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淺談語文閱讀教學

校園 閱讀(3.17W)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那麼,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淺談語文閱讀教學,供大家閱讀參考。

淺談語文閱讀教學

  淺談語文閱讀教學1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一體兩面。即是說,閱讀和寫作在語文教學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和借鑑,寫作是閱讀的昇華和創造。“勞於讀書,逸於作文”即闡明瞭閱讀和寫作的密切關係。

葉聖陶先生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之”。讀寫是語文教學永恆的主題,是語文教學的歸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常令語文教師感到困惑的是究竟孰重孰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是,常常是為閱讀而閱讀,為作文而作文,將二者割裂開來,各自呈現單邊性,結果花了大量的精力去訓練培養學生二者的能力,效果均不佳。

在語文教學中,雖然二者所承擔的教學任務不同,各有側重,閱讀教學側重於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作文教學側重於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但二者是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從閱讀中可以學習到作文的方法,通過作文又可以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把二者緊密結合起來。

一、蕩閱讀之舟,滌寫作之愁

作文難寫,怕寫作文,是較多學生的所面臨的一個突出的困惑和現象。而“肚中無貨,無米可炊”是這一問題的關鍵。沒有東西可寫,自然沒有興趣可言;搜腸刮肚,自然寫不出精彩文章。

如何幫助學生突破作文中的這一瓶頸,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多讀,多積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我們都熟知的道理;宋代大學士蘇軾的“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也即是說寫作吸納的材料要多要廣,積累的材料要充分而豐富;葉聖陶先生說的“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絡”這些都論述和強調了閱讀和寫作的密切關係,強調了閱讀對於寫作的重要性。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這是語文課程的新策略,也是語文教育思想的正本清源。少做題是“手段”,多讀書是“目的”,把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多讀幾本好書,多背誦名家名篇,多積累詩詞佳句,多紮紮實實的積累。“少做題,多讀書”這也是借鑑了我國傳統蒙學教育中切實可行的方法,是存其精華,古為今用。

新課標更是強調了語文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並做出了具體的規定:初中學生 “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閱讀2--3部名著”。並對學生課外閱讀提出了建設性意見。這一重要的改革,切中了語文閱讀教學中只注重課內範文教學、忽視課外閱讀、學生閱讀量不足的弊端。把課堂內外、書本內外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基本規律,為學生學好語文,提高讀寫能力指明瞭方向。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通過引導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多讀書、多積累來開闊眼界,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佳詞名句、精思妙理等寫作素材,幫助學生廣積寫作的“糧草”,這也是解決學生作文“有米可炊”,不為作文而愁的一條有效途徑。

二、在讀中悟寫,讀中練寫

“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藉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葉聖陶)”。教材是啟迪學生閱讀和作文智慧的一把金鑰匙。尤其是更新後的語文教材更不乏文質兼美的篇章,其中儲藏著無窮的思想力量、情感力量和寫作智慧。在閱讀教學中可以相機進行作文指導和作文訓練,來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和技能

一是在閱讀教學中相機進行寫作方法和寫作知識的指導。例如如何抓住人和事物物的特徵進行描寫,怎樣有條理的說明事物,怎樣進行作文的選材剪裁,怎樣結構文章……很多課文字身就是這方面的經典範例,在學習理解這些經典文章的過程中就可以學習到這些相關的寫作知識。

二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把握好契機和結合點進行作文訓練。如在課文學習中學習了精彩的語言及時進行語言的仿寫訓練,來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利用課文中的“留白”讓學生進行“補白”、“續寫”、進行想象和新的創編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接近學生認知水平和接近生活實際的課文進行摹寫來訓練學生的佈局謀篇和構思能力,如學習了朱自清的《春》讓學生寫仿寫《秋》,學習了《聞一多先生的想和做》也讓學生來寫《我的想和做》等,學生一般都能夠摹寫出較好的作文來;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讓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寫作手法、精彩語句作評點來提高學生的作文鑑賞能力。通過尋找和把握這些契機,適時進行寫作訓練,使讀寫有機結合。

三是通過閱讀來積累和歷練學生作文思想(立意)的厚度。語言的厚度就是思想的厚度,語言的美麗就是智慧的美麗。學生作文思想膚淺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要使作文的思想有厚度非一日之功。在閱讀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對文字的深入理解來從中吸取思想的甘露,形成科學的人文價值觀;通過對文字個性的多元解讀來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通過引導學生由事入理、由景入理的分析來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閱讀,能歷練和豐富學生的思想。

只有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操千曲,觀千劍”,在讀中悟寫,巧持閱讀的彩練,學生作文時才能上演作文的精彩。

三、以寫促讀,暢流開源

以寫促讀,即是說通過寫作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暢流”使“源”更“活”。

葉聖陶曾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形象的說明了生活是“源”,寫作是“流”,“源”開則“流暢”,“源”塞則“流”竭。閱讀是理解別人對生活的反映,是間接地認識生活,是吸收;寫作是直接表達自己對生活的認識,是表達。

通過讓學生勤寫勤動筆,明白“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道理。學生在寫作中遇到困惑,會進一步激發強烈的閱讀和求知慾,不斷的獲取新知識,進而彌補知識和能力的不足;在作文教學中恰當的方法指導,技巧點撥和語言的錘鍊,對閱讀無不起促進作用,寫作能力的提高自然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通過作文的修改、評講、反思、開展多種形式的寫作更能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閱讀能力的進一步提高。這樣讓學生“讀了再寫,寫了再讀”(茅盾),以寫促讀,反哺閱讀,能讓學生的閱讀之興更久,閱讀之趣更濃。

總之,閱讀與寫作,休憩相關,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更是密不可分,在教學實踐中,要找到二者的契合點,結合點,舞好兩柄利劍,雙劍合壁,就能讓學生讀起來情趣盎然,寫起來筆底生花。

  淺談語文閱讀教學2

閱讀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學生識字的主要途徑,有利於鞏固語文知識,提高聽,說,讀,寫的潛質,同時,能夠讓學生獲得多方面的知識,發展思維,提高認識,獲得審美體驗,使學生構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可見,閱讀對學生的成長何等重要。如何提高低年級學生閱讀興趣,使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質量,獲得更好的閱讀效果,這是值得我們研究和探討的問題。具體我是這樣做的:

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外聯部工作計劃

《語文課程標準》把“喜愛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作為低年級閱讀教學目標的第一條,可見激發閱讀情趣在低年級是多麼重要。應採取多種手段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必要時可適當為他們帶給一些背景知識,幫忙他們建立新舊聯絡,以便他們藉助已知去預測未知,構成自主的學習意識,用心、能動地進入閱讀。讓學生對閱讀充滿興趣,真正的實現由“要我讀”為“我要讀”,為以後高年級的閱讀鋪平道路。

二、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要培養學生的閱讀潛質光有興趣遠遠不夠的,我們要進一步引導他們不僅僅要愛讀,而且要會讀,要讀得更好更有收穫。作為讀書的指導者,我們就應相學生說一些行之有效讀書方法。

1、略讀法。這種方法的運用一般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取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心情不好的句子

2、精讀法。它培養學生閱讀潛質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語言雋永,引經據典,情節生動。教師能夠利用這些作品為依據,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註,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3、默讀法。默讀法就對所讀的書報,不發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而快速地觀其概貌。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速地瀏覽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地資訊處理和消化。

4、摘抄評價法。此閱讀法就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詞、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註釋,寫評語。為以後的作文準備了豐富的語言積累。

5、寫心得體會法。教師要鼓勵學生經常寫日記或讀後感。也就要求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後,用日記或讀後感的形式對文章的資料發表自己的見解、想法,並在課外閱讀活動課上進行交流。讀寫聽說緊密結合,學生的閱讀潛質能很快得到提高。

三、採用多種讀書形式,讓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

1、讀與看相結合。

國小低年級的課外閱讀,大多都是些生動搞笑的故事,我就將這些故事製作成電腦動畫,讓學生在看中讀、看中思、看中明、看中悟,這樣將對低年級小朋友來說枯燥無味的語言文字變成一個個生動形象,聲情並茂的動畫片,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手捧課外書,用心地閱讀。

2、讀與聽相結合。

國小低年級學生身心活潑好動,你要讓他靜靜地坐那兒看多久的書,那可比登天還難。我就將一些搞笑的故事,透過錄音將它錄下來,然後在班上利用早讀、中午、晚讀等時刻放給國小生聽,讓他們在聽中讀、聽中想、聽中記、聽中樂,畢業論文lwfree這樣學生情不自禁地走到你身邊對你說老師下一個故事讓我來錄吧!

3、讀與說相結合。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平時老師的耳濡目染下漸漸地學生也有主動捧起課外書讀起來,他們讀得是那樣專注入神,在每月一次的故事演講比賽中一個之後一個手舞足蹈、繪聲繪色,說得那樣生動、形象,真是讚不絕口。學生以對話的形式暢所欲言,交流一週來的讀書狀況。學生能夠朗讀課外書中的精彩片段,能夠談談自己讀完某篇文章後的感受,也能夠針對同一篇文章談談各自不一樣的見解,還能夠向大家推薦好書。讀與說相結合就讓學生透過讀書談自己的獨特的見解,讓思維的火花互相撞擊,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

4、讀與演相結合。

國小低年級的課文大多是聲情並茂的文章,而且富有童趣。能夠透過表演來詮釋和明白。斯霞老師說過:講課講到快樂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講到憤怒的地方,情緒就激昂;講到悲傷的地方,聲音變得很低很沉。這時教師就要充分指導,透過聲情並茂的朗讀和充滿情趣的表演來表現文章,化難為易,使其重點突出,突破難點,從而明白課文所要表達的資料和所富含的好處。如我聽一位老師教學《狼和小羊》時,她讓孩子們自己預先準備好狼和小羊的頭飾,在上課時同桌對照課文,自編自演,加深自己的明白,也更加了解了狼和小羊這兩個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由於孩子的表現慾望個性強,模仿潛質也個性強,因此在教師範讀時,教師應注重範讀的重要性,並做好領頭羊的作用,發揮指導作用。還有一次我們剛學了《狐假虎威》這篇課文,讓一個學生演狐狸,另一個學生演老虎,其他的學生演小動物的情景。我還記憶猶新,學生們演得惟妙惟肖,演了一次又一次,還是意猶未盡,在一陣陣歡樂的笑聲中,孩子們也嚐到了讀書帶給他們的快樂。之後,有位小朋友在讀《兩小兒辨日》這篇故事時,他主動來找我說:“老師,這也能夠演”。這樣,我就讓學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編自導,自演故事情節,看學生是否把課文資料讀懂了,結果學生的表演真是活靈活現、淋漓盡致。

總之,教學無定法。在低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創設豐富多彩的讀書形式,教師以信任和鼓勵的態度來肯定學生,支援學生,尊重學生,明白學生,滿懷信心地堅信他們,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把說、讀、畫、思等相互關聯能相互滲透於語文教學中,並注意給予用心性的評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將點點滴滴積累於平時,孩子的閱讀潛質就會提高。

  淺談語文閱讀教學3

閱讀教學,是為了著重培養明白書面語言的潛質而進行的一系列語文訓練。無論從我國語言文字的基本特性和語文教學的根本宗旨方面看,還是從閱讀教學論和閱讀認知心理方面分析,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靈魂都就應是一個“讀”字。“讀”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潛質的客觀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徑。忽視“讀”或“讀”不到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聽說讀寫技能的訓練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引導學生多讀書,指導學生讀好書,是任何時髦的教法都無法代替的。但從教學第一線的實際狀況看,首先,朗讀教學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朗讀在一堂課中所佔的比重還相當輕,平均不足7分鐘。其次,朗讀教學質量低下,只是低層次的讀響亮,讀正確流利,缺乏對學生感情朗讀的具體指導。第三,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測試中對朗讀的檢測很少甚至沒有,同時,對學生朗讀的檢測、評價缺乏科學性,存在很大的隨意性。第四,由於受教師朗讀水平的影響,教學中,教師範讀極少,朗讀指導存在許多不當之處。

對於這些不良狀況,我們務必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國小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國小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正正因如此,近年來有不少專家學者和有識之士呼籲閱讀教學要返樸歸真,練好“讀”功。那麼,如何過好讀書關呢?下方談談筆者的一些粗淺之見。

一、明確“讀”的好處。

要引導學生多讀書,指導學生讀好書,教師務必明確讀書的重要好處。多讀書最大的好處和最突出的優勢是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葉聖陶先生曾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那麼什麼是語感呢?葉聖陶先生認為,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元號刺激所產生的一種直覺。既然如此,我們培養學生的語感就就應從語言文字元號的刺激入手,而“讀”則是最用心最有效的“刺激”。“讀”到了位,學生語感的培養才可能到位,語文綜合潛質才能真正提高。

具體地講,多讀有以下六大好處:第一,多讀能夠識記生字。“閱讀是識字的基本途徑”,多讀能夠促使學生記住字音,區別字形,瞭解字義。第二,多讀能夠釋詞析句。透過反覆誦讀,學生便能夠結合上下文準確地領悟詞語和句子的意思,從而到達“自能通解”、“自求得之”(葉聖陶語)。第三,多讀能夠深化明白。只有多讀並讀出情感來,才能與作者和文中主人公產生共鳴,才能明白字裡行間的深刻蘊含,才能到達明白的深化和感情的昇華。第四,多讀能夠訓練思維。在論及讀與思的關聯時,別林斯基以前指出:“閱讀時,你到處感覺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教師要訓練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根據課文資料展開豐富的想象。而只有多讀,學生的想象才可能豐富,思維潛質才能迅速提高。第五,多讀能夠背記佳詞妙語。國小階段的學生“物慾未染,知識未開,則多記性,少悟性”(清人陸世儀語)。利用學生記憶的黃金時代使之多讀熟記佳詞妙語,精美詩文,為口頭和書面語言的表達勤輸“養料”,多作儲備,他們日後的“說”和“寫”才有源頭活水。第六,多讀能夠感悟寫作技法。學生讀得多了,就能夠更深入地體悟遣詞用語之妙,學習佈局謀篇之法,而學生在讀書實踐活動中所感知領悟的寫作技法,往往是教師在作文課上難以指匯出來的。

二、訓練“讀”的技巧。

《國小語文教學大綱》幾經修訂,都無一例外地把“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國小語文教學第一位的基本要求。那麼如何幫忙學生到達這一要求呢?

(一)重視範讀的作用。

要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潛質,教師的示範朗讀十分重要。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感情是在必須的情境中產生和發展的,兒童自然也不會例外。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我們應順應這一規律,透過多種手段把學生引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導學生“入境”。引導學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示範法、描述法、回憶法、音像法、看圖法、創設情境法等。其中最常用、最實用的是示範法。所謂“示範法”,能夠由教師範讀,也能夠用朗讀磁帶代替教師範讀,還能夠讓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範讀。以真情實感激發學生的情感,使語言文字變為鮮明的形象或場景,使學生雖在教室之中,卻有身臨其境之感,與教師、與作者、與書中人物產生共鳴。只有這樣,孩子們受到的教育才會是深刻的,終生難忘的。哲學家黑格爾以前說過:“教師是孩子們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多注意給學生以示範影響。教師在範讀課文時,學生能夠視其人,聞其聲,直接領略老師的語氣、語調及表情,進而仔細體會課文的思想資料和感情基調。教師如果能經常給學生正確的、動之以情的範讀,就會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薰陶,不斷提高學生讀書的興趣。曾聽過一節公開課《醜小鴨》,當教者聲情並茂地讀到醜小鴨一系列悽慘遭遇時,學生們都為之動容,有的緊皺眉頭,有的屏住呼吸,有些感情豐富的,則為之落淚。直到老師把課文讀完了,學生們這才長長地吸了一口氣,對著老師微笑。學生的`這種感受是對老師範讀的最好肯定。當教師問及誰想向老師挑戰時,學生們都表現出躍躍欲試的急切情緒,讀書的興趣大大提高了。

現行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名家名篇,文章的詞句優美,色彩鮮明,感情充沛。教這類文章前,如能首先激起學生的情感,對學好課文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根據課文的感情基調,採用適當的音量、語調和語速進行表情範讀,顯得尤為重要。這樣,一開篇就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情的感染,從而使學生產生一種學習新課的強烈願望。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課文時,教師範讀這篇課文後,教室裡鴉雀無聲,有的同學甚至唏噓不已,這樣學習課文,教師教得簡單,學生學得投入。

實踐證明:學生十分喜愛聽以及模仿老師範讀,教師的朗讀示範作用發揮得越好,學生的朗讀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師的正確領讀,將無聲的書面的語言變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頭語言,學生在跟讀中不但能領會文意,展開想象,體驗情感,而且能學會斷句,糾正方言。

(二)要指導學生讀到位。

1準確發音,感受音韻。

朗讀是一種有聲語言藝術,是運用清晰的普通話語音,把視覺形象變作聽覺形象,生動地再現文字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過程。也就是說,朗讀的最本質特徵是靠聲音表情達意。因此,發音準確、吐字清晰是朗讀教學中的基本要求。

首先,進行有效地正音。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大多數語文教師能夠自覺地運用普通話教學,但學生的朗讀仍存在不少問題,音準方面突出的問題是帶有明顯的方言色彩。拿筆者所處的吳方言區來說,朗讀課文平翹舌音、前後鼻音不分現象普遍存在,這必然影響表達,影響對語言文字直接的感受潛質。在朗讀訓練中,我針對這些現象重點糾正學生髮好翹舌音“zh、ch、sh”和後鼻音“ing、eng”等。

其次,注意音變現象。如《桂林山水》一文用幾個感嘆句寫出了桂林的山的特點,“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險啊!……”這幾個句子中“啊”的讀音要分別變為yɑ(呀)、wɑ(哇)、nɑ(哪),讀起來才流暢自然。對於音變現象,我注重過程指導,著重引導學生聽老師範讀,進行朗讀比較,在語境中揣摩、體會,感受普通話規範的語音。

2、把握語調,感受節奏。

流利地讀,是要把句子讀完整,不讀斷句;要讀出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間歇;要讀得連貫流暢,速度適中。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朗讀時經常出現頓讀、中斷朗讀的現象。出現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處在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朗讀時不是以詞或短語為單位停頓,而是把雙音節或多音節詞語都割裂開來,一字一頓地讀;而且,由於心理緊張,往往用手指指著課文中的字讀,這也是造成學生頓讀的一個原因。學生為了把課文讀得連貫流暢,還沒有把每個字辨識清楚就急於朗讀出來。這樣,就會出現讀錯字、丟字、加字等現象。當他們意識到讀錯了想要加以改正時,又造成了朗讀的中斷。

各種標點都有它們停頓的時刻和語調的差異變化。不一樣的標點的讀法在情感的表達中截然不一樣。掌握標點符號的朗讀技巧,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聽者會受到美的薰陶。教師要向學生講明常用的標點貼合的作用、停頓時刻和可迸發的語感關聯,組織學生學習標點詩歌:字典公公家裡吵吵鬧鬧,吵個不停的原來是標點符號。首先發言的是感嘆號,它的嗓門就像銅鼓敲:夥伴們,我的感情最強烈,文章裡誰也沒有我重要!感嘆號的話招來一陣嘲笑,頂不服氣的是小問號:哼,要是沒有我來發問,怎樣能引起讀者的思考?……

3、明白意蘊,感受情理。

作者所記敘的事情或描繪的景物之中閃爍著作者對生活的明白和體驗。語文教學要透過語言訓練明白課文的資料,體察作者的情意,感受傳達的理念。需要說明的是,“有感情地朗讀”並不等於“有感情+朗讀”。朗讀指導也不是簡單的“摹仿”或“感情提示”。如一位教師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問學生:“小興安嶺的夏季十分美,大家想不想把它的美麗讀出來?要以怎樣的感情讀?”學生回答後,教師又說:“下方讓我們帶著喜愛和嚮往的感情齊讀這一段。”這樣進行了一番“感情提示”以後,教師就覺得自己的任務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學生自己去讀了。

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資料和基調,從句子表達的語氣和情感需要出發,讀出其高低升降、輕重緩急的變化,使全篇富於節律美。如語句的停頓,除了依據標點符號作相應的語法停頓外,還要進行感情停頓的處理。“一位滿頭銀髮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柺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十里長街送總理》)我指導學生將“焦急”、“耐心”兩個詞讀得低緩凝重,體會人民對總理的崇敬和愛戴,增強作品的感染力。

(三)要訓練學生邊讀邊想。

邊讀邊想是指學生“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蘇霍姆林斯基語)。這樣的閱讀基本功務必經過訓練才能逐步構成。宋代朱熹說:“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那裡的“心到”就是強調閱讀過程中“想”的重要性。

訓練邊讀邊想要把握以下三點:

1訓練形象地想。

閱讀明白很重要的一點是誘導學生把語言文字所表述的客觀事物在頭腦裡進行“還原”,透過“再現”進行“再想象”和“再創造”,從而深化對課文的明白,提高思維潛質。

2訓練邏輯地想。

閱讀明白往往要解決“是什麼”和“為什麼”的問題,“是什麼”是指課文寫了什麼,景、物、人有什麼特點等等;“為什麼”是指作者的結論是怎樣得出來的。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思考,就能使他們認識事物的內在聯絡和邏輯規律。

3訓練聯絡地想。

讀書不能孤立地死板地讀,就應注重方方面面的聯絡,如前後課文的聯絡,句、段、篇之間的聯絡,課文資料與生活實際的聯絡等等。訓練聯絡地想,有利於學生開拓思路,綜合明白,深化認識。如《小珊迪》,是一篇情感濃郁的課文。在教學時,可指導學生在朗讀上下工夫,再從事情的結局,深切瞭解小珊迪的悲慘命運和誠實的品格。學生對小珊迪的同情,是學生的認識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學生不斷提高認識,同時也發展了思維。學生思考時,自然地會聯絡自己的生活經歷,去決定事物。此時,教師有機地滲透思想教育,提高學生分辨真善美、假醜惡的潛質,更能收到“教書育人”的整體效益。

(四)要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除了訓練“學生讀到位”、“邊讀邊想”之外,一是要善於發現並及時糾正學生的一些不良的讀書習慣,如唱讀、語速過緩、平淡乏味等等。二是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指導學生在讀書過程中適當進行圈點勾畫,以把握閱讀資料的重點、要點和找出明白方面的疑難之處。三是要讓學生熟悉瞭解並學會運用速讀、跳讀、精讀、略讀、賞讀等多種讀法,並逐步學會能夠根據自己的閱讀需要來選取不一樣的讀法。總之,學生“讀”的良好習慣養成了,必然受益終身。

三、要及時進行朗讀總結。

為了讓朗讀訓練卓有成效,教師要針對學生在朗讀中出現的各種狀況,及時反饋評析。評述要結合朗讀材料進行,不好泛泛而談,語氣要溫和,營造寬鬆、和諧的氛圍,不僅僅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也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與學生評論相結合,放手讓學生討論,各抒己見,對錯誤的見解絕不諷刺、挖苦。師生透過討論,共同總結出在朗讀中需要改善的地方,及時糾正不正確的語調、語氣、重音、停頓等,並側重地再範讀,再練讀,直到到達理想的效果為止。

(一)教師評價。

如果學生朗讀時出現錯誤,教師能夠及時糾正。讀得流利與否,也很容易辨別出來。但讀得是否有感情,卻難有明確的標準。一則感情本身有必須直覺性、模糊性;二則不一樣的人對文章的情感基調的把握也有不一樣的方式。因而許多教師在學生朗讀後,只能憑直覺決定“不錯”或“真好”。這樣泛泛評價,學生茫然,難以提高他們對語言的直覺敏感度。

教師評價語言設計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學生對自己朗讀狀況的認識。教師主要用口頭語言對學生的朗讀水平予以評價。從其手法看,有以下幾種評價語:

1情景語。

不採用直接的評價詞句,而是結合課文語境對學生朗讀作出反饋。如特級教師支玉恆老師教讀《第一場雪》,學生第一次讀完後,他這樣詢問:“雪大不大?”學生都說:“不大。”那學生再讀,果然讀出大雪紛飛的感覺。這樣的評價語生動形象,使學生始終處於課文傳達的氛圍中。

2修辭語。

在《閃動的紅星》中有句比喻句:“那甜甜的聲音彷彿是沁人心脾的春風。”教師在學生讀完後評價:“你讀得也是甜甜的,真好。”這一評價看似隨手拈來,用通感這樣的修辭手法來評價,巧妙地暗示學生讀得柔和,讀出了歡快的情緒。

3、幽默語。

它是調節課堂氣氛的手段,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機智,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如《全神貫注》中有這樣一句話:……嘴裡嘰哩咕嚕的,好像跟誰在說悄悄話……一位學生讀得過於響亮,教師聽後說:“你這麼讀,好像在跟誰爭吵,哪在說悄悄話呀!”學生們在愉悅的氛圍中,領悟到朗讀此段的處理方法。

從評價的資料看,分兩方面:

1語音技巧評價語。

即對語調、停頓、重音、節奏等的指導評價。如支老師在學生讀出雪大之後,追問:“為什麼第二次你能讀好呢?”學生沉思,最後體會出是將表現雪大的詞語突出讀的緣故。這樣的評價語,對朗讀技巧作精確分析,學生練起來有章可依,朗讀潛質會逐漸提高。

2情態評價語。

學生朗讀時的表情、體態也應作為評價的資料之一。除口頭評價外,教師也可藉助一些輔助手段協同評價。像體態語,就是透過教師的身體態勢對朗讀中的語音語調變化作形象化的演示。採用符號、圖形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例如:古詩教學中節奏線的運用,使學生體會詩歌的音韻規律,感受其間的音樂美。

(二)自己評價。

古人說得好,不僅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因此然。在朗讀教學中,學生讀完後,說說自己為什麼這樣讀,能夠讓學生略有所思。爾後,一遍比一遍讀得有味,一遍比一遍能深切地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學生樂讀、好讀、會讀。

(三)相互評價。

《國小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培養自學潛質要引導學生用心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明白語言、運用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學生採用適合於自己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因此,在朗讀教學中,圍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開相互評價很有必要。你一言,他一語,甚至是爭辯,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每個學生都在朗讀和評價中提高了語文潛質,人人愛讀書、人人讀好書的局面就會逐漸構成。

劉勰以前指出:“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國小語文教學只有從教師滔滔講說、條分縷析的樊籬中解放出來,返璞歸真,把一部分費時費力、勞而無功的分析時刻用於指導和訓練學生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這才是語文閱讀的真諦和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