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5篇

校園 閱讀(5.88K)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5篇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

這一個多星期看完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看的是實體書,但是選擇在這裡寫下讀書筆記。本是收到三毛的全套作品,不知道怎麼地選擇讀了這本作為第一本書。原本只聽說三毛極高的人氣以及偶爾一些經典的語錄,但是直到今天看完這本書才算做是第一次真正的去讀了三毛的文字。

像是走進了一個人的生活一樣,我自己彷彿變成了三毛,去和荷西過日子,和撒哈拉威人相處,高興生氣孤獨寂寞,感受早晚極高的溫差,像是突然挨著沙漠,離沙漠中的人好近好近。

寫下此書的三毛也僅僅才三十一歲,尚值正當好的年齡,既不幼稚,也不過於成熟,這讓我看見一個獨立自強的三毛,和一個內心火熱擁有青春的三毛。書後三毛寫到寫作的原因以及對於所發表作品的態度,是比較讓我吃驚的,一個人該有怎樣的心態去看淡一些比較重要的事情例如名望,榮譽,以及別人的欣賞。我想換作我一定無法擁有如她一般的心態去看淡所謂作品,成就帶來的財富,大概這也就是自己多年求而不得的人生態度與經歷。

我欣賞三毛的文字,欣賞她本人,也同樣,欣賞她火熱特立獨行的性格,而這恰是我們常人所難以企及的,當然,同時也關乎家庭環境,生活環境等等。關於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三毛在沙漠的家,溫馨而精緻,彷彿是處於滾滾沙浪中的一抹獨立而堅強的嫩芽,驕傲、自信,同時卻包容,大度。其次便是撒哈拉威人,我為那一片荒漠中的落後、無知甚至愚昧而感到心酸和無奈,在“娃娃新娘”“沙漠觀浴記”中尤為突出。除過少數真誠善良與三毛為友的樸實撒哈拉居民,其餘人似乎都是自私、愛佔便宜的,小孩,男人,女人。

整本書也有部分是我讀不懂的,因我歷史和地理較差,所以讀不懂書中西班牙,阿爾及利亞等等的糾紛爭鬥,以及關於民族的宗教自由的問題,這些問題,待我第二遍回頭閱讀的時候,一一解決。看過一遍書,再回翻目錄,會發現本書所述的知識、風土人情,以及智慧、善良的力量是一份多麼沉甸甸的禮物,在三毛的世界裡,有愛,有希望,更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即使是在那荒涼的沙漠裡。

感想太多,無法一次說完,還有更多日的觸動需要一一道完,今日停筆,晚安。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2

今天凌晨四點半才睡的,你說這是人乾的事嗎?唉。

吃完午飯去參加了個半小時閱讀計劃,給孩子們推薦了《撒哈拉的故事》。之所以推薦這本書,是因為前段時間我剛看完《雨季不再來》。書的最後收錄了幾篇讀者寫的關於《撒哈拉的故事》的讀後感,我覺得特別有共鳴。也因而覺得好像確實欠它一篇讀後感,特地今天下午就敲起了鍵盤,整點儀式感。雖然我確實不會寫什麼讀後感,就姑且想說什麼就說吧。

我十分喜歡《荒山之夜》這一篇,三毛和荷西去沙漠裡找化石玩兒,卻陷入泥淖險些喪命。回家的路上,荷西問:“三毛,還要化石麼?”

“要,你呢?”

“我更要了”

“什麼時候再來”

“明天下午”

三毛曾經說過,荷西有一個很大的優點,任何三毛所做的事情,在別人看來也許是瘋狂的行為,在他看來卻是理所當然的。這是我喜歡三毛和荷西以及喜歡撒哈拉的故事的初心,也是我曾經那麼喜歡魏先森的原因。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16年買的,卻是在19年4月份才看完的。裡面有一篇叫〈愛的尋求〉(我常把它記成〈飛蛾撲火〉)的文章,看完以後真的太難過了。這種悲傷使得我在往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只翻來覆去看好多遍前面的文章,此篇以及往後都不敢再去看。那篇的最後三毛說“我在想,飛蛾撲火時,一定是極快樂幸福的。”直到今年春天,我也越發這樣覺得,那男孩至少這樣熱烈地愛過,他定是極幸福快樂的。

也正是因為去年去了新疆(雖然只是在烏魯木齊,但我也認識了來自新疆各地區的同學們),所以我真的覺得三毛在撒哈拉的經歷我能感受到些許。她說“以前的好奇還是有距離的。好奇的時候,我對他們的無知完全沒有同情心,甚至覺得很好,希望永遠繼續下去,因為對一個觀光客來說,愈原始愈有‘看’的價值。但是,後來他們打成一片,他們怎麼吃,我就怎麼吃,他們怎麼住,我就怎麼住。不會再把鄰人送來的駱駝肉偷偷開車到老遠扔掉了,對於風俗習慣,也不再是一種好奇的觀察。我成為他們中的一份子,個性裡逐漸摻雜他們的個性。不能理喻的習俗成為自然的事,甚至改善他們的原始也是不必要的。”

因此,我在暑假離校前也寫過“我喜歡這裡,以至於跨越兩個時區、三千公里,依舊有歸屬感。烏市雖遠不能概括整個新疆,但烏市的藍天白雲已令我很是痴迷了。我常說這裡的‘天好看,地好看,還有一群快樂的小夥伴’,我愛藍天白雲亦愛這兒的人兒。在這裡啊,有著極大的自由與束縛,但我從未覺得自己是個異鄉人。”不知何時我竟成了“新疆宣傳大使”,不知何時我也喜歡上了饢,不知何時我不再覺得我們的差異是好笑的,也不知何時當我提起新疆會說“我們那邊”。

“聽見音樂,他們就在大庭廣眾下旋舞,毫無顧忌。她想,怎麼會這樣開放?恐怕自己永遠也做不到。日子久了,習慣了,她感染了他們熱情的天性,不知不覺融入了自己的血液裡。”

這裡的“她”是三毛,也是我呢。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3

用三毛自己的話,不知哪年無意間翻到一本國家地理雜誌介紹撒哈拉沙漠,感到屬於前世的鄉愁,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將自己交給了那片陌生的大地。與戀人荷西在沙漠結婚,從此寫出一系列風靡無數讀者的作品,把大漠的狂野溫柔和平淡卻不平凡婚姻生活,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人們眼前。

提到三毛,有的人會想到三毛流浪記,有的人會說到她是大學時代的精神寄託,是信仰。還有人說她是個騙子有幻想症,書中的故事都是杜撰的。就是這樣一個褒貶不一的人卻給人們帶來了一篇篇優秀的文章,讓讀者跟隨著她的筆跡,或是歡笑或是悲傷。

第一次接觸三毛是在畢業季的時候。人們都說畢業季是個傷感的季節,那時的我也非常矯情地陷入這節奏中無法自拔,生活中充滿了張小嫻、張愛玲、三毛等一大堆心靈雞湯。然而工作後食之無趣棄之。

這次接觸是因為工會組織的讀書活動,完全是機緣巧合下購得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一個陽光明媚的週末下午,一開始抱著打發時間的心態,漸漸地被書中的故事所吸引。其實這本書並沒有很刻意、很特別地突出哪個道理,但是卻能夠通過三毛的生活,她身邊的人,當地的風俗,感受到其中包含的感情和韻意。

如《娃娃新娘》中只有十歲充滿童真的孩子姑卡還沒有成年卻不得不嫁給陌生人而為家裡換得一大筆收入,記得故事最後寫到:房內的光線很暗,空氣非常混濁,姑卡坐在牆角內一堆毯子上。她看見我非常高興,爬上來親我的臉頰,同時說:三毛,你不要走。三毛,你想我這樣很快會有小孩嗎?她輕輕的問我。我不知怎麼回答她,看見她過去胖胖的臉在五天之內瘦得眼眶都陷下去了,我心裡一抽,呆呆的望著她。給我藥好嗎?那種吃了沒有小孩的藥?她急急的低聲請求我。我一直移不開自己的視線,定定的看著她十歲的臉。這樣一個快樂的小姑娘卻因為這種可笑的風俗對生活充滿了無助和迷茫。

如《愛的尋求》中那為愛追尋,就算明知道對方在欺騙自己,哪怕遍體鱗傷也在所不辭的沙崙,或許這可憐的人正如書中所寫他要的是愛,是親情,是溫暖。這麼一個拘謹孤單年輕的心,碰到一點即使是假的愛情,也當然要不顧一切地去抓住了。

如《沙巴軍曹》中那個被仇恨充斥了十六年的人,卻在最危急的時刻,用自己的生命撲向死亡,來換取那些他一向仇視的撒哈拉威孩子性命的沙巴軍曹。

如《啞奴》中那一生為奴卻無怨無悔、勤勤懇懇,身體雖是不自由的,但是心是自由的啞奴。

這本書中並沒有那些波瀾壯觀的景色,沒有刻骨銘心的愛情,也沒有那麼華麗的文筆,有的卻是用一種平淡的寫法敘述書中人們不平凡的生活,或許這也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

有人說書中的故事是杜撰的,甚至荷西本人都是三毛自己遐想出的,但這真的重要嗎?逝者已逝,何必再為這些事情徒增煩惱。對於我來說,這本書讀的不是那些驚心動魄,而是作者對理想對生活敢於追求的心,再苦再累也勇於面對,笑著面對!!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4

老實而善良的主人公沙崙在阿爾及利亞認識了一個沙伊達並在短短几天內瘋狂愛上了她。在三毛的角度看沙伊達不過是個充斥著豔俗脂粉氣息的騙子,而在沙崙眼裡,她比任何女孩都要可愛。女人以結婚為緣由騙去了他全部的財產並失蹤不見,,可沙崙仍在小鎮阿雍苦苦等待她的到來,直到沙崙收到她的來信,要他速速匯去十萬西幣才能與他會合,所有人都知道她是個騙子,可沙崙一心等待他心愛的“妻”。

沙崙拘謹孤單年輕的心,碰到一點即使是假的愛情,也不顧一切的去抓住了。在他眼裡,愛情太過珍貴,在愛情面前自己渺小得廉價。喜歡一個人,認真且慫,從一而終。他為了湊齊這十萬塊,白天在商店幫忙,晚上到麵包店打工,每天只能休息三小時,一個月下來,他瘦的只剩下皮包骨頭,最後沙崙不得不面對這個殘酷的事實:他拼盡全力去守護的美好彷彿從未存在過。在之前那麼久的時間裡,他一直裝作看不見那張牙舞爪向他招手的真相,只是不願面對現實罷了。

其中唯一的不甘心就在於愛情它直到結束也就是那麼不清不楚的結束了,不知道在哪裡,不知道被什麼所傷,那個傷口卻總是在在隱隱作痛。他慘敗而歸,蒼白得無跡可尋,晦澀得無力聲張。他偷走了商店的錢財離開了沙漠徹底失蹤了。

也許他是尋他的妻子去了,也許他去了一個讓他不再傷心的地方。不管怎樣都希望他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因為這個世界上總有突如其來的失去,灑了的牛奶,遺失的錢包,割斷的友情,走失的愛人等等。當你做什麼都於事無補的時候,唯一能做的就是讓自己過得好一點,丟都丟了,就別再哭了。文章結尾三毛說:“我在想,飛蛾撲火時,一定是極快樂幸福的。”喜歡一個人的時候,不計回報的付出和勇敢無畏的擁抱也會讓人樂在其中。可是最痛苦莫過於那個讓你深陷地獄的人,曾經帶你上過天堂。總覺得對感情應該保持一點潔癖,不要著急開始,也不要隨意妥協。真正值得的東西都不會得到的那麼輕易,學著珍惜一個人的日子。

就算受傷,也還是要相信總會遇到那種特別特別堅定的愛情。會有人很愛你,會有人溫暖你,會有人至死不渝一直一直陪在你身邊。這個人一定會出現的,而你,宛若新生。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5

三毛的一生不算太長,很多人視她為傳奇的女子。我很喜歡桃花月球在她的書裡對三毛那不同於大多數人的評價,且深以為意。“她像大部分人一樣,想要看不同的風景、愛剛剛好的那個人,是人生選擇和生活態度成就了她的傳奇和無可取代。”她自由灑脫,真誠爛漫,亦是善良可愛的。

撒哈拉的故事裡,三毛的文字平實樸素,閱歷豐富的她自然不乏情感的真摯,像是在娓娓道來一個個故事。她與荷西在離家甚遠的北非撒哈拉安了兩個人的小家,苦中作樂著。縱然生活很苦,他們很甜。大抵是對這片沙漠有著湧自心底的熱忱吧!

十幾篇動人心絃的散文故事,讓我感受到三毛的多姿多彩。她俏皮靈動,變著花樣的給荷西做著令他驚歎不已的中國飯菜;她簡單脫俗,一件淡藍細麻布的長衣服,一雙涼鞋,一把香菜作為帽子的裝飾物,這便是她結婚的全部裝束;她善良心細,醫術高超到讓荷西刮目相看,哈哈;她真性情,愚昧可悲的撒哈拉威人粗魯蠻橫的結婚習俗,她沒有簇擁,而是憤怒離去;她勇敢機智,哭著看完這一章,太揪心,劫後重生的他們並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抱頭痛哭······太多太多,述不盡的愛與慕。

三毛帶給我們太多感動,不羈的靈魂閃動著人性的至真至純。讀三毛之前,未曾想過的地方——撒哈拉,在三毛的書中不僅領略了一番,還有一種抵達至此的心境。她依然活著,活在一個悠遠的故事裡,用她的天真爛漫溫潤著大沙漠的撒哈拉威人,像一朵不敗的花兒在撒哈拉恣意得生長著。

三毛姑娘,心底那個最自由,最爛漫,最解風情的姑娘。

以下部分三毛撒哈拉語錄摘選:

●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視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

●沙本是最無一無著之物,安定流浪聽憑風停風起。而沙漠收容他們。它是誠實的,它不虛榮。它不用你精緻,不用你化妝,不用你給予,只要你心安。

●對懂得欣賞它的人,它是無價的,對不懂得欣賞它的人,它一文不值。

●一個人,大凡肯虛心反省自己的過失,將來不再重蹈,成功的希望總是會有的。

●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釋裡,就是精神的文明。

●在這兒,無窮無盡波浪起伏的沙地,才是大地真正的主人,而人生存在這兒,只不過是拌在沙裡面的小石子罷了。

●我並不氣餒,人,多幾種生活的經驗總是可貴的事。

●因為我在這個世界上,向來不覺得是芸芸眾生裡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著的軌道,做出解釋不出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6

說起與三毛的作品開始接觸,還是在語文課上老師的介紹中。自從那一次以後,我就心心念念著三毛。有一次,語文老師答應我們,語文考得好的同學有禮物,大家都很興奮並且為了神祕的禮物而努力。幾天後,成績出來了,我是最高分,老師送了我一本三毛的書——《夢裡花落知多少》。拿到這本書以後,我幾乎是一有空閒時間就看,而且百看不厭,三毛的灑脫與真性情深深吸引著我。於是乎,這個暑假我不停的纏著爸媽給我買一套三毛的作品集。經過我的再三請求,他們終是同意了。拿到書時,心中太過喜悅以至於差點認為自己在做夢,我開心的心都要蹦出來了!

得到書以後,我除了吃飯睡覺(爸媽絕對不允許我吃飯時看書的),幾乎就是在書堆裡度過的,別提在書海里暢遊是有多麼愜意了!在這十一本書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撒哈拉的故事》了。這本書記錄了三毛與丈夫荷西在遼闊的沙漠中活力四射的生活。大漠的狂野、溫柔都從筆中緩緩流淌,一行行的鉛字訴說著一件又一件有趣的事。每當我翻開書,那動人的畫面就好似畫卷在我面前一幅幅張開來。這本書改變了我原來對沙漠的感覺。原來我認為沙漠生活是艱苦而無比枯燥的,但是看了這本書以後,我才發現我錯了。沙漠的美,無法用語言切實的描述下來,撒哈拉威人他們的生活雖然物質不是很富足,但是他們呢仍然很快樂、仍然深愛著腳下的這片土地。他們的淳樸真實在如今這個世界裡是多麼珍貴的啊。同時,三毛與荷西之間的愛不容置疑的打動了我。荷西最大的夢想就是娶到三毛,買下一幢小公寓,然後用自己努力賺來的錢去養活三毛,並且,他真的做到了。即使,他們只過了六年的婚姻生活,但對於他們來說,這比一生還要珍貴美好。說實話,我特別羨慕他們的生活,就好像生活在桃源中,無憂無慮的,身邊有一個摯愛的人,這就足矣了吧。我不敢說我有多瞭解三毛,但是我一定會盡我最大的努力去讀透這個謎一樣的女子。沒有看過三毛作品的人們,我強烈推薦你們去看!看了她的書真的帶給我很多很多,從字裡行間透出的一股股正能量對所有人都是有益的。

三毛,你永遠是我們心中浪漫卻真性情、灑脫且勇敢的Echo!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7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在20xx年相遇的一本書,也是我第一次深入接觸三毛這位作家,她的灑脫、純真、執著深深吸引了我。

《撒哈拉的故事》講的是一系列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作者三毛因為被一本地理雜誌吸引,揹著行囊走進了荒涼單調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尋找、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種種奇遇引發了一個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每個故事都洋溢著一種浪漫、濃郁的異國情調。穿梭在三毛清新、細膩而風致的文字裡,一種情愫在縈繞,一種愛意在流淌,一種震撼心靈的人性美開始浸潤……

看完整本書讓人有種想立馬收拾行裝,遊走天下的感覺。一個女子,僅因為兒時的夢想,毅然背起行囊,踏上未知卻又嚮往的神祕大漠。沒有猶豫,沒有遲疑,不顧眾人詫異的眼光,那該是一個多麼隨性的女子。連她自己也說,“我在這個世界上,向來不覺得是芸芸眾生裡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著的軌道,做出解釋不出原因的事情來”,所以才會有《撒哈拉的故事》,所以才會有在她裝點下異常美麗的沙漠。

三毛幸運地擁有荷西。在三毛不顧一切地去沙漠時,朋友都對此不解,但只有荷西默默地收拾著行李,在沙漠中找到了工作,與三毛開始愛的旅途。荷西與三毛的愛情並沒有轟轟烈烈,但平凡且偉大。荷西默默地追隨,只為實現三毛心中的夢想。對三毛,他矢志不渝,即使她是一個一意孤行的女孩,但也願意隨她在沙漠裡受苦,這個倔強的女孩註定要跟這個人一輩子過下去,也正因如此,才有了荒山那一個驚心動魄的夜晚……三毛面對不懷好意的幾個撒哈拉威人,鎮定地逃脫了危險。但她沒有離去,而是想辦法拼盡所有的力量營救她心愛的丈夫。在三毛受到死果的詛咒時,荷西一直默默地守護著她,因擔憂而變得慌亂。看著他們用自己的汗水去佈置家的溫馨畫面,我心中總有一種不知如何形容的暖暖的感覺,也許真正的愛情就是像他們那樣簡單而幸福。

沙漠之間的一點一滴就在三毛那閒適的文筆下呈現出來。像潑墨畫似的,一點一朵墨花盛開。她毫無目的訴說著生活的瑣事,連驚天動地的愛情裡,也夾雜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味道,合成一鍋濃濃的湯。沒有生僻的詞彙,沒有冗雜華麗的鋪述,沒有旁徵博引的巨集大場面,甚至連貫穿故事的主線都亂糟糟的。但總會讓人感覺她就坐在你對面,風塵僕僕,肩上帶著月光,指甲裡帶著撒哈拉特有的細碎的黃沙,甚至一開口的聲調都是沙啞的,正與你講著她在撒哈拉的故事。她對一切事情都感到新鮮與好奇,可能不知不覺會從一個故事又講到另一個故事裡去,的確,在三毛的文章裡,常常是一個故事裡穿插著另一個故事,你永遠也猜不透故事的開頭,高潮,結尾,但這種神祕而有趣的探險活動,卻會讓你樂此不疲,讓你牽腸掛肚,讓你欲罷不能。談到這裡,不僅又讓我拿起了這本書,忍不住又讀了起來……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8

早有聽聞三毛的書撼動人心,卻一直不知道選哪本作為開啟她的世界的鑰匙。偶然聽說三毛後期文章如陰霾般灰色,於是選擇了代表著她幸福生活的《撒哈拉的故事》。

書的扉頁是這樣介紹三毛的:“她看到一張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應到前世的鄉愁,於是決定搬去住,苦戀她的荷西也二話不說地跟著去了。”我羨慕和佩服這個從骨子裡就散發著一種嚮往自由、不畏流浪的女子,在那個年代,也就只有像她一般有豐富遊學經歷、卻又經歷未婚夫逝世的人才會選擇去撒哈拉沙漠居住,凡塵俗世,困不住她。

幸好她遇到了荷西。“在這個人(荷西)為了愛情去沙漠裡受苦時,我心裡已經決定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輩子流浪下去了。”三毛在《白手成家》中寫道。即使三毛比荷西大八歲,荷西仍然深愛著這個不能受拘束的女子。因為與荷西結為連理,三毛的生活開始安定卻又不平凡的撒哈拉生活。

她描寫了在沙漠中與荷西有趣的婚後生活,就算是普通的做飯和簡單的登記結婚,她都用平實而又活潑的語言告訴我們,她很幸福。即使剛到撒哈拉,他們要為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精打細算,要親自動手佈置新房時,我感受到的仍然是他們樂在其中,而不是苦不堪言。在和荷西的沙漠歷險和她誤戴“死果”的記敘裡,那種驚魂時刻、生死關頭,她都能用看似簡單的文字娓娓道來,似乎這些事情都與她無關。或許她生來就是文字的駕馭者,能這樣把大漠的狂野溫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這樣展示在大家面前,也是她的奇妙所在。

在書中,我更喜歡看三毛描述撒哈拉沙漠裡千奇百怪的人。娃娃新娘姑卡,從一個快樂無憂的小女孩變成問三毛要避孕藥的憂鬱新娘,撒哈拉的結婚風俗實在是粗暴而不通人性。沒有姓名的沙巴軍曹,即使對撒哈拉威人懷恨在心,卻仍奮不顧身撲在地雷上,保護了撒哈拉威的孩子,和十六年前死在這片土地上的弟兄一起長眠。勤懇而老實的啞奴,即使認識了三毛這個朋友,依然逃不過被財主賣掉的命運。還有三毛那群驕傲卻又總是理所當然去借東西的“芳鄰”,讓她在大漠中能有更多“煩惱”,沒有那麼寂寞。一個讓人深愛的地方,無非是有難忘的人或不平凡的經歷,而三毛和她的撒哈拉沙漠,無疑滿足了這兩點。

如果不是荷西的意外離世,或許我們能讀到三毛更多有魔力的、快樂的文字,精彩的撒哈拉生活也是因為有荷西才變成幸福而不枯燥。這樣一個奇女子,一生情路坎坷,即使閱歷豐富也不能彌補她失去摯愛的錐心之痛。此後,她的作品便很少能看到彩色的世界。

她的人流浪了一生,她的心也流浪了一生,若真要讓我給她起一個筆名,我想,“流浪”要比“三毛”更貼切。這位流浪的奇女子,最後帶著她自由不羈的靈魂,繼續在無人之處浪跡天涯。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9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三毛流浪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三毛,她就是這麼一個倔強而又堅強的姑娘。她熱愛生命,所以“既然選擇了遠方,留給世界的就只能是背影”,為了那可橄欖樹,為了那些精彩的期待,為了那些最純淨的哎,她毅然決然流浪遠方,奔走天涯,行走羽風景秀麗,卻人跡罕至的撒哈拉。

雖然撒哈拉的酷暑難耐,雖然撒哈拉的生活艱苦,雖然撒哈拉的鄰里稀少,但幸運的是,三毛並非孤身一人,她有一個視她如命的丈夫荷西,西班牙國籍的丈夫總是會給她的單調的生活帶來樂趣。

曾經不知什麼是愛,後來讀了《沙漠中的飯店》便知道了,愛是無條件的信任,當荷西問三毛什麼是“粉絲”面時,三毛告訴他就是“雨”,雖然他也曾疑惑,但因為是愛人說的便選擇無理由的相信。荷西是深愛三毛的,才不管三毛是否只是逗他玩,愛一個就是這樣,深信彼此,毫不懷疑。

曾經不知道什麼是結婚時的激動,讀了《結婚記》才知道有一個人想和你結婚長相廝守是多麼的不容易。儘管過程曲折,程式複雜廢時,但當法官宣佈他們是合法夫妻時,他們都忘記了過程的坎坷而激動的注視著對方。或是荷西忘了及時為三毛佩戴戒指,或是三毛激動的徹夜難眠,結婚,對他們兩個人來說都富含著重要意義,意味著對方專屬自己一人。曾經不知道什麼是善良與冷漠,讀了《啞奴》才知道三毛的樂於助人和啞奴的樸實純真是善良,鄰里一些人的漠不關心和奴隸主的肆意濫殺是冷漠。儘管很多人拒絕班助啞奴,害怕受牽連,但三毛還是欣然的班助啞奴,時不時的為他帶些好吃的,她還感到愧疚,愧疚不能真正就出這個孩子。善良是不求回報,樂於助人,冷漠是漠不關心和濫殺無辜。

《撒哈拉的故事》記載著三毛在沙漠中的所見所聞,儘管她後來是自殺逝世,但她的善良、執著和隨性的性格,卻讓人難忘,她留下來的著作卻是積極向上的。她選擇甜甜,並不是消極鬱悶,而是看遍了人機繁華,要去另一個地方流浪,三毛,生活在另一個遠方可還好?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0

一向對三毛懷有一份獨特的情感,大抵是心下羨慕有人能夠活得如此灑脫不羈,愛她對待生活的態度,一向尋求自然與單純,從臺北到德國,從撒哈拉到美利堅,她的一生似乎都是一個傳奇。

對於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鍾愛的,如果必須要選取,那還是會選取撒哈拉里的三毛。如一朵豔紅在沙漠裡綻放,沙漠的熱度和躁礪讓她顯得那麼飽滿、奔突,她滿頭的黑髮和遮擋於後的眼神,有著生命最亮眼的光芒。這段故事記敘著她與荷西的幸福,記錄著瑣碎的煩惱、憂愁、快樂。同時也帶給我從未體驗過的沙漠風情。三毛說她第一次見著撒哈拉,像見到久違的故鄉。那時她已在異國多年,也心存了各種風情。但還有比沙漠更適合安頓下三毛的雲遊四方的心的居所嗎?沙本是世間最無依無著之物,安定流浪聽憑風停風起。而沙漠收容他們——還有三毛,一併攬入它的懷抱。

我想以前甚至是此刻,有很多人正因《撒哈拉的故事》,而愛上沙漠,開始對流浪產生憧憬。從她的小說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一個遙遠而又新奇的世界,我們能夠想象她在沙漠裡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樣,但是在現實中我們不曾想象過一個現代人在荒涼的沙漠裡會是什麼樣的生活。必須不是像她所寫的那樣浪漫,必須有許多艱辛和阻礙,而她居然憑著一時的衝動就拎著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因此從中我們還能夠讀到三毛對於沙漠的渴望是內心洋溢而出的一種對生活超逸不俗的態度,她的浪漫奇想總是能夠為枯燥艱辛的沙漠生活製造無限情趣,就連痛苦也好似扎著蝴蝶結的。在三毛的筆下,她還原了一個女生的本性——天真,熱情,心中充滿了愛與感恩。一個女生,和自己心愛的人遠離故土,來到一個貧瘠,甚至是落後的地方,卻從未對生活失望,我們都不知道是什麼信念支援著這麼一個瘦小的身軀。我想正正因不知道和許多的無法解釋,因此我們會心生羨慕。

人們常說,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來都是質樸,感人。閱讀她的書,彷彿你是在跟她交談,而不是在讀她的書,就像別後的友人在向你訴說著她遠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飾。看的時候舒服,放下時卻是如此的感動。

三毛曾說:“如果選取了自己結束生命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正因在我,那將是一個幸福的歸宿。”我想往往過於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選取決絕的方式去到達超脫和昇華的境界。但是不管怎樣說,她一向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義的完美與幸福,三毛的心裡一向深埋一份堅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撐著她,正如她自己所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是什麼味道。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1

我們的生命或許太短暫,短暫到無法擁有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無法一睹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也是許多人夢中的“桃花源”。在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中,我們有幸一睹。

《撒哈拉的故事》一書,以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經歷為主線,用生動有趣的文筆,描繪出撒哈拉威人的生活、大漠的狂野溫柔、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戰爭與貧窮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她筆下的大漠如此真實,似乎觸手可及。

三毛筆下的撒哈拉威人,貧窮、迷信,但他們樸實、真誠,不知道戰爭是什麼,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便真真是桃花源的故人了。他們活著就是為了活著,平靜地度過光陰。這樣的生活雖在我們這些“文明人”眼中叫做“沒有價值的人生”,在他們自己看來,也該算是歲月靜好了吧。

可是,連上蒼都不眷顧這些樸實的人們。摩洛哥向撒哈拉發動戰爭,西班牙政府曾許諾“民族自決”給這片大漠帶來的生機,很快被戰火帶來的恐慌所覆蓋。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在巴西里——游擊隊領袖死於摩洛哥人之手時,阿吉比等人為洩私憤冤枉沙伊達——巴西里的妻子出賣了巴西里,使得這樣一個無辜的善良女子慘死在自己的故鄉,自己的故鄉人手中。所謂對沙伊達的“會審”連給人說話的餘地都沒有。不僅沒人說話,也沒有人提巴西里,更沒有人主持正義,只不過是殘酷的私刑。難道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痛還不夠嗎,還要去自相殘殺?是不是一種病態的心理在作祟?難道真的如孔子所說“人之初,性本惡”嗎?

不,大部分的人都是善良的,只有極少數人是如此。是物質的貧乏導致如此嗎?還是精神的貧乏呢?該是精神的貧乏吧,如果他們有豐富的知識文化,接受了正確的思想教育,有正確的是非觀念,這樣的慘劇還會發生嗎?我不禁回想起魯迅在“《吶喊》自序”中所說替俄國做了軍事偵探的中國人被日本人砍下頭顱示眾,四周中國人喝彩的場景——喝彩是因為他們的愚昧,而三毛所寫的撒哈拉威人是否也如此呢?沒錯,在和平年代,他們可以過著如《桃花源記》中所說“怡然自樂”的生活,可在亂世,一些人因為沒有文化與思想的束縛,沒有正確的是非觀念,做出了不該做的事。沒有文明,就更不必說法律與制度了。可是,如果撒哈拉沙漠出現了現代文明,那寶貴的撒哈拉民族文化,便如同滄海遺珠一般,湮沒於大漠黃沙。而在“文明人”的世界裡,也並不是沒有無視法紀綱常的人。撒哈拉沙漠的未來,就要撒哈拉威人自己抉擇了。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寫作之初是在大漠的照片中感受到前世的鄉愁,想必她的隨心之作也必定讓許多人心生感慨。吾讀罷全書亦甚有感觸,是為感想。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2

看到這本書封面對三毛的簡介時,我還不明白為什麼稱她最浪漫、最真性情、最勇敢瀟灑,我也對“流浪文字”一無所知。讀完後我想說以我的能力只能滲透到一點,不過這“一點”足以令我震撼不已。

三毛的形象是完美的,她善良孝順,敢作敢為,知足常樂,大膽機智,愛憎分明……彷彿每一個褒義詞描述她都很貼切。語言風格也是變化不定,時而白話,時而柔美,時而滄桑,時而悲壯。整體書中的一篇篇彷彿一部部微型的“高清”的電影,使人身臨其境。

《結婚記》中她追求形式簡單的婚禮,卻情真意切。她說“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這樣的妻子想必也只有善良穩重、負責孝順的荷西才配得上。

《懸壺濟世》中她慷慨地貢獻出藥物來幫助當地人,語言幽默,也許這就是她們會有那麼多朋友的原因吧。

《荒山之夜》中荷西被困泥潭,危急之下又來幾個流氓真是雪上加上霜。但三毛充分利用她的智慧擺脫流氓後成功救起荷西,令人佩服。

《啞奴》中三毛一家與奴隸之間建立了平等的友誼,一方知恩圖報,而後者更值得肯定,因為他是連身體都不屬於自己的奴隸,他讓我看到真正的人生光輝。

以上都是我對一些片段的體會,但最最讓我為之一顫的要屬《沙巴軍曹》。這位冷酷的軍曹徹底顛覆我對故事發展的猜想!曾經,撒哈拉威人因衝突而殺光了他的兄弟,上天垂簾,醉酒的他逃過一劫。但當他醒來看到身邊的兄弟時,當他親手一個一個將他的兄弟埋葬時,我想這是比死了更痛苦的絞心的感受,所以他之後對撒哈拉威人的冷酷情有可原,不對,這應該是忍耐的最大限度。正是這樣一個被仇恨折磨的人,卻在最危急的時刻,用自己的生命換來幾個他一向視為仇人的撒哈拉威孩子的性命。何其壯烈!何其發人深省!他的生命竟是這樣結束的,他的死重於泰山!這是我頭一次這麼清晰地感受到人性的善良和溫存!

這些故事不僅僅帶給我了震撼,更多的是對人性的領悟。她的文字簡單直接,平白如話,她的為人自然高尚,我發自內心地崇拜她。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3

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

____題記

三毛,這個常常被人們提起的名字。有人說他隨性,有人說他偏執.....如今我第一次捧起她的書,從他淳樸的故事中,我感受到了一個平凡而真實的女子。

《撒哈拉的故事》講述了他尾隨丈夫荷西在偏遠的撒哈拉沙漠所遇到的有趣的生活故事,。可以想象,沙漠環境的惡劣和生活的貧窮是何等的讓人難以承受。但是在這殘酷的地方,三毛和河西卻把自己的小日子過的有滋有味,樂趣橫生。這讓我深深的體會到了三毛荷西,對生活滿滿的熱愛和對未來美好向往的那兩顆奮力跳動著的心臟。他們用廉價的小藝術品和自制的木頭傢俱把那個在沙漠強風中瑟瑟發抖的陋室裝點的溫馨甜蜜,雖然身在他鄉,但仍然擁有一個溫暖的家。合上這本書我久久不能忘懷,這真是一部奇書,我跟隨著他的步伐,領略了異域的風土,感受了漫天的黃沙和鬆軟的土地,真實的體會了沙漠和城市的差異。三毛伴隨著我的視線,翻過一頁又一頁的故事。他會偷偷地去看撒哈拉的居民是如何洗澡的,他會不怕累的,跑到沙漠深處看它所謂的奇景......從這裡我看到了三毛那種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和敬畏之情的心靈。現當代的人們總是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這正是因為缺乏一種對世界的好奇,我們應該激發出這種好奇心讓自己更好的生活。

除了這些,三毛還對人對事對物充滿了真誠,他非常的樂於助人,他經常請客人到家裡吃自己做的中國菜,當街坊鄰居生些小病時三毛就用自己從中國帶來的藥品幫助他們他們,大家都很喜歡三毛認為三毛是一個萬能的百寶箱,所以總是想要什麼就找她要什麼,三毛雖然很頭疼,但還是能給就給。另外,三毛還很善待自己,她對自己很好,能坐著絕不站著能躺著絕不坐著,她很注重穿著和妝容每天都把自己打扮的很靚麗。

我讀完了這部奇書也算是聽三毛講了很多故事,我突然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清爽,讓我思緒萬千。想著想著耳邊又想起了三毛的聲音: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理解裡就是精神的文明。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4

第一次,是聽語文老師提起三毛的作品。三毛原名陳懋平,改名陳平,之後就以筆名“三毛”為名,她是永遠的三毛。

我小時候只聽說過“三毛流浪記”,那個三毛是個只有三根頭髮的小男孩,很頑強地活著,流浪……當今我漸漸長大,我驚奇地發現了這個全新的三毛,她是個最浪漫,最真性情的女作家,她有一個男朋友叫荷西,因為她對沙漠生活充滿了好奇,所以去大沙漠旅行,寫出一系列大漠風情的散文,從而成就了一種“流浪文學”文化。

這哪是玩啊?他們在大沙漠裡結婚,雖然那裡的傢俱是用撿來的棺材板做的,雖然房子不像房子,頂上還有個大窟窿。雖然撒哈拉威人有種種陋習,但是他們不介意,他們認為只要能住就行了,還在這裡長久安頓下來了。他們樂於助人,自己的什麼東西都可以給別人用,有些人很不懂規矩,把三毛晾的衣服褲子拿去用幾天後在還回來;可是三毛也夠大方的,還是那樣和睦相處,三毛還要教那些撒哈拉女人做什麼什麼的,她還義務地給大家送藥,免費給大家治些小傷,把東西讓給別人……

我比較喜歡這本集子裡的《死果》這一篇散文,它驚心動魄地結束了這個故事。三毛被“死果”弄得快死了一樣,一天,被這掛墜折磨得不成人樣了。這一篇文章挺長,但每一個細節都很吸引人,無論是誰都會一口氣看完。對三毛來說這是一個噩夢,過去了,一切都過去了。結尾是“今天是回教開齋的節日,窗外碧空如洗,涼爽的微風正吹進來,夏日已經過去了,沙漠美麗的秋天正在開始。”說明這時三毛的心情已平復下來了,不去想那些事……繼續生活……

讀三毛的作品,你會發現三毛教會了我們熱愛生活。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美好的,只要你認真地去體驗生活,生活也會贈予我們很多意想不到的禮物。三毛筆下的文字,讓我明白,只要善於發現,善於創新,生活處處有精彩。在撒哈拉沙漠這麼艱苦的環境下,三毛依舊活的這樣精彩,還有什麼困難我們面對不了呢?

人活著,就應該有目標與理想。我們要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讓平淡的生活充滿歡樂,用愛滋潤生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面對一次次挫折,經歷一次次考驗,挑戰一次次難題,才能像三毛那樣活出精彩人生,雖然短暫卻是永恆的。

撒哈拉沙漠的夜空,應該是星羅棋佈,有無數顆星星向你眨眼睛,哇!那顆最亮的會是三毛嗎 ?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5

終於,我合上了這本書,走出了三毛的內心,卻深陷於她真摯的性情無法自拔。她叫三毛,也是我的女神。

我向來討厭這種燥熱的沙漠,就算在我們北方,酷暑與下火般的酷熱也會讓我痛不欲生。而三毛不同,她熱愛沙漠,熱愛撒哈拉,彷彿在那裡看到了自己前世的靈魂。與其說她的靈魂奔放,不如說她嚮往著自由。她也說,她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在撒哈拉,她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而對於我,一個未成年的小屁孩,我叛逆並且忠於自嘲,所以我說,我同樣嚮往三毛一樣的生活,也可能是看完每一段光輝事蹟後常有的英雄情節。俗一點說,我覺得那樣很酷。

那的確很酷。我在三毛那種不屑於生活又熱愛生活的矛盾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一定是在高標自己的影子。但我愛上三毛,愛上了她真摯的情感這一點,絕無虛假。

對於愛情,我往往不屑討論,我覺得我無法理解什麼是真愛。但在三毛與她先生荷西身上,我彷彿看到了他們生活在櫻花樹林中(櫻花是我的最愛,在我心中它嚮往著純美),自在,溫馨,悠閒。在撒哈拉的生活中,愛情的力量撐起了半邊天。在故事中,生活的點滴真的變得愉悅人心,物質、利益、種族、年齡之外的愛情是那樣純真,動人。讀〝沙漠中的飯店〞,以接地氣的生活瑣事令我分外安逸,眼前一亮。“吃雨吧,牛排才不是我的菜。”荷西說道。

我同樣讚賞三毛的吐槽功力與對世俗的冷嘲熱諷,解氣而舒心。生活在落後的沙漠地區,當地思想落後是必然的,那裡的風俗文化與撒哈拉威的生活都顯得與她本人格格不入。但既然選擇了這裡,她就做好了融入的準備。既然思想上無法苟同,那麼起碼讓我吐槽兩句吧!但還好,三毛有荷西相伴。

說到荷西,這個為了愛情不顧一切的少年,同樣遇到了這樣的三毛,奇妙的是,兩人沒有擦出什麼火花,反而熄滅了彼此的火花。在婚姻面前,崇尚自由的三毛表示一開始是拒絕的,訂婚到婚禮,整個人都是一種〝我在哪我是誰〞的狀態。這也體現出三毛文字的真實,不容一絲虛假。

我愛上三毛,還因她的善良。依著自己博覽群書與些許小聰明,她成為〝非洲巫醫〞,救人於危難水火之中,各種中醫西醫自創療法一應俱全,引人發笑,也令人讚歎。我們身邊這樣熱心的人有幾個,那些所謂的循規蹈矩最後都成了前進一步的阻攔。我多希望自己可以像三毛一樣有這種不顧一切的勇氣,後果什麼的都見鬼去吧!

撒哈拉的故事,講的是三毛的人生故事,或許也是三毛希望向讀者呈現的一種她嚮往的生活。她的一生並沒有一直在撒哈拉,撒哈拉的故事也僅僅是幾年的片段,但這也成為三毛心中最珍貴的片段。可能這些記憶,會在她永久的夢裡不斷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