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2016大學聯考歷史備考計劃

校園 閱讀(7.8K)

一、指導思想

2016大學聯考歷史備考計劃

根據現行高中歷史新教材、新課標和大學聯考考綱要求,依據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準確把握大學聯考命題趨勢,及時關注大學聯考政策,結合歷史全國卷特點,精心備考,研究方法,提高效率。

二、備考背景

總體上看,大多數學生在歷史學習上存在三大問題:

1.學習主動精神差,不會規劃自己的學習時間,單位時間內的學習效率太差。

2.學習方法不科學,大部分學生對歷史知識缺乏理解分析,即使已經掌握的知識在做題中也不能靈活運用,遷移能力差。

3.做題能力差,從材料中提取資訊的能力、審題能力、運用知識能力,總結概括能力較差,答題習慣不規範。針對這一狀況,複習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到這個現實,低起點,高要求,夯實知識基礎,構建、完善學科知識體系,重點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大學聯考意識和考試能力。

三、對全國卷大學聯考命題的分析、思考

在新課程背景下,歷史大學聯考命題注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科素養、學習潛力以及在科學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俗地說,命題源於教材,但絕不拘泥於教材,往往通過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景,古今貫通,中外關聯,考查學生把握歷史發展基本脈絡的能力,考查學生的學科能力(特別是閱讀和概括能力、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1.迴歸知識,考試內容多依託教材中重要的歷史史實、歷史概念和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線索。因此在備考時切勿脫離課本,在考試中許多考生歷史知識的網路結構不夠嚴密,答題時出現漏洞,或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關係不清晰,語言表達不準確。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同學們閱讀教材不仔細,知識點掌握不牢,觀點理論理解不夠深刻。因此,一定要克服思維惰性和認知定勢,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來整理知識,竄聯知識,構建歷史知識的網路結構。

2.重視能力,學科特色鮮明。中學歷史學科能力,主要包括歷史學習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兩個方面。前者體現在如何獲取知識(包括獲取材料和閱讀材料等),處理材料(提取、甄別、解釋材料的能力)和組織交流能力(概述、敘述、論述等能力);後者主要包括辯證思維、發散思維、創造思維、逆向思維、歷史形象思維等思維能力。我們常常藉助於這些思維方式來解答主觀題。經過長期的訓練和積累,能夠提高我們的歷史思維能力,有人簡單地概括說:“記憶+理解+總結﹦能力”。對教材和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深入理解、有邏輯性的完整表達、及時地總結感悟,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和訓練環節,僅僅靠死記硬背和搞題海戰術是難以大幅度提高歷史學科能力的。

四、針對大學聯考全國卷的應對策略

1.整合教材,提升綜合能力。

目前高中歷史是以專題史的形式呈現的,同一單元的各課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但專題史的教學明顯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因此在歷史複習中,最好按通史體例重新整合三個模組的內容,構建不同時期的階段特徵。抓好通史複習,既可溫故,即整理同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專題模組的知識;又可知新,即在已有知識基礎上歸納不同時期的階段特徵,構建知識體系,融會貫通,形成新的認識。

2.以教材為載體,強化歷史思維的培養。

在平時的複習中,要多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以教材為載體,借用新材料,創設新情景,多視角思考相關問題。例如當我們依據教材對新文化運動大加讚揚的時候,也應該注意到一些學者對新文化運動的深刻反思。歷史學習需要我們大膽質疑歷史結論,有質疑,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解放”。

3.用多元史觀指導複習。

運用正確的歷史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是歷史新課程教學的基本目標。事實上,歷年的《考試大綱》都明確規定,應“注重考查學生在史觀指導下運用歷史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內容呈現來看,近幾年大學聯考歷史試題確實加大了對“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社會史觀”“現代化史觀”“生態史觀”等的考查力度。因此,在備考複習中,只有掌握這些主要史觀的內涵,才能準確分析、理解中外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才能理解、掌握人類歷史發展的程序和規律,才能在備考中運用其理論整合、構建新的知識體系,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同時,我們還應從不同的史觀切入,理解、評價同一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衝破傳統歷史思維的定式,用史學研究的新觀點、新理念來看待歷史問題,培養多角度、創造性地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切實提高備考效率。

4.關注社會熱點,學以致用。

著名歷史學家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因此複習的過程中要適當關注現實世界,具體包括:能體現國家意志,被老百姓普遍關注的大事和熱點;帶有戰略性、事關人類社會未來的新價值觀的事件;既能從現實熱點問題取材,又能充分聯絡本學科知識的現實熱點;學生能運用教材中比較重要的理論知識去分析,而不是純理論的新提法和新理論。

《2017大學聯考歷史備考計劃》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