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國小語文樂學課堂觀摩學習心得

校園 閱讀(1.93W)

最是三月風光好,一路花開向合肥。趁著明媚的春光,飽覽沿途金黃的油菜,懷揣一份對教育的執著,我們一行九人踏上了去往省會合肥的追夢之旅。一路舟車勞頓,但掩藏不了對一場教學盛宴的期盼。兩天滿負荷的學習,我們並不覺得累。走進會場,我們都自覺地由教師角色轉變為學生。偌大的會場,五百多人寂靜無聲,大家都認真傾聽著,認真做著筆記,認真思考。現在想起來,我仍然沉浸在那撲鼻而來的語文教育馥郁之中。但反躬自省,也會生髮一些感觸:怎樣才能做好一個真正的語文教師,什麼的語文課堂才是學生的課堂?在這裡,我想說兩個定位:一個是語文教師的角色定位,一個是語文課堂的方向定位。

國小語文樂學課堂觀摩學習心得

一、語文教師的角色定位

關於職業堅守

其實,大家都知道有這麼一句話“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這“光輝”二字,如果單純從物質上看,我認為這是寒磣我們教師。現在的教師越來越難當了,且不說工資微薄,地位低下,單就教師所承擔的教學任務以及社會大環境下教師的生存狀況就足以讓我們懷疑——這就是“太陽底下光輝的職業”!教師的“高大上”只是一個美麗虛空的花環。所以有人說,教師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家庭。誠然如此,教師儼然成為一個苦累的“高危”職業。我們一方面要教書育人,另一方面要保護自己,養家餬口,多麼不容易!但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我們還得必須繼續做下去,十年,二十年------可以說,我們與孩子,與課堂,與書本……此生是解不開的緣了。既然如此,那我們還嗟嘆什麼,那我們還心存什麼僥倖期待有朝一日脫離教育的“苦海”?這兩天的學習,我從這些名師身上看到的,恰恰是教師職業的堅守。

先讓我們看看陳群英老師的自我簡介:

1997年9月,我師範畢業,分配到杜橋的一個小山村龍南國小(現已撤併),這是一所十分偏僻的山村國小。學校坐落在半山腰,學校沒有圍牆,旁邊是一個個墳墓,校所破舊不堪,看上去根本沒有學校的樣子。我沒有一句怨言,接任了三年級班主任,語數包班、兼教五門課程,同時還擔任了校少先隊大隊輔導員。面對滿口方言的孩子們,我利用週末或節假日,拿出自己的工資分批把學生帶到城關中國小等名校參觀,增長了學生的見識,短短的一個學期推普工作在這座山村國小就轟轟烈烈展開了,當時還得到教師進修學校領導的大力表揚,而且所任班級的語數成績躍居同年級段前茅。

從陳老師這段自我簡介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淡泊名利,真正把教師這個職業當成事業來做的人。這難道不是一種美麗的堅守嗎?我想說: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當風雨兼程,也相信必有風雨後的彩虹。

關於職業幸福

每一次外出培訓學習,我的心靈就會得到一次洗禮,對教師這個職業的看法也會有所改變,不再覺得選擇教師是一生的錯。儘管有時也不免牢騷幾句,但心裡還是接納的。或許,慢慢地,我真的會朝著職業的幸福感邁進。這次作課的老師,陳群英老師是幸福的,她遇到了一個好師傅———陳琴老師,並且能在省會合肥一展自己的教學才能;陳琴老師是幸福的,她在分享自己的教育教學成果時,滿面春色,如咀芳華;嵇文康老師是幸福的,她得到許嫣娜老師引領指導,把繪本課《我有友情要出租》上得精彩紛呈,滿堂喝彩;許嫣娜老師是幸福的,她的講座《繪本里的童年,童年裡的繪本》彷彿就是一座兒童的樂園,而她就是園主,與孩子們一起分享著童年的快樂。還有,閆學老師,李麗老師,薛瑞平老師,也是幸福的。他們忘情於課堂,醉心於教育,社會上的喧囂蕪雜,在他們眼裡,可以說是“天上飄來五個字,那都不是事。”因為他們堅信有一種幸福叫職業幸福。其實,人生之路,我們不缺乏幸福,而是缺乏幸福感。那些教學名師,他們的幸福感都很強,他們都能在繁忙與喧囂中,找到一塊淨土,讓自己活得春色滿園,活得有滋有味。在他們的課堂,你看到的是他們的熱情激情,你看到的是他們的耐心愛心,而背後又何嘗不是他們內心職業的幸福感使然呢?

關於職業素養

提到“素養”二字,捫心自問,真的很慚愧。我一直以為自己的身份是教師,無論走到哪裡都是,但走進名師的課堂,才知道自己原來還是一個學生。你看陳琴老師,秀口一吐,便妙語連珠。《詩經》《論語》《增廣賢文》《老子》《三國演義》,這些經典詩文、古文,信手拈來,如數家珍,真正是“腹有詩書氣自華”。五百多人的會場,鴉雀無聲,爾後便是掌聲雷動。你看,許嫣娜老師,她對繪本教學的鑽研,那幹勁,真可謂“不到長城非好漢!”正因如此,她的繪本教學——《紙馬》才上得有聲有色,高潮迭起,讓孩子們,也讓聽課的老師們意猶未盡。還有,名師閆學老師,薛瑞平老師,他們都是被經典浸潤過的,都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讀書人。他們始終追求一個語文教師的本色——在語言示範上,力求優美動聽簡潔乾淨;在寫字規範上,力求一筆一畫,工整漂亮,一絲不苟;在肢體語言上,優雅得體,一顰一笑皆是語文;在與學生互動上,親切溫和,如春風拂面,似潤物無聲。大氣,才氣,皆因底氣。如果沒有臺下十年功的苦練,哪有臺上四十分鐘的精彩。所有這些無不讓我們折服,讓我們膜拜。難怪在名師、大師的課堂上,我們看不到走神的學生,都是因為教師的個人魅力。當一個教師被學生崇拜時,就是教育最強悍的力量。當我們看不到孩子們在接受教育時,才是真正的教育。名師的課堂莫不如此,這或許就是“樂學課堂”之本吧。

請讓我補充一句:名師都是“瘋子”,但我崇拜。

二、語文課堂的方向定位

(一)課堂是生命的成長

盧梭說過“教育即生長,生長即目的,除此之外別無目的。”我們的教育就是要讓孩子的生命得到成長,要把生命的成長擺在第一位,一切教學策略、教學方式方法,都應該關注孩子的生命成長。因為我們教育的物件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他們不是木頭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喜好,當然也有性格上的不穩定性,也有成長中許多不確定因素。當家長把一個活蹦亂跳、朝氣蓬勃的孩子交

給我們時,若干年後,我們應該還給家長一個什麼的孩子呢?如果我們,特別是語文教師忽視了孩子生命的成長,那一切的教育就是白搭,甚至會更糟。從這兩天的觀摩學習中,我深刻的悟到這一點:語文的學習,應從生命的高度去關注學生。像陳群英老師執教的《春之旅》,陳琴老師執教的《詩經*木瓜》,我們看到他們都是想憑藉文字,引導學生走進《詩經》,感悟《詩經》裡的人情、人性之美,為孩子們的生命成長奠基。還有嵇老師的《我有友情要出租》,許老師的《紙馬》,這些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繪本,無不藏著人間的真情。在兩位老師悉心巧妙的引導下,孩子們的生命之泉被挖掘,這樣的課堂,難道不是生命的課堂嗎?反思我們的語文課堂,我們做了些什麼:把一篇篇寓意真情的文字,弄得支離破碎,到最後只剩下索然無味的應付考試的一點死東西。那些本該流淌在學生心田的人間真善美,那些具有正能量、積極向上的東西,就在老師權威性的講解中的被桎梏成一個玻璃容器,裡面裝的是分數,而忽視了作為鮮活的人的生命。

(二)課堂是快樂的家園

什麼樣的課堂是快樂的課堂?我認為快樂的課堂一定有笑聲。這笑聲可以是開懷大笑,可以是抿嘴微笑,也可以是眉間的喜悅。我們看到,在名師的課堂上,教師總會適時地幽他一默,總會尋找一些噱頭,讓孩子們在笑聲中放鬆,在笑聲中學習。比如,嵇老師的課堂中,孩子們扮演大猩猩,那滑稽的模樣總會讓課堂風生水起,笑聲不斷。還有,閆學老師執教的《臨死前的嚴監生》,對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無不展示了教師高超的幽默藝術,課堂生動活潑。縱觀這幾節課,老師們都是想方設法讓孩子們在快樂的氛圍中去學習。無論是故事情境的創設,無論是妙語點撥,無論是肢體語言的誇張,都是為了讓學生進入文字,入情入境。在他們的課堂,孩子們可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可以無拘無束。身體自由了,心靈也就自由了。這一切都是為了使孩子“樂學”,學著學著就“樂”了,一高興還有什麼學不進的呢?

(三)課堂是知識的殿堂

課堂是教師的主陣地,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地方,是我們的一畝三分地,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種好。那種什麼呢?當然是先種知識。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課堂沒有知識的含量,那這樣的.課堂就是生命的浪費。有人說,評價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可以從“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體驗”三個方面去比照。這說明,課堂應該成為知識的主戰場,應該成為知識的殿堂。當然這裡的“課堂”,既可以是校內的課堂,也可以指生活的大課堂。從這次觀摩教學中,我們看到名師課堂就像一座金字塔,底座是厚實的知識,一層層疊加的是由知識衍化而來的情感價值等。越頂層,越是精神層面的東西。像陳群英老師執教的《春之旅》,許多《詩經》中的名句因都與“菜”有關而被老師羅列出來,讓學生學習。學生在“不求甚解”的誦讀中,初步感知到《詩經》語言之美,情義之美。還有,陳琴老師在《詩經*木瓜》的教學中關於吟唱的知識傳授,孩子們吟唱時無不欣然,無不雀躍。我們看到這些名師的教學中,都很注重語言的知識。其實,語文的學習就是語言的學習,也就是語用。因為一個人的高度,最終還是文字的高度。名師們深諳此道,並能把語言駕馭得服服帖帖,運斤如風,我們未嘗不可效之仿之呢?

請允許我再補充一句:課堂是神聖的,因此,我敬畏。

“回首向來課堂處,耳畔猶有名師聲。”時間真是一隻玲瓏的兔子,跑到那麼快,兩天的學習結束了。我們帶著沉甸甸的收穫,也帶著思考,踏上了返校的歸程。沿途是滿地金黃的油菜,開得如火如荼,開得春色迷人。

結束語:

教育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智慧,必須全身心地去思考,去踐行;教育不是“立竿見影”,而是一個長期的潛在於心的影響,因此,我們不能急,要學會沉潛,學會等待;教育是真實的,虛假的作為會害了孩子們的一生,我們的教師要坦誠面對教育中的困惑與錯誤的做法,要多多“晒晒自己”,甘願自己抖“醜”,不能藏著掖著;教育是美麗的,是培養心的工程,是出人才的必經之途,我們的每一個教師都應該在內心中給自己種下教育的春天,把孩子請進我們的花園,與孩子們一起快樂著,成長著,幸福著。

最後,借用《詩經*木瓜》中一句,稍改之,與大家一起共勉:

投身以教育,匪報也,永以為樂也!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