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梁啟超李鴻章傳記讀後感作文

校園 閱讀(2.78W)

看過李鴻章傳這本書後,你都從中感悟到了什麼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李鴻章人物傳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梁啟超李鴻章傳記讀後感作文

  李鴻章人物傳記讀後感篇一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尤未息, 諸君莫作等閒看 是李鴻章臨終前的詩。他是中國晚清時期一顆閃耀於蒼穹的閃亮星星。李鴻章並沒有完成清朝的中興大業,而《清史稿——李鴻章傳》評曰:“中興名臣”。此評價過高了,但李鴻章的功績在我看來確實可以成為一代名臣了。

李鴻章在中國近代史上位極人臣,但是他不能主導中國歷史命運,他的那些頭銜其實只是些幌子。所以,但凡稱他為權臣,應當只是個表面現象,近代史上李鴻章種種政治行為不過是皇權的旨意。李鴻章當時慨然曰:“國步艱難,和局之成,刻不容緩,予焉能延宕以誤國乎?寧死無刺割。之明日,或見血滿袍服,言曰:此血所以報國也。鴻章潸然曰:舍予命而有益於國,亦所不辭。”從上面亦可看出李鴻章簽訂條約之傷心痛苦,即使舍掉生命而對國家有所好處也在所不辭。其實簽訂條約之事,並不是李鴻章做得了主的。在《馬關條約》簽字之前,李鴻章已電報過清廷,是諸軍機大臣與皇帝商議後決定簽字的。再看李鴻章的地位也無權簽訂條約。

李鴻章被樑先生認為是有蘇秦張儀之辯才的外交家,但是作為不幸時代之中國大臣,中國缺乏強大的國家綜合力量,其外交行事便不得不以妥協來求得中國安寧。其主張可以被理解,但大多數國人並不恥於此,往往詬病於李。李的外交思路固然可取,但是往往拘泥於此而不敢有所突破,以至於出現不敗而敗得慘事。但是李鴻章不能主導整個中國的行政大事,即使他對洋務運動傾注心血,力圖改變中國國運,但是往往遭受集權力量的牽制,有志而不得伸。同樣,李鴻章籤賣國條約其實無外乎西太后懿旨,李能做到的也只能是儘量減少中國的損失。 李鴻章與各洋務大臣起辦洋務,原來也是以消滅太平軍與捻軍的手段,而且近代以來外患不斷,必然需要加強軍事武備,以備國防。故而起辦軍事工業為主的重工業。李鴻章又進一步得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欲覓制器之器與制器之人,則或專設一科取士,士終身懸以富貴功名之鵠,則業可成,藝可精,而才亦可集。”從這裡可以看出李鴻章希望改變科舉制度,從只考八股文到選取“制器之人”。希望為國家網羅更多的軍事、科技、經濟等各方面人才。後來李鴻章痛感中國之積弱不振,在於“患貧”,得出“富強相因”,“必先富而後強”。但是清朝已是大廈將傾,再進行變革也是無力迴天,正如李鴻章自己說的那樣:“我辦了一輩子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裝飾,虛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淨室,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應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所以在甲午中日戰爭時,北洋海軍一觸即潰。隨著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洋務運動也隨之破產。

縱觀李鴻章的一生,可圈可點處甚多,但是在封建皇權的體制下,沒有實現其抱負是民族和個人的悲哀。李鴻章卻是那個時代的精英。但後世對李鴻章的評

價偏頗極大,往往把李鴻章的臉譜化為賣國賊。這是和歷史不符的。李鴻章被清政府倚為“中興名臣”,畢生以維護封建王朝為己任,鎮壓過太平軍,捻軍,簽訂過一些屈辱性的條約。但也要見證李鴻章在歷史中的另一面,開展洋務運動,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在中國接受並傳播先進的軍事、科技、經濟等思想,使中國產生了一大批“洋務新秀”,如詹天佑等。李鴻章利用“一個國家牽制另一個國家”,避免列強肢解中國,維持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維護了中國的國體大致完整,使中國沒有像南亞各國那樣徹底的淪為殖民地,為中華民族地崛起復興保留了一份堅實的基礎。所以他稱得上是中國近代的一代名臣!

  李鴻章人物傳記讀後感篇二

看過《李鴻章傳後》後,對於李鴻章同情多於其他,我真的不忍看到堂堂中國的外交,只能讓七十多歲的老人苦苦撐起。更多《李鴻章傳》。

自古傳記誘人之處,不在記事,在於論人。可能寫傳記的人都力求以最最公允的眼光去評價所要論述之人,總想處於平衡,卻又因為自己的價值情感而稍有傾向。我認為,這就是傳記之美。梁啟超在這本傳記第一句就寫到,“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大概就是不願譭譽失衡。文中在眾人貶李之時對其維護,在人贊李之處加以指責,不是樑先生故意創新,大概是偉人之見,大抵見人之所未見。

有些人英年早逝,我們無不嘆息,總會想象他多活幾年會幹出更大的成就,比如周瑜,比如莫扎特,比如王勃;有些人晚節不保,總是在功成名就之後,卻又幹出點不靠譜的事,我們也在嘆息他怎麼不早死幾年,比如李鴻章。想想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卑躬屈膝的去跟日本人簽訂馬關條約,去跑到俄國跟沙皇祝壽,洋鬼子佔領了北京,沒人能擔議和大局,還是那個七十九歲的老人,其實我真希望他還是死早點好,像左宗棠,曾國藩那樣,至少在歷史的評論中譽大於毀。只可惜他親眼見證著引以為傲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只可惜當大清苟延殘喘之時還要這個耄耋老人獨力支撐,擔負一生罵名。他有錯,但錯不足以遺臭萬年,他有功,但功不足以流芳百世。

梁啟超先生看人之準讓人佩服,論人之透也讓人讚歎。與我看來,對於李鴻章同情多於其他,我真的不忍看到堂堂中國的外交,只能讓七十多歲的老人苦苦撐起。儘管他沒有辦好洋務,儘管他的外交都是去參加喪權辱國的議和條約。是其真無馬耶?還是其真不知馬也?劉邦得了天下之後小人得志的說過:“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而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清末人口超過四億,可惜勝過李鴻章的有幾人,大概沒有一人吧,也許有,但是有誰能夠去擔那千古罵名,有誰還能在風燭殘年之際,遠赴重洋撐起已過外交?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時勢所造之人也一定沒法有逆轉時勢之力。

本書最後,樑先生刊登了一整篇日本人對於李鴻章的評論,中肯,公道更是一針見血。“彼可謂支那人之代表也。彼純然如涼血類動物,支那人之性也,彼其事大主義,支那人之性也,其容忍力之強,支那人之性也,其硬腦硬麵皮,支那人之性也,其辭令巧妙,支那人之性也,其自信自大,支那人之性也。”讀到這裡,不知怎麼的會有一絲羞愧。日本人看到的李鴻章是整個中國人的嘴臉,精準無比,今天依然。我總相信,歷史的選擇在萬千種偶然性中有其真切的必然性。說起李鴻章,愛國之士可以罵他個無地自容,可是換做自己處在那樣個典型環境中,又真能做的比他好?

  李鴻章人物傳記讀後感篇三

李鴻章,字漸甫,號少荃,安徽廬州府合肥縣人。本人也是“正宗”合肥人,自是對李鴻章這個產自家鄉的歷史人物頗感興趣。本科學了世界和中國通史,正統史學略知皮毛,但不太感興趣,不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史學已吹入新風,不少新史料進入視野,記得當時近代史的老師博覽群書,講了不少新觀點,對李鴻章的評價也不流同於課本和一般書籍,印象頗深。前兩年《走向共和》這部電視連續劇曾引起波瀾,其中對李鴻章、袁世凱的不同解讀在社會上熱議很久,電視劇開篇就是穿長袍、用刀叉吃牛扒的李鴻章形象,頗具象徵意義,一個樂於接受西方新鮮事務的滿清重臣形象呈現在熒屏上,我專門淘來此碟連續兩天看完。這次重讀《李鴻章傳》,更是一口氣讀下來,由於有任務在身,自然感覺又不一樣,草草寫下幾筆,聊以交差。

梁啟超的《李鴻章傳》,是最早研究李鴻章的嚴肅著作,也正如樑公早在 100 年前就提出的那樣,李鴻章個人的歷史,同時也是晚清40 年的歷史。要了解晚清的歷史,讀一讀此書必受益匪淺。梁啟超的國學功底和非凡文采、客觀而公允的評價以及中西對照的寫法,在瞭解李鴻章的同時,也對當時國民性的瞭解、對國人劣根性的瞭解頗有啟迪。樑公開篇就是“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對李鴻章這位爭議人物,評價頗高。針對時人對李鴻章的貶諷,梁啟超用客觀的事實,理性地定位李鴻章,評價李鴻章一生的歷史功績和歷史地位。樑公十分欣賞李鴻章的才識:“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對李鴻章所犯的錯誤和自身的不足,梁啟超也尖銳地指出:“史家之論霍光,惜其不學無術。吾以為李鴻章所以不能為非常之英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李鴻章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政治之本道,當此十九世紀競爭進化之世,而惟彌縫補苴,偷一時之安,不務擴養國民實力、置其國於威德完盛之域,而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挾小智小術,欲與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讓其大者,而爭其小者,非不盡瘁,庸有濟乎?”

但梁啟超並沒有將當時中國積弱的責任全部歸咎於李鴻章,而是從歷史的角度客觀看待。梁啟超在文中分析道:“凡人生於一社會之中,每為其社會數千年之思想習俗所困,而不能自拔。…然則其時其地所孕育之人物,止於如是,固不能為李鴻章一人咎也。”李鴻章,悲在悲在身處於中國積弱最嚴重的時刻,以一人之力要想改變中國貧窮捱打的局面,無異於飲鳩止渴,根本無法實現胸中大志。所以李鴻章的一生是悲壯的一生,其起於淮軍,敗於甲午戰爭,遭至罵聲一片,但當時中國朝廷上下又有多少人在真正抵抗外來入侵呢?當時的西方報紙曾這樣評論甲午戰爭:日本非與中國戰,實與李鴻章一人戰耳。“不見乎各省大吏,徒知畫疆自守,視此事若專為直隸滿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籌一餉出一旅以相急難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腐-敗無能的`官場,自私自利的官員,正如李鴻章自己常嘆“吾被舉國所掣肘,有志焉而未逮也”,中國又如何能走上富強呢,所以梁啟超曰“以一人而戰一國,合肥合肥(指李鴻章),雖敗亦豪哉!”李鴻章臨終前一小時,沙皇俄-國與大清的條約還沒有談妥(此協約為李鴻章出訪俄-國根承慈禧太后默許,為抗衡日本出賣東三省的權利求得沙俄的保護而與俄-國的達成的祕密協議),俄-國公使竟到李鴻章的病榻前,逼請李鴻章簽署畫押《中俄祕約》。可悲可嘆呀!為國家鞠躬盡瘁一生的李鴻章,把嘻笑怒罵的一切權利留給了後人,任人評說。所幸近年來,思想界、史學界空前活躍,讓我們得以一窺李中堂的真實面目。

其實,做為政治家,李鴻章是晚清統治階層裡為數來多的傑出人物之一。張之洞、梁啟超都認為李鴻章的見識超出同儕,他較早地意識到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局,已經到了非變不可的地步。1865 年他便指出:“書生坐談誤國,可為口嘆!且外國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強,中國將何以自立耶!千古變局,庸妄人不知,而秉鈞執政亦不知,豈甘視其沈胥耶!”正是基於這種不甘心自己的國家沉淪的自覺,他以推行“自強新政”即洋務運動為己任。他力主以開放的態度去處理同外國的關係,以新的觀念和措施去適應“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把“借法自強”看作救國的關鍵所在,把學西方作為救國急務,愛國赤誠溢於言表。

李鴻章也是中國近代化事業的主要開創者。近代的機械製造、採煤、鐵路、電報、輪船運輸、紡織等工業、採礦和交通運輸及資訊企業,無一不同李鴻章的推動、支援有關。在辦新式學堂、派留學生出洋等方面也有他不可磨滅的貢獻。不可否認,這些官辦或官督商辦的企業存在著種種弊端,但西方的機器和科學技術進入中國就是對愚昧無知的打擊,就播下了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種子。招商局輪船所到之處,商品經濟總有大小不等的發展。正是江南製造局翻譯出版的幾百部西書,孕育了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一代呼風喚雨的人物。李鴻章思想的開明和開放,吸引了一批新型知識分子,甲午戰爭前,不但嚴復、馬建忠及其他留洋歸來的技術知識分子絕大部分在李鴻章直接領導或勢力所及的範圍內服務,就是對其學西方的作法持激烈批評態度的郭嵩燾、王韜、鄭觀應等人,也是李鴻章的朋友或麾下的重要官員。

李鴻章還是一位傑出的外交家,雖然他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不少不平等條約,但這是在國力最弱的背景下據理力爭所能取得的最佳方案,若讓一人去揹負整個國家的責任豈不有失公正?在當時國際大舞臺錯綜複雜的狀況裡,李鴻章機智斡旋處理了很多震驚中外的大事件,在不斷的巨大失敗和微小的勝利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外交思想和外交手段。在與外國人的交往中,李鴻章個人的睿智和深刻、大氣和幽默、儀表和舉止都散發出濃濃的個人魅力,博得了洋人對他的敬佩和尊重。當時國際輿-論對李鴻章評價頗高,日本人的評價是: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美國人的評價是:以文人來說,他是卓越的;以軍人來說,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為國家作了有價值的貢獻;以從政來說,他為這個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國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以一個外交家來說,他的成就使他成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鴻章個性嚴謹,“血氣甚強,無論若何大難,皆挺然以一身當之,示曾有畏難退避之色,是亦其特長也。”,“重紀律,嚴自治,中國人罕有能及之者”,有“東方俾斯麥”之稱。對人,“其待屬將也,皆以道義相交,親愛如骨肉,故鹹樂為用命,夫將將之才。”治事,“每遇一問題,必再三盤詰,毫無假借,不輕然諾,既諾則必踐之,實言行一致人也。”李鴻章待人處事的態度,讓人敬佩。縱觀其一生,為國為民不計艱辛和困苦,不畏誹謗和詆譭,一直埋頭肯幹、默默做事,直至生命即將結束之時,未嘗口及家事。

“李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間必為十九世紀世界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但是,在腐-敗無能的清廷統治下,李鴻章所做的一切,所進行的一切未觸及本質的改革,只能對貧困而苦難的國家進行縫縫補補,而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命運。所以我們慶幸生活在現在的中國,國力日盛,國人地位大增,中國人在世界上揚眉吐氣,一掃東亞病夫的形象。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GDP總量居世界第四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都在快速、全面地發展,正朝著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前進。這是中國近代以來從沒有過的和平盛世時代,個人發展空間也空前廣闊,電子資訊科技已讓我們與世界“零距離”接觸,這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夢寐以求的日子。我們生活在盛世時代的中國,又有何理由不好好工作,從高處講是為中華民族的發展盡份心,出份力;往近處講則是為自己負責,做好這份工,不求做英雄,最起碼也不能做庸人。梁啟超的“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值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