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校園 閱讀(1.46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

一直慕名三毛,卻老是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沒能拜讀她的作品,終於今天得一時間,便興匆匆的直奔三樓,在眾多書架中搜索到《撒哈拉的故事》。

大概花了接近一個小時的時間,很輕鬆讀玩了那本已經破了不能再破的小書,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這應該是我所讀過最輕鬆的一本了,整本書三毛就章節介紹她與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一些經歷和生活感悟。每一章節都用自己身邊發生的小故事,生動活潑,真實貼切,讓人自然的就想象著她所生活的細節。雖然自己也有時記一些身邊發生的故事,但是和三毛的相比,實在是不堪言,與其說三毛把寫作功底很深不如說她很會生活,很會感受生活。這點也是我所羨慕的地方。

生活中離不開交流,交流離不開談話的藝術。

在看這本書,我摘抄了一句話,也是最能打動我的話,是這樣寫的,“偶爾的孤獨,在我個人來說,那是最最重視的,我心靈的全部從不對任何人開放,荷西可以進我的心房裡看看,坐坐,甚至佔據一席,但是,我有我自己的角落,那是‘我的,我一個人的’,結婚也不應該改變這一角,也沒有必要非向另外一個人完完全全開放,任他隨時隨地跑進去搗亂,那是我不願的。”

當我看到這句話時,便立刻產生了共鳴,因為我也是這樣一個人,心裡永遠會為自己留一角,只屬於我自己的,在這之前,我曾對這樣的自己持懷疑的態度,為什麼呢,因為有個人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和你聊天,我永遠不知道你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沒有完全袒露。好像在打太極拳。”,就因為這句話,我很懷疑,懷疑自己,是不是我讓人覺得很另類了,但我所表現的恰是我最真實的我,曾一度甚至於覺得好像不被人理解,然而當看到三毛所寫的這句話,有種相逢恨久的感覺。

可能每個人在交流時,會分場合保留一些想法,其實很正常,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本來就是很微妙的。不僅僅是語言上的還有肢體上的,當我們在充當訴說者的角色時,傾聽者的一言一行無時不刻不再影響著我們的談話的內容及內容的深淺。人與人之間從相遇到相知,中間的過程必須通過兩人的交流,如果兩人在交流的過程中能夠產生共鳴,瞭解很深。當然不排斥在交流中對待某問題的態度意見不統一的,如果雙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那麼兩人關係有可能發展為摯友的趨勢。

“在這個小小的天地裡,也是一個滿滿的人生,我不會告訴你,在這片深不可測的湖水裡,是不是如你表面所見的那麼簡單。想來你亦不會告訴我,你的那片湖水裡又蘊藏著什麼,個人的喜怒哀樂,個人擔當。”每個人都有其交流可觸及的底線,所以在與人交流時,應該注意,談話的內容和方式要站在傾聽者角度。而不是一股腦的把自己想說的說出來,然後把負擔在傳給你的忠實傾聽者。

對於一些在說話上有特點的人,我們可能聽過,快嘴、刀子嘴豆腐心之類的。很有個性或者很有特點的人,往往在表現自己後,留下一些話讓那些所謂沒特點的人慢慢的消化。所以在交流時要謹言慎行,畢竟我們都是社會人,人與人之間都是有關聯的個體,才構成了整體。不排除你的一句話和一個小小的舉動從而改變了某個人的一生,這樣的事例身邊不知道有多少。我也不在贅言一一舉例。

最後用一句話來結尾,讀懂生活的人更懂人。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2

幸得公眾號的好書推薦,我想起了很久以前就想閱讀的一本散文隨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僅僅是因為一本地理雜誌的吸引,她和愛人荷西背起行囊,走進了荒涼空寂、寬廣無垠的撒哈拉沙漠。三毛這個女作家給我的印象,一直就是這樣充滿活力,灑脫隨性的。試想如今的現代人,誰還有勇氣像她一樣,來一場說走就走跨越大洲的旅行呢。

從序章讀起,三毛的母親為她寫的引言真摯感人。不難想象,富有才情的三毛,家人也定不一般。隨著文字的閱讀,一位開明慈愛、同樣熱愛生活的母親形象在我的腦海中展現開來。三毛的自序也是可愛的。她並不在意榮譽功名,反而因此書意料之外地得到孩子們的喜愛而歡欣雀躍。

書中的每篇雜文都充溢著一種浪漫濃情的異域情調,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讓人印象深刻。而更讓我難以忘卻的,則是三毛和荷西之間平淡卻不平凡,純真卻又不乏人間煙火的感情。《沙漠中的飯店》一篇中,有一段詩意的文字:

第一道菜是粉絲煮雞湯,他喝了一口問我:“咦,什麼東西?中國細面嗎?”“你岳母萬里迢迢替你寄細面來?不是的。”“是什麼嘛?再給我一點,很好吃。”我用筷子挑起一根粉絲:“這個啊,叫做‘雨’。”“雨?”他一呆。我說過,我是婚姻自由自在化,說話自然心血來潮隨我高興,“這個啊,是春天下的第一場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凍住了,山胞紮好了背到山下來一束一束賣了換米酒喝,不容易買到哦!”

將粉絲比作春雨,大概也只有敏感多情的詩人作家才能做到了。偷偷使壞欺騙來自異國的戀人,三毛又有著普通小女人的情調和可愛。除此以外,他們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婚禮、去海邊打魚、白手起家建立他們沙漠上最美麗的房子……旅行中的點點滴滴,無不流露著兩人間的默契。但這把"狗糧"吃得讓人心服口服,心甘情願。

撒哈拉沙漠的人和物是豐富多彩,充滿生活氣息的。三毛以一個流浪者的視角和口吻,用心觀察感受,輕鬆地講述著她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細節。從千瘡百孔的大帳篷到鐵皮做的小屋,從少見的單峰駱駝到成群的山羊,三毛對生活的熱愛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我,讓人恨不得親自前往撒哈拉沙漠一探究竟。她與荷西的美好生活也讓我十分好奇,荷西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也許是上帝太過豔羨他們,生活得太過美麗,太有靈性的兩人,被早早地剝奪了生命。荷西二十八歲早早死於意外,而三毛痛失愛人,中年罹病,四十八歲逝世。但他們詩意的生活一直留存在《撒哈拉的故事》裡,將這份美好凝成永恆。

閱讀《撒哈拉的故事》,是為自己注入更鮮活的生命力。也許面對平淡甚至枯燥的生活,我們喪失了當初對生活的熱愛憧憬,但三毛的散文總有一種純真而原始的力量,喚醒我們對生活最初的感動。用心體會光陰的每分每秒,我們會將生活變得更加精彩。生命的寬度和深度,把握在自己的手中。願我們都能擁有一顆三毛一樣的美麗透明的心靈!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3

看完三毛的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對於一個看似平凡,柔弱無依的女子,孤身前往撒哈拉沙漠的勇氣。我除了欽佩與羨慕,我再也找不到任何的形容詞來表達我內心的震撼。我慢慢的閱讀關於她的點滴詞語,開始想象她的長相。也許有劍一般銳利的眉,一出鞘便是刀光火影,但絕不是江南女子般纖柔遠黛的細眉,也許有峻峭的鼻子,直挺挺地,像山峰,像刀一樣削過一樣的堅毅,而眼睛是靈動活潑的,黑色的眸子,剪下一抹抹水一樣的柔光,嘴脣薄薄的勾起來的弧度有著女子的溫良。

她的文筆閒散而隨意,有點像潑墨似,一點潑開了一朵盛開的水花,沒有勾勒它的邊幅,就這樣說,我畫好了,你看看吧,還狡黠的跟你說,可不許說不好看啊。毫無目的述說著生活的瑣事,連驚天動地的愛情裡面,也夾雜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味道,合成一鍋濃濃的湯。沒有生僻的詞彙,沒有冗雜華麗的鋪述,沒有旁徵博引的巨集大場面,甚至連貫穿故事的主線都亂糟糟的(這點跟我很像…)。感覺她就坐在你對面,風塵僕僕,肩上帶著月光,指甲裡帶著撒哈拉特有的細碎的黃沙,甚至一開口的聲調都是沙啞的,像烏鴉叫似的(這些毫無疑問你能想象出來),她與你講著她在撒哈拉的故事,但這個調皮的人呀,對一切事情都感到新鮮與好奇,於是她的精神不集中了,她的黑色的眼珠子開始來回滾動,嘴巴依舊一張一合,可不知不覺又講到另一個故事裡去了,的確,在三毛的文章裡,常常是一個故事裡穿插著另一個故事,你永遠也猜不透故事的開頭,高潮,結尾,這種神祕而有趣的探險活動,讓你樂此不疲,讓你牽腸掛肚,讓你欲罷不能。

聽她炫耀像個孩子一樣跟你講,跑到沙漠的垃圾堆裡,尋找不同的東西,把他們改造成富有現代感的工藝品。聽她動情的跟你講沙漠裡默默工作著的啞奴,雙手捧出來的感恩與友愛,聽她淘氣的跟你講到政府公寓裡偷植物,聽她調侃的跟你講她與荷西之間的打鬧耍玩…… 三毛對於美好的東西,抱著熱烈的渴望與嚮往,對於厭惡的東西,她嗤之以鼻,口誅筆伐。她毫不掩飾,毫無造作,有著小女兒的嬌嗔,有著妻子的溫良賢惠,也有大女人般擋風遮雨的堅不可摧。

我想,最終讓三毛留在撒哈拉,並把那兒當成家的,一定是那個叫荷西的男子。他在知道三毛要飛去撒哈拉的夢想之後,默默地像公司要求調去撒哈拉分公司工作,默默地提前為三毛準備好一切(儘管這樣的準備顯得倉促而不足。)但當他張開雙臂(我猜想它該是偉岸而寬廣的),說:marry me的時候,三毛一定再也沒有任何猶豫了吧。一個能安靜陪伴自己的伴侶。瞭解自己的伴侶已經多麼不容易,更何況荷西契合著她的靈魂,接受她狂浪不羈的夢想。

可惜後來的荷西死於意外,這一定讓三毛痛不欲生,彷彿靈魂被生生的撕成兩半,荷西帶走了三毛的一切,她的天真,她的調皮,她的可愛,還有再也回不去的時光。後來,三毛好長時間沒有勇氣去提起筆去寫東西,對於一個失去了靈魂的人,所有再美好的文字,也是多麼的蒼涼,荒蕪。

再次提筆的三毛,退卻了小女兒的羞澀,洗盡了生活的鉛華。睿智卻也沮喪,智慧卻飽含淚花。

生活給予她的所有苦痛,在荷西死後的幾年內,隨著三毛的死亡,一切消失殆盡了。

“他們死時也不分離。”

李小白。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4

三毛說,對於大多數撒哈拉地區沙漠,她感應到學生一種自己前世的鄉愁。說著便去了。

然後是我們看到的撒哈拉的故事。 風沙,熱浪,瀟灑,最迷人的嘆息;沒有迷茫,沒有醉酒,在無盡的黃沙中,仍然穿著一條明亮的裙子。 風定是涼涼的,但通過這條裙子,沒有理由生出很多柔情。 抬起來,散開,鼓成涓涓細流,將這片貧瘠的土地保護得更加殘酷。

我未曾想這所謂社會殘酷;我應想到這殘酷,卻無法完全意識到其如何痛烈。異鄉的畫卷在我眼前展開了。三毛自己究竟我們為什麼他們要去研究沙漠?十歲的女孩子來說就要通過嫁人了,迎娶之時其必須不斷掙扎、哭叫,所謂中國婚禮只不過是用暴力方式奪取貞操;黑人仍被作為一個奴隸,世代生活卑微但是不得進行翻身,在“高貴精神的人”眼裡與一隻沒有人形耕牛無異;還有就是美麗的沙伊達,終於委頓在狼藉的沙土中了:她的求死大概掃了好些不是施暴者和看戲人的興。成百上千的駱駝將死的悲鳴隆隆震響在這熱而白的天空了。

“你的沙漠,現在你在它的懷抱裡,”豪爾赫說。

三毛是獨一無二的。 為許多追求自由的靈魂的願望而生! 呼籲是普遍的,但不是在枷鎖中,最終的長期鬥爭可能是自己無法相信的狹隘。 三毛的平安從來不平淡,她追求精彩。 正因為如此,她永遠不會用遊人的心情去愛黃昏中的紅日:把溫暖的愛給這片土地,把這片土地上的所有——都給人不安和快樂,為“生活“。

然後,在她的懷裡了沙漠。

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的生活方式並不十分窘迫,卻也一定少不了一個無奈和受苦人民受難。撒哈拉威鄰居的不禮貌和無理取鬧,部落文化觀念的陳舊思想落後——算是一些小事,一一包容我們下了。入夜了還要自己開車去沙漠找化石,結果進行兩人最後險些喪命;對此的答覆是“當然要再去的”“明天就是下午時間就去”。對於社會生活,是這樣可以令人感到吃驚的熱誠的姿態!枯燥的單調的日復一日的沙漠裡,一粒都是外來的種子落入了——粗糙的風也蓋不熄這活力,有什麼在不可為了抵擋地生長。那安立在不修邊幅的一切中的精緻旅遊小屋,是三毛的家。

也是三毛獨特的個性讓你墜入愛河。勇敢,寬容,還有筆直的山脊。很難想象她這輩子交了多少朋友。在這裡,和難以生存的撒哈拉人,和卑微的奴隸,還有被排斥的謝達。三毛是一朵旋轉的花,她在這裡逗留了一會兒,隨之而來的是芬芳。注入對無知的寬容; 注入對痛苦的關懷; 注入對麻木的憤怒。她帶來的這片土地,不僅不是枯萎的生命,也不是枯萎的人性和價值!只有這樣一個美麗而堅強的靈魂,才能面對那些殘忍而無力改變的人: 遮住他們的臉,哭泣,不轉身,只是逃避。在沙漠裡,真善惡醜,總是關切地注視著,那是三毛的眼睛。

她來去如風。留下最後一冊《撒哈拉的故事》,贈予一些沙漠進行一個企業擁抱,一朵需要明亮而柔和的花。花兒在扭曲的熱浪中輕盈地立著,自此,芳華便是永不存在衰減。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5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想起華文世界裡的傳奇女子三毛,情不自禁想起兒時常去那海一樣的沙漠,隨而幻夢於漫無邊際卻柔情似水的撒哈拉沙漠,視影出揮灑健壯卻深情款款的男子荷西。膾炙人口的散文集讀不夠,卻膽怯面對三毛和荷西悲傷的故事結局。生活中的悲劇不稀奇,只是因為我太感性,悲傷的思緒不僅在纏綿,竟讓人喘不來氣。我的心境是希望不真實的美好結局,時刻陶醉在撒哈拉的那段美好的故事中:平凡而溫暖,淳樸而觸動靈魂——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全部作品中最感人的著作之一,由十幾篇精彩動人的散文隨筆集結編著而成,描寫了三毛和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中的生活。書中描述了《沙漠中的飯店》、《結婚記》、《沙漠觀浴記》等故事,沙漠中的飯店裡,三毛是一個快樂的家庭主婦,幾隻洋蔥,幾片肉,一炒變出一個菜來,將中國的烹飪技術通過幾道簡單的小菜淋漓的發揮出來。筍片炒冬菇變成了小黃瓜炒冬菇,即使食材缺乏,也能獲得客人的讚不絕口,美味中含著機智與幽默,甜蜜與幸福;結婚記是三毛與荷西愛情最美的見證,雖然婚禮簡單甚至可以說有些倉促,牧師緊緊張張,第一次主持婚禮,三毛與荷西也鬧了不少笑話,但兩人的心有靈犀卻給了婚禮最完美的詮釋;嚴重缺水的沙漠居民是如何清洗的呢?要探究這個問題,挺讓人臉紅,三毛像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孩子,冒冒失失,甚至拉著荷西去探究當地的清潔習俗,最後被人發現而落荒而逃。所有的故事均以荒涼的撒哈拉沙漠為背景,將自己單調卻有趣的沙漠生活以清新自然的文筆娓娓道來。《撒哈拉的故事》出版後風靡華文世界,使成千上萬的華文讀者為之傾倒。

三毛與荷西,一位溫柔深刻,單純獨特;一位痴情不渝,古道熱腸;三毛懂他愛他,荷西依她順她。他們相知相悅,小打小鬧,含蓄美妙,同享福共患難。雎鳩雌雄不相離,一遞一聲鳴為和,這是三毛作為一個女人最快樂的一段時光。在她內心的深處,和荷西的愛戀,甚至願意用童話般的思維去淨化和昇華。如果他們就這樣一直生活下去,那定是皆大歡喜的事情。但是天不隨人意,荷西因意外不幸英年早逝,一對恩愛夫妻生離死別,從此天人相隔。三毛悲痛到難以自抑,故鄉還是故鄉,沙漠還是沙漠,此地此生“我只有一杯濃烈的愛酒,就這樣被你潑掉了。”三毛其後的作品總帶著點點哀愁與黯然,糾葛的藤蔓中掩住最相思的追想,筆尖中的境界大隱了知音的感悟。

品嚐《撒哈拉的故事》,你能感受“流浪文學”風采,享受單純卻深刻的文學作品。你更能品味到三毛人生最灑脫最幸福的時光,去回味悽美卻完整的愛情。還會去思緒沙漠的另類生活,活力洋溢的奇趣故事;然而,當你真沐浴那裡舒展的陽光,赤腳踏出沙漠的細膩,遐想到撒哈拉曾經的故事,就會感受到原本狂野而奔放的大漠像愛情一樣的溫柔。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6

今天凌晨四點半才睡的,你說這是人乾的事嗎?唉。

吃完午飯去參加了個半小時閱讀計劃,給孩子們推薦了《撒哈拉的故事》。之所以推薦這本書,是因為前段時間我剛看完《雨季不再來》。書的最後收錄了幾篇讀者寫的關於《撒哈拉的故事》的讀後感,我覺得特別有共鳴。也因而覺得好像確實欠它一篇讀後感,特地今天下午就敲起了鍵盤,整點儀式感。雖然我確實不會寫什麼讀後感,就姑且想說什麼就說吧。

我十分喜歡《荒山之夜》這一篇,三毛和荷西去沙漠裡找化石玩兒,卻陷入泥淖險些喪命。回家的路上,荷西問:“三毛,還要化石麼?”

“要,你呢?”

“我更要了”

“什麼時候再來”

“明天下午”

三毛曾經說過,荷西有一個很大的優點,任何三毛所做的事情,在別人看來也許是瘋狂的行為,在他看來卻是理所當然的。這是我喜歡三毛和荷西以及喜歡撒哈拉的故事的初心,也是我曾經那麼喜歡魏先森的原因。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16年買的,卻是在19年4月份才看完的。裡面有一篇叫〈愛的尋求〉(我常把它記成〈飛蛾撲火〉)的文章,看完以後真的太難過了。這種悲傷使得我在往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只翻來覆去看好多遍前面的文章,此篇以及往後都不敢再去看。那篇的最後三毛說“我在想,飛蛾撲火時,一定是極快樂幸福的。”直到今年春天,我也越發這樣覺得,那男孩至少這樣熱烈地愛過,他定是極幸福快樂的。

也正是因為去年去了新疆(雖然只是在烏魯木齊,但我也認識了來自新疆各地區的同學們),所以我真的覺得三毛在撒哈拉的經歷我能感受到些許。她說“以前的好奇還是有距離的。好奇的時候,我對他們的無知完全沒有同情心,甚至覺得很好,希望永遠繼續下去,因為對一個觀光客來說,愈原始愈有‘看’的價值。但是,後來他們打成一片,他們怎麼吃,我就怎麼吃,他們怎麼住,我就怎麼住。不會再把鄰人送來的駱駝肉偷偷開車到老遠扔掉了,對於風俗習慣,也不再是一種好奇的觀察。我成為他們中的一份子,個性裡逐漸摻雜他們的個性。不能理喻的習俗成為自然的事,甚至改善他們的原始也是不必要的。”

因此,我在暑假離校前也寫過“我喜歡這裡,以至於跨越兩個時區、三千公里,依舊有歸屬感。烏市雖遠不能概括整個新疆,但烏市的藍天白雲已令我很是痴迷了。我常說這裡的‘天好看,地好看,還有一群快樂的小夥伴’,我愛藍天白雲亦愛這兒的人兒。在這裡啊,有著極大的自由與束縛,但我從未覺得自己是個異鄉人。”不知何時我竟成了“新疆宣傳大使”,不知何時我也喜歡上了饢,不知何時我不再覺得我們的差異是好笑的,也不知何時當我提起新疆會說“我們那邊”。

“聽見音樂,他們就在大庭廣眾下旋舞,毫無顧忌。她想,怎麼會這樣開放?恐怕自己永遠也做不到。日子久了,習慣了,她感染了他們熱情的天性,不知不覺融入了自己的血液裡。”

這裡的“她”是三毛,也是我呢。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7

在一度的期待與盼望中,在滿心的歡喜中,終於與《撒哈拉的故事》有了一場美麗的邂逅。

三毛天性愛自由、愛挑戰,她禁不住撒哈拉沙漠的誘惑,與深愛著她的荷西來到這片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結婚,白手成家。《撒哈拉的故事》就是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沙漠生活時的所見所聞。三毛以一個女性作家細膩敏銳的觀察和感知,將大漠戈壁的狂野豪情和婚姻生活的美好溫馨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讀罷,心中驚喜感慨之情油然而生,我的靈魂也早已被靈動的文字插上翅膀,飛往遙遠的撒哈拉,我的腦海中猶如電影畫面一幀幀上演著令人心神激盪的大漠生活。

三毛對大漠的嚮往是從未改變的,緣於一種無法訴說的感應。在他人眼裡毫無生機的蠻荒之地,卻讓三毛有一種割不斷、說不清、道不明的依戀。她偶然間看到一張撒哈拉的照片,感應到前世的鄉愁,立即決定搬去沙漠,苦戀她的荷西也二話不說跟著去了。哪裡生活的快樂自由,哪裡就是最好的家。

三毛對大漠的依戀,也伴隨著與荷西的幸福生活。在我看來,他們的生活並不富裕,每個月都精打細算,僅僅依靠荷西的一點工資維持生計,但是他們的內心卻無比快樂幸福。荷西可以帶著三毛在夜晚進入迷宮山尋找她心心念唸的小化石,每次荷西回家都是三毛最幸福開心的時刻,他們會因為開車而像小孩一樣相爭,三毛會逗荷西說粉絲是晒乾的雨……小吵小鬧卻又甜甜蜜蜜,茶米油鹽的日子被這樣兩個率真的人演繹出了別樣的詩意。他們的愛刻骨銘心、令人豔羨。也許正是因為愛之深,所有才有痛之切。三毛在荷西謝世後痛不欲生、無助呆滯,以至於後來的他們,一個葬身於大海,一個消失在人海。

三毛對大漠的熱愛,也伴隨著對淳樸憨厚的撒哈拉人的日漸喜愛。三毛教鄰居女孩們一些有趣的小事,送給鄰居小孩子一些新奇玩意兒,幫女人看病,儘管自己生活不寬裕,但依舊時常送給鄰居們很多日用品……鄰居們的生活也為她演繹著別樣的撒哈拉風情。或許在他人眼裡,撒哈拉沒有鍾靈毓秀,但是這充滿自然氣息的大漠風光孕育了一群憨厚朴實的鄉民,也讓我們看到了如此溫暖和有煙火氣息的三毛。

這部散文集擷取了生活中一件件平淡無奇卻又暗藏溫柔、令人驚喜的小事。三毛與荷西尋找有化石的小烏龜和貝殼的荒山之行,三毛與荷西親見撒哈拉人的婚禮,三毛與荷西婚後佈置新家……每一件事都是他們生活的真實記錄,每一句話都散發著無窮的魅力,每一個字都透露出質樸安定的幸福。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或許我們早已忘卻曾經凝望掠過天際的一隻飛鳥出神的美好瞬間,或許我們早已習慣於春去秋來、花謝花開的自然美景,或許我們早已麻木於平淡無奇的生活點滴。但是三毛告訴我,不能忘記生活中那一束給予我們生命、希望和力量的陽光,那是我們生活中不可多得的溫柔與驚喜。

“世界上沒有第二個撒哈拉了,也只有對愛它的人,它才向你呈現它的美麗和溫柔。”讓我們在無聲無息流逝的歲月裡尋找芬芳,讓我們在匆匆飛奔的時光裡發現溫柔,正如三毛如此熱愛大漠一般,我願以一顆真誠熾熱的心迎接暗藏溫柔、灑脫不羈的人生……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8

用三毛自己的話,不知哪年無意間翻到一本國家地理雜誌介紹撒哈拉沙漠,感到屬於前世的鄉愁,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將自己交給了那片陌生的大地。與戀人荷西在沙漠結婚,從此寫出一系列風靡無數讀者的作品,把大漠的狂野溫柔和平淡卻不平凡婚姻生活,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人們眼前。

提到三毛,有的人會想到三毛流浪記,有的人會說到她是大學時代的精神寄託,是信仰。還有人說她是個騙子有幻想症,書中的故事都是杜撰的。就是這樣一個褒貶不一的人卻給人們帶來了一篇篇優秀的文章,讓讀者跟隨著她的筆跡,或是歡笑或是悲傷。

第一次接觸三毛是在畢業季的時候。人們都說畢業季是個傷感的季節,那時的我也非常矯情地陷入這節奏中無法自拔,生活中充滿了張小嫻、張愛玲、三毛等一大堆心靈雞湯。然而工作後食之無趣棄之。

這次接觸是因為工會組織的讀書活動,完全是機緣巧合下購得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一個陽光明媚的週末下午,一開始抱著打發時間的心態,漸漸地被書中的故事所吸引。其實這本書並沒有很刻意、很特別地突出哪個道理,但是卻能夠通過三毛的生活,她身邊的人,當地的風俗,感受到其中包含的感情和韻意。

如《娃娃新娘》中只有十歲充滿童真的孩子姑卡還沒有成年卻不得不嫁給陌生人而為家裡換得一大筆收入,記得故事最後寫到:房內的光線很暗,空氣非常混濁,姑卡坐在牆角內一堆毯子上。她看見我非常高興,爬上來親我的臉頰,同時說:三毛,你不要走。三毛,你想我這樣很快會有小孩嗎?她輕輕的問我。我不知怎麼回答她,看見她過去胖胖的臉在五天之內瘦得眼眶都陷下去了,我心裡一抽,呆呆的望著她。給我藥好嗎?那種吃了沒有小孩的藥?她急急的低聲請求我。我一直移不開自己的視線,定定的看著她十歲的臉。這樣一個快樂的小姑娘卻因為這種可笑的風俗對生活充滿了無助和迷茫。

如《愛的尋求》中那為愛追尋,就算明知道對方在欺騙自己,哪怕遍體鱗傷也在所不辭的沙崙,或許這可憐的人正如書中所寫他要的是愛,是親情,是溫暖。這麼一個拘謹孤單年輕的心,碰到一點即使是假的愛情,也當然要不顧一切地去抓住了。

如《沙巴軍曹》中那個被仇恨充斥了十六年的人,卻在最危急的時刻,用自己的生命撲向死亡,來換取那些他一向仇視的撒哈拉威孩子性命的沙巴軍曹。

如《啞奴》中那一生為奴卻無怨無悔、勤勤懇懇,身體雖是不自由的,但是心是自由的啞奴。

這本書中並沒有那些波瀾壯觀的景色,沒有刻骨銘心的愛情,也沒有那麼華麗的文筆,有的卻是用一種平淡的寫法敘述書中人們不平凡的生活,或許這也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

有人說書中的故事是杜撰的,甚至荷西本人都是三毛自己遐想出的,但這真的重要嗎?逝者已逝,何必再為這些事情徒增煩惱。對於我來說,這本書讀的不是那些驚心動魄,而是作者對理想對生活敢於追求的心,再苦再累也勇於面對,笑著面對!!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9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在20xx年相遇的一本書,也是我第一次深入接觸三毛這位作家,她的灑脫、純真、執著深深吸引了我。

《撒哈拉的故事》講的是一系列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作者三毛因為被一本地理雜誌吸引,揹著行囊走進了荒涼單調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尋找、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種種奇遇引發了一個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每個故事都洋溢著一種浪漫、濃郁的異國情調。穿梭在三毛清新、細膩而風致的文字裡,一種情愫在縈繞,一種愛意在流淌,一種震撼心靈的人性美開始浸潤……

看完整本書讓人有種想立馬收拾行裝,遊走天下的感覺。一個女子,僅因為兒時的夢想,毅然背起行囊,踏上未知卻又嚮往的神祕大漠。沒有猶豫,沒有遲疑,不顧眾人詫異的眼光,那該是一個多麼隨性的女子。連她自己也說,“我在這個世界上,向來不覺得是芸芸眾生裡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著的軌道,做出解釋不出原因的事情來”,所以才會有《撒哈拉的故事》,所以才會有在她裝點下異常美麗的沙漠。

三毛幸運地擁有荷西。在三毛不顧一切地去沙漠時,朋友都對此不解,但只有荷西默默地收拾著行李,在沙漠中找到了工作,與三毛開始愛的旅途。荷西與三毛的愛情並沒有轟轟烈烈,但平凡且偉大。荷西默默地追隨,只為實現三毛心中的夢想。對三毛,他矢志不渝,即使她是一個一意孤行的女孩,但也願意隨她在沙漠裡受苦,這個倔強的女孩註定要跟這個人一輩子過下去,也正因如此,才有了荒山那一個驚心動魄的夜晚……三毛面對不懷好意的幾個撒哈拉威人,鎮定地逃脫了危險。但她沒有離去,而是想辦法拼盡所有的力量營救她心愛的丈夫。在三毛受到死果的詛咒時,荷西一直默默地守護著她,因擔憂而變得慌亂。看著他們用自己的汗水去佈置家的溫馨畫面,我心中總有一種不知如何形容的暖暖的感覺,也許真正的愛情就是像他們那樣簡單而幸福。

沙漠之間的一點一滴就在三毛那閒適的文筆下呈現出來。像潑墨畫似的,一點一朵墨花盛開。她毫無目的訴說著生活的瑣事,連驚天動地的愛情裡,也夾雜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味道,合成一鍋濃濃的湯。沒有生僻的詞彙,沒有冗雜華麗的鋪述,沒有旁徵博引的巨集大場面,甚至連貫穿故事的主線都亂糟糟的。但總會讓人感覺她就坐在你對面,風塵僕僕,肩上帶著月光,指甲裡帶著撒哈拉特有的細碎的黃沙,甚至一開口的聲調都是沙啞的,正與你講著她在撒哈拉的故事。她對一切事情都感到新鮮與好奇,可能不知不覺會從一個故事又講到另一個故事裡去,的確,在三毛的文章裡,常常是一個故事裡穿插著另一個故事,你永遠也猜不透故事的開頭,高潮,結尾,但這種神祕而有趣的探險活動,卻會讓你樂此不疲,讓你牽腸掛肚,讓你欲罷不能。談到這裡,不僅又讓我拿起了這本書,忍不住又讀了起來……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0

讀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彷彿在與三毛默默地交談。在她的口中,我知道粉絲又叫做“雨”,小黃瓜也可以代替筍片,豬肉乾被說成了中藥。她不是在胡說八道,她是在培養生活的情趣,誰說異想天開是犯法的呢?她與丈夫荷西,每時每刻都在生活。

也許你會說,我們不是每時每刻都在生活嗎?但我想,有許多人是在每時每刻生存,會生活的人,又有多少個呢。又有多少個人會願當素人漁夫呢?又有多少個人會把幾個石雕看成寶貝呢?又有多少個人會在家裡開免費的女子學校呢?又有多少個人會拿棺材外箱做傢俱呢?也許只有三毛夫婦了吧。

誰說沙漠裡的生活很苦悶很枯燥呢!三毛與羊的戰爭不是痛並快樂著嗎?與姑卡的友情不是讓她哭笑不得嗎?與荷西結婚時不是上演了一幕幕滑天下之大稽的鬧劇嗎?所以說,苦悶的不是生活,是人。三毛讓我明白,很多時候環境只是客觀因素,並不能決定什麼,只有自己,才能決定故事結局的悲與喜。大凡這個世界上的事,都沒有絕對,枯木也能逢春,就看有沒有盼春的寄望了。

三毛帶給我的,還有那一片異域所散發的神祕氣息。在《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裡,字裡行間,無不透露著三毛對當地居民的尊重和愛護。也許在相處過程中,有小小的矛盾和不滿,但三毛總是機巧地處理他們之間的關係,她始終以公平的心態與他們相處,不卑不亢,於是,所有的摩擦都變得那麼的有趣,在孤寂的沙漠裡時常會聽到三毛的大吼大叫。

這本書,還有一個主題詞,是“愛”。當九年級毛不顧一切來到撒哈拉,荷西只是默默的收拾行李,在沙漠找到了工作,等著三毛踏上那片土地。這份愛也許不轟轟烈烈,卻平凡得偉大。荷西默默的追隨,已然表明了心跡:對三毛,矢志不渝。三毛是一個一意孤行的倔強女子,但當有一個人願意為了她去沙漠裡受苦時,這個倔強的女子已經決定要跟那個人天涯海角一輩子流浪下去了。這平淡深遠的結合,意味著不離不棄。

所以,在荒山的那一個驚心動魄的夜晚,三毛沒有選擇離去,而是想盡辦法營救心愛的.丈夫;在符咒讓三毛痛不欲生的時刻,荷西一直陪在她身邊,因擔憂而變得慌亂。這就是簡單卻深刻的愛。沒有山盟海誓,因為誓言早已刻於心中。這是三毛與荷西的愛。沙崙的愛則讓人感到莫名的痛惜。他對沙伊達的愛是瘋狂的,是那麼地執著,因為對於他那顆孤寂的心,哪怕是假的愛情,一樣能給他精神的慰藉。無奈沙伊達是騙子,沙崙的執著,只能帶來悲傷地結局。

但也許如三毛所說:“飛蛾撲火時,一定是極快樂和幸福的。”這樣的愛,令人肅然起敬。還有馬諾林的愛。錯誤的愛,只有一句“對不起”,再無它句。愛情是雙方的,如果缺了一方,就不完美了,不完美的愛,放手,比苦苦糾纏來得灑脫,更不容易遍體鱗傷。

不知道三毛為什麼要把《白手成家》這一篇放在最後,明明這一篇才是故事的開始。但我又想,在描繪了沙漠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後,回過頭來看初來沙漠時的情景,這故事,才會異常深刻,才會讓人深切體會到在這詩意的生活背後,有初來的困窘,有別樣的艱辛,更有對沙漠和生活的熱愛。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1

初接觸到《撒哈拉的故事》深深喜歡。此時再重讀,便憶起三毛和三毛的撒哈拉。特作此文,以示懷念。

畫面定格在撒哈拉這片蒼茫的絕域上。似乎一切的風土人情,都抵不過一位梳著麻花辮的東方女子。

她叫三毛。總是有人會笑,為何不是四毛,五毛?

其實啊,這名字中流露著她嚮往的平凡。還記得童年時那個三根頭髮的小孩兒嗎?三毛認為自己就是那個小孩。

似乎每次雨季將至,喚著三毛三毛三毛,總會有個女子的聲音從遠方傳來:當三毛還是二毛的時候……免不了會心一笑,明明只是個美麗貪玩的鄰家女孩形象。

有許多人懂三毛。理解她的追求,敬佩她的勇敢,嚮往她的人生。而我不懂她,卻獨獨被她的靈氣,和她如花般芬芳的言語所吸引。

她曾說過,血統純正的印第安人是世界上最美的人種,她能在有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追尋自己的前世今生。多麼令人心動的話語,多麼令人心動的中國女子。

一段時間總聽身邊許多人提起三毛,似乎又不甘心地提起了《撒哈拉的故事》。

記得初讀此書時,竟十分忐忑。一個四十年代出生的女子,能把文字用的如此平凡甚至普通?後來才明白,確切說是不得不明白,她的文字似乎有著一股魔力,不知不覺就將你的魂勾去了撒哈拉,以至於之後提到沙漠,便怔怔的想起三毛。

啊,三毛,三毛……荷西!

不能忘了荷西,那個給了三毛六年幸福婚姻的荷西;那個熱愛中國食物和冰淇淋的荷西;那個孩子氣的大鬍子荷西;那個去做了海神的荷西。

三毛與荷西。荷西與三毛。

有時候真的難以想象,要有多麼熱愛生活,要有多麼堅強的精神支柱,才能讓一個弱女子,漫漫長路,去赴那個六年之約?當回首初住撒哈拉墳場的日子,每一個夜晚都在期盼天亮,面對荒涼貧瘠有多難熬?可惜我們忘了一件事,這個女子是三毛。三毛是一股清涼的泉,沙漠能因她開出美麗的花。她用裝棺木的木料包裝製成桌子,又對墳場老人石頭上刻畫感到驚喜並重金買來裝飾住所。於是昔日簡陋的住所變成了“全撒哈拉最美的屋子”。

那些令三毛愛又頭疼的鄰居們,總會對三毛的家充滿了“尊敬”。似乎從那個家中取走的一粒釘子,都要比別處的特別些。這無疑說明了三毛是受人歡迎的。想想也是,那個機靈善良熱情好客的三毛。

與荷西結婚那日,身著波西米亞裝,頭上是一把香菜。沒有任何繁瑣的程式,就為未來簽下了一份契約。三毛的靈魂,究竟藏著多少自由的種子?

不知誰說,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個三毛。

或許是還是叫陳平的三毛,或許是愛上荷西和撒哈拉的三毛,亦或許是流浪異國追求前世今生的三毛。

反正是三毛,滿滿都是三毛。

我愛她,為她出現在我生命中而深覺驚喜。但無論怎樣,我並不想懂她。

她有個英文名字叫echo,和三毛一樣有靈氣,似乎是一個什麼女神的名字。哦,希臘神話中的川澤女神。

我瞭解的,也只有這麼點了。

喜歡就這麼感受她的平凡。她是個會為病疼而沮喪流淚的人,也會因歪打正著醫好了鄰居而小小驕傲,會害怕會氣惱,愛衝動又不計後果。

怎麼辦呢,這個白羊座女孩?

她是有顆玻璃心的。因她而愛上撒哈拉,沒有理由,忽然有一天就愛上了。

對啊,她永遠是撒哈拉的女兒。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2

三毛的作品讓人感覺很真實。從真實入手,圍繞真實生活寫作。

開篇,是母親寄給三毛的一封信,信中和所有母親相似的對女兒生活的擔心,掛念。其中,提到全家人為女兒第一篇刊登到聯幅上的“沙漠中的飯店”而興奮不已。能看得出來,家人以三毛為榮。十分贊同她的寫作,也支援著她的生活方式。

看到題為沙漠中的飯店,原在想,沙漠中有飯店不是很正常麼,以這入手,會寫得出什麼。但是,資料另我為之一震,原來“飯店“是她自己的家,她是個很有才能的人,能把家裡寄來的粉絲煮成好多菜色,還做了紫菜卷,她的丈夫誤以為那是影印紙卷的,甚是搞笑。他們的日常對話,能感受的到真實卻不乏幽默。國界的區別,沒有阻礙他們,反而使生活更加充實。

在撒哈拉這個除了滿地黃土還是黃土的地方,他們結婚了,經過繁瑣的手續。他們最後戲劇性的等來了結婚。我想,每個女生都期望自己穿上婚紗,風光得結次婚,但是,三毛夫妻那天穿得很普通,荷西沒有西裝筆挺,三毛也只是穿了簡單的衣服。婚禮簡單中的簡單。沒有一個血緣親人在場,但是他們似乎也不大在乎,或許他們的心早就約定一齊。對於結婚禮儀只但是是個形式,三毛是個並不喜愛繁瑣的人,追求自己的簡單。個性自由,更不拘於小節。

不得不佩服三毛這個人,她各方面都會一點,可謂玲瓏八面。她在當地當有時候是一個“小醫生”,由於當地思想極為傳統,許多婦女得病之後寧死也不願去醫院,只正因醫生是個男的。看到這,實在可憐那些落後地區的婦女,她們沒有尊嚴,沒有地位,沒有學習的權力,辛苦一輩子,腦袋卻沒有一點知識。甚至當地女性連數數都不會,不知道自己的年齡,可憐可悲啊。但是,三毛對那些周邊婦女的幫忙很大,她用自己各式各樣的藥,幫別人治點小病。

說起當地女性的可悲,其中有個小故事是娃娃新娘,聽到這個名字,讓人聯想到小孩子過家家酒,小女孩成為新娘,在我們的意識中,這只是遊戲,但三毛敘述的是一個真正的娃娃新娘。女孩才十歲,就在所謂的父親的安排下嫁給一個素未見面的青年男子。十歲,在我們眼中那是最單純,最開心的時刻,不用忌諱做錯什麼,是每個父母心中的寶。但是沙拉威可憐的女孩才十歲,就被“賣”為人妻。故事中,不時寫到女孩的無奈,三毛的“憤怒”她極不忍心看到這樣的場面,卻也為止無奈。

故事中還提到了三毛與丈夫因尋化石而落入險境,在危急關頭,三毛的急中生智,她過人的膽量得以體現。還有沙哈拉威女生的洗澡的故事,很好笑,卻不免讓人深思。還有一個為愛追求得瘋狂的可憐男子。讓人可憐又可恨啊。

三毛與丈夫過著入不敷出的生活,雖然住在貧困區,但家裡的裝飾,都是由自己辛苦佈置起來。用棺材板製成桌子,書架等。但確實是充滿藝術。他們在精神上追求,不拘於物質的消耗。不富裕,甚至說物質是貧乏的,但精神世界卻是豐裕的。正本書一向讓人沉靜於淡淡的真實喜悅之中。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3

很早以前就認識了你,很早以前腦海中就時常想象這樣的畫面:夕陽下壯闊的沙漠裡,你穿著一身潔白的連衣裙,一路奔跑,沙粒飛揚……

一片黃色的沙海,沒有水,沒有太多的植物,只有一群為生活掙扎的人們。八歲就出嫁的小女孩,是文明的落後。每天只供應一桶水,是物資的匱乏。居民們沒有見過照相機,是科技的落伍。鄰居家的小女孩偷衣服穿服,是沙漠的悲哀。這些故事都發生在撒哈拉,都是一個風一樣的女子、作家——三毛記錄下的故事……

我欣賞三毛,欣賞她的勇氣。

那裡沒有太多的水,只有那茫茫的一片土黃,遠處偶爾能看見仙人掌挺立在風沙之中,但她能夠拋開繁華的城市來到這貧困的沙漠。那裡甚至沒有傢俱沒有床,但是三毛與她的丈夫荷西就這樣勇敢地迎接沙漠給他們帶來的挑戰。

我欣賞三毛,欣賞她的樂觀。

面對撒哈拉威鄰居的時愉時“搶”的各種騷擾,三毛稱她們為芳鄰,並寫下“感謝這些鄰居,我在沙漠時被他們弄的五光十色,再也不知道寂寞的滋味了。

為了多賺些錢,兩人辛辛苦苦一天打魚賣錢後的收賬單,卻被三毛不小心放到洗衣機裡絞爛了,此時三毛寫道:“我做在浴室門口的石階上,又哭又笑起來”。

三毛與荷西雖然在物質上面是缺乏的,但他們在精神上似是一口永不幹涸的清泉,他們的精神世界是豐富多彩的。

我欣賞三毛,欣賞她的執著。

三毛與荷西大漠深處尋化石,荷西陷入泥漿江險些喪命,兩人拼盡全力終於逃身。在回家的路上,三毛記錄了兩人這樣的對話:“三毛還要化石嗎?”荷西呻吟似的問著我。我簡短的回答他:“你呢?”“我更要了。”“什麼時候再來?”“明天。”

我欣賞三毛,欣賞她對生活的愛。

沙漠生活,困難總是無處不在。三毛要一個人提水,走長長的路去買東西,甚至還要忍受孤獨。可她享受這種在迷茫中自己摸索的過程。正如她所說:“人,多幾種生活的經驗總是可貴的。”

我欣賞三毛,欣賞她的樂觀,欣賞她的執著,欣賞她對生活的熱愛!

我們可以像她一樣,把簡陋的屋子裝飾的可愛又溫馨,裝飾生活,就如改變自己的心情,改變自己的態度,即使鏡子佈滿了灰塵,也要對著它,對著自己微笑。也許這樣,灰濛濛的天空就會變得清澈湛藍,生活就會改變它的軌道,通向一條明媚平坦的道路。但若是仍然自怨自艾,便還是停留在了那條破碎的道路上,一切還是老樣子……

《撒哈拉故事》留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三毛與荷西對於艱苦生活的那份樂觀和與豁達,大漠的孤獨與物質的平瘠反成了兩人快樂的源泉,在這個用金錢衡量幸福感的時代,三毛用自己的故事給我們上了一堂最好的成功學——美的人生就是愛,最愛——自由與經歷。

有一句話使我記憶猶新,“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大沙漠!”,而對於我們而言,每天以樂觀的心態面對世界,就會發現身邊的一點美,從此你的世界將因你而五彩斑斕!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4

尋找的遊戲是從國中開始的。那時喜歡上了畫畫,更具體地說,是現在的唯美風格漫畫。在模仿一幅畫之前,我會先仔細觀察三天。人物的表情呈現的情緒是什麼?具體又以怎麼樣的眼神、嘴型、眉形體現?肢體的動作又是傳達什麼內容......然後,我會觀察身邊的人的類似的表情。上課的時候,盯著老師的一笑一顰,琢磨同學的眼角眉梢,老師還時不時投來讚許的眼光,真不想拆穿,老師的臉部表情表演比講課精彩多了。作畫時,從提筆到結束,這3到4個小時期間,可以廢寢忘食,用我爸的話來說,是走火入魔。因為畫畫,三天兩頭煮焦飯(那時是煮柴火飯),忘了把雞趕回棚裡,又冷又餓的雞在棚外面哆嗦一晚上,還有......結果都免不了我爸的一頓暴打。我畫畫頂峰時期是進了畫畫培訓班後,接著也拿到了市美術學院的免費生名額,這也喚醒了我爸要“降魔”的意志,他沒收了我所有的畫畫文具,也呵責老師的“教唆”,成功地阻止了我的美術生涯。用他的話說,在我走火入魔更高段位前,他把魔滅了,拯救了我,不然我今天估計得在街邊給人畫畫,死了幾百年後才出名,可能死了也不會出名。

遊戲還在持續。高中時,偶然聽說哥哥的女朋友是做外貿的,想象著她喝著美式咖啡,敲著電腦,像機關槍似的超溜地吐出英語,怎一個酷字了得。就在這時,我喜歡上了外貿,即使我連它是鼠是象都不知道。從那時起,決定好好學英語,對於當時英語成績全班倒數第三的我來說,做這個決定相當不易,嚴格評估地話,我學好英語的難度係數應該大於王健林先掙一個億。我找高三的師姐借了《5年大學聯考3年模擬》,苦學4個多月,室友的話題已經從cosplay換到名牌鞋收集,再從少女時代換到淘寶網購,我還苦苦掙扎在這些扭來扭去的英文裡。打算放棄的時候,因為一件事又重新給我希望。那是在模擬試題講解中,老師講錯了一個語法點,我反覆猶豫後指出了他的錯誤,老師不同意,還嚴厲批評我不認真複習。倔強如牛,我也不服氣。老師和我打賭,如果我錯了,要抄課本全部單詞10遍,如果他錯了,他卸下一個賓士車輪胎送給我。我猶豫了,不是我不想抄單詞,而是在想,少了一個車胎後,車子還能走嗎?可是我要輪胎也沒用啊?最後,經查驗,確實是老師錯了;最後,老師沒有送我輪胎,而是換成要送我回家;最後,也沒有送我回家......最後,就沒有最後了。就這樣,我莫名其妙地喜歡上了英語。

遊戲從來沒有結束。我還在尋找那個東西,跳過街舞,打過籃球、乒乓球,彈過吉他,最後都發現,我沒有喜歡到非做不可的程度,就放棄了,沒有任何遺憾。當然,我很享受這些體驗,明明半斤八兩的水平,我卻偷到作為舞者、運動選手、音樂家的滿足感,怎能不竊喜?

我們都可以過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去享受、喜歡生活。被嘲笑太年輕、不懂事,沒關係,那是年輕人的權利;被催婚?連怦然心動都不懂,著什麼急;被生活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也會有熬過去的時候......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5

“生命,在這樣荒僻落後而貧苦的地方,一樣欣欣向榮的滋長著。它,並不是掙扎著生存,對於沙漠的居民而言,他們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著那些上升的煙火,覺得他們安祥的近乎優雅起來。”貧窮落後的哈撒拉,雖然生活艱苦,但處處都充滿了濃濃真情。這是我從書中感受到的。

這本書是一系列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因為一本地理雜誌的吸引,三毛揹著行囊走進了荒涼單調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尋找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充溢著一種浪漫,濃情的異域情調,字裡行間反應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

當我閱讀著這本書時,我的心情也隨著故事的主人公的遭遇而波盪起伏。 當我讀到《沙漠中的飯店》、《結婚記》、《懸壺濟世》、《芳鄰》、《素人漁夫》、《白手成家》時,覺得三毛特別會過日子,特別樂觀,聰慧。黃沙滾滾,水源奇缺,破舊的沙土房,狹窄簡陋,沒有傢俱,沒有床,頂上還有個大窟窿,但這一切都難不倒三毛。努力賺錢買水,買石灰水泥糊牆,補窗戶,用裝棺材的外箱改造傢俱,到垃圾場拾氣車外胎自做“鳥巢”式的坐墊,還用鐵皮和玻璃自制風燈,用沙漠麻布袋縫製彩色條紋窗簾……她的鄰居也是熱情的撒哈拉人,會很熱心的幫助他,知道三毛喜歡綠色植物,會幫她留心查詢……三毛對於那些鄰居也是好的,她用她僅有的微博醫術,幫助那些有病,卻又捨不得花錢的人,那些人也投桃報李,送給三毛一些稀奇的東西……這就是簡單,卻又不失幸福的撒哈拉的生活,令人嚮往的世外桃源。

但是,生活有甜,也有苦。讓我感受最深是那個啞奴。啞奴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謙卑——彎腰敬禮,死活不肯進三毛家的客廳避暑;貧窮——身上只有破布片遮體,家中一貧如洗;聰明——會幹許多活,是當地最好的泥水匠、會管羊、會幫駱駝接生;愛護家人——好吃的東西捨不得自己吃,要帶給太太和孩子們……這樣的人,卻只是主人掙錢的工具,任其隨意買賣的牲畜。在被孤身賣往毛利塔利亞即將離別故土的最後時刻,難捨的還是親人,拼了命地跑回家把三毛贈予的毛毯圍在太太和孩子身上,錢塞給太太,風吹起他花白的頭髮,被押上車的他是那麼的茫然無助,三毛的淚像小河一樣地流滿了面頰。手捧書卷的我亦早已悲憤難掩,泣如雨下。還有那只有十歲的新娘新娘坐上迎親的車,居然要被車上的男人一直毆打到男人家,並且有風俗說:“結婚不掙扎,事後要被人笑的。這樣拼命打才是好女子。”這是哪門子道理!難道被打進婆家象徵著對丈夫的順從?結婚初夜,也只是公然用暴力奪取一個十歲小女孩的貞操而已。我為此感到憤怒,男女不應該是平等的嗎,更何況是對一個只有十歲的天真爛漫的姑娘,他們怎麼能狠下心來呢,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差異嗎?我卻是不懂的,只能在心中可憐那個女孩。

很喜歡三毛的這本書,雖無華麗的辭藻, 卻有著濃濃的情,它也讓我從中學會了很多:樂觀,勇敢,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