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關於國小數學觀摩教學設計的心得體會

校園 閱讀(2.46W)
  篇一: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觀摩心得體會

5月24日―25日,我有幸參加了鹽城市農村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在這短短的一天半的時間裡,我觀摩了10節國小數學優質課。先進的教學理念,不同的設計思路和豐富的教學手段讓我真實地感受到每位老師紮實的基本功。我覺得這次的學習讓我受益匪淺。現將我的學習體會總結如下:

關於國小數學觀摩教學設計的心得體會

  1. 尊重學生,營造和諧氛圍。

這10位老師來自不同的縣區,他們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學生,把尊重的語言送給每一位學生,把和藹的微笑撒向全體學生,創造出了一種寬鬆和諧,相互尊重的教學氛圍。有些老師的語言幽默詼諧,如射陽縣長蕩國小的董劍老師,上課一開始就問:“你們緊張嗎?”孩子們說緊張後,董老師就講述了自己剛開始教學時自己緊張的一些事,讓孩子們在笑聲中體會到數學課堂也可以是輕鬆愉快的。接下來的的一系列教學過程,董老師更是幽默風趣,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發展數學思考,教學效果十分顯著,給聽課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影響。還有幾位老師課堂上不是直接讓學生回答數學問題,而是用商量的口吻和學生展開活動,如新興國小的兩位老師,用“你們喜歡???”“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百分數是什麼數?表示什麼意思嗎?”???這些看似平常的語言,讓學生感到無比的親切。數學課不像語文課那樣生動有趣,但是作為一名數學老師,我覺得數學語言要講究藝術性,怎樣提高自己的語言藝術呢?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的給自己充電。

  2.有效活動,經歷學習過程。

幾位上課教師不僅能挖透教材,而且多角度地理解教材,駕馭教材,充分關注學生的表現,充分展示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如:在《認識平均分》這一課中,新興國小的倪書梅教師圍繞重、難點,設計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分一分、比一比、說一說的方法展現教材中第一種平均分的意義,落實到位,使學生真正地掌握了本節課目標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生有了這樣的基礎,才能更好地學習下節課的另一種平均分。整個課堂教學充實、紮實、有效。

  3.注重實踐,培養創新意識。

本次觀摩的課堂上追求包括觀察、實驗、猜想、推理、交流等“做數學”的形式,十分重視孩子的動手操作,重視孩子的手腦結合。俗話說:心靈手巧,

要想真正的學好知識就是要孩子們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那麼動手操作就是孩子們最喜愛的學習活動。如長蕩國小董劍老師設計的幫王大伯選蛋箱,選稿紙等開放性的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教學《百分數的認識》的四位老師都能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收集到的關於百分數的物品,並讓他們自己介紹上面的百分數,最能體現孩子動手能力的是《認識平均分》的三位執教老師,他們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讓學生自己通過擺圓片,分小棒,並且圈一圈的方法,讓學生加深對平均分的認識。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動手操作、大膽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地學習知識,學生的創新潛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開發。

  一、紮實練習,發展數學思考。

幾位教師在練習設計上動了不少腦筋,有效地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發展能力。長蕩國小董劍老師執教“整百數乘一位數”一課,練習有趣味性、實踐性、發展性。如:擂臺賽、估價格、找朋友、比一比猜一猜以及開放性的練習,既鞏固整百數乘一位數的知識,又發展能力,訓練思維,培養情感和創新意識。學生學得輕鬆,教師教得紮實。

最後領導的點評讓我更是學有所得,他提出的三點建議值得我們教師深思,①功夫在課前,學生做主人。②教師智慧在於對學生的預見。③關注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的聯絡。

總之,通過這次聽課活動,各位教師所體現出來的優點遠不止這些,他們紮實的教學基本功,較強的課堂調控能力,精美的教學課件,對教材的深層次把握,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結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學工作,我深深感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一定要加倍努力,找出教育教學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學習,教壇無邊,學海無涯,在以後的教學中,以更加昂揚的鬥志,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篇二:國小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

花園實驗國小郭玉泉 10月17和18日,我參加了在成都西南交大舉辦的國基教育大講堂《數的認識》教學操作指南研討會。2天時間由各地優秀數學教師:吳正憲,張齊華,楊皎,許衛兵,朱國榮,陳亞明,沈洋幾位大師展示高水平數學課,使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針對這次活動,談談自己的感受。

總體感覺,教師們共同的優點就是:聲音有親和力,甜美,語言精煉,教師無論是教學反思,還是回答當場提出的問題,大多都能很淡定、很全面的給予解釋,有條不紊。對課標吃得透,具有很高的數學素養。這都是很值得我學習的。

  一、教學收穫

1.課件製作精美,動態的較多,更形象、直觀的看出是平移還是旋轉。鼓勵孩子,只要你好好學習,你也可以完成這種任務,引起學生對研究數學的學習的一種責任感。

2.張齊華老師的《百分數的認識》這節課:1. 整節課氣氛比較活躍,老師情緒高漲,說話幽默,能感染學生,她特別享受教的過程,投入,和孩子們融為一體,讓學生很放鬆,孩子們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楊皎老師《生活中的負數》倡導的課前預習、師生互動、自主性學習、講了如何處理課堂生成與課程目標的關係〈每一環設計目的性要強,充分理解教材、預設要充分、你要放得開、收得攏〉。

4.許衛兵《認識分數》圍繞“先分後數”這一分數實質巧妙的建立起整數、分數以及小數三者之間的聯絡。把各種數有機的串聯起來,打通了各數之間的聯絡。短短的一節課,拋開了一般教學對分數的淺層的認識。從數,起源於數。出發,有落腳到分數也是用來數的。

5.吳正憲老師《分數的初步認識》,為了達成數的概念的建立,理解數的意義,整個過程,她不惜時間,充分讓孩子操作,試一試,想一想,折一折,說一說,幫助學生出不見分數的概念,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整節課,學生的學習室快樂的,接納新知是不知不覺的,概念的建立是學生獨立操作獲取的,概念意義的裂解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是幫助學生有形象到抽象架起橋樑的工程師。

  二、自我反思

聽了兩天的課,確實收穫不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被他們上課的那種激情所感染,在課中老師要先有情感,才能開啟學生的思維。他們不只是授課,更是與學生心靈與心靈的溝通,以自己的那份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慾。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學會反思,學人之長,補已之短;在反思時要上升到理論高度,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反過來深入理解理論,再指導教學。在教學時要學會質疑,在質疑中成長,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篇三:國小數學觀摩課的心得體會

20xx年10月31日---11月3日,我有幸在西雙版納參加了雲南省第十屆國小數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會,在在這4天的時間裡,觀摩了來自各地州19位數學教師的觀摩課,並聽了專家報告,及有關市地教研員的精彩點評,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課堂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大家對教材的鑽研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通過這次聽課,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結合實際來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注重與學生溝通,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感

課前教師同學生交流,讓學生的身心愉悅,以飽滿的熱情,亢奮的鬥志投入新授學習這一點值得學習。每位教師上課前都與學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話題,比如:你知道老師叫什麼,你瞭解老師多少等話題,以示緩解學生的緊張感,為學生在課堂上正常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搭好橋、鋪好路。

  二、結合教材,創設有效的情境,真正為教學服務

每一位上課的老師都能根據國小生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三、學習方式生活化、藝術化,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著許多數學知識,在教學時融入生活中的數學,使他們感到生活與數

學密切相關的道理,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願望。藉助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把數學課題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於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來取代,如:學習《求一個數多幾少幾的數是多少》時,有的老師用到了姚明的高度,《行程問題》利用學生喜歡的動畫片入手,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對學習不在陌生,不在枯燥,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學的實效性。

  四、學習方式活動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活動是學生所喜歡的學習形式。創設學生喜歡的活動,使其在自由、放鬆、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探究、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有的教師把學生分成幾組,以便於學生交流討論,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些觀摩課當中,我看到的是老師與學生真實的交流,不再是單純的教師教、學生學,而是一個統一體。每一位老師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教學中,遇到一些簡單的問題,就讓學生自己通過動口、動手、動腦去解決,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發揮,處理問題的空間,並且老師不斷鼓勵學生積極嘗試,主動去探索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思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讓每位學生都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對於學生一時想不出來的問題,每一位教師都很有耐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

  五、堅定了自己的幾個認識。

(1)合理使用教材,大膽選取學生身邊的素材充實課堂,能更好的體現數學的生活化。如用從出發地到目的地所經的路線,感知“倒推”策略。

(2)資訊窗資訊的收集與問題提出的操作策略。以前我就提倡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資訊窗收集資訊,提出問題。除了科學引導,適時激勵外教師要重視板書的作用。要把資訊窗中的主資訊、主問題板書在黑板上,形成一個完整的傳統樣的文字應用題模式,引導學時理解圖意。這次聽課找到了這樣的佐證,且效果很好。

(3)題組訓練不過時。數學技能的形成要有一定量的訓練,通過訓練學生才能像背乘法口訣一樣達到自動化的效果。本著低起點、密臺階、小坡度、大容量的原則編制系列練習卡,對學生的當堂訓練很有幫助,這一點從周玉仁教授的報告中體會到。

(4)探究與滲透的關係怎樣更合理?數學課需要探究,但絕不是最原始的經歷,這種探究需要教師適時的鋪墊引導。如果坎過大,溝過深,教師就要幫學生找一梯子,放一小船,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從而達到成功的彼岸。從外地州老師的講課中體會較深。

  六、產生的幾點疑惑。

(1)一節課中解決問題與算理探究孰輕孰重?從實際問題入手分析已知未知的關係引導學生列算式。啟發學時搜尋知識儲備探尋算式的解法,這兩者哪一個應該佔得時間更長些?我覺得很多以計算為重點的課,“解決問題”設定的素材很多都不理想,沖淡了教學的重點。

(2)幾節課對學生的評價較少,激勵的語言較少。相比較我更欣賞北京華應龍上課時的感覺。他的一節課,可能造就一個傑出人才。比如學習信心的鼓勵,學習方法的鼓勵讓人終生受益。

(3)訓練量都較少,不利於學生形成技能。我感覺在“解決問題”的紅點講完以後完全可以分層練習,如編制資訊收集題組,資訊整理題組,選擇策略題組,提出問題題組。最後一道綜合題。一句話種子分類練習。

各專家從不同角度闡述了算術應用題的解決策略,可謂高屋建瓴,為我們今後的教學指明瞭方向。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令我大開眼界,領略了優秀老師的課堂教學風采和專家的精彩報告,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大量的寶貴經驗。