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國中的語文基礎知識之梅花

校園 閱讀(2.07W)

國中的語文基礎知識之梅花

國中的語文基礎知識之梅花

【—之梅花】,詩人是在描寫梅花,讚美梅花可貴的品性,而實則在字裡行間滲透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梅花

[宋]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註釋:這首詩以梅比喻人的高潔、剛毅的品格。那牆角邊的幾枝梅花,迎著嚴寒獨自開放出潔白的花朵。遠看就知道不是雪,因為有陣陣清幽的花香飄過來。

凌寒: 冒著嚴寒。

遙: 遠。

暗香: 清幽的香氣。

總結:從字面上看,詩人是在以梅花的堅強和高潔品格喻像詩人自己一樣處於艱難、惡劣的環境中依然能堅持操守、主張正義的那些人,為國家強盛不畏排擠和打擊的那些人。

中學語文學習方法之二:零打碎敲法

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在生活中、學習中不斷的積累。因此,你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零碎的時間去學習,看一點,記一點;同時積累一些零碎的知識,在不經意中建造自己知識的高塔。魯迅先生就善於翻覽,各門各類的書都翻一下,隨時隨地積累自己有用的知識。“要知學問難,在乎點滴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量的積累,會帶來質的飛躍。對於語文學科來說,只有知識的廣博積累,才有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只有學富五年,才能才高八斗。

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語文學習的有心人,用零打碎敲的學習方法,可以把語文學習變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當人們很隨意地學習東西的時候,依著自己的興趣學東西的時候,學習的時候,學習從來都是樂事。

會考語文複習應注意的細節

要講究,同樣多的內容,採用不同的形式教會鞏固,會使的積極性更高,效果將更好。結合說明和自己的實際情況,我認為在的複習中要注意以下問題:

1、立足教材複習以“教材”為主。

教師應認真研究《語文標準》,明確的範圍與目標,對出題動向和題目型別作出科學的分析和預測,以便在複習的過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語文複習應以課本為主,按大綱要求進行知識點的歸納、總結,掌握每課的`重點、難點,輔之以少量的練習;並不斷地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複習中,要精選有代表性的訓練題和模擬題進行訓練,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

2、分層達標複習以“學生”為本。

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複習的主體也應是學生,複習中教師應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凸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地位,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複習積極性,以求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另,教師還應面向學生的“全體性”,不能把目光只盯在少數“尖子生”身上,而應該因人分層分類分要求去訓練,尤其是要更多地關注那些基礎不紮實、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即優等生可放“,中等生宜”引“,後進生需”扶“。

3、強化基礎複習打好知識之基。

針對會考基礎性強的特點,對於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掌握的語文知識和基本篇目,教師應進行適當的梳理,加強學生對字的音形義,詞的遣詞造句,句的理解與運用,語言的實際運用,古詩文的積累等方面的把關訓練。這樣,才能牢固學生的知識之根子,可讓學生臨考不懼,下筆不亂。

4、抓“重”解“難”突出重點,攻破難點。

閱讀文與寫作是複習的兩大重點,也是兩大難點。閱讀文重視整體感知,審題要有技巧性,答題要規範。故在閱讀文訓練中,要加強對學生的方法能力的指導,提高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讀題能力和答題技巧。複習時可運用多篇比較閱讀的方法,從文章的內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寫作手法等方面著手比較閱讀,以此來增強對課文的理解與把握。

寫作訓練可採取“三線並行”的方式進行:一是儲備素材??提倡拿來主義和創新運用,指導學生如何將閱讀積累化為己用,如何活用材料,以充實學生的材料儲備,為會考蓄能。二是專題輔導??就擬題、審題立意、構思選材、結構佈局等方面,一週一專題,選擇優秀的題目及經典例文對學生進行輔導,開拓思路,加強學生寫作訓練。三是題型訓練??就會考的經典題型進行寫作方法與技巧的指導與訓練。

5、講練結合處理好教師的“講”與學生的“練”的關係。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科目,我們應當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離開了語文實踐,是無法形成語文能力的。而要想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以老師的講來代替學生的學 九年級,代替學生的複習,是絕對行不通的。反之,如果單純靠學生大量的重複的訓練來提升其語文能力,也是不可取的。這就需要備考中既要教師的“講”,又要學生的“練”,講練結合。當然,教師的“講”要講在學生的需要上,講在學生的知識建構上,講在學生的發展上才是。在學生的“練”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學生水平的提升,故而在“練”的題型上教師就得花一番心思不可了。

6、集思廣益團結協作,共同提高。

複習中我們應繼續發揚合作探究的團隊精神,堅持集體備課,統一測試,充分發揮語文組集體的智慧,集思廣益,取長補短,資源共享,爭取共同進步。

總之,會考語文備考中,複習要有條理性,針對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