  [教學設計ABC]

  設計A

導語設計: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伍爾夫的小說創作實踐推動了現代小說的發展,她的理論進一步鞏固了意識流小說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國文學界的一位傳奇人物。今天,我們來賞析她的第一篇意識流小說《牆上的斑點》,看看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有什麼不同。

  教學過程

  一、匯入(見導語設計)

  二、簡介伍爾夫及意識流小說。

  三、指導學生反覆閱讀課文,瞭解小說的內容。

提示: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說。女主人公冬日裡坐在壁爐前吸菸,透過煙霧,看到牆上的一個斑點。她反覆猜想著它是什麼,於是無數“無意識的幻覺”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麼,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藉此顯示精神世界紛繁複雜的意識流動。作者一慣認為,藝術的任務不是再現客觀世界,而是表現客觀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識中的反映,表現感情、感覺、聯想、想象的豐富性和複雜性。這種藝術主張在這篇小說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四、探究:《牆上的斑點》這篇小說寫法上的特點。

方法:意識流小說學生平日接觸較少,可採取合作學習的方法,研究這篇小說寫法上的特點。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歸納要點:

1《牆上的斑點》通篇是內心獨白。“我”看到牆上有一塊黑色的“汙跡”,意識就隨之飄逸開去,後來發現,這一汙跡原是一隻蝸牛。這一斑點是蝸牛或別的什麼,在小說中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客觀事物“蝸牛”充當了“我”意識轉向的契機,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關的零碎的思緒連成一體。

2“我”從看到牆上有一斑點引發了一連串漫無邊際的自由聯想。想到人生無常,想到莎士比亞,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樹木生長,意識隨意流動,最後才回到那斑點,原來是一隻蝸牛。

這一過程旨在落實課後練習二的要求。

  設計B

  比較閱讀

讀了《牆上的斑點》後,想一想意識流小說和傳統小說相比,有哪些不同。

1意識流小說打破了傳統小說由作家出面介紹人物、安排情節、評論人物的心理活動的方式,重在表現人物的各種意識流動的過程。它常常集中筆墨去開掘人物的內心世界,特別是人物的意識流動。《牆上的斑點》描寫主人公看到牆上有一個斑點而引發的一連串漫無邊際的遐想,採用內心獨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剖析內心的奧祕,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靈魂世界。此外,意識流小說主張取消作品的故事情節,讓人物自己直接展開自己的意識活動過程。在意識流小說裡,即使是描繪環境、外貌、舉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從旁敘述,而是通過人物自身的回憶、體驗、感知和想象表現出來。

2自由聯想是意識流小說的又一藝術特徵。自由聯想包括事實與夢幻、現實與回憶的相互交織,來回流動。意識流小說家直接從弗洛伊德那裡吸取了“自由聯想”的理論,把它們作為自己創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聯想,是人腦對客觀事物之間相互關係的反映。意識流小說家在運用自由聯想時,卻表現出意識流動的跳躍性、隨意性和突兀多變、無規則的特點。《牆上的斑點》寫主人公看到牆上的斑點,思緒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無常,想到莎士比亞,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樹木生長,意識隨意流動,最後才回到那斑點,原來是一隻蝸牛。這一連串的“自由聯想”展現了主人公頭腦中意識流動的隨意性、跳躍性。

3打破時空界限,進行立體交叉式的敘述以及多層次結構是意識流小說的又一特點。傳統小說的回憶倒敘,雖然也有將時序顛倒、打破時空界限的',但在具體“回憶”的那段時間,時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識流小說則不同,它們在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時,把過去、現在和未來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滲透,而導致作品在時間與空間上形成多層次的結構,頗具立體感。意識流小說的“回憶”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許多回憶互相沖擊碰撞,用以顯示人物意識活動的突兀變化。小說《牆上的斑點》中主人公的遐想,“斑點”成了主人公從一種思緒轉向另一種思緒的中間媒介,從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軌跡,使作品渾然一體,具有內在的和諧。

4伍爾夫否定生活的客觀性和現實性,強調“內心真實”。她認為“生活是一圈光暈,一個始終包圍著我們意識的半透明層”,在一個普通的日子裡,一個普通人的“頭腦接受著千千萬萬個印象——細小的、奇異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鋒利的鋼刀刻下來的。這些印象來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陣陣不斷墜落的無數微塵”,這就是真實的生活。因此,視接近生活的本來面目為己任的作家,就會深入到人物的意識深層,他們的作品也就會“沒有情節,沒有喜劇,沒有悲劇,沒有已成俗套的愛情穿插或是最終結局”。她呼籲:“讓我們在那萬千微塵紛墜心田的時候,按照落下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讓我們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給意識印上(不管表面看來多麼互無關係,全不連貫)的痕跡吧。”

  設計C

  拓展訓練

意識流小說注重探索人的靈魂世界,往往通過人的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來發掘人的內心深層的奧祕。人物的意識流動不受客觀時空的限制,有很大跳躍性。按照意識流小說的這一特點,自擬題目,練習寫一篇描繪人的心理意識流動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