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推薦】國小數學教案

校園 閱讀(2.5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程序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國小數學教案

國小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乘加、乘減兩步計算應用題的結構特點,理解並掌握解題思路。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思維能力。

3、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初步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4、通過鼓勵性的情感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聯絡生活經驗初步學會分析數量關係,並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

教學難點:

懂得要解決最後問題必須先找出隱藏的中間條件。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今天老師帶大家去桃園參觀,你們想去嗎?(課件演示)

今年的桃子大豐收啊!這裡有4筐桃子,每筐有6個,一共有多少個桃子?

誰會算一算?(學生口答,說一說怎樣想的?)

如果第一棵樹上有80個桃子,第二棵樹上有60個桃子,兩棵樹上一共有多少個?

誰會列式解答?學生口答並說一說怎樣想的?

二、探索新知

(1)你們真了不起,遇到的兩個問題都解決了。我們一起去看看猴媽媽和猴寶寶在桃園遇到了什麼問題想請你們幫忙。

媒體演示例題

(2)從圖上你知道了哪些資訊?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大猴:3筐,每筐12個。

小猴:6個

你能根據兩隻猴子的採桃情況提出問題嗎?

把學生提出的問題板書出來,再引導學生先解決兩隻猴一共採了多少個?

(3)怎樣求出兩隻猴一共採了多少個?

你會列式解答嗎?

學生獨立思考,列出算式

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123=36(個)

36+6=42(個)

你先算的什麼?你是怎樣想到先算大猴採了多少個的?

教師歸納:有的同學這樣想:要求兩隻猴一共採了多少個?就要把大猴採的個數和小猴採的個數合起來,可題目上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大猴採了多少個,所以必須要先求出大猴採了多少個,然後把大猴採的個數加上小猴採的`個數。這是從問題想起。還有同學是從條件想起,根據大猴採3筐,每筐12個,就能先算出大猴採了多少個,再把大猴採的個數和小猴採的個數合併起來,就是兩隻猴一共採的個數。這兩種想法都很好。

我們在解決問題後要寫出完整的答語。教師板書答語。

回顧:剛才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時用了幾步計算?(板書課題: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為什麼這道題要用兩步呢?

(4)教學試一試

剛才有同學還提了一個問題,你會解答嗎?

先在本子上獨立解答再同桌互相說說先算什麼?

指明彙報,板書算式。提問:要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個?要先算什麼?

比較:在解決例題和試一試這兩個問題時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相同的是兩題都用兩步計算,而且第一步都是要先算出大猴採了多少個?這一步都是用乘法算的。不同的是,第1題求兩隻猴一個採了多少個?所以第二步用加法計算,而第2題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個?所以第二步用減法計算。

三、拓展練習

(1)參觀了桃園後我們再去森林公園看看,進公園先買票。我們來算算一共要多少元?(媒體出示條件和問題)

誰說說這題告訴了我們哪些條件?要求什麼問題?

要求一共有多少元先要算出什麼?

學生列式解答。指名彙報,說一說152表示什麼意思?提醒做完後別忘了寫答語。

(2)我們進公園去。這裡有2個小朋友在澆樹呢!這裡又有什麼問題需要我們解決呢?你會做嗎?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

學生獨立解答後說一說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3)我們繼續參觀森林公園,看,眼前又出現了什麼?根據這些條件你會提哪些問題?

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問題,再讓學生分別解答。

解決這兩個問題分別是怎樣想的?都要先算什麼?

四、全課總結

在參觀的過程中同學們解決了好多問題,真是了不起啊!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呢?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關鍵是什麼呢?

國小數學教案2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91--93的內容。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幾分之一。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3、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難點:

認識幾分之一。

教具、學具準備:

兩個月餅、刀子,課件,正方形、長方形、等腰三角形、圓形紙片各一張,水彩筆。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禮物(出示兩個月餅)看,幾個月餅?(把其中一個送給兩個學生)那還剩幾個月餅?(板書:1、2)

師:如果這兩個同學都想吃這個月餅,怎麼分比較公平?

師:老師把月餅來等分,那半個月餅用數怎樣表示呢?

師:半個月餅可以用數1/2來表示。像1/2這樣的數叫做分數,像1、2這樣的數叫做整數。

二、動手實踐,自主探究。

1、認識1/2。

師:剛才我們一起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了兩份,一份就是它的1/2,這些圖形的1/2你能找到嗎?請選一個你喜歡的圖形,動手摺一折,找出它的1/2。

學生到投影儀處展示。

師:把三角形像這樣上下折,這一部分是它的1/2嗎?

2、認識1/4。

師:我們能把一個月餅平均分給兩個同學,那麼把它平均分給四個人,每人又分到幾分之一呢?請一個小組的同學上來分月餅。

師同時提問:你分到了這個月餅的`?你呢?

師: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這個月餅的1/4,你能用正方形的紙折出它的1/4嗎?

學生折一折,並塗上顏色。

3、認識更多的幾分之一。

學生觀察主題圖,你在哪裡發現了幾分之一?用完整的話說一說。

三、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新知識?

你有哪些收穫?

國小數學教案3

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例1。

課標要求:

能計算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並能表達自己的想法。

教材分析:

《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除法》是人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第一課時。它是在二年級下冊《表內除法》、三年級上冊《有餘數除法》和三年級下冊《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國小生學習整數除法的最後階段。本課時包括整十數除整十數和整十數除幾百幾十的運算,這對後續學習筆算除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掌握了一位數乘多位數的乘法、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口算方法,這對除法的意義及除法的`算理及演算法已有認識,並能利用知識的遷移過渡到本課的學習。

學生的起點,可能有一部分學生已經會算本課所學的內容,但卻對算理和演算法的具體含義及表述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教學目標:

1.理解整十數除整十數,幾百幾十數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確的進行口算和估算,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探索整十數除整十數,幾百幾十數的口算方法,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及應用能力。

3.體會口算方法的多樣化,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激發學習熱情。

教學重點:

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確的進行口算和估算。

教學難點:

理解整十數除整十數,幾百幾十數的口算算理。

教學用具:

課件

教學設想:

1.力求每一個活動都具有其明確的目的性。

本節課,始終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去思考、去感悟,發現知識的真諦。用豐富的活動去激發他們參與和學習的熱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從而讓學生在快樂中不知不覺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

2.力爭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收穫。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最容易掌握,在教學中,教師既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又為學生創造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形成自己對知識的見解,在與人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複習引入

1.複習數的組成

匯入:我們天天與數字打交道,看看這些老朋友,你知道它的組成嗎?

80裡面有()個十。

80裡面有()個二十。

120裡面有()個三十。

200裡面有()個十。

2.創設情境,複習除法的意義和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

小明存了40元硬幣,想去買東西,但帶著不方便,於是跟媽媽換紙幣,可以換成哪些面值的紙幣?

預設:2元、5元、10元、20元

如果都換成5元的紙幣,可以換多少張?

如果都換成2元、10元、20元的紙幣呢?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兌換活動,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複習了除法的意義和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為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動一:整十數除整十數的口算除法

1.出示:書包40元筆8元文具盒20元格尺4元

老師一共有80元。

2.提數學問題,並列示。

80÷8= 80÷20=

80÷4= 80÷40=

3.觀察兩組算式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4.板書課題。

5.小組合作探究演算法。

預設:

(1)因為4個20是80,所以80÷20=4。

(2)8個十里面有4個2個十,所以80÷20=4.

(3)因為4乘20等於80,所以80÷20=4……

【設計意圖:為學生提供具體的生活情境,以此展開教學,這樣更容易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在以後的生活中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問題。】

6.小反饋

80÷40= 60÷30= 90÷30= 40÷20=

活動二:探究整十數除幾百幾十的數

情境:老師現在有160元錢,可以買幾個書包?

方式:獨立解決,彙報方法。

【設計意圖:有了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除法的基礎,對於整十數除幾百幾十的數,學生會很輕鬆的掌握,因此,放手讓學生獨立進行解決。】

活動三:估算

60÷20= 120÷40= 420÷60=

62÷20≈ 123÷40≈ 421÷60≈

60 ÷18≈ 120÷38≈ 420÷63≈

方式:獨立解決,總結估算方法。

三、多層訓練,鞏固練習

1.請你當小老師

300÷50=60(為什麼錯?)

600÷20=3(為什麼錯?)

349÷50=7(怎樣改正?)

2.口算挑戰賽:每組派1人點將(在其他組裡指名1人),各出題考對方,答對又難倒對方者得紅旗2面。(可多進行幾輪)

3.拓展練習:

在橫線上添0使算式成立

8_÷4_=2 3_÷5_=6

【設計意圖:鞏固學生對整十數除整十數,幾百幾十數的口算和估算的方法掌握,提高計算的正確性。】

四、全課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五、作業設計

【設計意圖:作業設計有針對性,與本節課主題密切相關。】

板書設計:

口算除法

80÷20=4

(1)20×4=80(2)8÷2=4

所以80÷20=4所以80÷20=4

83÷20≈4

83≈80 80÷20=4

教學效果預測:本節課學習內容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學生身邊的學習素材,學生會根據實際需要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國小數學教案4

三維目標:

1、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認識新的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過動手操作等豐富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時間觀念。

3、教育學生從小養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藉助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時鐘

學具準備:每人準備一個時鐘、口算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播放新年聯歡晚會的片段)

師:新年的鐘聲將敲響,讓我們一起來倒計時。(課件出示鐘面,伴隨著“滴答”聲,讓學生共同進行倒計時)

師:剛才,我們進行倒計時,象這樣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我們就共同來認識這個新朋友。(板書課題)

二、 新授

(一)認識鐘面上的秒

1、師:你知道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嗎?請仔細觀察你們所帶的鐘表,看看有什麼發現。

2、學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學生反饋:

① 時鐘有3根針,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針。

② 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 如果是讀取電子錶上的時間時,讓學生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電子錶的讀取方法進一步類推。

4、 體驗1秒鐘

① 師: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鐘錶發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② 學生跟著時鐘的“滴答聲”,做拍

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最準。

③ 比一比,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一個數,看誰數得最準確。

小結:剛才,我們聽到鐘聲“滴 答”一聲就是一秒,我們拍一下手用1秒,數一個數也是用1秒。1秒的時間確實很短,但是有些現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裡卻可以做很多事情呢。(舉幾個具有說服力的資料說明1秒鐘的價值)所以,我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的.1秒鐘,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每1分、每1秒。

5、 師:(邊撥秒針)秒針從數字12走到數字6,這表示經過幾秒?從數字6走到8,表示經過幾秒?請你輕輕告訴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麼知道的。

6、 你還知道秒針從哪兒走到哪兒也是10秒?

(二)探索分與秒之間的關係

1、師:如果秒針從數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字12,這時經過多長時間,分針有沒有什麼變化。

2、讓學生小組合作,仔細觀察鐘面,自主探索。

3、學生反饋。

4、小結:秒針走1圈,就是60秒,這時分針走1小格,也就是1分鐘,所以1分=60秒。

(三)練習:體驗1分鐘

1、讓學生看鐘表,通過讀秒來體驗

1分鐘的長短。

2、師:1分鐘能做什麼呢?

讓學生分組畫畫、寫字、做口算、摸脈搏體驗1分鐘實際的長短。

3、讓學生舉例,說說1分鐘可以做什麼事。

(四)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認識時間單位——秒)有了秒針,計時就更準確了,時針、分針、秒針在時間王國裡分工合作,準確地為人們報時。

三、 鞏固練習

1、做練習十四:1

補充:

①我們上一節課的時間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賽

師:讓我們一起到緊張激烈的運動場上去看看。50米決賽剛結束,你能通過鐘錶的顯示,說出運動員的成績嗎?從這張成績表中,你能看出什麼?

3、活動:

師:下課鈴聲響了,請大家安靜,迅速地將課桌上的學習用品整理到書包裡,看看需要多少時間。看誰整理得又快又好。(學生整理,教師報時)

師:相信大家今後每時每刻都能這樣珍惜分分秒秒,做時間的主人。

四、 作業

收集有關時間的資訊。(如練習十四第3題)

教學後記

國小數學教案5

教材分析

1、這節課是解簡易方程的第一課時,是在學生學了四則運算及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和學生已具有的初步的代數知識(如:用字母表示數,求未知數x)的基礎上進行教學。

2、這節課為後面學習解方程應用題做了準備,為後面學習分數應用題、幾何初步知識、比例等內容時要直接運用,這節課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是本章節的重點內容之一。

學情分析

1、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很感興趣,這對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但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潛力。

3、優秀學生與學習困難生對方程的理解在思維水平上有較大差異。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圖例,進一步理解等式不變的規律,會用等式不變的規律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步驟和書寫格式。

3、提高學生分析問題並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進行數學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本節課的重點是:根據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2、本節課的難點是:理解等式的性質;掌握解方程的步驟和書寫格式。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什麼叫方程?什麼叫方程的`解? 什麼叫解方程?

2、前面,我們學習了兩個等式保持不變的規律,等式的不變規律是什麼?

等式這些規律在方程中同樣適用嗎?

今天我們就學習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變的規律來解方程。

二、探究新知:

1、電腦出示課件例1。

2、從圖中可以獲取哪些資訊?圖中表示了什麼樣的等量關係?

要求盒子中有多少個皮球,也就是求x等於什麼,該怎樣列方程?我們怎樣解這個方程?

3、探究怎樣解方程。

利用天平讓學生進行探究,怎樣才能使天平左邊只剩下x,而且保持天平平衡?

(讓學生通過探究得出:從兩邊各拿走3個玻璃球,天平仍然平衡。)

4、知識遷移。

把剛才天平的做法用到方程上,也就是方程兩邊怎樣做,方程左右兩邊仍然相等?

(方程兩邊同時減去一個3,左右兩邊仍然相等。)

板書+3—3=9—3

x=6

5、追問:左右兩邊同時減去的為什麼是3,而不是其它數呢?

(因為方程兩邊減去3以後,左邊剛好剩下一個x,這樣,右邊就剛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就是通過等式的變化,如何使方程的一邊只剩下一個x即可。)

6、x=6帶不帶單位呢?讓學生明白x在這裡只代表一個數值,因此不帶單位。

7、x=6是不是正確的答案呢?怎麼驗算呢?同桌之間進行討論並驗算。(x=6是方程的解)

8、學生練習:解方程(X+21=32 X+41=50)

9、學生討論交流:解X+a=b這類方程的思路是什麼?

10、如果方程的兩邊同同時加上同一個數,左右兩邊還相等嗎?為什麼?

11、學生嘗試解方程:X—3=9

12、學生討論交流:解X—a=b這類方程的思路是什麼?

13、小結:解X+a=b這類方程的思路。(根據等式的性質1,在方程的左右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實際上是加了什麼就減去什麼,減了什麼就加上什麼,兩邊同時進行。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書寫的過程中寫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遞等式。)

三、鞏固練習:

1、填一填(出示課件)。

使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和運用等式不變規律1解決問題實際問題。

2、書上“做一做”第1題(1)題

3、鞏固嘗試:解方程(出示課件)。

讓學生獨立完成會用等式不變規律1解方程,強調驗算。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有哪些收穫?

五、拓展活動:

利用課餘時間小組內探究像32—X=10這類方程可以怎樣解?

六、作業設計:

練習十一第5題一二行,第6題一行。

國小數學教案6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理解比例的意義,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能力目標:

能運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並會組比例。

情感目標:

感受數學的奧祕,培養數學興趣。

教學重、難點教學

重點:理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能根據比例的意義寫比例.

突破重點、難點設想根據上學期“比的認識”,怎樣的兩張圖片像的問題、讓學生明確兩種相關聯的量成相除關係,且它們的比值相等時,這兩個比組成比例關係。

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小黑板

教學活動及主要語言預設學生活動預設

一、創境激疑

上學期學習“比的認識”時,我們討論“圖片像不像”的問題。請同學們聯絡比的知識,再想一想,怎樣的兩張圖片像?(比值相等)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深入探究。

回顧

產生疑問

二、互動解疑

1、比例的意義

在情境中感受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規律。要求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提出要求。

(1)寫出每個圖片的長與寬的比

(2)求出各比的比值

(3)觀察特點,寫出規律

板書:

圖片A:6:4=3:2=1.5

圖片B:3:2=1.5

圖片C:8:3=2.66……

圖片D:12:8=3:2=1.5

圖片E:12:2=6

比值相等的兩個比用“=”連線起來,這種等式叫做比例,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比例的相關知識,板書課題。

結論:像12:6=8:4, 6:4=3:2這樣表示兩個比值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鞏固練習:

(1)要求每個學生寫出一個比例,教師巡視指導且批閱。

(2)要求每個學生寫出一個比例,同桌交流。

(3)做一做教材表格的題,完成後由教師批改。

2、認識比例各部分名稱

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在12:6=8:4中,12,6,8和4都是該比例的項。

在比例中,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例如:12:6=8:4中12和4是比例6和8是比例

觀察

先獨立思考

指名彙報

共同發現、小結

理解

自主思考

小組內交流探究

彙報交流

獨立填寫

同桌交流

指名彙報

三、啟思導疑

1、同學們發現了一種新的判斷兩個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比值相等)

2、這節課我們一直類比著比學習比例,比與比例僅一字只差,它們會有什麼區別呢? (比是兩個數相除,是一個算式;比例是兩個比相等,是一個等式)

指名談發現

理解

識記

四、實踐運用

(一)填一填。

1、在4:7=48:84中,4,7,48,84,叫比例的( ),其中4和84是比例的。7和48是比例的。

2、用6,3,9,8組成一個比例是( )。

(二)下列那幾組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為什麼?

(1)4:5和8:20

(2)15:30和18:36

(3)0.7:4.9和140:20

(4)1/3:1/9和1/6:1/8

(三)按要求寫一寫。

1、先寫出比值是3的兩個比,再組成比例。

2、根據1.2×25=0.6×25寫出兩個比例式。

獨立思考

指名彙報

評價訂正

五、總結評價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什麼樣的兩個量成正比例關係?

自由小結

板書設計:比例的認識

12:6 = 8:4

6:4 = 3:2

國小數學教案7

課題:8加幾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湊十法的兩步思維過程.能用湊十法正確計算8加幾的式題.

2.初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8加幾的口算方法,能正確、迅速地口算.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計算方法.

課前準備

教具:磁鐵黑板、紅花、黃花圖片、8根綠色小棒、4根紅色小棒、8個黃圓片、7個紅圓片.

學具:8根綠色小棒、4根紅色小棒、8個黃圓片,7個紅圓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1.複習數的組成.

2.連算.

8+( )=10

8+( )=10

8+( )=10

10+4=( )

10+3=( )

10+7=( )

8+2+2=( )

8+2+5=( )

8+2+6=( )

8+2+8=( )

3.口算.

9+4=

9+7=

9+5=

9+3=

9+6=

9+8=

師問:9+6 9+8你是怎樣想的?

師指8+( )=10問:8加幾等於10?板書:2

二、學習新課

啟發談話:我們已經學了9加幾的加法,是用什麼方法來計算的?(湊十法)

今天我們還用湊十法來學習8加幾的進位加法.(板書課題:8加幾)

1.教學例1.

出示例1 8+3=11

(1)出示黃花、紅花圖.

師說:根據圖上黃花、紅花的個數,請同學們編一道加法應用題.

指名學生編出:格子裡有8朵黃花,格子外面有3朵紅花,一共有幾朵花?

師問:要求一共有幾朵花,怎樣列式?(板書:8+3=)

師問:8+3這道題怎樣計算?同學們可以用我們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新問題.現在分小組討論一下.

指名說計算方法.

(2)直觀演示.

師說:剛才同學們討論得很好,計算8加3時,可以用我們學過的9加幾的湊十法來計算.

老師邊說邊演示:格子裡有8朵黃花,如果把格子裡湊滿10朵需要放幾朵?(放2朵)那就把8和幾湊成十?(8和2湊成10)把外面的3朵紅花分成幾朵和幾朵?(分成2朵和1朵)拿走2朵放在格子裡,8加2得幾?(8加2得10)10朵再加幾朵?(10朵再加外面剩下的1朵)10加1得幾?(10加1得11)所以8加3等於11.

(3)講計算過程.

請一個同學把計算過程完整地說一遍:

學生邊說,老師邊在式子上用連線表明.

師問: ① 為什麼要把3分成2和1?

② 計算8+3時怎樣想?

引導學生說:這樣想:

① 先把8湊成10,把3分成2和1.

② 8加2等於10,

③ 10再加1等於11.

2.教學例2.

出示例2 8+4= 8+7=

(1)擺小棒,算一算.

師說:左邊擺8根綠色小棒,右邊擺4根紅色小棒.(老師同時在磁鐵黑板上擺出小棒)

師問:誰能看圖直接列出加法算式?(板書:8+4=12)

師問:8加4等於12,你是怎樣想的?怎樣移動小棒,一眼就能看出8加4等於多少?誰來試試?

指名上前移動磁鐵小黑板上的`小棒.

師問:你們都看清楚了嗎?請你們擺一擺自己的小棒,是不是一眼就能看出8加4等於12.引導學生這樣擺:把4根紅色小棒分成2和2,再把其中2根推向8根綠色小棒一邊.老師連線:

學生自己小聲說計算過程.

(2)擺圓片,算一算.

師說:左邊擺8個黃圓片,右邊擺7個紅圓片.(指名一個同學同時在磁鐵黑板上擺圓片)

看圖,自己小聲說加法算式.

指名說算式:8+7=□

師問:8+7怎樣想?請同學們邊擺圓片邊說計算過程.

指名一個同學上前邊擺邊說計算過程.

指名看算式說計算過程.

師問:8加7時,為什麼要把7分成2和5?

3.教學例3.

出示例3 想一想:

8+5=□ 8+6=□ 8+8=□

師說:剛才我們計算的這幾道8加幾的題都是把後面的加數分成2和幾,2和8湊成10,10再加剩下的幾就是十幾.

現在老師再出幾道題,不看圖、不擺實物,看誰會算?

教師出示:8+5=□ 8+6=□ 8+8=□

兩人一組說一說每道題怎樣想.

老師點題,指名口算,並說計算過程.

4.教學例4.

出示例4 8+9=□

(1)師問:怎樣想能很快說出得數?

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然後老師歸納出兩種方法:

① 把9分成2和7,2和8湊成10,10再加7等於17.

② 9+8=17調換加數位置,8+9也等於17.

(2)師問:你們認為這兩種方法,哪種方法最好?

小組討論.老師行間巡視,聽取意見.

指名說討論結果:第二種方法好.

師問:為什麼說第二種方法好?(第二種方法簡便)

師說:你們真聰明,會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新問題.

齊讀黑板上的算式.

5.小結.

提問:

(1)今天我們學的是幾加幾的題?

老師指課題:8加幾

(2)我們計算8加幾時,應先把8怎麼樣?(把8湊成10)

(3)湊10後再怎麼辦?(把另一個加數分成2和幾,分出的2和8湊成10,10再加幾就是十幾)

(4)8+9這道題怎樣想?(用交換加數的方法計算)

教師小結:8加幾,先把8湊成10,把另一個加數分成2和幾,8加2等於10,10再加幾就等於十幾.這就是我們要求的數.

三、鞏固反饋.

1.看圖寫算式.

2.口算.

8+2+2=

8+2+6=

8+2+5=

8+2+3=

8+4=

8+8=

8+7=

8+5=

師問:上面每組題之間有什麼關係?

3.移動8,每次加上卡片上的數.(學生舉數字卡片回答)

4.猜一猜,花是幾?

8+3=

8+9=

8+5=

8+7=

8+6=

8+8=

8+10=

8+2=

8+4=

板書設計

8 加幾

教案點評:

8加幾是在已學過9加幾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有了9加幾的基礎.難度不大,所以在設計教案時,重點引導學生將已學過的湊十法遷移到8加幾的學習中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本節課的複習準備的設計都是為新課鋪墊.這節課的教材共安排了四個例題.在設計教案時是這樣安排的:例1,通過觀察小花圖,看老師演示,使學生清楚地看到8加幾的湊十法是8和2湊成10.例2、例3,老師放手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新問題.例4,老師引導學生用交換加數的方法來計算小數加大數的題.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多讓學生說一說想的過程,而且要面向全體,達到人人會說,人人都能掌握湊十法的目的.

鞏固練習的安排分三個層次進行練習.第一層次是看圖列式計算.第二層次是基本練習.第三層次是搶答,要求學生能正確迅速地口算.

探究活動

加法轉盤

活動目的

通過遊戲使學生進一步熟悉8加幾的計算.

活動準備

一個形如下圖的轉盤(黑色圓圈及箭頭可轉動).

活動過程

1.教師將轉盤懸掛在黑板(牆壁)上.

2.學生依次轉動箭頭,計算8與箭頭停住時所指數字的和.

國小數學教案8

雲鷹友好國小余志明

一、班級情況分析:

本學期一年級學生人,這些學生大部分是上過幼兒班,還有些學生是從外地轉入的。他們天真可愛,活潑調皮。據幼兒班老師介紹,這些學生各方面的差異較大。有的活潑開朗,還有個別學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開學初,經過和學生初步接觸瞭解,這些學生由於常規訓練少,一些起碼的常規知識都不懂,他們還像在幼兒班一樣沒有任何約束,想來就來,要走就走,上課時亂走亂動。本學期施行的實驗教材,主要是開拓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因此,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思維的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使他們每一個人都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準備課、位置、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

三、教學重、難點

這一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般總稱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四、教學目標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會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演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通過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認識“上、下”、“前、後”、“左、右”的基本含義,會用“上、下”、“前、後”、“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7、初步認識鐘錶,會認識整時和半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五、教學措施

1、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構建有關的數學知識。

(2)儘量選擇、設計現實的、開放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積極思考、相互交流,體會數學知識的含義。

(3)讓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用數學的樂趣。

(4)設計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

(5)聯絡兒童實際、根據學生特點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視對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建立數感。

3、計算教學應體現演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4、根據兒童生活特點,從感必經驗出發直觀認識立體和平面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5、通過“用數學”的教學,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的能力。

6、設計安排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實踐活動,注意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

7、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教學方法應體現開放性和創造性。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儘量注意使創設的情境為探索數學問題提供豐富的素材或資訊。

8、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學具。

六、教學進度安排(見附表)

第一單元:準備課

單元教學內容:第一單元(第1——4頁)

單元教材分析: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第2——5頁的內容,第2、3頁是一幅美麗的畫面,圖中有教師、學生、鮮花、樹木、樓房,人和物的數目注意用到10以內的各數。新教材豐富的教學資源,不僅將數擴充套件到20,而且畫面中,每個數量出現了多種角度數的話,還會數出很多,這就給予學生創設了充分觀察、探究的空間。在教學中,注意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數畫中的事物,初步瞭解學生的數數的能力,並不要求都數到,只要教師心中有數,在學生數出以後能給及時正確的評價即可`。

單元教學目標:

1、在和諧愉悅的探討氛圍中,瞭解學生的數數和認數情況。

2、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體驗與人合作交流的快樂。

3、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生活,使學生感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4、充分利用材料資源,滲透思品教育。

單元教學重、難點:

1、學生數數的過程中,初步培養學生的的數感。

2、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愛數學的情感。

3、引導組織好學生小組學習,使學生初步感知合作學習的快樂及要求。單元課時安排:約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第2——5頁(數一數)

教學目標:

1、在非常和諧愉悅的氛圍中,初步瞭解兒童認數、數數情況。

2、通過觀察等探求活動,使學生初步建立數感,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合學生體驗與人合作、交流物快樂,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參與意識。

4、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其對人對物的愛的情感,初步培養學生會聽、會說、會補充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初步建立數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及合作與參與的意識。

教學準備:實物投影儀一臺。

教學過程:

a)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師拿出一封一份禮物————金龜子的信,讓學生隨著美麗的畫面和動聽的音樂聽信:

親愛的小朋友們,你們好,從今天開始,你們將成為一名真正的國小生了,在學校裡,你們將會在老師的帶領下,學到許許多多有用的知識,學會許多的本領,會面為一個對社會有著巨大貢獻的人,你們高興嗎?數學書裡都是一些有趣的遊戲和活動,充滿了神奇,學好數學非常有用,它可以幫助你解決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難,你們想學習數學嗎?那麼,從現在開始,你們的數學陳老師將會把你們帶進數學的王國裡,讓你們學好數學,用好數學,到那時,你們一定會成為一名出色的國小生的,你們有信心嗎?

b)認真觀察,小組討論,瞭解數數情況

用實物投影儀出示書中第2——3頁的畫面。

1、這是什麼地方?你認為它美麗嗎?

2、請你說一說:這幅圖是什麼意思?圖上的物體分別有多少?(先小組討論,互相說,教師深入到小組裡瞭解情況,並且在個別組裡探討數數規律,然後再請小朋友說)

3、評價:你認為你們組有什麼優點,別的組呢?

三、繼續觀察,小組交流,瞭解認數情況

用實物投影儀出示北師大版一年級教材第2——3頁的圖畫

活動形式同第二個環節一樣:觀察——交流——彙報——評價,不苛求學生按怎樣的模式說,讓學生在相互啟迪中自我感知怎樣說好就怎樣說,怎樣說適合自己就怎樣說。

四、操作感知,及時強化

1、數週圍的實物(可帶領學生走出教室,數一數學校裡的事物各有多少)

2、數字卡片

3、按方位數數

4、開放性練習

猜一猜,想一想、說一說,驗一驗

手裡最多能拿幾根粉筆?

國小數學教案9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第二單元P29、P30 百分數的應用(四)

【教學目標】

1、能利用百分數的有關知識,解決一些與儲蓄有關的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結合儲蓄等活動,學習合理理財,逐步養成不亂花錢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具準備】

CAI課件。

【學具準備】

【教學設計】

教 學 過 程 教 學 過 程 說 明

一、 談話引入

課前佈置學生分小組到銀行去調查利率並瞭解有關儲蓄的知識。

師:課前同學們到銀行調查了有關儲蓄的知識,哪個小組願意和大家交流你們的調查情況。

組1:我知道人們把錢放到銀行是有好處的。可以得到一些利息。

組2:現在銀行可以辦各種儲蓄卡,如果到外地出差,不用帶現金,只帶卡就可以了,既方便又安全

組3:我們調查了存款的年利率。

存期(整存整取) 年利率 %

一年2.25

二年 2.70

三年 3.24

五年 3.60

組4:我們知道國債和教育儲蓄不收利息稅,其他的要交20%的利息稅。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瞭解了這麼多。老師知道同學們在過年的時候,得到了一些壓歲錢,你覺得怎樣處理這些壓歲錢呢?

生:當然是存到銀行了。

二、 探究思考

師:是啊,存到銀行不但能支援國家建設,到期還能得到利息。根據存款的種類和時間的長短,利率是不一樣的。咱們就以笑笑的.300元為例,如果你有300元錢,打算怎樣存款,你是怎麼想的?

生:我想存三年整存整取,時間長一些利息就會多。

生:我存一年的整存整取,如果時間太長,需要用錢時取出來,就按活期存款計算利息了,那樣利息就少了。

師:你知道得真多,活期存款的利率低一些。

師:同學們想得很周到,我們存錢時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怎樣存,剛才同學們說的存款方式,到期後利息究竟是多少呢?我們一起來計算。

(教師給出計算利息公式:利息=本金x年利率x年限,並給出年利率表,學生計算300元存一年和三年整存整取的利息。)

國小數學教案10

設計說明

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按照給定的標準進行分類,並能表達分類計數的結果。體會同一標準下分類結果的一致性和不同標準下分類結果的多樣性。基於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有以下特點:

1.精心設計教學匯入。

在教學中,為了避免生硬地引入“分類”這一抽象概念,創設了整理房間這一具體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不由自主地參與到整理房間的活動中來。當學生看到整理過的房間煥然一新時,再告訴學生剛才所做的事情就是分類,這樣既使學生理解了分類的意義,又體會了分類的實際意義,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

在教學過程中,過多的講解反而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究的主動性,所以除了必要的指導和小結外,其餘時間都交給學生去體會分類的方法,探究計數的方式,觀察比較分類的結果,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為以後學習統計知識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紅、黃、綠三種顏色的氣球、水果圖片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這是小強的房間,小強想找一本故事書,可是怎麼也找不到,你們知道為什麼嗎?

預設

生:房間裡的東西太亂了,擺放沒有規律。

師:你們能幫他整理一下房間嗎?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利用課件幫助小強逐一歸類,整理成整潔的房間。

師:這次小強能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嗎?為什麼?

小結:剛才我們所做的事情就是分類。分類擺放物品能使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得整潔而便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按給定的標準分類計數。(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分類”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在上課的開始,以一個具體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什麼是分類,掃除了學生的.認知障礙,使新課的學習更加順利地進行。

⊙探究分類方法

課件出示教材27頁例1情境圖:“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了,小朋友們買了許多氣球,多漂亮啊!這些漂亮的氣球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板書:形狀、顏色)

1.按給定的標準分類計數,探究分類方法。(出示課堂活動卡)

學生分組活動:分一分,並記錄分類結果。

(1)彙報展示,請學生出示各自的分類結果和呈現方式。

方法一先按形狀分好,再分別數一數。

方法二邊數邊畫。

方法三用列表的方法計數。

3個

4個

5個

師:這些記錄方式你們都能看懂嗎?你們最喜歡哪一種?

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

(2)分析比較。

師:大家的記錄方式各有不同,仔細觀察記錄的結果,你們能發現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

引導學生觀察,並跟同伴說說自己的發現,最後彙報。

預設

生1:每種記錄方式得到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生2:分類時我們都是按照形狀來分的,分類標準相同。

引導觀察記錄結果,說一說哪種氣球的個數最多,哪種氣球的個數最少。

學生觀察後明確:圓形氣球的個數最多,糖葫蘆形氣球的個數最少。

2.按顏色分類計數,選擇喜歡的方式記錄結果。

提問:剛才我們是按形狀分的,還可以怎樣分?(按顏色分)

師:請大家按顏色分一分,選擇一種你們喜歡的方式記錄分類的結果。

學生交流並展示分類結果。

3.對比兩種分類標準,體會分類結果。

師:我們剛才分的都是這些氣球,為什麼兩次分類的結果不一樣呢?

國小數學教案11

教材說明

綜合應用“量一量找規律”是在完成了第四單元“簡易方程”的教學之後安排的,旨在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測量、統計和方程等方面的知識,通過動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間的內在規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思維能力。

“量一量找規律”活動由以下四部分組成。

1.自制實驗工具。

學生在充分理解方程意義的基礎上,利用皮筋、木棒、盤子和細繩等材料小組合作製作一個簡易秤。具體的做法是用細繩將盤子拴住做成一個托盤,然後用皮筋分別將托盤和木棒拴住。

2.收集實驗資料。

學生利用自制的簡易秤,依次稱量1本、2本、3本等不同數量的課本,在統計表中記錄稱量的課本數和相應的皮筋總長度,並計算出每增加一本書皮筋伸長的長度。

3.分析資料。

引導學生觀察統計表中的資訊,並根據表中的資料繪製折線統計圖,啟發學生討論從統計圖表中能夠獲得哪些資訊。

4.根據統計結果歸納推理。

根據統計圖表的結果小組合作探究皮筋長度和課本數二者之間存在的規律及此規律適用的範圍。

整個活動不僅使學生經歷從收集實驗資料、資料、製成統計圖表到根據統計結果推理事物之間內在本質關係的全過程,而且促使學生進一步體驗運用所學知識探究未知事物的樂趣。

教學建議

1. 這部分內容可用1課時進行教學。

2. 這個活動是一個操作性很強的活動,教學時可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放手讓學生嘗試,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索的積極性,教師只在關鍵處予以一定的引導和點撥。

3.在製作實驗工具部分,教師可提前佈置學生準備製作材料,並引導學生思考:對製作簡易秤使用的橡皮筋和木棒有什麼具體要求,啟發學生選擇彈性較好的橡皮筋,至少在稱量6本數學書時不會超出彈性限度或發生永久變形;選擇的木棒要儘量做到長度適中、粗細均勻,在稱量時不會彎曲、變形。此外,拴盤子時要注意拴的角度和拴繩的長度,使托盤在稱量時保持水平、穩定。當然,教師也可根據情況靈活安排,如可用彈簧來代替橡皮筋,在製作時用鐵鉤等代替木棒達到稱量的目的。

4.在收集實驗資料部分,教師可在實驗之前要求學生先明確書本第77頁中統計表中要求採集的資訊,並引導學生討論測量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例如,要明確測量的起點和終點;測量皮筋長度時要等橡皮筋和秤盤均處於穩定狀態時再測;稱量時要設法使木棒保持水平……這樣得到的資料誤差較小。具體實驗的實施可採取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

5.在分析資料部分,教師根據統計表繪製出折線統計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統計圖表,想一想統計圖表呈現的`特點,並討論它們傳達出的資訊。然後,對應統計圖表,請小組同學互相說一說:“如果要稱量7本書,皮筋會伸長多少?8本呢?10本呢?”

6.在根據統計結果歸納推理部分,老師引導學生思考皮筋長度和課本數二者之間存在的規律,向學生初步滲透函式的。如果有的小組實驗資料與理論上y=a+bx(a代表皮筋原長,b代表每增加一本書皮筋伸張的長度)的關係存在一定誤差,老師可引導學生分析原因,也可向學生客觀說明。

7.在學生出二者之間存在的規律後,老師還可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如果要稱量的課本越來越多的話,皮筋會發生什麼變化”,幫助學生理解上述二者的關係均是建立在皮筋的彈性限度之內的,反之,二者的關係不存在。

國小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在觀察年曆卡的活動中,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個月,分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記住一年中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也,知道xxxx年全年有365天。

2、使同學在實踐活動中,通過運用有關年、月、日的知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在活動中增強參與和合作意識。

教學準備:課件、年曆卡。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師:今年是xxxx年,說一說這一年我們中國有什麼重大的活動?

生集體說:奧運會。

師追問:那你們知道奧運會是几几年的幾月幾日嗎?

生xxx年8月8日。

師: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有關年、月、日的知識。(板書:認識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1、師:你覺得這一年還有哪些日子對你來說是重要的?

生回答(3~4人)

問:是幾月幾日,假如不是特殊的,問:為什麼?

師:你能快速在xxxx的年曆上找出這個日子嗎?(跟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師巡視,找一個同學完整說說。

你找的是幾月幾日?為什麼這麼快?

生:只要找準那個月,在其中找那一天就行了。

再找兩個同學找一找。

2、在這張xxxx年的'年曆上你有什麼發現?告訴你的同桌。(認識大月、小月)

生1:一年有12個月。(師板書)

生2:(31天):1、3、5、7、8、10、12。(師板書)

生3:(30天):4、6、9、11。(師板書)

生4:(xxxx年)二月:29天。(師板書)

師明確:我們把31天的這些月稱為大月。(板書)

我們把30天的這些月稱為小月。(板書)

因為這年二月只有29天稱為特殊月。(板書)

師:全班齊說大月有哪幾個月,小月有哪幾個月。

3、師迅速擦掉大月、小月的月份(記憶大月、小月)

指名問:你能馬上說出大月、小月分別有幾個月嗎?(大月有哪些,小月呢?)

師:誰有好方法能快速地記住大月、小月呢?(同桌交流)

指名交流:介紹拳頭記憶法。

指名上臺演示。

師:大家一起來學一學。(生可以邊模仿,邊一起念)

師:會了嗎?好,和老師一起來練一練。

師:念給你的同桌聽聽。

生:1~7月中單數是大月,8~12月中雙數是大月。(這也是一個好方法)

師:老師準備了一首兒歌,也能協助同學們來記住大月、小月。

補:師略介紹平年、閏年。

師:老師來考考大家記的牢嗎?介紹遊戲。

報大、小月:報到大月的男生站起來;報到小月的女生站起來。(最後一個報二月)

師:那下面我們一起來說說大月有哪幾個月?小月有哪幾個月?(板書)

4、計算全年的天數

師:你們能快速計算出xxxx年有多少天嗎?(那我們計算一下)

生1:31+29+31+30+31+30+31+31+30+31+30+31=366(天)

生2:317+304+29=366(天)

生3:365+1=366(天)

師:二月有29天,閏年時全年有366天,二月有28天時,平年全年有365年。(提問生答)

師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哪些年、月、日的知識?(論述知識要點)

國小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算理,熟練進行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口算.

2.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概括能力,提高他們的口算技能.

3.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和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算理.

教學難點

正確熟練地進行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口算.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看,今天智慧老人也來到了我們的課堂.演示課件“智慧老人”他給我們帶來了一組題,你們想不想做?

1、口算:3+2= 2+7= 6—3= 9—4=

2、口答:30裡面有()個十,60裡面有()個十.4個十是(),9個十是().

師:智慧老人發現沒有難倒你們,他又出了一道比較難的題,你們想不想試一試?繼續演示課件“智慧老人”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的加法

(1)師:誰來讀一讀這道題?(板書:20+10=)

師:20加10表示什麼?(表示把20和10這兩部分合並起來.)你能用小棒分別擺出20和10嗎?下面就請你試著擺一擺、算一算.

學生擺小棒算結果,並小組交流自己是怎麼算的.

(2)全班彙報:

師:誰願意到前面來彙報一下自己是怎麼擺、怎麼算的?誰和他的想法不一樣?

(先擺兩捆小棒表示20,再擺一捆小棒表示10,把這兩部分合並起來是3捆小棒,也就是30,所以20加10等於30.)

(20是2個十,10是1個十,2個十加1個十是3個十,3個十就是30,所以20加10等於30.)

2、教學例1的減法

板書:30—10=

(1)師:30—10表示什麼?(表示從30裡面去掉10)這樣的減法題你知道怎樣想嗎?請你試著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可以擺小棒,也可以口算.

(2)小組交流自己是怎樣想的.

(擺3捆小棒表示30,拿走1捆就是去掉了10,還剩2捆,2捆就是20,所以30減10等於20.)

(30是3個十,10是1個十,3個十減1個十是2個十,2個十就是20,所以30減10等於20.)

(想:10加20等於30,所以30減10等於20.)

3、小結:

剛才我們研究的'題目有什麼特點?(都是整十數相加減)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新知識.(板書課題:整十數加、減整十數)

師:做這樣的加減法,怎樣想呢?(和10以內的加減法計算方法相似,只是計數單位不同,10以內的加、減法是幾個一加、減幾個一,得幾個一;而整十數加、減整十數是幾個十加、減幾個十,得幾個十.)

智慧老人看到同學們這麼會學習,非常高興,他獎給我們全班同學一顆智慧星,老師把它貼在黑板上,希望同學們在後面的學習中表現更出色.

三、鞏固練習

1、看圖列式計算

出示圖片“做一做(1)”.(教材第48頁做一做的第1題)師:誰來說一說這幅圖的意思?(左邊有40瓶墨水,右邊有20瓶墨水,一共有多少瓶墨水?)

誰會列式?(40+20=)為什麼用加法計算?

這幅圖還可以理解成什麼意思?(兩邊一共有60瓶墨水,右邊有20瓶,左邊有多少瓶?)

怎樣列式?(60—20=)為什麼用減法計算?

請你獨立計算出這兩道題的得數,把它寫在書上.

2、口算:3+2=4+5=6—4=

30+20= 40+50= 60—40=

學生獨立完成做一做的第2題.

訂正:每組題各有什麼聯絡和區別?

(每組題相加或減的數相同,但計數單位不同.每組的第1題是幾個一加或減幾個一,還得幾個一;第2題是幾個十加或減幾個十,還得幾個十.)

3、列式計算

出示圖片“做一做(3)”.(教材第49頁做一做的第3題)

師:要求一共有多少個珠子,怎樣列式?請你獨立完成這兩道題.訂正:比較一下,這兩道題有什麼不同?計算時要注意什麼?(第1題是40+3=43,第2題是40+30=70,注意只有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直接相加.)

4、對比算:40+3=60+2=7—5=

40+30=20+60=70—50=

同桌一組,各做一行,完成以後互相檢查,對比說不同.

5、口算比賽:教材第50頁練習十一的第2題、第3題.學生獨立完成,比誰算得又對又快.(前五名同學發小紅旗)練習十一2.20+50= 60—20= 60+30=

50—30= 40+10= 80—70=

3.40+7= 30+60= 9+50=

25—5= 90—30= 68—8=

20+80= 6+70= 100—50=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國小數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通過觀察、猜測、操作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組合數。

(2)經歷探索簡單事物組合的過程。

(3)培養學生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感受教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過程與方法

經歷觀察、比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動,討論事物組合的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簡單事物的組合規律。

難點:理解排列和組合的不同。

教法與學法:

教法:談話法。

學法:小組研討法。

教學準備:

數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新

(1)複習“排列”。

用數字卡片能擺出幾個不同的兩位數?

學生彙報:能擺出兩個不同的兩位數,是12和21。

(2)引出“組合”。

討論:如果說把這兩張卡片上的數字相加,和會有幾種?

學生討論彙報。

小結:因為是求兩張卡片的數字的和,調換位置和都要是3,得數只有一種。

這種不愛位置影響的方式叫“組合”。(板書:組合)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三個數的組合:5、7、9

出示教材例題2。

有3個數5、7、9,任意取其中兩個求和,得數有幾種?

①同桌進行合作,一人擺卡,一人記錄。

②彙報自己的方法和結果預設。

③評議方法。

看哪種方法。

(2)比較“排列”與“組合”的不同。

老師現在有一個疑問,擺數字卡片時用3個數字可以擺出6個兩位數,求和時3個數卻只能求出3和,這是怎麼回事?

小結:擺數與順序有關,擺數交換位置,就變成另一個數了,求和與順序無關,位置換一下求的和還是這兩個數,只能算一次。

三、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1)打乒乓球。

①想一想:每兩個人打一場比賽,那麼三個人至少要打幾場呢?分別是誰與誰比的?

②學生獨立思考後全班交流。

課件演示比賽方法。

小結:這個問題其實就是組合。

(2)搭配衣服。

翻開課本第99頁,用連線的方式幫他們搭配衣服。(課件演示)

小結:我們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不會重複,不會遺漏。

(3)回家乘車付錢。

(4)教材98頁“做一做”第2題。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大家都委愉快,同學們說說學到了哪些知識,好不好?你知道排列和組合的區別嗎?

板書設計

組合

排列:1221相同:不重複、不遺漏,有序的思考方法

組合:1+2=3 2+1=3不同:排列要考慮順序

組合不要考慮順序

國小數學教案15

一、說教材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的內容,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很多的平面圖形的,比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本節課的學習即與之前學習過的平面圖形有著密切聯絡,但又有著本質的不同。密切的聯絡在於研究方法、研究的切入點有相同的地方。本質的區別在於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學生在國小階段中第一次全面、深刻、系統的學習立體空間圖形的開始。由平面圖形擴充套件到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助於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這也為學生今後學習其他立體圖形以及立體圖形表面積、體積的計算等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本節課的地位顯得至關重要!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藉助具體的實物和模型,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各部分的名稱、特徵,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聯絡。

過程和方法:通過觀察思考、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立體思維。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總結、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

三,教學重難點

理解和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面和稜的特徵

四,學情分析

在國小低年級階段,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並且在生活中也會經常碰到長方體和正方體。雖然學生沒有系統的學習過長方體和正方體,但在平面圖形中很多研究方法學生已經掌握,比如研究平面圖形,我們一般從點、邊、角等方面來進行研究。

五,教法、學法

主要採用教師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體正方體實物模型、研究單

七,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上課開始,我們先出示一幅商場一角的情境圖,讓學生仔細觀察,都發現了哪些形狀的物體?能不能用我們以前學習過的數學知識、數學語言來描述一下?

學生一般能夠正確識別長方體和正方體。這是我們繼續丟擲一個問題?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還見到過長方體和正方體?我想學生的回答應該是五花八門,比如魔方、快遞包裝盒、牛奶盒、鉛筆盒、橡皮等等,或許學生描述不是那麼精確,比有的如鉛筆盒,它並不是一個平平的面,而是一個曲面,但是我們這時不要著急否定學生,因為學生已經從以往的平面圖形走到了現實中的立體圖形,這是一個大的進步,我們的應當予以肯定。對於那些不精確的描述,我們會在最後進行討論,讓學生根據本節課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判斷。

(二)講授新知

我們知道,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樣的道理,長方體和正方體也是來源於生活中的實際物體,根據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我們應當從實物中提煉出模型,因此我們可以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當然理想條件下每個同學最好都有一份不同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第一步就讓學生直觀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閉上眼睛想一想,今天我們學習的長方體和正方體與我們以前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到底有什麼不同?通過直觀的感知,學生的回答或許不是那麼精確,比如,平面圖形有一個面,立體圖形有好多個面;再比如平面圖形是畫在紙上的,而立體圖形是現實生活中的等。我想這足以可以說明學生已經開始進行了立體圖形的思考。

這時進一步追問,假如讓你來描述一下長方體和正方體,你覺得應該從哪些方面來介紹?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以前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幫助學生梳理,研究平面圖形時,我們可以從頂點、邊、角等幾方面來進行研究。同樣的道理在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時我們也可以選取幾個研究點來進行探討,比如面,稜(即面與面相交的線段叫做稜),頂點(即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當然,這些名稱的認識可以是學生課前預習,也可以作為老師的新知講授。當學生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各部分名稱後,可以設計一個環節,讓同桌兩個相互說一說,加以鞏固各部分的名稱。

在掌握了各部分名稱後,我們可以先研究長方體、也可以先正方體;當然也可以放在一起進行研究,本節課我採用先研究長方體再將研究方法遷移到正方體的模式:

長方體的特徵,在前面我們已經確定了可以從頂點,面以及稜三個方面來進行探究。

頂點的數量很好數,是8個頂點,當然在數的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有順序的來數。研究的重點在於面和稜。這時我想完全可以把問題拋給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小組討論開始之前,我們要給學生提供幾個問題:第一,長方體有幾個面,面與面之間有沒有什麼特點?你是怎麼驗證的?第二,長方體有幾條稜,稜與稜之間有沒有什麼特點?你又是通過什麼方法來驗證的?帶著這兩個問題同學們進行小組合作。並完成研究表格。

小討論結束,學生在進行彙報交流的時候,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去數面的個數的時候,怎麼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我們可以上下、前後、左右來數。一共有6個面。對於面的特點,我們可以從面的位置、面的形狀、面的大小也就是面積三個方面來描述,最終得出結論: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面的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當然對於每個面都是長方形這個說法在後面的練習中會進行特殊的論述)

在去研究長方體稜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模仿剛才研究面的過程:比如,長方體一共有幾條稜,怎樣數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讓學生展開充分的交流、討論。有的學生會想到一個頂點對應3條稜,長方體一共有8個頂點,共計24條稜,但是在數的時候所有的稜都重複計算了一遍,最後要減半,所以長方體一共有12條稜。還有的同學可能會想到按照稜的長度去數,一共有三組,每組有四條稜長度相等,共計12條稜。還有的同學可能是按照空間位置來去數,這時可以讓這位同學到講臺上用不同顏色的粉筆來進行標註,通過空間位置的劃分,可以分為3組,每組有4條,共計12條稜。每種方法都可以,但是我們要鼓勵學生運用第3種方法,因為第三種方法學生是真正站到立體空間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要予以肯定。這時,我們可以設計一個環節,同桌兩個彼此不重複、不遺漏的數一數各自長方體的稜並說一說每組稜有什麼特點。最後我們得出結論:長方體有12條稜,可以分為3組,每組相對的4條稜長度相等。

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的頂點、面、稜的數量和特徵後,引導學生觀察長方體中一個頂點對應幾條稜,學生很清楚的知道:一個頂點對應3條稜。在數學中,我們把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並且向學生介紹,一般來講,我們把水平方向的較長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說課稿二的稜叫做長,把水平方向較短的稜叫做寬,把垂直方向的稜叫做高。講授完長寬高後,可以讓學生到講臺上來說一說自己長方體模型的長寬高。讓學生知道,長方體的長寬高並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擺放的位置進行變化的。

在研究正方體特徵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根據剛才研究長方體的方法去研究正方體。完成研究表格,並對比一下,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麼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得出結論:正方體也有8個頂點、6個面,12條稜。但是正方體的6個面大小、形狀完全相同。並且正方體的12條稜長度也完全相同。這正是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的不同之處。本環節的設計重點在於研究方法的遷移,以及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進行比較。

最後我們要讓學生明白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包含關係:在平面圖形中,我們學習過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只不過正方形的長和寬相等,我們稱之為邊長。這裡的正方體是不是特殊的長方體呢?丟擲這個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其實,正方體就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只不過正方體的長寬高都相等而已,我們把它稱為稜長。本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在集合範圍內,正方體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二者是一種包含的關係。

到此本節課的新授內容以基本結束,根據練習的層次性,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練習。

最後,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1,生活中的鉛筆盒、冰箱等是不是標準的長方體

2,是不是所有的長方體的面都是長方形。

這兩個問題留作學生課下思考。

八、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